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厚重的门被一次次推开,身着深色正装的人物陆续步入。
空气仿佛逐渐凝固,无形的压力随着每一个新面孔的加入而层层叠加。
方允目光低垂,专注于笔下的预备要点,但眼角余光敏锐地捕捉着胸牌上的名字,每一位都是各自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
低沉的寒暄与脚步声在偌大的空间里谨慎地回响。
当主位旁的关键席位几乎坐满时,会议室的门再次被推开。
一股更沉凝的气场瞬间涌入。
方允的心脏猛地一跳,随即被强大的职业本能死死摁住,面上沉静如水。
赵廷文。
他端坐于主位,身姿挺拔如松,深色西装一丝不苟,神情是惯常的沉静与疏离,目光正落在面前的一份文件上。
一股掌控全局的无形气场已从他周身弥散开来,让整个会议室都笼罩在他主导的节奏里。
方允迅速垂眸,所有心神重新锚定在笔尖和即将开始的会议议程上。
刚才那一瞬的停顿,仿佛从未存在。
会议开始,由发改*一位副主任主持,介绍项目整体进展和本次会议议题。
随后,各部门代表逐一发言,汇报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及需协调事项。
讨论逐渐聚焦至项目推进的核心挑战:跨国投资与建设风险的精准管控。
轮到法律顾问发言环节。
主持人将目光转向方允:“下面,请金成律所的方允律师,从国际法律顾问角度,阐述对项目风险防控框架的思考。”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她身上,包括主位上那位。
方允清晰感知到,那道沉静却极具穿透力的视线落在自己身上。
她没有抬头,只是深吸一口气,起身走到侧前方的汇报席站定。
“各位领导。”她开口,声音清亮平稳,带着律师特有的条理与力量,瞬间掌控全场注意力。
“结合项目特点及前期工作基础,我们认为,构建一个三位一体的法律风险防控框架至关重要。其核心在于:国际公法为基、国际投资法为盾、*治风险评估为引。”
她稍作停顿,目光扫过全场,最后不着痕迹地掠过主位,赵廷文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专注地锁在她身上。
“第一,国际公法为基。特许经营协议及后续所有多边法律文件的谈判签署,必须牢牢锚定‘条约必须信守’这一国际法基石原则……”
方允看到赵廷文的手指在桌面上极轻地敲击了一下,随即恢复平静。
“第二,国际投资法为盾。充分利用组织与沿线国家现有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及可能适用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
这时,坐在赵廷文侧后方的李秘书,极其自然地起身,拿起赵廷文手边的保温杯,走到角落的饮水机续水。
续水时,他的目光飞快地在方允身上停留了半秒,然后不动声色地将保温杯轻轻放回赵廷文手边,位置比原先更靠近他手肘一寸,方便取用。
整个过程安静又迅速。
“第三,*治风险评估为引。法律条款的设计不能脱离现实*治环境。”
越到后面,方允的声音愈发沉稳。
她的发言逻辑严密,重点突出,将复杂的国际法律规则与组织战略、项目实操紧密结合,兼具理论高度与落地抓手。
在座不少领导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整个发言过程中,赵廷文的目光大部分时间都落在方允身上。
看着她条理清晰地阐述观点,眼神专注,面对众多领导时那份不卑不亢的从容与专业自信。
这与他印象中那个在民政局乖巧局促、在竹里馆安静用餐、甚至醉酒后迷糊的她,截然不同。
此刻的她,像一把出鞘的利剑,锋芒内敛却又锐不可当。
李秘书则全程保持着最标准的秘书姿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他注意到领导的目光停留在方律师身上时,眼神中带着一种罕见的专注和欣赏。
当方允提到一个关键点时,赵廷文的指尖又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李秘书立刻提笔,用极小的字迹飞速记下了方允刚才提到的那个法律术语和要点。
会议持续了近三个小时。
散会后,领导们相互寒暄着陆续离开。
方允收拾好资料,也准备离开。
经过主位附近时,她目不斜视,保持着得体的距离。
赵廷文正被两位领导围着说话,目光却在她经过时,若有似无地扫过她挺直的背影。
……
第11章 老干部想约饭
回到办公室后,赵廷文脱下西装外套递给李秘书,松了松领带,走到窗台前。
窗外街景恢弘。
李秘书挂好外套,利落泡好一杯温度合宜的龙井,轻放在办公桌一角。
赵廷文沉默地站了一会儿,指尖无意识在窗棂上轻叩,目光投向远方,焦点却似乎有些飘忽。
会议上那抹神采飞扬的身影,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李秘书垂手立在一旁,眼观鼻,鼻观心,沉静如雕塑。
然而,领导任何细微的动作和气息变化都逃不过他的感知。
片刻后,赵廷文转身来到办公桌前坐下,拿起一份文件,却半天没有翻开。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放下。
动作间那丝微妙的迟疑,在李秘书眼中如同无声的指令。
时机成熟。李秘书上前半步,姿态恭谨如常,声音平稳清晰:
“赵*员长,下午方允律师的发言提纲挈领,尤其是关于*治风险量化模型与法律条款联动的构想,极具前瞻性和实操性,对我们后续把握项目风险核心大有裨益。
这部分内容,是否需要我整理一份精要简报,供您…以及相关负责同志后续参考?”
他特意在“您”之后做了极其自然,几乎听不出的停顿,才接上“相关负责同志”。
这个停顿的留白,只有他和赵廷文明白其指向。
赵廷文抬眸,目光平静地掠过李秘书,并未对那个停顿做出反应,但也没否认。
李秘书心领神会,知道领导默许了话题方向。
他续道,口吻纯粹公事公办:
“另外,方律师作为新介入的国际法律总顾问,对项目前期的高层决策背景及未完全公开的考量,可能需要一个更高效…私密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精准传递、理解同步,避免信息差影响后续法律框架搭建效率。”
他略作停顿,字斟句酌,极其自然地将称谓切换:
“您看,是否由我协调一下方…方老师的时间?”
语速流畅,不给这个称呼变化留下任何遐想空间。
“找个安静地方,利用非核心工作时间,简明扼要就几个关键背景点定向沟通?这样既不耽误方老师明日正式投入,也能确保项目理解高度一致。”
赵廷文听着李秘书这番滴水不漏、却又处处暗合他心意的话,心中了然。
这位跟了他多年的大秘,已将“体察上意”和“严守分寸”做到了极致。
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借此掩饰眼中一闪而过的赞许。
放下茶杯时,声音平稳无波:
“嗯。工作衔接确实需要确保精准。你去安排吧,地点…安静、便利就好。”
“好的。”李秘书微微躬身,心中大定。
领导这句“安静、便利就好”,就是明确许可。
“我这就去联系方老师,确认她今晚的时间是否方便进行这次必要的背景沟通。”
李秘书应下,语气毫无波澜,如同处理最寻常的公务。
他悄无声息退出,轻带上门。
办公室内,赵廷文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深邃眼眸中,一丝难以言喻的情绪转瞬即逝,复归平静。
会议结束,方允并未立刻离开。
作为新晋的国际法律总顾问,她需要去项目协调办公室领取加密电子密钥和前期核心文件。
刚办完手续准备离开,一个身影出现在门口。
“方老师。”
李秘书的声音温和适度,脸上挂着高级秘书分寸感极强的微笑。
方允转身,看清来人,心下了然,赵廷文的秘书。
她不动声色地颔首:“李秘书,您好。”
李秘书走近两步,保持礼貌距离,语气如同交代普通工作:
“方老师,关于项目前期的高层决策背景和考量,赵*员长认为,为确保您后续工作的精准高效,避免信息差影响法律框架顶层设计,有必要进行一次高效、定向的背景沟通。”
措辞严谨,紧扣项目。
方允瞬间领会“背景沟通”的弦外之音,面上维持专业平静:
“好的,理解。确实必要。”
李秘书续道,语调平稳:
“考虑到您的时间宝贵,也为了确保沟通的专注和私密性,领导的意思是,利用非核心工作时间,也就是今晚下班后,找个安静便利的地方,简明扼要地过一下这些关键信息点。您看,今晚的时间方便吗?”
空气仿佛逐渐凝固,无形的压力随着每一个新面孔的加入而层层叠加。
方允目光低垂,专注于笔下的预备要点,但眼角余光敏锐地捕捉着胸牌上的名字,每一位都是各自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
低沉的寒暄与脚步声在偌大的空间里谨慎地回响。
当主位旁的关键席位几乎坐满时,会议室的门再次被推开。
一股更沉凝的气场瞬间涌入。
方允的心脏猛地一跳,随即被强大的职业本能死死摁住,面上沉静如水。
赵廷文。
他端坐于主位,身姿挺拔如松,深色西装一丝不苟,神情是惯常的沉静与疏离,目光正落在面前的一份文件上。
一股掌控全局的无形气场已从他周身弥散开来,让整个会议室都笼罩在他主导的节奏里。
方允迅速垂眸,所有心神重新锚定在笔尖和即将开始的会议议程上。
刚才那一瞬的停顿,仿佛从未存在。
会议开始,由发改*一位副主任主持,介绍项目整体进展和本次会议议题。
随后,各部门代表逐一发言,汇报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及需协调事项。
讨论逐渐聚焦至项目推进的核心挑战:跨国投资与建设风险的精准管控。
轮到法律顾问发言环节。
主持人将目光转向方允:“下面,请金成律所的方允律师,从国际法律顾问角度,阐述对项目风险防控框架的思考。”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她身上,包括主位上那位。
方允清晰感知到,那道沉静却极具穿透力的视线落在自己身上。
她没有抬头,只是深吸一口气,起身走到侧前方的汇报席站定。
“各位领导。”她开口,声音清亮平稳,带着律师特有的条理与力量,瞬间掌控全场注意力。
“结合项目特点及前期工作基础,我们认为,构建一个三位一体的法律风险防控框架至关重要。其核心在于:国际公法为基、国际投资法为盾、*治风险评估为引。”
她稍作停顿,目光扫过全场,最后不着痕迹地掠过主位,赵廷文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专注地锁在她身上。
“第一,国际公法为基。特许经营协议及后续所有多边法律文件的谈判签署,必须牢牢锚定‘条约必须信守’这一国际法基石原则……”
方允看到赵廷文的手指在桌面上极轻地敲击了一下,随即恢复平静。
“第二,国际投资法为盾。充分利用组织与沿线国家现有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及可能适用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
这时,坐在赵廷文侧后方的李秘书,极其自然地起身,拿起赵廷文手边的保温杯,走到角落的饮水机续水。
续水时,他的目光飞快地在方允身上停留了半秒,然后不动声色地将保温杯轻轻放回赵廷文手边,位置比原先更靠近他手肘一寸,方便取用。
整个过程安静又迅速。
“第三,*治风险评估为引。法律条款的设计不能脱离现实*治环境。”
越到后面,方允的声音愈发沉稳。
她的发言逻辑严密,重点突出,将复杂的国际法律规则与组织战略、项目实操紧密结合,兼具理论高度与落地抓手。
在座不少领导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整个发言过程中,赵廷文的目光大部分时间都落在方允身上。
看着她条理清晰地阐述观点,眼神专注,面对众多领导时那份不卑不亢的从容与专业自信。
这与他印象中那个在民政局乖巧局促、在竹里馆安静用餐、甚至醉酒后迷糊的她,截然不同。
此刻的她,像一把出鞘的利剑,锋芒内敛却又锐不可当。
李秘书则全程保持着最标准的秘书姿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他注意到领导的目光停留在方律师身上时,眼神中带着一种罕见的专注和欣赏。
当方允提到一个关键点时,赵廷文的指尖又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李秘书立刻提笔,用极小的字迹飞速记下了方允刚才提到的那个法律术语和要点。
会议持续了近三个小时。
散会后,领导们相互寒暄着陆续离开。
方允收拾好资料,也准备离开。
经过主位附近时,她目不斜视,保持着得体的距离。
赵廷文正被两位领导围着说话,目光却在她经过时,若有似无地扫过她挺直的背影。
……
第11章 老干部想约饭
回到办公室后,赵廷文脱下西装外套递给李秘书,松了松领带,走到窗台前。
窗外街景恢弘。
李秘书挂好外套,利落泡好一杯温度合宜的龙井,轻放在办公桌一角。
赵廷文沉默地站了一会儿,指尖无意识在窗棂上轻叩,目光投向远方,焦点却似乎有些飘忽。
会议上那抹神采飞扬的身影,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李秘书垂手立在一旁,眼观鼻,鼻观心,沉静如雕塑。
然而,领导任何细微的动作和气息变化都逃不过他的感知。
片刻后,赵廷文转身来到办公桌前坐下,拿起一份文件,却半天没有翻开。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放下。
动作间那丝微妙的迟疑,在李秘书眼中如同无声的指令。
时机成熟。李秘书上前半步,姿态恭谨如常,声音平稳清晰:
“赵*员长,下午方允律师的发言提纲挈领,尤其是关于*治风险量化模型与法律条款联动的构想,极具前瞻性和实操性,对我们后续把握项目风险核心大有裨益。
这部分内容,是否需要我整理一份精要简报,供您…以及相关负责同志后续参考?”
他特意在“您”之后做了极其自然,几乎听不出的停顿,才接上“相关负责同志”。
这个停顿的留白,只有他和赵廷文明白其指向。
赵廷文抬眸,目光平静地掠过李秘书,并未对那个停顿做出反应,但也没否认。
李秘书心领神会,知道领导默许了话题方向。
他续道,口吻纯粹公事公办:
“另外,方律师作为新介入的国际法律总顾问,对项目前期的高层决策背景及未完全公开的考量,可能需要一个更高效…私密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精准传递、理解同步,避免信息差影响后续法律框架搭建效率。”
他略作停顿,字斟句酌,极其自然地将称谓切换:
“您看,是否由我协调一下方…方老师的时间?”
语速流畅,不给这个称呼变化留下任何遐想空间。
“找个安静地方,利用非核心工作时间,简明扼要就几个关键背景点定向沟通?这样既不耽误方老师明日正式投入,也能确保项目理解高度一致。”
赵廷文听着李秘书这番滴水不漏、却又处处暗合他心意的话,心中了然。
这位跟了他多年的大秘,已将“体察上意”和“严守分寸”做到了极致。
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借此掩饰眼中一闪而过的赞许。
放下茶杯时,声音平稳无波:
“嗯。工作衔接确实需要确保精准。你去安排吧,地点…安静、便利就好。”
“好的。”李秘书微微躬身,心中大定。
领导这句“安静、便利就好”,就是明确许可。
“我这就去联系方老师,确认她今晚的时间是否方便进行这次必要的背景沟通。”
李秘书应下,语气毫无波澜,如同处理最寻常的公务。
他悄无声息退出,轻带上门。
办公室内,赵廷文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深邃眼眸中,一丝难以言喻的情绪转瞬即逝,复归平静。
会议结束,方允并未立刻离开。
作为新晋的国际法律总顾问,她需要去项目协调办公室领取加密电子密钥和前期核心文件。
刚办完手续准备离开,一个身影出现在门口。
“方老师。”
李秘书的声音温和适度,脸上挂着高级秘书分寸感极强的微笑。
方允转身,看清来人,心下了然,赵廷文的秘书。
她不动声色地颔首:“李秘书,您好。”
李秘书走近两步,保持礼貌距离,语气如同交代普通工作:
“方老师,关于项目前期的高层决策背景和考量,赵*员长认为,为确保您后续工作的精准高效,避免信息差影响法律框架顶层设计,有必要进行一次高效、定向的背景沟通。”
措辞严谨,紧扣项目。
方允瞬间领会“背景沟通”的弦外之音,面上维持专业平静:
“好的,理解。确实必要。”
李秘书续道,语调平稳:
“考虑到您的时间宝贵,也为了确保沟通的专注和私密性,领导的意思是,利用非核心工作时间,也就是今晚下班后,找个安静便利的地方,简明扼要地过一下这些关键信息点。您看,今晚的时间方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