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就算项燕让楚军远离河岸——这不现实,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得沿着河走,寻找秦军痕迹。无论是饮马还是休整,秦军都不可能离河太远,那不方便。
而若是真的让楚军离开河边,更会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翩,夸大死者的数量,想象到底是在何处被杀的,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
“不是李信动的手,那是谁?”项燕只一心思考这个,“蒙恬的军队赶过来了吗?还是说,除了这两支军队以外,秦军还藏了第三支?如果有,会是谁?王翦?不,这不像王翦的作风……”
楚军找了一个时辰,无果,除了看到更多自己人的尸体在水里漂,什么也没找到。
天色却渐渐暗了下来,初冬的夜晚总是比夏日要来得早得多。
“就地休息,注意换防,严加戒备。”
项燕提防着秦军来袭,提防了一整夜,眼里都出现红血丝了,秦军始终没有出现。
这实在是不符合他对李信的了解,这个人什么时候这么沉得住气,简直像脱胎换骨了一样?
这个时候,被动的就成了楚军。原本稳稳当当的咬尾巴行动,变成了自个团团转。
“调转方向,回涡阳。”项燕权衡再三,下令道。
事已至此,不如先回涡阳,继续断秦军后路。没有后勤粮草,秦军走不远,也没法走,他们必然要回师救援,到时候自然就能守株待兔了。
夜半三更时,楚军来到了涡阳。
涡阳并不是楚国的都城,它的防御措施也不如都城牢固和复杂,护城河不够宽,浮桥也没有什么机械升降的机巧,纯粹就是一条可以快速拆除的木板桥罢了。
项燕还是很谨慎的,他先派几人小队过桥去交涉,确定涡阳还在楚军手里,才慢慢地、一列一列地令人通过。
因为楚军人多,这个过桥的过程难免过于缓慢,涡阳那边就增设了一些船只,载着楚军过河。
项燕应允下来,依然派人严加警戒,耳听六路,眼观八方。
还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就这样枯燥又无聊地划着船,过着桥,好几个时辰后,忙碌一天一夜的楚军都人困马乏,提不起精神来了,天也快亮了。
“怎么又生雾?”项伯抱怨,“今冬的雾气也太多了。”
项燕没心情接他幼稚的话,他心底那种不安宁的跳动感,紧绷到现在了,明明周围一切都正常,他就是觉得危机四伏。
“将军,你也进城休息吧,反正秦军跑不了,你这样一直熬,神灵也熬不住。”项伯劝道。
秦军是跑不了,但秦军影都没了,他怎么睡得着?做梦都得梦到秦军像鬼魅一样突然冒出来,杀他个措手不及。
“不了,你……”
项燕的话没有说完。
他的话没机会说完了。
有战鼓的声音,通天彻地,响彻涡阳内外。轰隆隆、轰隆隆,那是总攻发起的指挥擂鼓,在薄雾飘荡间震动所有人的血液。
千军万马,从四面八方奔腾而来,刀光箭雨,盾兵列阵,黑金的旗帜在战车上猎猎飘扬。
那是一个硕大的“秦”字。
却不是秦将们常挂的那种军旗,而是更华丽的、更崭新而炫目的,像凤凰的尾羽一般,拖着五彩的长飘带,张扬耀眼到不可一世,还附带了四个展翅欲飞的行书。
“天策上将”!
秦国只有一个人能称之为“天策上将”,也只有一个人能竖这样超规格的华美旌旗。
秦国太子,降临了。
项燕所有的疑惑,仿佛迎刃而解,毫不犹豫令大军集结,向着秦国太子攻去。
精锐的机动性,是大部队完全没有办法比拟的,要不然怎么叫精锐呢?
李世民在战场上,只需要一眼,就能看出敌军最薄弱的地方在哪里,凭借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与天赋,带着他选锋选出来的最强战力,如臂指使,如一把淬炼得最坚最锐的尖刀,径直插入敌军心脏。
而在此之前,在最适合的战机出现之前,他也很耐得住性子,如蜘蛛结网一般,沉静地等待网层层结好,粘住敌人脚步,耗得对方心浮气躁,军心涣散。
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微妙过程,猎人与猎物的身份就在悄然发生变化。
李牧接管了李信的部队,因为有太子在,李信毫无意见,秦军也毫无疑义,指挥权就这样悄咪咪让渡了。
而后莽莽撞撞就知道往前冲的秦军,突然停下了步伐,不仅不冲了,还故布疑阵,伪装出一切如常的假象,分批次悄然隐没,藏匿了行踪。
大李将军的指挥,真的很艺术。军队在他手里,好像乐高拼图一般灵活多变,他想拼成什么就拼成什么,轻轻巧巧地化整为零,带着近十万秦军,在楚地溜着楚军走。
任何时候,不急不躁,不惊不慌,拿着有限的资源,缔造无限的可能,这就是顶级名将的作风了。
有他指挥全军,李世民就能放心出去浪了。
“明明你也很擅长调兵遣将,排兵布阵,为什么非得冲锋呢?”李牧试图拦他一下。
“阿父交代你要拦着我的?”太子小声问。
“算是吧。”李牧勉强回答。
“他管得也太多了。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他从来都是放权给将军们的,只要得到胜利就好。”
太子偷偷摸摸抱怨王上的时候,李牧就当没听见,一句也不接话。等他嘀咕完了,自然就说正事了。
“毕竟以前太子不在战场。如今你在这里,王上自然要多挂心几分。”
“但是我,能带来更快的胜利。大军固守,坚壁清野,以稳取胜,那是王翦将军的战法。我不是做不到,而是想能不能更快破局,否则我没必要上这个战场。”李世民很冷静,并不像毛头小子似的就知道冲冲冲。
“现在这个机会就很好,楚军一半在进城,另一半还在城外,折腾了一天一夜,士气低落,军心也有点乱。此时不攻,更待何时?”
他目光灼灼如火,笑道,“除非你能说出这不是个好时机的缘由,不然我可就出发了。”
看起来有商有量的,实际上已经蓄势待发了。
李牧也不是真心想拦他,只是尽一下责任罢了:“我会随时支援你的。”
“还有我。”李信有点灰头土脸地冒出来。
他真的差点栽项燕手里,就差一点。
玄甲军犹如一群猛虎,冲到了非洲大草原上,见什么咬死什么,那种撒欢得自由畅快的恣意感,战意高到可怕。
像一股通电的水流,滚滚地涌到哪里,就电死附近一大片鱼。刹那之间,就从还在列阵的楚军之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李牧在战车上凝神望去,纵览全局,用鼓声指挥,传于秦军,拖住项燕的主力,与之相持,而让玄甲军可以奔着那动作较慢、队形都没列好的弱点攻去。
“以我之强,攻他之弱,那么我的优势就会体现得非常明显。”太子当时在泥土画的临时地图上,点了点。
以正合,以奇胜,就是眼下这个场景了。李牧只要保证硬碰硬不输,战损比哪怕是一比一,也足以争取到足够的时间,让楚军的弱点被玄甲军杀得七零八落。
楚军的士气,从那一点向外溃散。
项燕发现了吗?他发现了。
因为城内的楚军烧掉了浮桥,断掉了这半进半出的问题,而让已经进城的那部分守着涡阳城,项燕则调转方向,直接向玄甲军冲了过去。
弃車而将对方的军?李牧还在这呢,还能让项燕将到他家太子?
李牧放出了李信,率轻骑而阻拦项燕,从另一边插入战局,给玄甲军扫清后续的压力。
离得太近,弓弩都不能用了,会伤到自己人,但太子从不担心这个。他的箭跟带了buff似的,无论周围多么混乱,他的箭都从来不射偏,没有一支是浪费的。
三千人,俨然一个浩浩荡荡的整体,随着李世民马匹的方向冲锋,所到之处,箭声嗖嗖,敌人应声而倒,眨眼的功夫,地上就多出几具楚军的尸体。
割麦子都未必都这么快。
他们毫不耽搁,长刀顺势送出,在千万次的训练和实战中,准确无误地划开那爆血的大动脉,迅速到好似庖丁解牛。
黑色的旋风横冲直撞,没有任何人能让他们停下奔驰,在咚咚隆隆的战鼓里,血脉偾张,借着骏马疾驰的速度,削断一个又一个敌人的脑袋。
莫说脑袋,王离凶残起来,甚至能凭这惯性,直接把敌人砍得铠甲碎裂,鲜血如暴雨倾注,连人带马都惊恐地倒在血泊里。
那一角的楚军忍不住避开锋芒,许多面孔上流露出迟疑的神色来。
“他们怯了。”李世民一伸手,王离就把他带的箭筒,交换一下。
他们的左右,已经被杀空了,白羽箭耗得有点快。
“但还没有逃。项燕治军,还是有一手的。”李世民洒然一笑,原地转弯,像贪吃蛇似的掉头,二话不说,折叠过来,把这个竖着“景”字旗的裨将的部属又杀了一遍。
而若是真的让楚军离开河边,更会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翩,夸大死者的数量,想象到底是在何处被杀的,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
“不是李信动的手,那是谁?”项燕只一心思考这个,“蒙恬的军队赶过来了吗?还是说,除了这两支军队以外,秦军还藏了第三支?如果有,会是谁?王翦?不,这不像王翦的作风……”
楚军找了一个时辰,无果,除了看到更多自己人的尸体在水里漂,什么也没找到。
天色却渐渐暗了下来,初冬的夜晚总是比夏日要来得早得多。
“就地休息,注意换防,严加戒备。”
项燕提防着秦军来袭,提防了一整夜,眼里都出现红血丝了,秦军始终没有出现。
这实在是不符合他对李信的了解,这个人什么时候这么沉得住气,简直像脱胎换骨了一样?
这个时候,被动的就成了楚军。原本稳稳当当的咬尾巴行动,变成了自个团团转。
“调转方向,回涡阳。”项燕权衡再三,下令道。
事已至此,不如先回涡阳,继续断秦军后路。没有后勤粮草,秦军走不远,也没法走,他们必然要回师救援,到时候自然就能守株待兔了。
夜半三更时,楚军来到了涡阳。
涡阳并不是楚国的都城,它的防御措施也不如都城牢固和复杂,护城河不够宽,浮桥也没有什么机械升降的机巧,纯粹就是一条可以快速拆除的木板桥罢了。
项燕还是很谨慎的,他先派几人小队过桥去交涉,确定涡阳还在楚军手里,才慢慢地、一列一列地令人通过。
因为楚军人多,这个过桥的过程难免过于缓慢,涡阳那边就增设了一些船只,载着楚军过河。
项燕应允下来,依然派人严加警戒,耳听六路,眼观八方。
还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就这样枯燥又无聊地划着船,过着桥,好几个时辰后,忙碌一天一夜的楚军都人困马乏,提不起精神来了,天也快亮了。
“怎么又生雾?”项伯抱怨,“今冬的雾气也太多了。”
项燕没心情接他幼稚的话,他心底那种不安宁的跳动感,紧绷到现在了,明明周围一切都正常,他就是觉得危机四伏。
“将军,你也进城休息吧,反正秦军跑不了,你这样一直熬,神灵也熬不住。”项伯劝道。
秦军是跑不了,但秦军影都没了,他怎么睡得着?做梦都得梦到秦军像鬼魅一样突然冒出来,杀他个措手不及。
“不了,你……”
项燕的话没有说完。
他的话没机会说完了。
有战鼓的声音,通天彻地,响彻涡阳内外。轰隆隆、轰隆隆,那是总攻发起的指挥擂鼓,在薄雾飘荡间震动所有人的血液。
千军万马,从四面八方奔腾而来,刀光箭雨,盾兵列阵,黑金的旗帜在战车上猎猎飘扬。
那是一个硕大的“秦”字。
却不是秦将们常挂的那种军旗,而是更华丽的、更崭新而炫目的,像凤凰的尾羽一般,拖着五彩的长飘带,张扬耀眼到不可一世,还附带了四个展翅欲飞的行书。
“天策上将”!
秦国只有一个人能称之为“天策上将”,也只有一个人能竖这样超规格的华美旌旗。
秦国太子,降临了。
项燕所有的疑惑,仿佛迎刃而解,毫不犹豫令大军集结,向着秦国太子攻去。
精锐的机动性,是大部队完全没有办法比拟的,要不然怎么叫精锐呢?
李世民在战场上,只需要一眼,就能看出敌军最薄弱的地方在哪里,凭借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与天赋,带着他选锋选出来的最强战力,如臂指使,如一把淬炼得最坚最锐的尖刀,径直插入敌军心脏。
而在此之前,在最适合的战机出现之前,他也很耐得住性子,如蜘蛛结网一般,沉静地等待网层层结好,粘住敌人脚步,耗得对方心浮气躁,军心涣散。
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微妙过程,猎人与猎物的身份就在悄然发生变化。
李牧接管了李信的部队,因为有太子在,李信毫无意见,秦军也毫无疑义,指挥权就这样悄咪咪让渡了。
而后莽莽撞撞就知道往前冲的秦军,突然停下了步伐,不仅不冲了,还故布疑阵,伪装出一切如常的假象,分批次悄然隐没,藏匿了行踪。
大李将军的指挥,真的很艺术。军队在他手里,好像乐高拼图一般灵活多变,他想拼成什么就拼成什么,轻轻巧巧地化整为零,带着近十万秦军,在楚地溜着楚军走。
任何时候,不急不躁,不惊不慌,拿着有限的资源,缔造无限的可能,这就是顶级名将的作风了。
有他指挥全军,李世民就能放心出去浪了。
“明明你也很擅长调兵遣将,排兵布阵,为什么非得冲锋呢?”李牧试图拦他一下。
“阿父交代你要拦着我的?”太子小声问。
“算是吧。”李牧勉强回答。
“他管得也太多了。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他从来都是放权给将军们的,只要得到胜利就好。”
太子偷偷摸摸抱怨王上的时候,李牧就当没听见,一句也不接话。等他嘀咕完了,自然就说正事了。
“毕竟以前太子不在战场。如今你在这里,王上自然要多挂心几分。”
“但是我,能带来更快的胜利。大军固守,坚壁清野,以稳取胜,那是王翦将军的战法。我不是做不到,而是想能不能更快破局,否则我没必要上这个战场。”李世民很冷静,并不像毛头小子似的就知道冲冲冲。
“现在这个机会就很好,楚军一半在进城,另一半还在城外,折腾了一天一夜,士气低落,军心也有点乱。此时不攻,更待何时?”
他目光灼灼如火,笑道,“除非你能说出这不是个好时机的缘由,不然我可就出发了。”
看起来有商有量的,实际上已经蓄势待发了。
李牧也不是真心想拦他,只是尽一下责任罢了:“我会随时支援你的。”
“还有我。”李信有点灰头土脸地冒出来。
他真的差点栽项燕手里,就差一点。
玄甲军犹如一群猛虎,冲到了非洲大草原上,见什么咬死什么,那种撒欢得自由畅快的恣意感,战意高到可怕。
像一股通电的水流,滚滚地涌到哪里,就电死附近一大片鱼。刹那之间,就从还在列阵的楚军之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李牧在战车上凝神望去,纵览全局,用鼓声指挥,传于秦军,拖住项燕的主力,与之相持,而让玄甲军可以奔着那动作较慢、队形都没列好的弱点攻去。
“以我之强,攻他之弱,那么我的优势就会体现得非常明显。”太子当时在泥土画的临时地图上,点了点。
以正合,以奇胜,就是眼下这个场景了。李牧只要保证硬碰硬不输,战损比哪怕是一比一,也足以争取到足够的时间,让楚军的弱点被玄甲军杀得七零八落。
楚军的士气,从那一点向外溃散。
项燕发现了吗?他发现了。
因为城内的楚军烧掉了浮桥,断掉了这半进半出的问题,而让已经进城的那部分守着涡阳城,项燕则调转方向,直接向玄甲军冲了过去。
弃車而将对方的军?李牧还在这呢,还能让项燕将到他家太子?
李牧放出了李信,率轻骑而阻拦项燕,从另一边插入战局,给玄甲军扫清后续的压力。
离得太近,弓弩都不能用了,会伤到自己人,但太子从不担心这个。他的箭跟带了buff似的,无论周围多么混乱,他的箭都从来不射偏,没有一支是浪费的。
三千人,俨然一个浩浩荡荡的整体,随着李世民马匹的方向冲锋,所到之处,箭声嗖嗖,敌人应声而倒,眨眼的功夫,地上就多出几具楚军的尸体。
割麦子都未必都这么快。
他们毫不耽搁,长刀顺势送出,在千万次的训练和实战中,准确无误地划开那爆血的大动脉,迅速到好似庖丁解牛。
黑色的旋风横冲直撞,没有任何人能让他们停下奔驰,在咚咚隆隆的战鼓里,血脉偾张,借着骏马疾驰的速度,削断一个又一个敌人的脑袋。
莫说脑袋,王离凶残起来,甚至能凭这惯性,直接把敌人砍得铠甲碎裂,鲜血如暴雨倾注,连人带马都惊恐地倒在血泊里。
那一角的楚军忍不住避开锋芒,许多面孔上流露出迟疑的神色来。
“他们怯了。”李世民一伸手,王离就把他带的箭筒,交换一下。
他们的左右,已经被杀空了,白羽箭耗得有点快。
“但还没有逃。项燕治军,还是有一手的。”李世民洒然一笑,原地转弯,像贪吃蛇似的掉头,二话不说,折叠过来,把这个竖着“景”字旗的裨将的部属又杀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