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李主任不动声色地将目光投向方允,语气平和却暗含考校意味:
  “方律师,你在新丝路一线,对平衡点的感受最深。实务角度看,怎样的监管触发机制,既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又不至于过度干预项目运作?”
  瞬间,所有目光聚焦她身上。
  方允并未即刻作答。
  她微微垂眸,指尖在草案文本相关条款上轻轻划过,沉吟约十秒。这短暂的静默,是思考,而非迟疑。
  抬首时,目光清澈坚定,声音平稳清晰,带着律师特有的条理性:
  “李主任,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结合新丝路经验,我认为关键在于建立‘风险分级量化评估’的动态触发机制。
  监管介入应避免‘一刀切’或‘事后救火’,需前置并量化。
  当实时监测数据触及或逼近阈值,自动触发对应层级的监管预警和介入程序……”
  发言条理清晰,语速平稳。
  她话语微顿,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回李主任,带着一线淬炼出的务实:
  “在新丝路后续处理中,我们已尝试过类似思路,效果证明可行。”
  她引经据典,结合实例,逻辑严密,精准切中核心痛点,更透出对政策导向的深刻把握。
  方允话音落下,会议室陷入短暂寂静。
  李主任眼底掠过一抹难以掩饰的赞许。他与身旁几位核心官员交换了一个极其短暂却心照不宣的满意眼神。
  名不虚传。
  这正是他们渴求的人才——专业过硬,思维敏捷,表达清晰有力,见解深深扎根于复杂实践,且能精准服务于立法现实需求。
  更难得的是,她的沟通理性、清晰、有分寸,完全契合组织内高效协作的要求。
  “方律师的见解极具启发性,”李主任率先打破沉默,语气中的认可清晰可辨,“‘风险分级量化评估’与‘程序法定’两点,切中要害。为我们完善条款提供了关键的实务视角。”
  考察,在无声中进行,也在方允这睿智而务实的发言中,得出了清晰而积极的结论。
  种子,已然发芽。
  午后秋阳暖融融地铺满律所办公室。
  方允放下外套,指尖轻按酸胀的腰背,刚在办公椅落座准备整理笔记,轻叩声响起。
  “请进。”
  门被推开,陈宴辞修长的身影映入眼帘。熨帖的深灰色西装衬得他沉稳依旧,手中拿着几份文件。
  “方律,没打扰吧?”他走进来,声音温和。
  “没有,刚回来,坐。”方允示意他对面的椅子。
  陈宴辞落座,递过文件:“欧盟刚反馈的环保条款补充意见,有几个点需要和你确认。”
  两人就技术性问题展开了简短高效的讨论。陈宴辞思路犀利,方允回应迅捷,专业默契一如往昔。
  工作事项很快敲定。
  陈宴辞却未起身。他双手交握,拇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目光落在方允脸上,带着探寻,语气自然地切换:
  “上午的立法论证会……议题挑战性不小吧?”问得随意,如同关心同事状态。
  方允端起温水抿了一口。
  想起会场审视与期待交织的目光,想起发言后李主任与几位领导无声交汇的眼神,脸上露出一抹坦然笑意:
  “嗯,核心议题讨论激烈。不过……”
  她顿了顿,语气从容笃定,“整体感觉还算顺利。几位领导的神情,反馈应是正向的。”
  “正向”二字,她吐字清晰,分量十足。
  陈宴辞若有所思地颔首,目光投向窗外沐浴在澄澈秋阳下的城市轮廓,眼神通透如洗。
  片刻后,视线收回,重新落在方允身上。
  那目光里,没有惊诧,没有失落,只有洞若观火的明澈,对机遇必然降临的了然,对她才华终得绽放的欣慰,以及对金成律所即将失去这柄核心利刃的无声惋惜。
  更深的,是一种无须言明的预见——羽翼已丰的凤鸟,振翅声已清晰可闻,即将飞向那片属于她的、更辽阔的九霄。
  空气仿佛凝滞了数秒。
  随即,他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意,比平日的优雅更添几分深邃:
  “看来,更广阔的天地已在向你招手。”
  不是疑问,是笃定的陈述。
  他几乎已经可以预见,这场研讨会,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序曲。
  ……
  第126章 无声的定音
  方允迎上他的目光,神色没有丝毫得意或回避,反而更加沉静审慎。
  她放下手中钢笔,眼神清澈而锐利:
  “一份邀请函,一次研讨会,最多只能算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最终结果如何,还要看后续评估和流程。未见正式文件,一切皆在未定之天。”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桌上那份补充意见文件,语气转为务实和坚定:
  “况且,新丝路项目正处在关键节点,欧盟这边的反馈需要尽快处理。我的首要任务,是把手头负责的工作做好、做扎实。至于其他的…”
  她微微抬眸,看向陈宴辞,眼神坦荡:
  “待尘埃落定,再谈不迟。”
  陈宴辞看着她这副沉稳如山、滴水不漏的姿态,心中那份复杂的情绪里,欣赏的比重又沉了几分。
  他轻轻颔首,举起手中的文件,如同一个无声的礼赞:
  “你说得对,工作为重,专注当下。”
  他巧妙地认同了她的审慎,并主动收回了试探。
  “金成能有方律这样的定海神针,是我们的荣幸。新丝路项目,仍需你掌舵前行。”
  “职责所在,陈par放心。”方允微笑着点头,态度专业而笃定。
  两人心照不宣,让这个话题止步于此。
  阳光透过窗户,在两人之间投下温暖的光影。
  陈宴辞没有再说什么,只是优雅地起身:
  “那你先忙,那边的回复,就按我们刚才定的方向处理。”
  “好的。”方允微笑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口。
  门扉轻合。
  她靠在椅背上,轻轻抚摸着隆起的腹部,目光投向窗外澄澈的秋空。
  未来充满了可能性,但她深知,唯有脚踏实地,才能不负当下,亦不畏将来。
  ……
  三日后,法*委第二次专题研讨会如期而至,议题深度与交锋强度远超首次。
  会议结束时,已近正午。
  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几位核心专家被邀至组织机关内部小食堂用餐。环境清雅简朴,透着一股低调的庄重。
  方允选好几样清淡小菜,找了个安静位置坐下,悄然加快用餐速度。用完餐,她拿起手包,步履从容向外走去。
  行至食堂门口,迎面走来一行领导,程主任赫然在列。
  方允步伐下意识放缓,目不斜视,尽量靠边行走。
  眼角余光却精准捕捉到,程主任的目光仿佛无意扫过她所在方位,下颌极其轻微、几乎难以察觉地向下一点。
  动作快如电光石火,方允甚至来不及做出任何回应性示意,程主任的身影已随众人步入食堂深处。
  方允心头微澜,面色平静,只不动声色地加快了离去的步伐。
  她在第二次研讨会上的表现,如同投入湖心的第二颗石子,激起的涟漪更为深远。
  在核心难题上展现的洞见、逻辑与务实方案,在与会者心中烙下深刻印记。
  组织需要的,不仅是理论家,更是能将宏图伟略淬炼为规则利刃、经得起复杂实践检验的实干家。
  因此,方允的名字与档案,自然进入了更高层面的评估视野。
  一份详尽的内部评估报告迅速形成,对她的专业能力、过往业绩、政治背景、职业操守及发展潜力,进行了全面而审慎的评估。
  评估结论高度一致。
  当收到那份承载着无上机遇的面试邀请函时,方允的心仿佛悬于云端,轻盈雀跃。
  一整天,步履轻快,眼底流光溢彩。
  然而,她将此消息深藏心底,未对任何人吐露,包括赵廷文。只是默默、专注地准备着面试所需的一切。
  赵廷文则看破不言,凝望着她眼底藏不住的星辉,他唇角的弧度,也不自觉地柔和了几分。
  面试当日。
  方允身着深灰色西服职业套裙,改良过的直筒半裙完美包裹着孕肚,专业而从容。
  面试地点设在法*委一间庄重雅致的会议室。
  参与面试者,除李主任外,还有一位分管立法工作的副w员长,程主任亦陪同在侧。
  规格之高,足见重视。
  整个面试过程,没有一丝一毫提及她的家庭背景。
  所有话题皆聚焦于她的专业能力、过往功绩、品格担当,以及组织核心平台能赋予的独特价值与严峻挑战。
  这是基于纯粹能力与价值的最高认可与召唤。
  面试结束,返程路上。
  程主任沉稳的话语犹在耳畔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