雍正太爱我了怎么办/我是雍正嫡次子 第204节
一时间,不论巡捕营还是八旗的将士们,都变得无比乖巧,八旗之前怎么说都做不好的行军队列也变得齐整无比,甚至还有汉军旗的都统去找贾大刚请教,新兵营是怎么做到如此队列整齐的。
“你看,队列这不就好起来了。”弘书坐于马上,看见整齐的队伍好像看见了麦田里硕果累累的麦穗,笑的老怀大慰。
阿桂恍恍惚惚:“确、确实好起来了。”继而兴奋,他学到了!
岳钟琪看着把心事写在脸上的弟子,心里忧愁的叹了口气。
别乱学啊,太子殿下能如此,是因为有一个始终支持他的皇上!
咱们没那靠山。
第232章
丰收的季节,木兰围场也是一副秋高马肥之象。
这里十多年没有举行过大型围猎,围场的猎物已然变的有点清澈愚蠢,这边弘书搭台子宴请前来觐见的蒙古王公们,八旗和巡捕营军演腾起的灰尘阵,远处山坡上驻足围观的小鹿甚至看的比人还热闹。
朝廷一方军演结束,轮到蒙古王公们上节目了,弘书以为能看到蒙古大汉们表演相扑,结果却是一个个活力四射的蒙古郡主、郡君、格格们上场跳起了舞。
不得不说,其中有几位跳的着实不错,不是专门被培训出来向上位者献媚的黏腻舞蹈,而是带着旷野、自由、神秘,充满生命力的舞蹈,仿佛在沟通天地。
虽然并不感冒这些蒙古王公们藏在背后的小心思,但面对结束献舞的女孩子,弘书还是由衷赞叹道:“孤仿佛看见了草原上的精灵,祝愿诸位余生都能无所忧虑的在草原上翩翩起舞。”
一句话表明了态度,弘书就不再关注这些女子。这种时候,他的关注对她们来说并不是好事。
之后几天,弘书出面组织了几场围猎大赛,对其中的优胜者给予褒奖和赏赐。中间趁着其他人都去打猎的时候,他去了专门划给太孙的地盘,远远看了太孙好一会儿。
太孙已经是正式的成年熊了,在饲养人员偷偷的偏爱下,将自己吃的圆滚滚的,弘书看到它的时候,它正挂在一棵树上晒太阳,期间还往弘书这个方向瞅了两眼。弘书不知道它是不是闻到了自己的气味才看过来,但见他没有丝毫过来的意思,就知道哪怕闻到了恐怕也不记得他。
这样也好,与人太亲近了终究不好,太孙现在也算是半野化了。
不过,没有同类,孤独倒是次要,就是日后发情了该怎么办?弘书不知道雄性大熊猫是什么时候发情的,便叫来饲养人员询问:“太孙成年后可有过发情的迹象?”
“回殿下,据奴才观察,应当是没有的。”
“密切注意着,如果发情难受了,想想法子。”至于想什么法子,弘书目前也没个思路,无论是将太孙送回四川去,还是从四川找个雌性大熊猫过来,在如今的条件下,都不现实。
“后来送来的那只幼崽在哪里,怎么样了?”
“回殿下,太孙不喜欢幼崽在它的领地,所以幼崽只能在太孙领地旁边选了一块地方,目前还算康健。”
弘书本想远远看看幼崽,奈何幼崽警惕性太高,一闻到人味就躲了起来,根本看不到一点儿熊影。
木兰秋弥结束,弘书没有如蒙古王公期望的那样打道回府,而是带着大军,笑吟吟的表示,要先去去病城看一看,然后绕道漠西,再由西向东南,前往归化城拜见固伦恪靖姑姑,最后打道回府。
蒙古王公们面面相觑,这一圈,可是将他们的地盘全转到了啊。
朝廷这是想干什么?
弘书给出的理由是:“鄂罗斯对西征战擢取了大量好处,最近边境恐会有异动。”
一听是这个老对手,蒙古王公们顿时同仇敌忾起来,自从朝廷在这里建立了去病城以来,他们的日子不知好过了多少,即便是身在草原也能第一时间享受到京城流行的东西。
但日子好过了就会引来豺狼,虽然大清和鄂罗斯官方达成了友好贸易的协议,但民间可不管你这些,鄂罗斯的边民眼见蒙古人吃好喝好,哪能乖乖蹲在另一边流口水,好东西自然是要抢回来的。
所以这些年,边境上没少发生冲突,虽然都是小规模的,但作为被抢的一方,这口气很难咽下去。
只是去病城建立后,虽然给他们带来好处,对他们的管制和压制却也更重了,考虑到两国交往,不允许他们擅自动手,避免发动大规模的冲突,免得一不小心冲突扩大,最后变成了两国之间的战争。
当然他们实际上也不敢发生大规模冲突,蒙古王公们心里有数,大清和鄂罗斯真的打起来,对他们没什么好处。战争会破坏他们的家园,还会持续不断吞噬他们部落的人口,朝廷的大军长期驻扎在这里,会进一步削弱他们的权利,最后他们只会沦落到跟南边那些土司一样的下场。
于是积极响应弘书的巡边计划。
抵达去病城的时候,这里的人们已经穿起了棉袄,冰冷的温度并没有影响城内火热的气氛,阿桂稀奇的到处看:“好多洋鬼子!”
“这么惊讶,在京城又不是没有见过外国人。”弘书道。
“但是没有这里多啊!这街上得有一半的人都是鄂罗斯人吧。”阿桂感叹道,“感觉像是出了大清一样。”
现任去病城知府陈宏谋笑道:“这还算少的,等每个月大集开的时候,洋鬼子会更多。”
亲眼看了看民生,弘书对陈宏谋这个知府相当满意。
陈宏谋并不是他的人,而是雍正元年的进士,是从扬州知府调任过来的,看着从富庶之地调任苦寒之地,像是变相贬谪。但其实懂的人都知道,去病城知府比扬州知府有权多了,因为它同时还握着节制外蒙四部之权,又承担着与鄂罗斯贸易之责,遇突发情况有临阵决断、征外蒙四部作战之权,权利大了去了。
前途更是可期,前任去病城知府尹继善如今已经官至两江总督、挂着刑部尚书衔了。
回到知府衙门,挥退其他人,弘书和陈宏谋谈起外蒙四部和鄂罗斯。
“车臣汗部目前内部争斗的厉害,车布登班珠尔被免以后,上位的是乌默客从弟垂扎布,但他压不住衮臣一系的人,没什么威信,而且上位才一年,就遭遇过几次刺杀……”
“土谢图汗部和赛音诺颜部都才换了大汗,不过属于和平交接,目前内部政权还算稳定。土谢图汗部原来应该是有些小心思的,不过自从朝廷割其西部二十一旗新设赛音诺颜部后,土谢图汗部的精力大半都转到了赛音诺颜部身上,两方小冲突不断,目前还能控制住……”
“札萨克图汗部的大汗一直没变,倒是最稳定的一个,日常对于臣为难的事情也颇为支持。”
“至于鄂罗斯,接到朝廷送过来的信后,臣就联络钉子打听他们内部的情况,在您抵达之前,刚好有一批犯人才从圣彼得堡流放过来,其中有不少大贵族和高官。臣使人花钱从他们嘴里撬出了些消息,他们的女皇独裁,重用类似东厂的特务机构,着力打击旧都莫斯科的贵族势力,登基四年以来频繁对外用兵,今年闪击波兰的格但斯克城是其登基以来的最大军事行动,获取胜利后激发了这位女皇的意志,有意与奥地利在下半年对奥斯曼帝国用兵。听说是奥斯曼帝国和克里木汗国常年在鄂罗斯边界侵扰,此次出兵一是为了威慑两国,二是想要在黑海夺取一个出海口,以发展贸易。”
“这次被流放的这些人,就是因为反对短时间内连续对外用兵才被捏造罪名流放的,他们走的时候是6月,与波兰的战争刚刚结束,现在也不知道鄂罗斯和奥斯曼打起来了没有。”
陈宏谋摇头叹气:“去病城和圣彼得堡离的还是太远了。”
听到闪击波兰忍住没笑的弘书,终于忍俊不禁,调侃道:“陈知府还想将去病城设到哪里去,莫斯科?”
陈宏谋也笑:“固所愿也。”
笑过,继续说正事,弘书若有所思道:“陈知府认为,鄂罗斯短期内不会对咱们动兵。”
陈宏谋点点头:“对鄂罗斯来说,明显在欧罗巴那边的利益更大,东边苦寒、距离远不说,还有咱们大清,他们在先帝手上吃过败仗,国内对战争形式不会乐观。”
弘书认同他的观点,不仅是有历史作为参考,更多的也却如陈宏谋所说,鄂罗斯在东边没有太多利益可得,在两国建立起贸易渠道后,战争能带来的好处已经微乎其微。
除非以后,东边发现了丰富的资源,或者大清变的富饶却羸弱。
现在,大清还强盛,工业革命还未发生,东西伯利亚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深埋地底不见天日,鄂罗斯并不太重视这块土地。
——真是把东西伯利亚抢过来的好时候!
弘书再一次心痒痒,但想想连士兵全日制训练都支撑不起的军费,还是将心痒压下。
赚钱,先赚钱。
“这几年的贸易情况如何?”
……
与陈宏谋密聊几日,弘书对去病城这几年的贸易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对于之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并承诺回去后会为去病城宣传移民政策,争取更多百姓自愿迁移过来。
“不行的话,多流放点犯人过来也行。”临走时,陈宏谋看着弘书诚恳的说道。
弘书失笑:“好。”
最后看了一眼前世的贝加尔湖、今生的冠军湖,弘书翻身上马、扬鞭发令:“出发!”
草原、草原,还是草原,从青绿走到枯黄,弘书终于按照规划的路线,抵达了归化城,来到了公主府。
恪靖向他行礼:“见过太子……”
不等她话说完,弘书就亲自将她扶了起来:“恪靖姑姑不必多礼,姑姑是长辈,该侄儿向您行礼才是。”
恪靖今年五十六了,或许是草原苦寒,或许是早些年调和漠南、漠北耗了太多心力,她看起来不太像是养尊处优的样子,反倒透着些疲惫。
恪靖微笑:“君臣有别。”
弘书扶着她坐下:“咱们今日只论亲情,不论其他。况且,恪靖姑姑为了大清镇守归化城几十年,劳苦功高,侄儿尊重您也是应该的。”
恪靖的微笑浅淡:“臣妾不过一届妇人,哪有什么功劳苦劳,做的那些事不过是思念家乡,让自己过得舒心些罢了。”
弘书知道,康熙当初的做法还是伤到了恪靖,所以现在面对代表着皇权的他,恪靖不愿亲近也是正常的。
他也不愿强迫人,不过还是表达自己的善意:“马上就要过年了,侄儿这次过来,也是想接恪靖姑姑归宁,回去见一见家乡风景。”
恪靖难得的走了神,不知想到了什么,片刻后才回神道:“年纪大了,神思不属,殿下莫怪。”
弘书摇头表示不介意。
“回京啊。”恪靖悠悠叹息,“多谢殿下好心,不过老身在归化城已经待了几十年,早已习惯了这边的气候,回去恐怕不适应。老身如今的身体,也经不起长途奔波和水土不服了。”
对家乡水土不服,说起来怎么会不难过呢。
离开公主府时,弘书坚持给这位功勋卓著的公主行了一礼,感谢她巩固了清朝大一统的版图,促进了蒙古各部与内地的文化、经济交流发展。
在归化城滞留了两天,将这座城的情况摸的差不多后,弘书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启程,回京。
第233章
赶在过年前,回到了京城。
京城在下雪。
看到巍峨的城墙,弘书呼出一口白气,笑的眼睛眯起来:“终于回家了。”
阿桂嗷嗷叫:“我要洗澡!洗澡!身上都长虱子了!”
弘书微囧,他差点也长了……这很正常的!现在是古代,又是大冬天,行军在外,大家连喝的热水都有数,哪有条件给他洗澡!他可是要与士兵同吃同睡的,一个人洗澡算怎么回事!
“咳咳,好了。”弘书威严地点了几个人的名儿,“尔等同我入宫面圣,其他人将巡捕营和八旗各带回营,等候旨意。”
“阿桂,你们各回各家。”
“是!”
在城外的驿站洗漱一番换好衣服,弘书才和岳钟琪等人入宫面圣。
“宣太子、步军统领……等觐见!”
弘书站于首位,带着其他人走进养心殿:“儿臣参见皇阿玛。”
“臣等参见皇上。”
“平身。”
站起身,弘书抬头向阿玛看去,见老头儿也在关切的看着他,正经的表情一下没了,调皮的眨了眨眼睛。
胤禛横了他一眼,臭小子,刚想说出去一趟成熟稳重了不少,立马就没个正型,真是夸不了一点儿。
不过,瞧着怎么又瘦了。
“你看,队列这不就好起来了。”弘书坐于马上,看见整齐的队伍好像看见了麦田里硕果累累的麦穗,笑的老怀大慰。
阿桂恍恍惚惚:“确、确实好起来了。”继而兴奋,他学到了!
岳钟琪看着把心事写在脸上的弟子,心里忧愁的叹了口气。
别乱学啊,太子殿下能如此,是因为有一个始终支持他的皇上!
咱们没那靠山。
第232章
丰收的季节,木兰围场也是一副秋高马肥之象。
这里十多年没有举行过大型围猎,围场的猎物已然变的有点清澈愚蠢,这边弘书搭台子宴请前来觐见的蒙古王公们,八旗和巡捕营军演腾起的灰尘阵,远处山坡上驻足围观的小鹿甚至看的比人还热闹。
朝廷一方军演结束,轮到蒙古王公们上节目了,弘书以为能看到蒙古大汉们表演相扑,结果却是一个个活力四射的蒙古郡主、郡君、格格们上场跳起了舞。
不得不说,其中有几位跳的着实不错,不是专门被培训出来向上位者献媚的黏腻舞蹈,而是带着旷野、自由、神秘,充满生命力的舞蹈,仿佛在沟通天地。
虽然并不感冒这些蒙古王公们藏在背后的小心思,但面对结束献舞的女孩子,弘书还是由衷赞叹道:“孤仿佛看见了草原上的精灵,祝愿诸位余生都能无所忧虑的在草原上翩翩起舞。”
一句话表明了态度,弘书就不再关注这些女子。这种时候,他的关注对她们来说并不是好事。
之后几天,弘书出面组织了几场围猎大赛,对其中的优胜者给予褒奖和赏赐。中间趁着其他人都去打猎的时候,他去了专门划给太孙的地盘,远远看了太孙好一会儿。
太孙已经是正式的成年熊了,在饲养人员偷偷的偏爱下,将自己吃的圆滚滚的,弘书看到它的时候,它正挂在一棵树上晒太阳,期间还往弘书这个方向瞅了两眼。弘书不知道它是不是闻到了自己的气味才看过来,但见他没有丝毫过来的意思,就知道哪怕闻到了恐怕也不记得他。
这样也好,与人太亲近了终究不好,太孙现在也算是半野化了。
不过,没有同类,孤独倒是次要,就是日后发情了该怎么办?弘书不知道雄性大熊猫是什么时候发情的,便叫来饲养人员询问:“太孙成年后可有过发情的迹象?”
“回殿下,据奴才观察,应当是没有的。”
“密切注意着,如果发情难受了,想想法子。”至于想什么法子,弘书目前也没个思路,无论是将太孙送回四川去,还是从四川找个雌性大熊猫过来,在如今的条件下,都不现实。
“后来送来的那只幼崽在哪里,怎么样了?”
“回殿下,太孙不喜欢幼崽在它的领地,所以幼崽只能在太孙领地旁边选了一块地方,目前还算康健。”
弘书本想远远看看幼崽,奈何幼崽警惕性太高,一闻到人味就躲了起来,根本看不到一点儿熊影。
木兰秋弥结束,弘书没有如蒙古王公期望的那样打道回府,而是带着大军,笑吟吟的表示,要先去去病城看一看,然后绕道漠西,再由西向东南,前往归化城拜见固伦恪靖姑姑,最后打道回府。
蒙古王公们面面相觑,这一圈,可是将他们的地盘全转到了啊。
朝廷这是想干什么?
弘书给出的理由是:“鄂罗斯对西征战擢取了大量好处,最近边境恐会有异动。”
一听是这个老对手,蒙古王公们顿时同仇敌忾起来,自从朝廷在这里建立了去病城以来,他们的日子不知好过了多少,即便是身在草原也能第一时间享受到京城流行的东西。
但日子好过了就会引来豺狼,虽然大清和鄂罗斯官方达成了友好贸易的协议,但民间可不管你这些,鄂罗斯的边民眼见蒙古人吃好喝好,哪能乖乖蹲在另一边流口水,好东西自然是要抢回来的。
所以这些年,边境上没少发生冲突,虽然都是小规模的,但作为被抢的一方,这口气很难咽下去。
只是去病城建立后,虽然给他们带来好处,对他们的管制和压制却也更重了,考虑到两国交往,不允许他们擅自动手,避免发动大规模的冲突,免得一不小心冲突扩大,最后变成了两国之间的战争。
当然他们实际上也不敢发生大规模冲突,蒙古王公们心里有数,大清和鄂罗斯真的打起来,对他们没什么好处。战争会破坏他们的家园,还会持续不断吞噬他们部落的人口,朝廷的大军长期驻扎在这里,会进一步削弱他们的权利,最后他们只会沦落到跟南边那些土司一样的下场。
于是积极响应弘书的巡边计划。
抵达去病城的时候,这里的人们已经穿起了棉袄,冰冷的温度并没有影响城内火热的气氛,阿桂稀奇的到处看:“好多洋鬼子!”
“这么惊讶,在京城又不是没有见过外国人。”弘书道。
“但是没有这里多啊!这街上得有一半的人都是鄂罗斯人吧。”阿桂感叹道,“感觉像是出了大清一样。”
现任去病城知府陈宏谋笑道:“这还算少的,等每个月大集开的时候,洋鬼子会更多。”
亲眼看了看民生,弘书对陈宏谋这个知府相当满意。
陈宏谋并不是他的人,而是雍正元年的进士,是从扬州知府调任过来的,看着从富庶之地调任苦寒之地,像是变相贬谪。但其实懂的人都知道,去病城知府比扬州知府有权多了,因为它同时还握着节制外蒙四部之权,又承担着与鄂罗斯贸易之责,遇突发情况有临阵决断、征外蒙四部作战之权,权利大了去了。
前途更是可期,前任去病城知府尹继善如今已经官至两江总督、挂着刑部尚书衔了。
回到知府衙门,挥退其他人,弘书和陈宏谋谈起外蒙四部和鄂罗斯。
“车臣汗部目前内部争斗的厉害,车布登班珠尔被免以后,上位的是乌默客从弟垂扎布,但他压不住衮臣一系的人,没什么威信,而且上位才一年,就遭遇过几次刺杀……”
“土谢图汗部和赛音诺颜部都才换了大汗,不过属于和平交接,目前内部政权还算稳定。土谢图汗部原来应该是有些小心思的,不过自从朝廷割其西部二十一旗新设赛音诺颜部后,土谢图汗部的精力大半都转到了赛音诺颜部身上,两方小冲突不断,目前还能控制住……”
“札萨克图汗部的大汗一直没变,倒是最稳定的一个,日常对于臣为难的事情也颇为支持。”
“至于鄂罗斯,接到朝廷送过来的信后,臣就联络钉子打听他们内部的情况,在您抵达之前,刚好有一批犯人才从圣彼得堡流放过来,其中有不少大贵族和高官。臣使人花钱从他们嘴里撬出了些消息,他们的女皇独裁,重用类似东厂的特务机构,着力打击旧都莫斯科的贵族势力,登基四年以来频繁对外用兵,今年闪击波兰的格但斯克城是其登基以来的最大军事行动,获取胜利后激发了这位女皇的意志,有意与奥地利在下半年对奥斯曼帝国用兵。听说是奥斯曼帝国和克里木汗国常年在鄂罗斯边界侵扰,此次出兵一是为了威慑两国,二是想要在黑海夺取一个出海口,以发展贸易。”
“这次被流放的这些人,就是因为反对短时间内连续对外用兵才被捏造罪名流放的,他们走的时候是6月,与波兰的战争刚刚结束,现在也不知道鄂罗斯和奥斯曼打起来了没有。”
陈宏谋摇头叹气:“去病城和圣彼得堡离的还是太远了。”
听到闪击波兰忍住没笑的弘书,终于忍俊不禁,调侃道:“陈知府还想将去病城设到哪里去,莫斯科?”
陈宏谋也笑:“固所愿也。”
笑过,继续说正事,弘书若有所思道:“陈知府认为,鄂罗斯短期内不会对咱们动兵。”
陈宏谋点点头:“对鄂罗斯来说,明显在欧罗巴那边的利益更大,东边苦寒、距离远不说,还有咱们大清,他们在先帝手上吃过败仗,国内对战争形式不会乐观。”
弘书认同他的观点,不仅是有历史作为参考,更多的也却如陈宏谋所说,鄂罗斯在东边没有太多利益可得,在两国建立起贸易渠道后,战争能带来的好处已经微乎其微。
除非以后,东边发现了丰富的资源,或者大清变的富饶却羸弱。
现在,大清还强盛,工业革命还未发生,东西伯利亚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深埋地底不见天日,鄂罗斯并不太重视这块土地。
——真是把东西伯利亚抢过来的好时候!
弘书再一次心痒痒,但想想连士兵全日制训练都支撑不起的军费,还是将心痒压下。
赚钱,先赚钱。
“这几年的贸易情况如何?”
……
与陈宏谋密聊几日,弘书对去病城这几年的贸易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对于之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并承诺回去后会为去病城宣传移民政策,争取更多百姓自愿迁移过来。
“不行的话,多流放点犯人过来也行。”临走时,陈宏谋看着弘书诚恳的说道。
弘书失笑:“好。”
最后看了一眼前世的贝加尔湖、今生的冠军湖,弘书翻身上马、扬鞭发令:“出发!”
草原、草原,还是草原,从青绿走到枯黄,弘书终于按照规划的路线,抵达了归化城,来到了公主府。
恪靖向他行礼:“见过太子……”
不等她话说完,弘书就亲自将她扶了起来:“恪靖姑姑不必多礼,姑姑是长辈,该侄儿向您行礼才是。”
恪靖今年五十六了,或许是草原苦寒,或许是早些年调和漠南、漠北耗了太多心力,她看起来不太像是养尊处优的样子,反倒透着些疲惫。
恪靖微笑:“君臣有别。”
弘书扶着她坐下:“咱们今日只论亲情,不论其他。况且,恪靖姑姑为了大清镇守归化城几十年,劳苦功高,侄儿尊重您也是应该的。”
恪靖的微笑浅淡:“臣妾不过一届妇人,哪有什么功劳苦劳,做的那些事不过是思念家乡,让自己过得舒心些罢了。”
弘书知道,康熙当初的做法还是伤到了恪靖,所以现在面对代表着皇权的他,恪靖不愿亲近也是正常的。
他也不愿强迫人,不过还是表达自己的善意:“马上就要过年了,侄儿这次过来,也是想接恪靖姑姑归宁,回去见一见家乡风景。”
恪靖难得的走了神,不知想到了什么,片刻后才回神道:“年纪大了,神思不属,殿下莫怪。”
弘书摇头表示不介意。
“回京啊。”恪靖悠悠叹息,“多谢殿下好心,不过老身在归化城已经待了几十年,早已习惯了这边的气候,回去恐怕不适应。老身如今的身体,也经不起长途奔波和水土不服了。”
对家乡水土不服,说起来怎么会不难过呢。
离开公主府时,弘书坚持给这位功勋卓著的公主行了一礼,感谢她巩固了清朝大一统的版图,促进了蒙古各部与内地的文化、经济交流发展。
在归化城滞留了两天,将这座城的情况摸的差不多后,弘书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启程,回京。
第233章
赶在过年前,回到了京城。
京城在下雪。
看到巍峨的城墙,弘书呼出一口白气,笑的眼睛眯起来:“终于回家了。”
阿桂嗷嗷叫:“我要洗澡!洗澡!身上都长虱子了!”
弘书微囧,他差点也长了……这很正常的!现在是古代,又是大冬天,行军在外,大家连喝的热水都有数,哪有条件给他洗澡!他可是要与士兵同吃同睡的,一个人洗澡算怎么回事!
“咳咳,好了。”弘书威严地点了几个人的名儿,“尔等同我入宫面圣,其他人将巡捕营和八旗各带回营,等候旨意。”
“阿桂,你们各回各家。”
“是!”
在城外的驿站洗漱一番换好衣服,弘书才和岳钟琪等人入宫面圣。
“宣太子、步军统领……等觐见!”
弘书站于首位,带着其他人走进养心殿:“儿臣参见皇阿玛。”
“臣等参见皇上。”
“平身。”
站起身,弘书抬头向阿玛看去,见老头儿也在关切的看着他,正经的表情一下没了,调皮的眨了眨眼睛。
胤禛横了他一眼,臭小子,刚想说出去一趟成熟稳重了不少,立马就没个正型,真是夸不了一点儿。
不过,瞧着怎么又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