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温时酌敷衍地点点头,
“殿下大可去问,他答得不好,只怪他学艺不精,莫要牵连了我。”
温时酌只觉得端景耀这样好笑。
明明都要气得不行了,但还是在放狠话。
端景耀见他这副样子,咬牙道,
“好好好,你倒是看得开,他若有本事过了殿试,我就让你们两人见上一面如何?”
温时酌想,自己也确实许久没看到鱼安易了,这孩子当了官肯定想往回跑。
不如就见上一面。
“好,都听陛下的。”
本来只是放狠话的端景耀听他这么回答,脸都黑了。
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只能挥袖应下。
....................................................
金銮殿上,九龙盘柱,金碧辉煌。文武百官分列两侧,鸦雀无声。
端景耀坐于龙椅之上,冕旒垂下的珠帘微微晃动,遮不住那双狭长的眼睛。
“宣新科状元觐见——”太监尖细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殿门缓缓开启,一道修长的身影迈步入内。鱼安易身着大红蟒袍,头戴乌纱帽,步履稳健,他行至御前,双膝跪地,额头触地,
“臣叩见陛下,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端景耀微微抬手,
“平身”
鱼安易起身,却仍低垂着眼帘,端景耀细细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约莫十来岁岁的年纪,眉目清朗,
“抬起头来。”
端景耀道。
鱼安易这才缓缓抬头,目光却仍谦卑地停留在皇帝胸前位置。
端景耀看清了他的脸。
剑眉星目,鼻若悬胆,唇薄而坚毅,确是一表人才。
怪不得当初能骗的温时酌把他捡回家,
“朕观你的文章,字字珠玑,句句锦绣,尤其那篇《论治国之道》,见解独到,鞭辟入里。”
端景耀缓声道,
“今日朕要亲自考校于你。”
“愿聆听圣训。”
鱼安易虽觉这皇帝说话语调奇怪,但还是恭敬道。
毕竟殿试是最后的一步了。
端景耀略一沉吟,出声,
“朕即位方几月,励精图治,然天下之大,政务之繁,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依你之见,治国之根本为何?”
鱼安易思索片刻,便回答上来,
“回陛下,臣以为治国之根本,在于‘以民为本’四字。”
“《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臣观历代兴衰,凡重民者国必兴,轻民者国必亡。”
鱼安易声音清朗而沉稳,姿态从容不迫,这些东西温时酌都同他讲过。
“陛下即位以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故天下大治。然臣窃以为,尚有可进之处。”
端景耀的眸底闪过兴味,接着道,
“直言无妨。”
“譬如江南水患,虽已遣官治理,然灾民安置尚未周全;西北边陲,驻军粮饷常有拖欠;中原腹地,豪强兼并土地,小民流离失所...”
鱼安易顿了顿,
“皆伤民根本之事。若能一一解决,则国本更固。”
端景耀沉默片刻,忽而笑道,
“好一个以民为本,那你说说,治国之本当如何用人。”
鱼安易仍旧不假思索地就答了上来,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臣以为,用人当如匠人取材,各尽其用。”
“朕要听具体之策,而非你这些泛泛之谈。”
端景耀的语调冷了些许。
鱼安易身形一顿,接着道,
“其一,打破门第之见。当今朝中,世家子弟居多,寒门才俊难有出头之日。臣建议广开才路,令各州县举荐贤能,不论出身。”
“其二,严考绩之法。现有官员升迁,多凭年资,少有真才实学者反被埋没。当设考课之法,以政绩论升降。”
“其三,重实务之才。科举取士,偏重诗赋文章,然治国需通经济、明律法、晓军事之才。臣请增设实务科目,选拔专才”
端景耀听了这些仍旧不满,出声刁难道,
“若有一寒门才子与一世家子弟同争一职,才具相当,当用何人?”
若换了别人可能就被问住了,但鱼安易是温时酌一手教出来的。
不仅灌输了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还顺带教了他不少现代思想。
先进的思想用来应对这些刁钻的问题恰恰合适。
“臣以为,才具相当,当选更知民情者。世家子弟多不知民间疾苦,寒门才子则不然。”
端景耀闻言,换了议题,
“朕再问你,边疆不宁,当以何策安之?”
鱼安易仍能迅速答上,
“臣以为,边疆之患,不外乎二:一为外敌侵扰,二为民心思变。前者可以武力震慑,后者则需怀柔安抚。”
“具体而言?”
“边民困苦,官兵欺压,常有怨言。若能在边境设互市,令胡汉互通有无;选派廉明官员,安抚边民;减赋税,兴水利,则民心自安。民心安,则边疆固。”
端景耀冷哼出声,
“若胡人不受安抚,屡犯边境,又当如何?”
鱼安易正色道,
“先礼后兵。遣使示好,申明利害;若仍不悔改,则选良将精兵,一举击溃,以绝后患。然战胜之后,仍需施以仁政,方为长久之计。”
还真让皇后教的他有几分本事。
端景耀仍旧神色冰冷,赏识这新晋状元的才学,但又膈应他同温时酌待在一起的这些年。
但如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他只能先给鱼安易安排个一官半职,
“朕今赐你翰林院修撰一职,日后随侍左右,以备咨询。”
“臣定当肝脑涂地,以报殿下知遇之恩。”
鱼安易毕恭毕敬地行礼。
这虽算不上什么大官,但手握实权。
对于他而言已是一个还算满意的位置。
谁料,端景耀说完这句后,又慢悠悠续上了后半句,
“朕赏识你的才华,也知宫中有位故人和状元郎是至交,今日朕便牵这条线,让你们二人叙叙旧,如何?”
鱼安易皱了皱眉头。
皇宫里怎么会有他认识的人?
还至交?
他从未结识过什么好友。
难不成是谁顶了他的名头招摇撞骗?
但他如今只是个状元,那人早在宫中,便说明地位极高。
鱼安易可不觉得自己会认识这样的人。
虽然心中这么想,但鱼安易表面还是要顺从皇帝的话,
“谨遵陛下安排。”
说罢,便有太监走上殿前,引鱼安易离开。
....................................................
【ps:小端:皇后我们两人自己来生个皇子,你把他培养成状元怎么样?
酌:就算我能生,也生不出来气运之子,谢邀。
鱼安易:密码的,搞个殿试抬头老婆就变皇后了。
主波写殿试的时候查了一堆古文,有误差可以指出。】
第270章 养孩子会变得不幸39
鱼安易被太监引至偏殿。
隔着挡风影影绰绰看见其后坐着一人影。
他心下疑惑,但又怕贸然开口,怕得罪了什么权贵。
只好静静候在殿中。
“皇上驾到!”
太监尖细的声音响起。
端景耀步入殿中,看到鱼安易安分地站在那里,冷哼一声,走上高台后的屏风。
鱼安易不明所以,仍旧俯身行礼,
“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端景耀的声音从屏风后响起,带着些许含糊的笑意,
“怎么只参见朕?如今皇后也在你的面前,爱卿怎么不知道行礼?”
隔着屏风,鱼安易似乎看到端景耀不轻不重挨了身旁人一巴掌。
打在手背上。
很细微的声响。
端景耀没生气,甚至还笑了声。
端景耀要立男后这事,鱼安易也略有耳闻。
只是当初他一心一意筹备科举,并没在此事上分太多神。
只是偶尔能听见他人议论。
说如今的皇帝离经叛道,罔顾人伦。
阴阳交合乃是上天意旨,而端景耀竟然违背上天。
话是这么说,但端景耀继位后,也是做了不少实事。
轻徭役减赋税,百姓的日子比之前老皇帝在位时不知要好上多少。
所以大家也就茶余饭后时议论下端景耀立男后的事。
真追上去问,他们嘴里说的还是皇帝的好话。
毕竟端景耀的恶名在外。
谁也不敢真的在太岁头上动土。
鱼安易听到这些传言不觉得端景耀有何问题。
甚至因为他心中某些隐秘且不可告人的想法,他反而觉得端景耀命好。
身居高位,可以不顾所有流言蜚语,立自己心上人为后。
“殿下大可去问,他答得不好,只怪他学艺不精,莫要牵连了我。”
温时酌只觉得端景耀这样好笑。
明明都要气得不行了,但还是在放狠话。
端景耀见他这副样子,咬牙道,
“好好好,你倒是看得开,他若有本事过了殿试,我就让你们两人见上一面如何?”
温时酌想,自己也确实许久没看到鱼安易了,这孩子当了官肯定想往回跑。
不如就见上一面。
“好,都听陛下的。”
本来只是放狠话的端景耀听他这么回答,脸都黑了。
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只能挥袖应下。
....................................................
金銮殿上,九龙盘柱,金碧辉煌。文武百官分列两侧,鸦雀无声。
端景耀坐于龙椅之上,冕旒垂下的珠帘微微晃动,遮不住那双狭长的眼睛。
“宣新科状元觐见——”太监尖细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殿门缓缓开启,一道修长的身影迈步入内。鱼安易身着大红蟒袍,头戴乌纱帽,步履稳健,他行至御前,双膝跪地,额头触地,
“臣叩见陛下,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端景耀微微抬手,
“平身”
鱼安易起身,却仍低垂着眼帘,端景耀细细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约莫十来岁岁的年纪,眉目清朗,
“抬起头来。”
端景耀道。
鱼安易这才缓缓抬头,目光却仍谦卑地停留在皇帝胸前位置。
端景耀看清了他的脸。
剑眉星目,鼻若悬胆,唇薄而坚毅,确是一表人才。
怪不得当初能骗的温时酌把他捡回家,
“朕观你的文章,字字珠玑,句句锦绣,尤其那篇《论治国之道》,见解独到,鞭辟入里。”
端景耀缓声道,
“今日朕要亲自考校于你。”
“愿聆听圣训。”
鱼安易虽觉这皇帝说话语调奇怪,但还是恭敬道。
毕竟殿试是最后的一步了。
端景耀略一沉吟,出声,
“朕即位方几月,励精图治,然天下之大,政务之繁,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依你之见,治国之根本为何?”
鱼安易思索片刻,便回答上来,
“回陛下,臣以为治国之根本,在于‘以民为本’四字。”
“《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臣观历代兴衰,凡重民者国必兴,轻民者国必亡。”
鱼安易声音清朗而沉稳,姿态从容不迫,这些东西温时酌都同他讲过。
“陛下即位以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故天下大治。然臣窃以为,尚有可进之处。”
端景耀的眸底闪过兴味,接着道,
“直言无妨。”
“譬如江南水患,虽已遣官治理,然灾民安置尚未周全;西北边陲,驻军粮饷常有拖欠;中原腹地,豪强兼并土地,小民流离失所...”
鱼安易顿了顿,
“皆伤民根本之事。若能一一解决,则国本更固。”
端景耀沉默片刻,忽而笑道,
“好一个以民为本,那你说说,治国之本当如何用人。”
鱼安易仍旧不假思索地就答了上来,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臣以为,用人当如匠人取材,各尽其用。”
“朕要听具体之策,而非你这些泛泛之谈。”
端景耀的语调冷了些许。
鱼安易身形一顿,接着道,
“其一,打破门第之见。当今朝中,世家子弟居多,寒门才俊难有出头之日。臣建议广开才路,令各州县举荐贤能,不论出身。”
“其二,严考绩之法。现有官员升迁,多凭年资,少有真才实学者反被埋没。当设考课之法,以政绩论升降。”
“其三,重实务之才。科举取士,偏重诗赋文章,然治国需通经济、明律法、晓军事之才。臣请增设实务科目,选拔专才”
端景耀听了这些仍旧不满,出声刁难道,
“若有一寒门才子与一世家子弟同争一职,才具相当,当用何人?”
若换了别人可能就被问住了,但鱼安易是温时酌一手教出来的。
不仅灌输了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还顺带教了他不少现代思想。
先进的思想用来应对这些刁钻的问题恰恰合适。
“臣以为,才具相当,当选更知民情者。世家子弟多不知民间疾苦,寒门才子则不然。”
端景耀闻言,换了议题,
“朕再问你,边疆不宁,当以何策安之?”
鱼安易仍能迅速答上,
“臣以为,边疆之患,不外乎二:一为外敌侵扰,二为民心思变。前者可以武力震慑,后者则需怀柔安抚。”
“具体而言?”
“边民困苦,官兵欺压,常有怨言。若能在边境设互市,令胡汉互通有无;选派廉明官员,安抚边民;减赋税,兴水利,则民心自安。民心安,则边疆固。”
端景耀冷哼出声,
“若胡人不受安抚,屡犯边境,又当如何?”
鱼安易正色道,
“先礼后兵。遣使示好,申明利害;若仍不悔改,则选良将精兵,一举击溃,以绝后患。然战胜之后,仍需施以仁政,方为长久之计。”
还真让皇后教的他有几分本事。
端景耀仍旧神色冰冷,赏识这新晋状元的才学,但又膈应他同温时酌待在一起的这些年。
但如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他只能先给鱼安易安排个一官半职,
“朕今赐你翰林院修撰一职,日后随侍左右,以备咨询。”
“臣定当肝脑涂地,以报殿下知遇之恩。”
鱼安易毕恭毕敬地行礼。
这虽算不上什么大官,但手握实权。
对于他而言已是一个还算满意的位置。
谁料,端景耀说完这句后,又慢悠悠续上了后半句,
“朕赏识你的才华,也知宫中有位故人和状元郎是至交,今日朕便牵这条线,让你们二人叙叙旧,如何?”
鱼安易皱了皱眉头。
皇宫里怎么会有他认识的人?
还至交?
他从未结识过什么好友。
难不成是谁顶了他的名头招摇撞骗?
但他如今只是个状元,那人早在宫中,便说明地位极高。
鱼安易可不觉得自己会认识这样的人。
虽然心中这么想,但鱼安易表面还是要顺从皇帝的话,
“谨遵陛下安排。”
说罢,便有太监走上殿前,引鱼安易离开。
....................................................
【ps:小端:皇后我们两人自己来生个皇子,你把他培养成状元怎么样?
酌:就算我能生,也生不出来气运之子,谢邀。
鱼安易:密码的,搞个殿试抬头老婆就变皇后了。
主波写殿试的时候查了一堆古文,有误差可以指出。】
第270章 养孩子会变得不幸39
鱼安易被太监引至偏殿。
隔着挡风影影绰绰看见其后坐着一人影。
他心下疑惑,但又怕贸然开口,怕得罪了什么权贵。
只好静静候在殿中。
“皇上驾到!”
太监尖细的声音响起。
端景耀步入殿中,看到鱼安易安分地站在那里,冷哼一声,走上高台后的屏风。
鱼安易不明所以,仍旧俯身行礼,
“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端景耀的声音从屏风后响起,带着些许含糊的笑意,
“怎么只参见朕?如今皇后也在你的面前,爱卿怎么不知道行礼?”
隔着屏风,鱼安易似乎看到端景耀不轻不重挨了身旁人一巴掌。
打在手背上。
很细微的声响。
端景耀没生气,甚至还笑了声。
端景耀要立男后这事,鱼安易也略有耳闻。
只是当初他一心一意筹备科举,并没在此事上分太多神。
只是偶尔能听见他人议论。
说如今的皇帝离经叛道,罔顾人伦。
阴阳交合乃是上天意旨,而端景耀竟然违背上天。
话是这么说,但端景耀继位后,也是做了不少实事。
轻徭役减赋税,百姓的日子比之前老皇帝在位时不知要好上多少。
所以大家也就茶余饭后时议论下端景耀立男后的事。
真追上去问,他们嘴里说的还是皇帝的好话。
毕竟端景耀的恶名在外。
谁也不敢真的在太岁头上动土。
鱼安易听到这些传言不觉得端景耀有何问题。
甚至因为他心中某些隐秘且不可告人的想法,他反而觉得端景耀命好。
身居高位,可以不顾所有流言蜚语,立自己心上人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