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时而去拜访韩非和李斯,讨论讨论秦法。这两人明知道他想干嘛,也只能配合。
“你、你为何不去查典籍?”韩非被他骚扰烦了,小小一怒。
“查书哪有问你快?”李世民笑道,“师兄这么博学,正好给我答疑解惑。”
韩非不太想理他,编造了个借口:“我、我今日有客,没有时间与你……”
“叔父在吗?叔父——”
某脸皮比城墙还厚的亲戚,大摇大摆地上门做客,进门便喊,亲亲热热的。
李世民乐了:“师兄,你的客人是你家大侄儿韩成吗?比起让他蹭吃蹭喝,赖着不走,还不如和我聊聊秦法。你觉着呢?”
“叔父!怎么不理我?”前韩王·亡国之君·开城献降·毫无廉耻之心·成,他又来了。
韩非眼前一黑。
第170章
亡国之君和亡国之君之间,亦有参差。韩成就属于相对快乐又自由的那一类,韩地改为三川郡之后,一点波澜都没有,让干啥就干啥。
赵迁在山里吃土,负刍被禁足,魏假刚继位就亡国,半死不活地苟着日子,而死了儿子的燕喜看起来时日无多,没多久可活了。
这一年初夏,王贲率军入齐,齐王田建不战而降,加入了这个灭国大礼包。
他得到了最优厚的待遇,秦王父子友好而礼貌地接待了他,像在接待一个客人。
章台宫的宴会上,奏响了与当年类似的齐地的曲子。
田建潸然泪下。
秦王问道:“君可念齐?”
田建却只能呐呐:“我……臣不敢,臣只是想起,临淄亦有此曲。”
“多年前君至咸阳,曾言道咸阳的美食可口,日后可尽情品尝,岂不安乐?”太子言笑晏晏。
田建连哭都不敢了,唯唯诺诺。
咸阳以后就是他的埋骨之所了,这还得是表现好才有的待遇。否则也可以去百越喂蚊子,或者去阴山放羊,端看秦王心情。
旧的时代终于完全落幕了。
秦王精神振奋,大刀阔斧开始统一。一个国家怎么可以有这么多种文字,全部改成小篆。什么小篆难写?还想不想当官了?
考公上岸必备字体,必须得学!
驰道修起来,车轨同步,都拿尺子给量好了,车轮大小和间距,全按秦国标准来,说六尺就六尺,不合规的都砸了拆了,重造。
以前到各国做生意都得为尺寸重量的差别而头疼,数学不好的死活算不明白,换了个国家连几月都弄不清,不是刚过了十月吗?怎么又变成九月了?时间还能倒退的?
现在不用愁了,凡秦国境内,都用一样的度量衡和历法,郡县的官吏拿着最新的历法,传达到乡里,检查革旧迎新的情况,催促那些还没有整改的尽快整改。
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远比灭国难多了。
因为关系到很多人的自身利益,士人要学小篆,抛弃从前的知识储备和话语权;商人要更换马车,才能继续做生意;工匠要习惯新的度量,买新的尺度;农人也要重新丈量田亩,上报人口分田地,熟悉新的历法……
但凡秦国原有的疆域之外,六国旧地不得不去迎接这一系列的改变,为此也产生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和纠纷,怨气也就产生了。
按嬴政本来的执政方针,凡不配合的都抓起来,强制执行,秦法自会教这些暴民做人。
但现在,他竟然没有第一时间下严令,自上而下去严逼,而是广召群臣,先问是否有良策。
李世民对他这样的改变喜闻乐见,大加称赞,赞得嬴政心情颇好,也就不那么烦躁了。
“臣以为,可派县尉烧掉那些不肯更换的尺、斗、衡等,拆掉轮距非六尺的马车……”李斯率先提出。
简单粗暴,蛮横至极。
这是李斯的意思?不,这是李斯揣测秦王的心意,而给出的解决方案。
“臣以为不可。”李斯话音刚落,尉僚就开口,“如此行事,势必引发县尉与黔首的冲突。谁愿意自家东西被烧?廷尉你愿意吗?”
“不遵王上诏令,便是忤逆,当依法处置。敢伤县尉,便可弃市。”李斯斩钉截铁。
“倒也不至于。”姜启慢悠悠出列,“依廷尉的提议,这度量衡确实能很快统一了,只怕各郡县的牢狱和囚车都塞不下了,市场腰斩处决的尸首都收不完。何至于此?”
秦王肃然相问:“但若不如此,诸卿可有什么更好的法子?”
嬴政很习惯地看向了太子,想听听他的看法。
李世民笑笑,先缓和这个有点凝固的氛围:“我听闻有一种鸟,它有五色的羽毛,鲜艳明丽,且能吐人言。”
“确有此禽,名为‘鹦鹉’,吕侯不久便可携而归之。”嬴政耐心地与他搭话。
“但这样的鸟儿,不是天生就会人言的。训鸟时,为了让它说更多好听的话,唱悦耳的歌,很高兴为我展示,到底是应该奖赏它谷物,还是应该鞭打它呢?”
太子含笑着,看向秦王,又慢慢巡视群臣。他的意思已经表露无遗了,没有人听不懂,听不懂的也混不到这个场合。
“禽鸟尚且有灵,何况于人呢?”李世民微笑,“郡守县令虽是王上定的,但下面的小吏却全是本地的人,若一味强令,平白生变。我以为赏罚当并行。郡县之中,最先响应诏令的百户,大赏,敲锣打鼓,送钱粮布匹至家,家中子孙可进郡学县学,最优者荐至太学。
“若是官吏之家,考功为‘上’;若是商人,免其商税;若是工匠农人,免其劳役赋税。
“前百户大赏之后,则嘉奖千户。举孝廉而为官吏者,皆从这样的人家挑选。肥沃的田地,也由这样的人家先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如此,又何愁政令不通行呢?”
动不动就打打杀杀的,哪有这个必要?人心从来不是杀出来的。
嬴政颔首,准许了太子的建议。“这般宽仁,再有不识好歹的,那就真该弃市了。”
秦王父子的默契,没有因为太子年岁见长而产生隔阂,落在很多看着太子长大的臣子眼里,简直是再庆幸不过了。
下朝后,姜启在外面等太子,依然是等人潮散尽,他才冒出来。
“丞相在等我吗?”
“臣府上也有五色的鸟儿,虽然不会人言。”
“那也值得一看。”李世民与他并肩,悄悄戳了戳姜启的胳膊,小声问,“萧何是什么颜色的?”
“深蓝的。”姜启下意识看了看不远处的萧何。
“有多深,像大海一样吗?”
“比他今日的衣裳要更蓝一些。”
“他的衣服本色应该就是靛蓝,只是洗过之后褪色了。”
两人闲聊着,又打量萧何几次,惹得萧何心里发毛,不自觉低头看看自己,不知道哪里有问题。
“说起衣裳的颜色,丞相觉得,确定不同官员的品级,并让他们着不同颜色的官服理事上朝,是利大于弊,还得弊大于利呢?”
姜启沉吟许久:“这个臣不好说,得仔细思量。”
“那我就知道,这个想法不合时宜了。”
“太子不问问王上吗?”
“我就是突然想到,随口一说,眼下要做的事太多,这种小事,还排不上队。”
秦王很忙,太子也很忙,忙得有时同处一殿,都半天说不上一句话。
“你喜欢‘皇帝’这个称呼吗?”嬴政某日矜持地问。
李世民从满桌纸张里抬起脸,感觉自己快被墨水的味道腌透了,他换了个姿势,趁机歇一歇。
“功盖三皇五帝,是谓‘皇帝’,李斯建议的吧?”李世民微妙地露出笑来,“我还挺喜欢的。”
嬴政不满足于“秦王”这个称号,对从前秦国齐国短暂称过的“东帝”“西帝”也不够满意,他必须要一个独一无二的、前所未有的尊贵称号。
这个指令下达后,李斯是反应最快,给的答案最漂亮的。
“皇帝”这个流传后世的尊号,此时此刻应运而生。
既然如此,那一整套礼仪符号都得配上。嬴政心里是很兴奋的,他对这种事很有激情,有种盘古开天辟地的新鲜感和成就感。
李世民是没什么新鲜感了,二世为人,他比社畜还社畜,只慢吞吞举手。
“那么尊敬的皇帝陛下,我能不能要个称呼?”
他还真是头一次这么称呼嬴政,后者努力绷着表情,和颜悦色:“你想要什么?”
“日后旁人叫我‘殿下’就好了。”
“可。”史上第一位皇帝陛下,随口就同意了。
嬴政想把自己看不顺眼的东西全废了,包括那碍事的冕旒。
“好可惜,我还挺喜欢这个的。”李世民依依不舍。
“你喜欢?”嬴政便迟疑了。
“你戴这个,特别好看。”他还把自己画的画拿出来佐证,除了给华阳太后陪葬的那些,李世民自个也留了两幅。“看,是不是尊贵又威严?”
“你、你为何不去查典籍?”韩非被他骚扰烦了,小小一怒。
“查书哪有问你快?”李世民笑道,“师兄这么博学,正好给我答疑解惑。”
韩非不太想理他,编造了个借口:“我、我今日有客,没有时间与你……”
“叔父在吗?叔父——”
某脸皮比城墙还厚的亲戚,大摇大摆地上门做客,进门便喊,亲亲热热的。
李世民乐了:“师兄,你的客人是你家大侄儿韩成吗?比起让他蹭吃蹭喝,赖着不走,还不如和我聊聊秦法。你觉着呢?”
“叔父!怎么不理我?”前韩王·亡国之君·开城献降·毫无廉耻之心·成,他又来了。
韩非眼前一黑。
第170章
亡国之君和亡国之君之间,亦有参差。韩成就属于相对快乐又自由的那一类,韩地改为三川郡之后,一点波澜都没有,让干啥就干啥。
赵迁在山里吃土,负刍被禁足,魏假刚继位就亡国,半死不活地苟着日子,而死了儿子的燕喜看起来时日无多,没多久可活了。
这一年初夏,王贲率军入齐,齐王田建不战而降,加入了这个灭国大礼包。
他得到了最优厚的待遇,秦王父子友好而礼貌地接待了他,像在接待一个客人。
章台宫的宴会上,奏响了与当年类似的齐地的曲子。
田建潸然泪下。
秦王问道:“君可念齐?”
田建却只能呐呐:“我……臣不敢,臣只是想起,临淄亦有此曲。”
“多年前君至咸阳,曾言道咸阳的美食可口,日后可尽情品尝,岂不安乐?”太子言笑晏晏。
田建连哭都不敢了,唯唯诺诺。
咸阳以后就是他的埋骨之所了,这还得是表现好才有的待遇。否则也可以去百越喂蚊子,或者去阴山放羊,端看秦王心情。
旧的时代终于完全落幕了。
秦王精神振奋,大刀阔斧开始统一。一个国家怎么可以有这么多种文字,全部改成小篆。什么小篆难写?还想不想当官了?
考公上岸必备字体,必须得学!
驰道修起来,车轨同步,都拿尺子给量好了,车轮大小和间距,全按秦国标准来,说六尺就六尺,不合规的都砸了拆了,重造。
以前到各国做生意都得为尺寸重量的差别而头疼,数学不好的死活算不明白,换了个国家连几月都弄不清,不是刚过了十月吗?怎么又变成九月了?时间还能倒退的?
现在不用愁了,凡秦国境内,都用一样的度量衡和历法,郡县的官吏拿着最新的历法,传达到乡里,检查革旧迎新的情况,催促那些还没有整改的尽快整改。
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远比灭国难多了。
因为关系到很多人的自身利益,士人要学小篆,抛弃从前的知识储备和话语权;商人要更换马车,才能继续做生意;工匠要习惯新的度量,买新的尺度;农人也要重新丈量田亩,上报人口分田地,熟悉新的历法……
但凡秦国原有的疆域之外,六国旧地不得不去迎接这一系列的改变,为此也产生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和纠纷,怨气也就产生了。
按嬴政本来的执政方针,凡不配合的都抓起来,强制执行,秦法自会教这些暴民做人。
但现在,他竟然没有第一时间下严令,自上而下去严逼,而是广召群臣,先问是否有良策。
李世民对他这样的改变喜闻乐见,大加称赞,赞得嬴政心情颇好,也就不那么烦躁了。
“臣以为,可派县尉烧掉那些不肯更换的尺、斗、衡等,拆掉轮距非六尺的马车……”李斯率先提出。
简单粗暴,蛮横至极。
这是李斯的意思?不,这是李斯揣测秦王的心意,而给出的解决方案。
“臣以为不可。”李斯话音刚落,尉僚就开口,“如此行事,势必引发县尉与黔首的冲突。谁愿意自家东西被烧?廷尉你愿意吗?”
“不遵王上诏令,便是忤逆,当依法处置。敢伤县尉,便可弃市。”李斯斩钉截铁。
“倒也不至于。”姜启慢悠悠出列,“依廷尉的提议,这度量衡确实能很快统一了,只怕各郡县的牢狱和囚车都塞不下了,市场腰斩处决的尸首都收不完。何至于此?”
秦王肃然相问:“但若不如此,诸卿可有什么更好的法子?”
嬴政很习惯地看向了太子,想听听他的看法。
李世民笑笑,先缓和这个有点凝固的氛围:“我听闻有一种鸟,它有五色的羽毛,鲜艳明丽,且能吐人言。”
“确有此禽,名为‘鹦鹉’,吕侯不久便可携而归之。”嬴政耐心地与他搭话。
“但这样的鸟儿,不是天生就会人言的。训鸟时,为了让它说更多好听的话,唱悦耳的歌,很高兴为我展示,到底是应该奖赏它谷物,还是应该鞭打它呢?”
太子含笑着,看向秦王,又慢慢巡视群臣。他的意思已经表露无遗了,没有人听不懂,听不懂的也混不到这个场合。
“禽鸟尚且有灵,何况于人呢?”李世民微笑,“郡守县令虽是王上定的,但下面的小吏却全是本地的人,若一味强令,平白生变。我以为赏罚当并行。郡县之中,最先响应诏令的百户,大赏,敲锣打鼓,送钱粮布匹至家,家中子孙可进郡学县学,最优者荐至太学。
“若是官吏之家,考功为‘上’;若是商人,免其商税;若是工匠农人,免其劳役赋税。
“前百户大赏之后,则嘉奖千户。举孝廉而为官吏者,皆从这样的人家挑选。肥沃的田地,也由这样的人家先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如此,又何愁政令不通行呢?”
动不动就打打杀杀的,哪有这个必要?人心从来不是杀出来的。
嬴政颔首,准许了太子的建议。“这般宽仁,再有不识好歹的,那就真该弃市了。”
秦王父子的默契,没有因为太子年岁见长而产生隔阂,落在很多看着太子长大的臣子眼里,简直是再庆幸不过了。
下朝后,姜启在外面等太子,依然是等人潮散尽,他才冒出来。
“丞相在等我吗?”
“臣府上也有五色的鸟儿,虽然不会人言。”
“那也值得一看。”李世民与他并肩,悄悄戳了戳姜启的胳膊,小声问,“萧何是什么颜色的?”
“深蓝的。”姜启下意识看了看不远处的萧何。
“有多深,像大海一样吗?”
“比他今日的衣裳要更蓝一些。”
“他的衣服本色应该就是靛蓝,只是洗过之后褪色了。”
两人闲聊着,又打量萧何几次,惹得萧何心里发毛,不自觉低头看看自己,不知道哪里有问题。
“说起衣裳的颜色,丞相觉得,确定不同官员的品级,并让他们着不同颜色的官服理事上朝,是利大于弊,还得弊大于利呢?”
姜启沉吟许久:“这个臣不好说,得仔细思量。”
“那我就知道,这个想法不合时宜了。”
“太子不问问王上吗?”
“我就是突然想到,随口一说,眼下要做的事太多,这种小事,还排不上队。”
秦王很忙,太子也很忙,忙得有时同处一殿,都半天说不上一句话。
“你喜欢‘皇帝’这个称呼吗?”嬴政某日矜持地问。
李世民从满桌纸张里抬起脸,感觉自己快被墨水的味道腌透了,他换了个姿势,趁机歇一歇。
“功盖三皇五帝,是谓‘皇帝’,李斯建议的吧?”李世民微妙地露出笑来,“我还挺喜欢的。”
嬴政不满足于“秦王”这个称号,对从前秦国齐国短暂称过的“东帝”“西帝”也不够满意,他必须要一个独一无二的、前所未有的尊贵称号。
这个指令下达后,李斯是反应最快,给的答案最漂亮的。
“皇帝”这个流传后世的尊号,此时此刻应运而生。
既然如此,那一整套礼仪符号都得配上。嬴政心里是很兴奋的,他对这种事很有激情,有种盘古开天辟地的新鲜感和成就感。
李世民是没什么新鲜感了,二世为人,他比社畜还社畜,只慢吞吞举手。
“那么尊敬的皇帝陛下,我能不能要个称呼?”
他还真是头一次这么称呼嬴政,后者努力绷着表情,和颜悦色:“你想要什么?”
“日后旁人叫我‘殿下’就好了。”
“可。”史上第一位皇帝陛下,随口就同意了。
嬴政想把自己看不顺眼的东西全废了,包括那碍事的冕旒。
“好可惜,我还挺喜欢这个的。”李世民依依不舍。
“你喜欢?”嬴政便迟疑了。
“你戴这个,特别好看。”他还把自己画的画拿出来佐证,除了给华阳太后陪葬的那些,李世民自个也留了两幅。“看,是不是尊贵又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