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120节
江州的丝织品里没有锦,也没有纱。
辛月不是服装、纺织专业,也没有学过古代服装史,她对古代布料的了解全来自于从小到大看过的古装影视剧。
她记得纱,是比罗更薄的一种布料,至于锦,好似是由多种彩色丝线经纬交织而成。
纱,辛月托给了族中一位婶娘,这位婶娘不知为何,极爱节省
丝线,大家都织罗,罗本就轻薄,她织出来的总是比别人织出来的更轻薄些,辛月仔细盯了她许久才发现,她用丝比别人用得少了些许。
辛月问她为何,这位婶娘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回答道:“我以前就在家织麻布,我家孩子多,单给谁做新的会被孩子们责怪偏心,只好都做,可都要做衣裳用的布料太多,以前家里又穷,只能试着用更少的线织出更长的布来。”
这位婶娘还以为自己这样会被责怪,忙说:“大管事,我日后定然控制自己,多用些丝来织布。”
辛月却连连摇头,单独拉了她出来说:“你日后不跟大家一样织布,单研究如何用更少的丝线织出更轻薄的布来,最好织得薄如蝉翼那才好呢。”
这位婶娘听了辛月的要求颇为不解,这布料越薄越透,若比罗还轻薄,薄如蝉翼,那布料如何做衣裳?谁能穿得出去?
听了这位婶娘的疑惑,辛月忙和她解释:“婶娘,这一层布料薄如蝉翼定然是透的,可是这布料轻薄,做衣裳时多用几层,层层叠叠便不透了。”
可听了辛月的解释,这位婶娘心中疑惑更多,又要做得薄,又要多用几层布,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可见辛月表情坚定,这位婶娘便压下了心中的疑惑,她没再多问,只按着辛月的要求去试。
她是农家女子,小时候和同伴们也捉过蝉来玩,蝉翼有多薄她是知晓的,她曾举着蝉翼看人,几乎能把蝉翼后的人看得清清楚楚。
织出几尺她便伸手在布料后面,从前面看,看不见手,那便还不够薄。
这么试了许久,终于有一天,她举起新织的布料瞧见了自己的手,也能瞧见布料后面的所有人和景,她忙举着这节布料去寻辛月,问:“大管事,这可够薄?”
辛月见这位婶娘高举着布料,布料后便是她的脸,辛月隔着这层布料瞧见了她的脸,脸上的五官和表情都看得十分清楚。
这布料真的能如蝉翼媲美,薄如蝉翼可称纱。
辛月肯定了她织出的布料,说起来一直叫她婶娘,还听别的族人叫她林氏,却不知她的名字。
这纱是她织出的,辛月便想用她的名字命名,于是问她:“婶娘,你的闺名叫什么?”
这位婶娘愣了愣,自嫁为人妇后,这辛氏族人都称自己为林氏,夫君也只喊自己娘子,便是回了娘家,爹娘也都喊她的排行二娘得多,闺名已经许久不曾用过了,她不知辛月为何要问她的闺名,但这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于是回答道:“云娘。”
杨家有位芸娘姐姐,辛月又问:“是哪个云?”
林氏抬头指着天上的白云说:“云朵的云,我出生时天上有许多云彩,我爹便说叫云娘吧。”
辛月从林氏手里接过这几尺素纱,透着素纱瞧着天上的云朵,这纱真薄,连那么远的云都瞧得见呢,辛月嘴角带笑意的说:“婶娘,这布料是你亲手织出来的,便让它从你的名字叫云纱吧?”
“我的名字……”林氏吃了一惊,让这布料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林氏从未想过,可她的心脏随着辛月的话激烈的跳动起来。
她作为丝坊的织工,如何不知道辛氏的布料卖得有多火,九州各地都有商人来买辛氏的布料,若这布料被卖至九州,她无人知晓的名字也会随之传到天下,许是大家会说这云纱为何叫云纱?因为织它的织工叫云娘……
林氏不想推拒,她抬头看着辛月,眼里闪着渴望,嘴里说:“真的可以吗?”
“当然可以。”辛月肯定的点点头,不止让这纱随了林氏的名字,她还说:“婶娘日后把这云纱的织法传授给大家,日后咱们丝坊所有售出的云纱,都要给婶娘提一成的利润。”
林氏捂住胸口,许久说不出话来,最后只颤抖的说出一句:“多谢大管事。”
有林氏为例,辛月和所有来织新布的织工们说,她们但凡织出创新的布料,这布料日后成为辛氏丝坊的固定织品,便会给创作者一成的利润提成。
有这么大的利益诱惑,织工们纷纷被打了鸡血,负责织花缎的三位江州织工日日凑在一起研究如何织出牡丹花与莲花,另外十几人被辛月安排了研究如何织出锦。
时人不知何是锦,辛月也不敢说自己了解锦,她只能从家中拿出了些娘亲留在家中的绣品来,说:“这些图案都是绣娘在布料上手绣出来的,而锦,我希望是布料上自带织出的如绣般华丽的图案。”
此次是为了参加丝织大会竞选贡品,辛月便只让她们专注研究如何织出龙、凤图案。
十几位织工日夜琢磨,她们参考江州三名织工织缎的方法,研究了许久,终于赶在九月底织出了辛月想要的龙凤图案。
这布料辛月便依着说是从她娘亲的绣画中得的灵感,便用娘亲的名字锦娘为名,称之为锦,但是日后利润的一成提成皆由这十几名织工分。
至此,辛氏商行终于凑足了十种布料:三色烟罗、金丝赤霞罗、银丝玄星罗、玄紫绸、牡丹花缎、莲花缎、明黄龙锦、明黄凤锦、正红龙凤锦、云纱。
布料凑齐之后,辛月终于可以去京城参加丝织大会了,她将商行的事务托付给三叔辛长康、族长辛祝和胡娘子共同决策,若有难以决定的事项便托镖局的镖师快马送信到京城询问自己。
每种布料各带了几匹为样,数十匹布料仔细的层层包裹,怕路上遇暴雨潮湿天气,最外层还都裹上了厚油布,光布料便装满了一辆马车。
辛月和姑母、表妹则带着行李和带给家人的物品另坐一辆马车。
是的,辛姑母和郭玉娘也跟着辛月一起去京城,一是辛姑母不放心辛月一人去这么远的地方,虽然有护卫保护,可护卫们毕竟都是男子,二是辛姑母想辛年了。
辛年从生下来第一日起辛姑母就日日帮着照顾,满月之后宋氏忙着筹备开铺子做生意,小娃娃可以说是辛姑母一手带大的,辛姑母把辛年带到了一岁多,现在已经分开了快半年,辛姑母实在想他。
正好现在已经十月,到了京城等十月中旬开始的丝织大会办完,便快入冬了,入冬了辛月本就要进京和家人团聚,自然不会再折腾着回一趟潍县,辛姑母和郭玉娘若是现在不随着辛月一起进京,便只能等入冬之后自己去京城了。
她们留在潍县又没有什么走不开的事情要做,自然便此时随着辛月一起走了。
出发之前,在药堂学徒的姜南星特意送来许多防身和治疗常见病症的药来,还不好意思的说:“这些药都是我求着阿爷制的,月娘妹妹你们放心的吃用,绝不会吃坏肚子。”
姜南星为何有此一说?他自上回被黎山书院的先生劝退,挨了姜御医的打后,便被他阿爷送去了药堂做学徒。
辛月也没想到,竟然会在苏大夫的仁心堂里见到学徒装扮的姜南星。
辛氏商行有上千名工人,这么多的人,无法避免会有人生病,古代许多人却极怕生病,因为看病很贵,便是商行给工人的月钱颇多,也有工人生病之后不去看大夫,只用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偏方治病。
偏方当然有管用的,许多人靠着偏方治好了病,辛月便不知道,但有那一直没治好的,请的假太久才传到了辛月耳朵里。
辛氏商行的制度是辛月参照了现代公司制度制定的,所有工人没有一个不称道辛氏商行仁慈。
辛氏商行允许工人请假的,如果是没有生产任务的时候请假便不扣钱,若是有生产任务的时候,请假的人回来能补上自己的任务也不扣钱,若欠了多少没补上,那便按量扣减工钱。
那会是有一个染坊的工人请假了月余都不曾回来上工,辛祝这才报到了辛月这里,问请假这么久,是不是要考虑新招人来顶替这人。
辛月问了一句那人是为何请假,辛祝回说是生病了,辛月忙带了些补身的礼品拉着辛祝一起去探望,这才知道这工人本只是小疾,却只在家用偏方治病,偏他用的偏方好似不对症,越治越严重,拖到现在已经起不了床。
辛月忙去苏大夫的仁心堂请苏大夫来救命,刚好遇见了新入职的药堂学徒姜南星。
姜南星背着苏大夫的药箱跟着一路跑,到了那工人家中,苏大夫上前去诊治,姜南星才有时间和辛月说起话来,道:“我才想着过几日休假去寻你,告诉你我在这家药堂做学徒,今日就先遇见了,月娘妹妹你与苏大夫熟识?”
辛月点头说:“我家自搬来县城便是多劳苏大夫替我家看病诊治。”
姜南星恍然点头,道:“难怪先前你病得那么重都能吊命许久。”
辛月愣了愣问:“这有何说法?”
姜南星笑了笑说:“苏大夫的父亲曾是我曾祖的徒弟,跟着我曾祖学医数年,是我阿爷的师弟,所以我阿爷才送我去苏大夫家的药堂做学徒。”
“原来如此。”辛月没想到苏大夫和姜御医竟然还有这种渊源,那苏大夫应该叫姜御医一声师伯。
那日苏大夫妙手回春,救回了那工人一条命,辛月因此做出一个决定。
辛月习惯于现代的医保制度,既然古代没有朝廷牵头的医保,她便弄了个商行职工医保制度来,从商行每年的利润里提取一部分出来做职工医保基金,若商行的工人生病,便可去苏大夫家的仁心堂看病诊治,工人只需要出三成诊金,余下七成苏大夫拿来商行结账。
辛月特意开了一次全商行职工大会,以这位险些丧命的工人为例子,警醒大家莫要瞎用偏方,病了一定要看大夫,莫怕看病费钱,所有工人都是商行的家人,商行愿意为工人们出大半诊金。
至此之后,辛氏商行的工人有病便都愿意去仁心堂看病,而姜南星作为学徒,也时常被打发来辛氏商行结诊金,与辛月常常见面。
辛月有一回因为吃过了炸物和辣椒,上火起了口疮,姜南星自持学了医术,便制了一副清火丸给辛月吃,辛月倒是很信任他,吃了他的清火丸,口疮虽消了,却拉了几天肚子,险些脱水。
姜南星吓得不行,忙求助他阿爷,姜御医开了药一副就把辛月的腹泻不停治好了,而姜南星则被姜御医再次举着拐杖狠揍了一顿。
这回姜南星心中愧疚,便没躲,实打实的挨了一顿狠揍,哭着抹泪说:“阿爷我知道错了,日后制药一定严谨,不出师前绝不给人吃。”
出发前两日,黎山书院放假,沈砺拿着上回辛月与郭玉娘的作业来辛家,他说:“月娘妹妹,此去京城路远,千万多加小心,你
未离开过贺州,许是会有水土不服之症,若有难受记得去姜家药堂求药。”
姜南星送来的药里便有治疗水土不服的,但沈砺是一番好心,辛月便只是点头应好。
沈砺说完,从怀里掏出一本薄薄的册子来,笑着说:“我知晓月娘妹妹不喜金银,偏爱美食,我长在京城,也知晓些京城美食所在,皆都记录在此册中,月娘妹妹得闲之时可去寻找品尝。”
君懂我!
辛月瞧着这礼物,简直喜出望外。
要知道现代人出去旅游,第一件事便是搜索当地美食,辛月以往和父母旅游,便要在某书、某评上收藏一堆当地美食店地址。
可这古代就没有这种便利了,辛月此次去京城,可要待上三个月,等过完年,元宵节后才会动身回潍县,这么长的时间若不用来吃遍京城美食,岂不是白去了京城!
接过沈砺的美食推荐书,辛月如获至宝,瞧着沈砺的眼神如看亲人,若是现代辛月都要脱口而出一句爱你了!可这是含蓄的古代,辛月只能说:“多谢沈家哥哥,这上面的美食我定会都品尝一遍,沈家哥哥有何想念的美食?若能存放数日的,我便买了带回潍县。”
沈砺闻言笑着摇头,说:“不用,等冬日书院放假,舅公便要带我与表哥回京城一趟,许是到时返程,还能与月娘妹妹结伴而行。”
“啊,那好。”辛月闻言点头,说:“那等二位哥哥回了京城,我们再见,到时候拉上我哥哥,我请客做东,去京城最好的酒楼设宴请你们。”
沈砺闻言却说:“不妥不妥,到了京城,我们才是东道,该我请你们才是。”
不管谁请,反正说好了等沈砺与姜南星回了京城,便要约着一块儿吃饭。
此次远去京城,一路上山林众多,有山便可能有匪,还好辛月有四个武艺高强的护卫相随,可木辰他们毕竟是皇上派来保护她这个县主的护卫,他们皆是近卫军出身,如何能把他们当成镖师来用?于是辛月又请了相熟的张大郎带着镖队随行押运布料。
路上几次遇见了山匪,辛月与姑母表妹被护在马车里不曾露面,山匪便都被张大郎带着兄弟们一起收拾了,偶有人数众多,张大郎他们应付不了的,木辰便会带着木明一起上去助阵,留另外两个护卫继续守着马车,以防土匪调虎离山。
这么一路谨慎,终于在八日后抵达了京城城门外。
收到辛月书信,知道大概日期,辛长平派了家中帮佣的家仆日日在城门处守候,这家仆是辛长平他们入京之后才请来的,与辛月是他不识她,她亦不识他。
不过此次辛月是代辛氏商行来参加丝织大会的,便特意把自己的马车挂上了写着辛氏商行的车灯,顶上还扎了颜色华丽的彩绸,十分引人注目。
马车一过了城门,蹲守的辛家家仆便小跑着追了上来,喊道:“请问可是辛氏的车,小姐可在车上?”
驾车的朱四忙拉停了马车,那家仆忙说:“我是辛大人家的家仆,奉大人之命守在城门接小姐归家。”
辛月虽从爹娘的书信中早就知道京城家里的地址,可有人带路自然能省些麻烦,抬手掀开车帘与那家仆说:“劳烦你,上车与朱四指路。”
“是,小姐。”家仆应声,忙跳上马车,挨着朱四坐下,憨憨一笑说:“朱四哥,我叫柱子。”
有柱子指路,一路顺利的到了古井巷,进了古井巷辛月便掀开了车帘往外看去,先经过了一个挂着杨府牌匾的宅子,辛月便知这应该是杨叔叔家,之后路过了一口盖着青石板的古井,辛月想起哥哥说的,古井巷曾是明相居所,这古井的水,明相曾吃用过。
辛月以一种参观故人遗迹的心态瞧着这口古井,心中叹了一声可惜,可惜这井已经干涸,不然她还能和前辈共饮此井中之水,也算是另一种隔空对饮了。
过了古井柱子喊了一声:“到了,到了,朱四哥停车。”
朱四拉停了马车,柱子便急忙跳了下去,敲开了宅门给门房留下一句:“外面是小姐的车驾。”
不待门房回话,他便急冲冲的往里跑,大喊着:“夫人,小少爷!小姐回来了!”
辛姑母先下了车,扶了辛月下来,又抱了女儿玉娘下车,刚一转身,便瞧见半年不见的弟媳眼中带泪,只扑向辛月道:“月娘!想煞娘亲了!”
第167章
“娘亲!”辛月亦是红了眼眶,被宋氏圈着,依恋的靠在了她的怀里。
宋氏身后一个三尺小儿迈着屁颠屁颠的步伐小跑着追了出来,嘴里奶声奶气的喊着:“姐姐!姐姐!”
到了门槛处他试着双手扶着门槛要翻身爬过去,吓得他身后追着护着的女帮佣连忙箭步上前把他双肩提起,想把他抱着出去。
“放开我。”辛年不依,过了门槛便要下来,女帮佣仔细观察了一下,见门外的马都被人拉着,这才放心的放下了小少爷。
辛月不是服装、纺织专业,也没有学过古代服装史,她对古代布料的了解全来自于从小到大看过的古装影视剧。
她记得纱,是比罗更薄的一种布料,至于锦,好似是由多种彩色丝线经纬交织而成。
纱,辛月托给了族中一位婶娘,这位婶娘不知为何,极爱节省
丝线,大家都织罗,罗本就轻薄,她织出来的总是比别人织出来的更轻薄些,辛月仔细盯了她许久才发现,她用丝比别人用得少了些许。
辛月问她为何,这位婶娘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回答道:“我以前就在家织麻布,我家孩子多,单给谁做新的会被孩子们责怪偏心,只好都做,可都要做衣裳用的布料太多,以前家里又穷,只能试着用更少的线织出更长的布来。”
这位婶娘还以为自己这样会被责怪,忙说:“大管事,我日后定然控制自己,多用些丝来织布。”
辛月却连连摇头,单独拉了她出来说:“你日后不跟大家一样织布,单研究如何用更少的丝线织出更轻薄的布来,最好织得薄如蝉翼那才好呢。”
这位婶娘听了辛月的要求颇为不解,这布料越薄越透,若比罗还轻薄,薄如蝉翼,那布料如何做衣裳?谁能穿得出去?
听了这位婶娘的疑惑,辛月忙和她解释:“婶娘,这一层布料薄如蝉翼定然是透的,可是这布料轻薄,做衣裳时多用几层,层层叠叠便不透了。”
可听了辛月的解释,这位婶娘心中疑惑更多,又要做得薄,又要多用几层布,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可见辛月表情坚定,这位婶娘便压下了心中的疑惑,她没再多问,只按着辛月的要求去试。
她是农家女子,小时候和同伴们也捉过蝉来玩,蝉翼有多薄她是知晓的,她曾举着蝉翼看人,几乎能把蝉翼后的人看得清清楚楚。
织出几尺她便伸手在布料后面,从前面看,看不见手,那便还不够薄。
这么试了许久,终于有一天,她举起新织的布料瞧见了自己的手,也能瞧见布料后面的所有人和景,她忙举着这节布料去寻辛月,问:“大管事,这可够薄?”
辛月见这位婶娘高举着布料,布料后便是她的脸,辛月隔着这层布料瞧见了她的脸,脸上的五官和表情都看得十分清楚。
这布料真的能如蝉翼媲美,薄如蝉翼可称纱。
辛月肯定了她织出的布料,说起来一直叫她婶娘,还听别的族人叫她林氏,却不知她的名字。
这纱是她织出的,辛月便想用她的名字命名,于是问她:“婶娘,你的闺名叫什么?”
这位婶娘愣了愣,自嫁为人妇后,这辛氏族人都称自己为林氏,夫君也只喊自己娘子,便是回了娘家,爹娘也都喊她的排行二娘得多,闺名已经许久不曾用过了,她不知辛月为何要问她的闺名,但这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于是回答道:“云娘。”
杨家有位芸娘姐姐,辛月又问:“是哪个云?”
林氏抬头指着天上的白云说:“云朵的云,我出生时天上有许多云彩,我爹便说叫云娘吧。”
辛月从林氏手里接过这几尺素纱,透着素纱瞧着天上的云朵,这纱真薄,连那么远的云都瞧得见呢,辛月嘴角带笑意的说:“婶娘,这布料是你亲手织出来的,便让它从你的名字叫云纱吧?”
“我的名字……”林氏吃了一惊,让这布料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林氏从未想过,可她的心脏随着辛月的话激烈的跳动起来。
她作为丝坊的织工,如何不知道辛氏的布料卖得有多火,九州各地都有商人来买辛氏的布料,若这布料被卖至九州,她无人知晓的名字也会随之传到天下,许是大家会说这云纱为何叫云纱?因为织它的织工叫云娘……
林氏不想推拒,她抬头看着辛月,眼里闪着渴望,嘴里说:“真的可以吗?”
“当然可以。”辛月肯定的点点头,不止让这纱随了林氏的名字,她还说:“婶娘日后把这云纱的织法传授给大家,日后咱们丝坊所有售出的云纱,都要给婶娘提一成的利润。”
林氏捂住胸口,许久说不出话来,最后只颤抖的说出一句:“多谢大管事。”
有林氏为例,辛月和所有来织新布的织工们说,她们但凡织出创新的布料,这布料日后成为辛氏丝坊的固定织品,便会给创作者一成的利润提成。
有这么大的利益诱惑,织工们纷纷被打了鸡血,负责织花缎的三位江州织工日日凑在一起研究如何织出牡丹花与莲花,另外十几人被辛月安排了研究如何织出锦。
时人不知何是锦,辛月也不敢说自己了解锦,她只能从家中拿出了些娘亲留在家中的绣品来,说:“这些图案都是绣娘在布料上手绣出来的,而锦,我希望是布料上自带织出的如绣般华丽的图案。”
此次是为了参加丝织大会竞选贡品,辛月便只让她们专注研究如何织出龙、凤图案。
十几位织工日夜琢磨,她们参考江州三名织工织缎的方法,研究了许久,终于赶在九月底织出了辛月想要的龙凤图案。
这布料辛月便依着说是从她娘亲的绣画中得的灵感,便用娘亲的名字锦娘为名,称之为锦,但是日后利润的一成提成皆由这十几名织工分。
至此,辛氏商行终于凑足了十种布料:三色烟罗、金丝赤霞罗、银丝玄星罗、玄紫绸、牡丹花缎、莲花缎、明黄龙锦、明黄凤锦、正红龙凤锦、云纱。
布料凑齐之后,辛月终于可以去京城参加丝织大会了,她将商行的事务托付给三叔辛长康、族长辛祝和胡娘子共同决策,若有难以决定的事项便托镖局的镖师快马送信到京城询问自己。
每种布料各带了几匹为样,数十匹布料仔细的层层包裹,怕路上遇暴雨潮湿天气,最外层还都裹上了厚油布,光布料便装满了一辆马车。
辛月和姑母、表妹则带着行李和带给家人的物品另坐一辆马车。
是的,辛姑母和郭玉娘也跟着辛月一起去京城,一是辛姑母不放心辛月一人去这么远的地方,虽然有护卫保护,可护卫们毕竟都是男子,二是辛姑母想辛年了。
辛年从生下来第一日起辛姑母就日日帮着照顾,满月之后宋氏忙着筹备开铺子做生意,小娃娃可以说是辛姑母一手带大的,辛姑母把辛年带到了一岁多,现在已经分开了快半年,辛姑母实在想他。
正好现在已经十月,到了京城等十月中旬开始的丝织大会办完,便快入冬了,入冬了辛月本就要进京和家人团聚,自然不会再折腾着回一趟潍县,辛姑母和郭玉娘若是现在不随着辛月一起进京,便只能等入冬之后自己去京城了。
她们留在潍县又没有什么走不开的事情要做,自然便此时随着辛月一起走了。
出发之前,在药堂学徒的姜南星特意送来许多防身和治疗常见病症的药来,还不好意思的说:“这些药都是我求着阿爷制的,月娘妹妹你们放心的吃用,绝不会吃坏肚子。”
姜南星为何有此一说?他自上回被黎山书院的先生劝退,挨了姜御医的打后,便被他阿爷送去了药堂做学徒。
辛月也没想到,竟然会在苏大夫的仁心堂里见到学徒装扮的姜南星。
辛氏商行有上千名工人,这么多的人,无法避免会有人生病,古代许多人却极怕生病,因为看病很贵,便是商行给工人的月钱颇多,也有工人生病之后不去看大夫,只用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偏方治病。
偏方当然有管用的,许多人靠着偏方治好了病,辛月便不知道,但有那一直没治好的,请的假太久才传到了辛月耳朵里。
辛氏商行的制度是辛月参照了现代公司制度制定的,所有工人没有一个不称道辛氏商行仁慈。
辛氏商行允许工人请假的,如果是没有生产任务的时候请假便不扣钱,若是有生产任务的时候,请假的人回来能补上自己的任务也不扣钱,若欠了多少没补上,那便按量扣减工钱。
那会是有一个染坊的工人请假了月余都不曾回来上工,辛祝这才报到了辛月这里,问请假这么久,是不是要考虑新招人来顶替这人。
辛月问了一句那人是为何请假,辛祝回说是生病了,辛月忙带了些补身的礼品拉着辛祝一起去探望,这才知道这工人本只是小疾,却只在家用偏方治病,偏他用的偏方好似不对症,越治越严重,拖到现在已经起不了床。
辛月忙去苏大夫的仁心堂请苏大夫来救命,刚好遇见了新入职的药堂学徒姜南星。
姜南星背着苏大夫的药箱跟着一路跑,到了那工人家中,苏大夫上前去诊治,姜南星才有时间和辛月说起话来,道:“我才想着过几日休假去寻你,告诉你我在这家药堂做学徒,今日就先遇见了,月娘妹妹你与苏大夫熟识?”
辛月点头说:“我家自搬来县城便是多劳苏大夫替我家看病诊治。”
姜南星恍然点头,道:“难怪先前你病得那么重都能吊命许久。”
辛月愣了愣问:“这有何说法?”
姜南星笑了笑说:“苏大夫的父亲曾是我曾祖的徒弟,跟着我曾祖学医数年,是我阿爷的师弟,所以我阿爷才送我去苏大夫家的药堂做学徒。”
“原来如此。”辛月没想到苏大夫和姜御医竟然还有这种渊源,那苏大夫应该叫姜御医一声师伯。
那日苏大夫妙手回春,救回了那工人一条命,辛月因此做出一个决定。
辛月习惯于现代的医保制度,既然古代没有朝廷牵头的医保,她便弄了个商行职工医保制度来,从商行每年的利润里提取一部分出来做职工医保基金,若商行的工人生病,便可去苏大夫家的仁心堂看病诊治,工人只需要出三成诊金,余下七成苏大夫拿来商行结账。
辛月特意开了一次全商行职工大会,以这位险些丧命的工人为例子,警醒大家莫要瞎用偏方,病了一定要看大夫,莫怕看病费钱,所有工人都是商行的家人,商行愿意为工人们出大半诊金。
至此之后,辛氏商行的工人有病便都愿意去仁心堂看病,而姜南星作为学徒,也时常被打发来辛氏商行结诊金,与辛月常常见面。
辛月有一回因为吃过了炸物和辣椒,上火起了口疮,姜南星自持学了医术,便制了一副清火丸给辛月吃,辛月倒是很信任他,吃了他的清火丸,口疮虽消了,却拉了几天肚子,险些脱水。
姜南星吓得不行,忙求助他阿爷,姜御医开了药一副就把辛月的腹泻不停治好了,而姜南星则被姜御医再次举着拐杖狠揍了一顿。
这回姜南星心中愧疚,便没躲,实打实的挨了一顿狠揍,哭着抹泪说:“阿爷我知道错了,日后制药一定严谨,不出师前绝不给人吃。”
出发前两日,黎山书院放假,沈砺拿着上回辛月与郭玉娘的作业来辛家,他说:“月娘妹妹,此去京城路远,千万多加小心,你
未离开过贺州,许是会有水土不服之症,若有难受记得去姜家药堂求药。”
姜南星送来的药里便有治疗水土不服的,但沈砺是一番好心,辛月便只是点头应好。
沈砺说完,从怀里掏出一本薄薄的册子来,笑着说:“我知晓月娘妹妹不喜金银,偏爱美食,我长在京城,也知晓些京城美食所在,皆都记录在此册中,月娘妹妹得闲之时可去寻找品尝。”
君懂我!
辛月瞧着这礼物,简直喜出望外。
要知道现代人出去旅游,第一件事便是搜索当地美食,辛月以往和父母旅游,便要在某书、某评上收藏一堆当地美食店地址。
可这古代就没有这种便利了,辛月此次去京城,可要待上三个月,等过完年,元宵节后才会动身回潍县,这么长的时间若不用来吃遍京城美食,岂不是白去了京城!
接过沈砺的美食推荐书,辛月如获至宝,瞧着沈砺的眼神如看亲人,若是现代辛月都要脱口而出一句爱你了!可这是含蓄的古代,辛月只能说:“多谢沈家哥哥,这上面的美食我定会都品尝一遍,沈家哥哥有何想念的美食?若能存放数日的,我便买了带回潍县。”
沈砺闻言笑着摇头,说:“不用,等冬日书院放假,舅公便要带我与表哥回京城一趟,许是到时返程,还能与月娘妹妹结伴而行。”
“啊,那好。”辛月闻言点头,说:“那等二位哥哥回了京城,我们再见,到时候拉上我哥哥,我请客做东,去京城最好的酒楼设宴请你们。”
沈砺闻言却说:“不妥不妥,到了京城,我们才是东道,该我请你们才是。”
不管谁请,反正说好了等沈砺与姜南星回了京城,便要约着一块儿吃饭。
此次远去京城,一路上山林众多,有山便可能有匪,还好辛月有四个武艺高强的护卫相随,可木辰他们毕竟是皇上派来保护她这个县主的护卫,他们皆是近卫军出身,如何能把他们当成镖师来用?于是辛月又请了相熟的张大郎带着镖队随行押运布料。
路上几次遇见了山匪,辛月与姑母表妹被护在马车里不曾露面,山匪便都被张大郎带着兄弟们一起收拾了,偶有人数众多,张大郎他们应付不了的,木辰便会带着木明一起上去助阵,留另外两个护卫继续守着马车,以防土匪调虎离山。
这么一路谨慎,终于在八日后抵达了京城城门外。
收到辛月书信,知道大概日期,辛长平派了家中帮佣的家仆日日在城门处守候,这家仆是辛长平他们入京之后才请来的,与辛月是他不识她,她亦不识他。
不过此次辛月是代辛氏商行来参加丝织大会的,便特意把自己的马车挂上了写着辛氏商行的车灯,顶上还扎了颜色华丽的彩绸,十分引人注目。
马车一过了城门,蹲守的辛家家仆便小跑着追了上来,喊道:“请问可是辛氏的车,小姐可在车上?”
驾车的朱四忙拉停了马车,那家仆忙说:“我是辛大人家的家仆,奉大人之命守在城门接小姐归家。”
辛月虽从爹娘的书信中早就知道京城家里的地址,可有人带路自然能省些麻烦,抬手掀开车帘与那家仆说:“劳烦你,上车与朱四指路。”
“是,小姐。”家仆应声,忙跳上马车,挨着朱四坐下,憨憨一笑说:“朱四哥,我叫柱子。”
有柱子指路,一路顺利的到了古井巷,进了古井巷辛月便掀开了车帘往外看去,先经过了一个挂着杨府牌匾的宅子,辛月便知这应该是杨叔叔家,之后路过了一口盖着青石板的古井,辛月想起哥哥说的,古井巷曾是明相居所,这古井的水,明相曾吃用过。
辛月以一种参观故人遗迹的心态瞧着这口古井,心中叹了一声可惜,可惜这井已经干涸,不然她还能和前辈共饮此井中之水,也算是另一种隔空对饮了。
过了古井柱子喊了一声:“到了,到了,朱四哥停车。”
朱四拉停了马车,柱子便急忙跳了下去,敲开了宅门给门房留下一句:“外面是小姐的车驾。”
不待门房回话,他便急冲冲的往里跑,大喊着:“夫人,小少爷!小姐回来了!”
辛姑母先下了车,扶了辛月下来,又抱了女儿玉娘下车,刚一转身,便瞧见半年不见的弟媳眼中带泪,只扑向辛月道:“月娘!想煞娘亲了!”
第167章
“娘亲!”辛月亦是红了眼眶,被宋氏圈着,依恋的靠在了她的怀里。
宋氏身后一个三尺小儿迈着屁颠屁颠的步伐小跑着追了出来,嘴里奶声奶气的喊着:“姐姐!姐姐!”
到了门槛处他试着双手扶着门槛要翻身爬过去,吓得他身后追着护着的女帮佣连忙箭步上前把他双肩提起,想把他抱着出去。
“放开我。”辛年不依,过了门槛便要下来,女帮佣仔细观察了一下,见门外的马都被人拉着,这才放心的放下了小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