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96节
辛盛与简王结交,辛长平本也不知,只说是认识了一个疑似皇室宗亲的贵人,若不是辛盛穿着玄紫绸,惹得简王垂涎,主动暴露身份,辛家一家子平民百姓,并不了解皇家的人际关系,是猜不出他的身份的。
辛长平没有隐瞒,说是儿子陪同自己去东安府参加乡试,自己在考场内考试时,儿子与简王在街上书铺偶遇交谈了几句,有过一面之缘,之后又机缘巧合在简王的茶楼碰面,于是结为好友。
周祺可是知道自己九弟其实在读书上颇有天资,若不是身份所限,九弟的才学考进士也不成问题,能被九弟主动结交引为好友,这辛长平的儿子定然才华不弱,再加上辛长平籍地与去年他看中的人才辛盛一般无二,周祺将二人联系在一起,出言问道:“辛贡士之子,不会是叫辛盛吧?”
辛长平点头道:“学生之子确实叫辛盛。”
周祺见辛长平点头,忍不住抚掌大笑,道:“上天爱护朕,送朕三个人才,竟然各有牵连出自一家!这等缘分真是妙,妙极!”
笑完之后,周祺又忍不住看着辛长平叹道:“辛贡士真是有大福之人,这等天才儿女,辛贡士竟有一双,真是令人羡慕呐!”
第131章
周祺从辛长平处听了辛氏商行在潍县的发展,虽有波折,但靠着其女的聪慧,股东们的齐心协力,也算是顺利,尤其是潍县除了有江、韩两家这等行事下作的世家,也有如杨、褚两家这般光明磊落的。
褚家看好辛氏发展,大方的提前支取了三年的巨额银票,助力辛氏商行扩张,而杨氏也想参与其中,却不曾试图染制辛氏利益,而是主动相商,愿意配合辛氏大量种植桑树,为辛氏提供桑叶养蚕。
听到这周祺出言问道:“那位潍县黎山杨怀德,便是杨氏子弟吧?你们可相识?”
辛长平没犹豫的点头说:“自然相识,且渊源颇深,我与我子辛盛皆在杨家开设的黎山书院求学,我子辛盛更是杨怀德亲传弟子,且被招为婿。”
“原来如此,你们竟是儿女亲家。”周祺点头,此刻他对候在外的杨怀德兴趣变大了些。
原来他就好奇对方一个世家子,如何会那般答卷,如今知道对方出身的杨家与齐大人渊源颇深,这人还不顾门户之见将女儿许给平民出身的辛家,此时在周祺眼里,杨怀德已经是一个世家叛逆的形象。
周祺已经从辛长平处知道了他为何会做出如此答卷,虽是受其女行为引导,但真正想出这个办法的依然还是他自己,周祺心中十分高兴,虽父皇驾崩前给他留下了一个名单,名单之上皆是经过父皇多年排查,依然衷心朝廷的官员。
可周祺虽然相信父皇给的这个名单,却不愿只依靠这个名单,毕竟许多人他都从未打过交道,许是衷心,但能力如何?更何况人心易变,他们可能当初对父皇是衷心的,可不一定依然会无条件的衷心于他。
这是他登基之后的第一次科举取士,因为新皇登基开恩科,这次取中的人数极多,周祺迫切的想要借此时机建立真正属于他的班底,这第一个交卷的辛长平给了他极大的惊喜,不仅本人有才华且思想与自己同步,还十分的贴近当年明相折戟的政策,更是如同一只报喜鸟般,为他带来如此好消息。
辛氏商行四成股份,几乎可以等同于贺州织行四成股份,毕竟有了蚕种的辛氏,再加上皇室为其保驾护航,要不了多久就能发展出不逊于江州织行的规模。
周祺自然不可能推拒,在口头上接受辛长平代表辛氏商行的进献后,周祺告诉辛长平等他忙完科举取士之事,便会派心腹前往贺州,一是代替自己与辛氏商行签订契书,二是送辛长平之女的封赏。
安总管带着辛长平出去,让自己的徒弟跟着杨怀德进内面圣,他自己则亲自送辛长平回前殿。
辛长平有心推拒,安总管头发花白,年纪估计比辛长平的爹辛丰收还大。
但安总管执意相送,路上还与辛长平道谢,说:“老奴替皇上多谢辛贡士,皇上年岁尚轻便接过天下重担,他天生心地纯然,先皇教导他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他便将此放在心上,自登基以来,从不曾放纵己身,虽是天底下最尊贵的身份,可过的日子却还比不上一般的富家公子,今日各位贡士所用的餐食,便是皇上日常的餐食,他如今苛责自己,皆是为了天下百姓,为了提醒自己万万不可让前年云州之事重演,今日辛贡士代辛氏商行进献股份之举,实乃大义之行,皇上瞧见天下还有如此义士,想来也能少些压力。”
辛长平闻言一愣,刚刚那餐食对普通农家当然称得上一句丰盛,可便是他家自钱财富裕之后,也不曾再吃过这么简陋的饭食,大姐手艺好,女儿月娘也善于琢磨美食,时不时的餐桌上就会出现从未见过的美味佳肴。
可皇上堂堂天下之主,竟然每日都只吃这种食物?
辛长平不禁想起一个乡野笑话,村中老头老太闲聊,问皇上在宫里都吃些什么?老头子吃着手里的杂面饼说:皇上定然每日都吃白面饼子!
当初辛长平会被这笑话逗笑,但又为村民想象力的贫瘠而心酸,他们实在没见过什么好东西,才会觉得白面饼子便是顶顶好的食物。
皇上怎么可能只吃白面饼子?
原来真的会有皇上只吃白面饼子。
从此行为就可窥见皇上对使耕者有其田一事的决心,辛长平回到前殿端起小太监新续上的茶水一饮而尽,皇上既心系于民,民亦愿用尽全力,随皇上一道,还天下万民一道生机。
杨怀德在外枯坐许久,殿外的小太监倒是没有冷落他,很是体贴的常来为他续水添茶,可如今与皇上只有一门之隔,可不能再去净室了,杨怀德便不敢喝杯中茶水,实在口干也只端起茶盏浸湿双唇聊以纾解。
他没想到辛长平进去面圣竟然去了大
半个时辰,先前安总管说是皇上对他们的答卷有所疑问,要当面问答,杨怀德心想,这个时间都够辛长平当场再做两篇文章出来了。
好不容易门开了,可安总管一直站在辛长平身前,杨怀德连个与辛长平眼神交流的机会有没有,就被小太监请进了殿内面圣。
杨怀德按下心中不安,端正的跪下行礼,皇上叫起后也给他赐座了一个方凳,杨怀德比辛长平要自在一些,虽不曾直视皇上,却恭敬的微低着头将视线落在皇上的下半张脸,靠着余光倒是也看清了皇上的长相。
他正在心里想,皇上甚是年轻,瞧着不太高,还有些瘦弱,宫中什么好东西没有,怎么把皇上养成这样?
突然听到皇上问他:“朕听说杨贡士与适才的辛贡士乃是儿女亲家?”
杨怀德心里打了个激灵,忙拉回思绪点头道:“回皇上,学生与辛贡士确实是亲家。”
周祺觉得辛长平容貌甚好,对比之下杨怀德很有些逊色,他只是气质高华,但论五官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辛贡士的儿子若是似父,那也是个美男子,杨贡士的女儿若是也似父,那就有些长相平平了,岂不是美男配了拙妇?
一边在心里想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周祺一边问杨怀德:“杨贡士出身世家,为何会替女结亲平民小户之家?”
杨怀德不解为何说是招他来问卷,问的却全是个人家事,可皇上有问,他就得答,于是说:“回皇上,学生认为世家也生莽夫,平民也出凤凰,学生亲自教导辛贡士之子数年,最是知道其人品才学无一不优,若还坚持门户之见,岂不是因小失大?”
周祺点点头,这才转到了正题上,问道:“你乃世家子,可我观你的答卷,似对世家不满颇深。”
辛长平的答卷答的是如何限制世家兼并土地,可杨怀德虽没给出类似的办法,却在答卷中把世家如何兼并土地的手段卖了个底掉,一副我虽不知道如何约束他们,但我知道他们会如何耍手段,我把他们的手段都告诉你们,你们多多防备的意味。
杨怀德听见皇上此问,犹豫片刻后选择直言坦白,道:“皇上有所不知,杨家如今虽是世家,但本朝开国之初,杨家却也只是个在黎山脚下耕田务农的小氏族,只因有一先祖天资聪颖考取功名得以入朝为官,杨家依着先祖之势,后代也努力读书,渐渐才在当地受人尊敬,得了个世家的名号,我少时曾翻阅族谱和先祖事迹,杨家在先祖发迹之前,亦是没少受世家欺压,可等先祖得势之后,杨家渐渐也成了那群世家中的一员,我幼时常常觉得荒谬,长大之后见多了世事发现这竟是常态,平民可欺,平民脱离平民之身,也会认可平民可欺,先祖的选择好似也正常,直到去年皇上亲自为县试出题,我看到了我弟子默出来的文章,好似被当头棒喝,常见便是对的吗?我读过史,知道若土地兼并到极致会是什么后果,到那时大厦将倾,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安然无恙,学生从浑噩中清醒过来,便见家兄组织族人厘清数百年杨家多占的土地,家兄师从齐大人,早就有归田于民之心,可便是他为族长,也不能随自己心意做事,若不是借着去年皇上试探天下世家的东风,杨家可能还是欺压平民的世家一员,学生也无法在皇上面前心安理得的诉说理想,但既今日有机会使学生走到了皇上面前,学生大胆请皇上给予学生信任,杨氏往日之错,是先祖之罪,杨氏未来之错,是学生之罪,学生不愿做罪人,愿随皇上清除世间罪责。”
周祺听着杨怀德这一大番话,中途没有打断过,他瞧得出杨怀德此刻的真诚,也相信他说起少时知晓杨家之行时眼里的痛苦是真的,周祺心里有些动容,他不禁想自己是不是对世家偏见过深,这世上是有许多世家在欺压百姓,可其中应也不是所有人都心安理得,只是被环境裹挟无法脱身罢了。
第132章
杨怀德离开之后,再有学官来送考卷,周祺便没有再看,而是让学官把所有的试卷收齐了,他再一起细细判卷。
杨怀德被小太监带回了前殿,这时殿中已经不止有辛长平在,多出了几个交了卷的考生,正低头吃着饭。
有那穿着泛白棉布袍的贡士,吃着盘中餐食甘之如饴,也有那穿着锦袍的贡士,正皱着眉嚼着饼有些难以下咽。
之后也零零散散的有贡士交了卷被带到前殿,不过绝大部分的贡士都是在大殿挨到日暮之时学官敲响了钟声后,才硬着头皮把答卷交了上去。
待在前殿的辛长平他们也被小太监们带回了大殿,所有贡士又按着早上的队伍排列好,被带出了宫门外,宫门外有许多马车正候着,司仪太监让他们都坐来时的马车,贡士们忙按着编号去寻早上接自己的马车。
辛长平、杨怀德与杨继学、褚亮这才在马车前碰了面,互相看了一眼没敢说话,上了马车亦是一路沉默,等马车在杨府前停下,四人一一下车进了院门之后,褚亮才发出一声重重的叹息声道:“这一天可憋死我了。”
杨继学捂着肚子说:“我倒是觉得饿死了,一天都没吃上饭。”
杨继学忙让家中仆人送些吃的到他院中,然后招呼三人道:“走吧,咱们回屋里边吃边聊。”
坐下垫吧了几口后,杨继学缓过了饿劲,才有力气问好友与堂叔道:“你们为何交卷那么早?这题我感觉可太难作答了。”
褚亮闻言跟着说:“是啊,我瞧那会试会元都是好晚才交的卷呢。”
辛长平与杨怀德对视一眼,辛长平先开口说:“想好了,答完了,便交卷了。”
杨怀德点头说:“我也是,既然答完了,还枯坐在那做什么,不如交了卷出去吃饭。”
听到这两人的自信发言,杨继学与褚亮皆是一脸羡慕,举起大拇指说:“也就是你们能这么自信,我们都是不知道从何写起,好不容易憋出来些吧,又怕答得不好,犹犹豫豫的不敢往答卷上填,愣是等到最后没时间了,才把草稿誊抄到答卷上去。”
杨继学有些患得患失,叹道:“不知道最后排名会如何,本还想拼一把让名次往前些,现在只祈祷莫要给我落出二甲了。”
褚亮那个名次倒是没什么好担心的,反正殿试不会黜落,他便是从第二百九十二落到第三百,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对自己名次会不会往下掉并不在意,而是好奇的问:“宫里提供的饭食是什么?听说宫里的御膳可美味了,可惜我今日没能吃到,咱们贺州鼎鼎有名的天香楼就是御厨开的,不过咱们去也只能吃到他徒弟做的菜。”
杨怀德瞟了褚亮一眼,眼里带着些许无奈,但还是回答了他的话,说:“不过是些普通的油饼、稠粥和一个煮鸡蛋罢了,没甚么好可惜的。”
“啊?”褚亮和杨继学皆是一愣,褚亮忍不住抱怨
一句:“宫里就给吃这个啊?那等放榜了,琼林宴不会也尝不到御宴吧?我可期待了许久了。”
辛长平想起安总管的话,怕好友误解了皇上,帮着解释了一句:“倒不是故意苛待贡士们,皇上今日吃的和我们吃的也是一样的,甚至平日里皇上也只是吃这些。”
听到辛长平这话,别说杨继学与褚亮震惊,就连杨怀德都不敢相信,他愕然的问:“学洲如何知晓?难道你先见皇上时,瞧见了皇上用饭?”
“什么?”杨继学和褚亮被杨怀德的话惊得连手上的筷子都松落下一只,顾不得关心皇上吃什么了,连忙追问道:“学洲竟然见到了皇上?”
回来这一路都没什么机会说话,再加上辛长平与杨怀德也不能平白无故的跟杨继学、褚亮他们说我们今日单独面圣啦,所以杨继学与褚亮还不知道这事。
但并不是有意要瞒着他们,所以现在辛长平坦然的点了头,说:“是,我们交卷早,皇上有空先看了我们的答卷,我与子胥都得以单独面圣。”
这下褚亮彻底没心情吃东西了,把另一只筷子也扔下,瞪着眼睛激动得脸都红了,说:“早交卷竟然还有面圣的机会!早知道我也早点交卷了!”
杨继学嗤笑一声,给褚亮浇冷水道:“你我那答卷就算早交了,皇上应该也不会想见你我。”
“啊。”褚亮被杨继学的话说得一愣,脸色由红转白道:“那倒也是。”
辛长平这才能插上话,回杨怀德道:“是安总管送我回前殿时告诉我的,说皇上自登基以来,吃的都是今日这样的食物,早先是为了替先皇守孝,后来是因为放不下云州灾民,所以用这样的食物警示自己,对天下百姓来说能吃上这样的食物就是太平日子。”
杨怀德听完动容的说:“今上确实承了成帝遗志。”
杨继学与褚亮在一边听得半懂不懂的,忍不住追问详情,于是辛长平和杨怀德纷纷说了自己面圣的经过。
杨怀德的经历倒还平常,只是和皇上诉说了一番明志之语,辛长平的经历却让另外三人合不拢嘴。
辛家弄出一个辛氏商行,褚家、杨家都知晓,褚亮甚至还亲自带自家商行大管事登过辛家门求合作,杨老夫人和辛月谈好合作后,也送信到京城告知了杨怀恩,杨怀恩也没有隐瞒堂弟和儿子。
说实话没人会不羡慕辛家的运气,眼看着辛家要起家了,可以想象得到以后他们的家境差距将翻转过来,也就是他们都不是那心眼小的,若是那心眼小的都要在心中嫉妒了。
他们虽不嫉妒,可羡慕还是有的,现在一听辛家竟然把近半的股份都献给了皇上,连最稳重的杨怀德都震惊不已,好半响才回过神来说:“辛氏……实在大义。”
杨继学随着堂叔的话点头,光是代入的想一想,都觉得很艰难,于是说:“我不及学洲,想想失去的会是多少财富,我都忍不住开始心痛了。”
褚亮算是没少见过银子的了,也心慌得很,憋了半天最后说:“咱侄女儿才是最难得的,皇上给个县主肯定不亏,要我说咱侄女儿配得上做个公主!”
褚亮原先就很懊恼,自己没个适龄的儿子,娶不到这么好的儿媳,现在更是难受,早知道晚几年生儿子了!
等晚上杨怀恩下值回来听说了这些事,也久久无语,最后回过神来瞧着辛长平的眼神十分复杂,很是欣赏、赞叹,又有些自愧不如的羞惭,说:“比起来,学洲你比我更像是老师的弟子,我虽受老师教导,却还是受出身影响颇深,不如你这般大义。”
辛长平四人依然还是把殿试的答卷默写出来,互相传看,杨怀恩瞧过之后,再也不觉得辛长平与杨怀德在伯仲之间,就凭辛长平这答卷,再加上进献之功,这种又有实力又有大义的人才,皇上如何能不喜,辛长平殿试排名必然大有进步。
至于杨继学的担忧,杨怀恩也出言劝道:“这题难答又不是你一人难答,说不定原本会试排名在你之前的人此次答得还不如你。”
这么一想还真是,今日殿试能提前交卷的总共也不到二十人,想来剩下的二百八十余人都是如他们一般不自信的,这么说来,连褚亮都起了几分侥幸之心,若是名次能往前些,总归还是比做孙山要好听些嘛。
虽然后面不再有考试,可几人谁也不想出去游玩,对诗会文会也提不起什么兴趣,于是四人都忐忑的在家里等待殿试放榜的日子。
等到了放榜那日,四人谁也坐不住留在家里等音讯,求学二十来年,为的就是今日,一大早天还未亮,四人就不约而同的穿戴好了,在门口相遇,一起往贡院走去。
他们来得不晚,但别的贡士也是一般的积极,当初会试的会元是江州人,会试的第二、第三皆是湖州人,整个三百名贡士中江州、湖州各有几十个学子考中,两拨人分别站在左右两侧,泾渭分明。
江州的学子们捧着他们的会元说:“今年的魁首必是出自我们江州。”
湖州的学子很不服气,说:“会试的名次可做不得准,哪年殿试公布的排名不得变化变化,要我说啊,江州会元长得倒是不错,做个探花刚刚好!”
这排名还没公布,江州、湖州的学子倒是火药味十足,不过两边都不曾给别州的学子多余的眼光,这魁首之争,向来是江州、湖州之争,哪有别州学子参与的份,别州的学子能挤进二甲都不错了,毕竟有时连二甲前十都被他们两州包揽了。
别州的学子听到江州、湖州学子狂妄的话语也没什么反应,多年以来都是如此,大家早都习惯了。
直到贡院门开,学官之首国子监祭酒举着由皇上亲书的明黄圣旨走了出来,贡院前才恢复了安静。
第133章
辛长平没有隐瞒,说是儿子陪同自己去东安府参加乡试,自己在考场内考试时,儿子与简王在街上书铺偶遇交谈了几句,有过一面之缘,之后又机缘巧合在简王的茶楼碰面,于是结为好友。
周祺可是知道自己九弟其实在读书上颇有天资,若不是身份所限,九弟的才学考进士也不成问题,能被九弟主动结交引为好友,这辛长平的儿子定然才华不弱,再加上辛长平籍地与去年他看中的人才辛盛一般无二,周祺将二人联系在一起,出言问道:“辛贡士之子,不会是叫辛盛吧?”
辛长平点头道:“学生之子确实叫辛盛。”
周祺见辛长平点头,忍不住抚掌大笑,道:“上天爱护朕,送朕三个人才,竟然各有牵连出自一家!这等缘分真是妙,妙极!”
笑完之后,周祺又忍不住看着辛长平叹道:“辛贡士真是有大福之人,这等天才儿女,辛贡士竟有一双,真是令人羡慕呐!”
第131章
周祺从辛长平处听了辛氏商行在潍县的发展,虽有波折,但靠着其女的聪慧,股东们的齐心协力,也算是顺利,尤其是潍县除了有江、韩两家这等行事下作的世家,也有如杨、褚两家这般光明磊落的。
褚家看好辛氏发展,大方的提前支取了三年的巨额银票,助力辛氏商行扩张,而杨氏也想参与其中,却不曾试图染制辛氏利益,而是主动相商,愿意配合辛氏大量种植桑树,为辛氏提供桑叶养蚕。
听到这周祺出言问道:“那位潍县黎山杨怀德,便是杨氏子弟吧?你们可相识?”
辛长平没犹豫的点头说:“自然相识,且渊源颇深,我与我子辛盛皆在杨家开设的黎山书院求学,我子辛盛更是杨怀德亲传弟子,且被招为婿。”
“原来如此,你们竟是儿女亲家。”周祺点头,此刻他对候在外的杨怀德兴趣变大了些。
原来他就好奇对方一个世家子,如何会那般答卷,如今知道对方出身的杨家与齐大人渊源颇深,这人还不顾门户之见将女儿许给平民出身的辛家,此时在周祺眼里,杨怀德已经是一个世家叛逆的形象。
周祺已经从辛长平处知道了他为何会做出如此答卷,虽是受其女行为引导,但真正想出这个办法的依然还是他自己,周祺心中十分高兴,虽父皇驾崩前给他留下了一个名单,名单之上皆是经过父皇多年排查,依然衷心朝廷的官员。
可周祺虽然相信父皇给的这个名单,却不愿只依靠这个名单,毕竟许多人他都从未打过交道,许是衷心,但能力如何?更何况人心易变,他们可能当初对父皇是衷心的,可不一定依然会无条件的衷心于他。
这是他登基之后的第一次科举取士,因为新皇登基开恩科,这次取中的人数极多,周祺迫切的想要借此时机建立真正属于他的班底,这第一个交卷的辛长平给了他极大的惊喜,不仅本人有才华且思想与自己同步,还十分的贴近当年明相折戟的政策,更是如同一只报喜鸟般,为他带来如此好消息。
辛氏商行四成股份,几乎可以等同于贺州织行四成股份,毕竟有了蚕种的辛氏,再加上皇室为其保驾护航,要不了多久就能发展出不逊于江州织行的规模。
周祺自然不可能推拒,在口头上接受辛长平代表辛氏商行的进献后,周祺告诉辛长平等他忙完科举取士之事,便会派心腹前往贺州,一是代替自己与辛氏商行签订契书,二是送辛长平之女的封赏。
安总管带着辛长平出去,让自己的徒弟跟着杨怀德进内面圣,他自己则亲自送辛长平回前殿。
辛长平有心推拒,安总管头发花白,年纪估计比辛长平的爹辛丰收还大。
但安总管执意相送,路上还与辛长平道谢,说:“老奴替皇上多谢辛贡士,皇上年岁尚轻便接过天下重担,他天生心地纯然,先皇教导他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他便将此放在心上,自登基以来,从不曾放纵己身,虽是天底下最尊贵的身份,可过的日子却还比不上一般的富家公子,今日各位贡士所用的餐食,便是皇上日常的餐食,他如今苛责自己,皆是为了天下百姓,为了提醒自己万万不可让前年云州之事重演,今日辛贡士代辛氏商行进献股份之举,实乃大义之行,皇上瞧见天下还有如此义士,想来也能少些压力。”
辛长平闻言一愣,刚刚那餐食对普通农家当然称得上一句丰盛,可便是他家自钱财富裕之后,也不曾再吃过这么简陋的饭食,大姐手艺好,女儿月娘也善于琢磨美食,时不时的餐桌上就会出现从未见过的美味佳肴。
可皇上堂堂天下之主,竟然每日都只吃这种食物?
辛长平不禁想起一个乡野笑话,村中老头老太闲聊,问皇上在宫里都吃些什么?老头子吃着手里的杂面饼说:皇上定然每日都吃白面饼子!
当初辛长平会被这笑话逗笑,但又为村民想象力的贫瘠而心酸,他们实在没见过什么好东西,才会觉得白面饼子便是顶顶好的食物。
皇上怎么可能只吃白面饼子?
原来真的会有皇上只吃白面饼子。
从此行为就可窥见皇上对使耕者有其田一事的决心,辛长平回到前殿端起小太监新续上的茶水一饮而尽,皇上既心系于民,民亦愿用尽全力,随皇上一道,还天下万民一道生机。
杨怀德在外枯坐许久,殿外的小太监倒是没有冷落他,很是体贴的常来为他续水添茶,可如今与皇上只有一门之隔,可不能再去净室了,杨怀德便不敢喝杯中茶水,实在口干也只端起茶盏浸湿双唇聊以纾解。
他没想到辛长平进去面圣竟然去了大
半个时辰,先前安总管说是皇上对他们的答卷有所疑问,要当面问答,杨怀德心想,这个时间都够辛长平当场再做两篇文章出来了。
好不容易门开了,可安总管一直站在辛长平身前,杨怀德连个与辛长平眼神交流的机会有没有,就被小太监请进了殿内面圣。
杨怀德按下心中不安,端正的跪下行礼,皇上叫起后也给他赐座了一个方凳,杨怀德比辛长平要自在一些,虽不曾直视皇上,却恭敬的微低着头将视线落在皇上的下半张脸,靠着余光倒是也看清了皇上的长相。
他正在心里想,皇上甚是年轻,瞧着不太高,还有些瘦弱,宫中什么好东西没有,怎么把皇上养成这样?
突然听到皇上问他:“朕听说杨贡士与适才的辛贡士乃是儿女亲家?”
杨怀德心里打了个激灵,忙拉回思绪点头道:“回皇上,学生与辛贡士确实是亲家。”
周祺觉得辛长平容貌甚好,对比之下杨怀德很有些逊色,他只是气质高华,但论五官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辛贡士的儿子若是似父,那也是个美男子,杨贡士的女儿若是也似父,那就有些长相平平了,岂不是美男配了拙妇?
一边在心里想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周祺一边问杨怀德:“杨贡士出身世家,为何会替女结亲平民小户之家?”
杨怀德不解为何说是招他来问卷,问的却全是个人家事,可皇上有问,他就得答,于是说:“回皇上,学生认为世家也生莽夫,平民也出凤凰,学生亲自教导辛贡士之子数年,最是知道其人品才学无一不优,若还坚持门户之见,岂不是因小失大?”
周祺点点头,这才转到了正题上,问道:“你乃世家子,可我观你的答卷,似对世家不满颇深。”
辛长平的答卷答的是如何限制世家兼并土地,可杨怀德虽没给出类似的办法,却在答卷中把世家如何兼并土地的手段卖了个底掉,一副我虽不知道如何约束他们,但我知道他们会如何耍手段,我把他们的手段都告诉你们,你们多多防备的意味。
杨怀德听见皇上此问,犹豫片刻后选择直言坦白,道:“皇上有所不知,杨家如今虽是世家,但本朝开国之初,杨家却也只是个在黎山脚下耕田务农的小氏族,只因有一先祖天资聪颖考取功名得以入朝为官,杨家依着先祖之势,后代也努力读书,渐渐才在当地受人尊敬,得了个世家的名号,我少时曾翻阅族谱和先祖事迹,杨家在先祖发迹之前,亦是没少受世家欺压,可等先祖得势之后,杨家渐渐也成了那群世家中的一员,我幼时常常觉得荒谬,长大之后见多了世事发现这竟是常态,平民可欺,平民脱离平民之身,也会认可平民可欺,先祖的选择好似也正常,直到去年皇上亲自为县试出题,我看到了我弟子默出来的文章,好似被当头棒喝,常见便是对的吗?我读过史,知道若土地兼并到极致会是什么后果,到那时大厦将倾,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安然无恙,学生从浑噩中清醒过来,便见家兄组织族人厘清数百年杨家多占的土地,家兄师从齐大人,早就有归田于民之心,可便是他为族长,也不能随自己心意做事,若不是借着去年皇上试探天下世家的东风,杨家可能还是欺压平民的世家一员,学生也无法在皇上面前心安理得的诉说理想,但既今日有机会使学生走到了皇上面前,学生大胆请皇上给予学生信任,杨氏往日之错,是先祖之罪,杨氏未来之错,是学生之罪,学生不愿做罪人,愿随皇上清除世间罪责。”
周祺听着杨怀德这一大番话,中途没有打断过,他瞧得出杨怀德此刻的真诚,也相信他说起少时知晓杨家之行时眼里的痛苦是真的,周祺心里有些动容,他不禁想自己是不是对世家偏见过深,这世上是有许多世家在欺压百姓,可其中应也不是所有人都心安理得,只是被环境裹挟无法脱身罢了。
第132章
杨怀德离开之后,再有学官来送考卷,周祺便没有再看,而是让学官把所有的试卷收齐了,他再一起细细判卷。
杨怀德被小太监带回了前殿,这时殿中已经不止有辛长平在,多出了几个交了卷的考生,正低头吃着饭。
有那穿着泛白棉布袍的贡士,吃着盘中餐食甘之如饴,也有那穿着锦袍的贡士,正皱着眉嚼着饼有些难以下咽。
之后也零零散散的有贡士交了卷被带到前殿,不过绝大部分的贡士都是在大殿挨到日暮之时学官敲响了钟声后,才硬着头皮把答卷交了上去。
待在前殿的辛长平他们也被小太监们带回了大殿,所有贡士又按着早上的队伍排列好,被带出了宫门外,宫门外有许多马车正候着,司仪太监让他们都坐来时的马车,贡士们忙按着编号去寻早上接自己的马车。
辛长平、杨怀德与杨继学、褚亮这才在马车前碰了面,互相看了一眼没敢说话,上了马车亦是一路沉默,等马车在杨府前停下,四人一一下车进了院门之后,褚亮才发出一声重重的叹息声道:“这一天可憋死我了。”
杨继学捂着肚子说:“我倒是觉得饿死了,一天都没吃上饭。”
杨继学忙让家中仆人送些吃的到他院中,然后招呼三人道:“走吧,咱们回屋里边吃边聊。”
坐下垫吧了几口后,杨继学缓过了饿劲,才有力气问好友与堂叔道:“你们为何交卷那么早?这题我感觉可太难作答了。”
褚亮闻言跟着说:“是啊,我瞧那会试会元都是好晚才交的卷呢。”
辛长平与杨怀德对视一眼,辛长平先开口说:“想好了,答完了,便交卷了。”
杨怀德点头说:“我也是,既然答完了,还枯坐在那做什么,不如交了卷出去吃饭。”
听到这两人的自信发言,杨继学与褚亮皆是一脸羡慕,举起大拇指说:“也就是你们能这么自信,我们都是不知道从何写起,好不容易憋出来些吧,又怕答得不好,犹犹豫豫的不敢往答卷上填,愣是等到最后没时间了,才把草稿誊抄到答卷上去。”
杨继学有些患得患失,叹道:“不知道最后排名会如何,本还想拼一把让名次往前些,现在只祈祷莫要给我落出二甲了。”
褚亮那个名次倒是没什么好担心的,反正殿试不会黜落,他便是从第二百九十二落到第三百,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对自己名次会不会往下掉并不在意,而是好奇的问:“宫里提供的饭食是什么?听说宫里的御膳可美味了,可惜我今日没能吃到,咱们贺州鼎鼎有名的天香楼就是御厨开的,不过咱们去也只能吃到他徒弟做的菜。”
杨怀德瞟了褚亮一眼,眼里带着些许无奈,但还是回答了他的话,说:“不过是些普通的油饼、稠粥和一个煮鸡蛋罢了,没甚么好可惜的。”
“啊?”褚亮和杨继学皆是一愣,褚亮忍不住抱怨
一句:“宫里就给吃这个啊?那等放榜了,琼林宴不会也尝不到御宴吧?我可期待了许久了。”
辛长平想起安总管的话,怕好友误解了皇上,帮着解释了一句:“倒不是故意苛待贡士们,皇上今日吃的和我们吃的也是一样的,甚至平日里皇上也只是吃这些。”
听到辛长平这话,别说杨继学与褚亮震惊,就连杨怀德都不敢相信,他愕然的问:“学洲如何知晓?难道你先见皇上时,瞧见了皇上用饭?”
“什么?”杨继学和褚亮被杨怀德的话惊得连手上的筷子都松落下一只,顾不得关心皇上吃什么了,连忙追问道:“学洲竟然见到了皇上?”
回来这一路都没什么机会说话,再加上辛长平与杨怀德也不能平白无故的跟杨继学、褚亮他们说我们今日单独面圣啦,所以杨继学与褚亮还不知道这事。
但并不是有意要瞒着他们,所以现在辛长平坦然的点了头,说:“是,我们交卷早,皇上有空先看了我们的答卷,我与子胥都得以单独面圣。”
这下褚亮彻底没心情吃东西了,把另一只筷子也扔下,瞪着眼睛激动得脸都红了,说:“早交卷竟然还有面圣的机会!早知道我也早点交卷了!”
杨继学嗤笑一声,给褚亮浇冷水道:“你我那答卷就算早交了,皇上应该也不会想见你我。”
“啊。”褚亮被杨继学的话说得一愣,脸色由红转白道:“那倒也是。”
辛长平这才能插上话,回杨怀德道:“是安总管送我回前殿时告诉我的,说皇上自登基以来,吃的都是今日这样的食物,早先是为了替先皇守孝,后来是因为放不下云州灾民,所以用这样的食物警示自己,对天下百姓来说能吃上这样的食物就是太平日子。”
杨怀德听完动容的说:“今上确实承了成帝遗志。”
杨继学与褚亮在一边听得半懂不懂的,忍不住追问详情,于是辛长平和杨怀德纷纷说了自己面圣的经过。
杨怀德的经历倒还平常,只是和皇上诉说了一番明志之语,辛长平的经历却让另外三人合不拢嘴。
辛家弄出一个辛氏商行,褚家、杨家都知晓,褚亮甚至还亲自带自家商行大管事登过辛家门求合作,杨老夫人和辛月谈好合作后,也送信到京城告知了杨怀恩,杨怀恩也没有隐瞒堂弟和儿子。
说实话没人会不羡慕辛家的运气,眼看着辛家要起家了,可以想象得到以后他们的家境差距将翻转过来,也就是他们都不是那心眼小的,若是那心眼小的都要在心中嫉妒了。
他们虽不嫉妒,可羡慕还是有的,现在一听辛家竟然把近半的股份都献给了皇上,连最稳重的杨怀德都震惊不已,好半响才回过神来说:“辛氏……实在大义。”
杨继学随着堂叔的话点头,光是代入的想一想,都觉得很艰难,于是说:“我不及学洲,想想失去的会是多少财富,我都忍不住开始心痛了。”
褚亮算是没少见过银子的了,也心慌得很,憋了半天最后说:“咱侄女儿才是最难得的,皇上给个县主肯定不亏,要我说咱侄女儿配得上做个公主!”
褚亮原先就很懊恼,自己没个适龄的儿子,娶不到这么好的儿媳,现在更是难受,早知道晚几年生儿子了!
等晚上杨怀恩下值回来听说了这些事,也久久无语,最后回过神来瞧着辛长平的眼神十分复杂,很是欣赏、赞叹,又有些自愧不如的羞惭,说:“比起来,学洲你比我更像是老师的弟子,我虽受老师教导,却还是受出身影响颇深,不如你这般大义。”
辛长平四人依然还是把殿试的答卷默写出来,互相传看,杨怀恩瞧过之后,再也不觉得辛长平与杨怀德在伯仲之间,就凭辛长平这答卷,再加上进献之功,这种又有实力又有大义的人才,皇上如何能不喜,辛长平殿试排名必然大有进步。
至于杨继学的担忧,杨怀恩也出言劝道:“这题难答又不是你一人难答,说不定原本会试排名在你之前的人此次答得还不如你。”
这么一想还真是,今日殿试能提前交卷的总共也不到二十人,想来剩下的二百八十余人都是如他们一般不自信的,这么说来,连褚亮都起了几分侥幸之心,若是名次能往前些,总归还是比做孙山要好听些嘛。
虽然后面不再有考试,可几人谁也不想出去游玩,对诗会文会也提不起什么兴趣,于是四人都忐忑的在家里等待殿试放榜的日子。
等到了放榜那日,四人谁也坐不住留在家里等音讯,求学二十来年,为的就是今日,一大早天还未亮,四人就不约而同的穿戴好了,在门口相遇,一起往贡院走去。
他们来得不晚,但别的贡士也是一般的积极,当初会试的会元是江州人,会试的第二、第三皆是湖州人,整个三百名贡士中江州、湖州各有几十个学子考中,两拨人分别站在左右两侧,泾渭分明。
江州的学子们捧着他们的会元说:“今年的魁首必是出自我们江州。”
湖州的学子很不服气,说:“会试的名次可做不得准,哪年殿试公布的排名不得变化变化,要我说啊,江州会元长得倒是不错,做个探花刚刚好!”
这排名还没公布,江州、湖州的学子倒是火药味十足,不过两边都不曾给别州的学子多余的眼光,这魁首之争,向来是江州、湖州之争,哪有别州学子参与的份,别州的学子能挤进二甲都不错了,毕竟有时连二甲前十都被他们两州包揽了。
别州的学子听到江州、湖州学子狂妄的话语也没什么反应,多年以来都是如此,大家早都习惯了。
直到贡院门开,学官之首国子监祭酒举着由皇上亲书的明黄圣旨走了出来,贡院前才恢复了安静。
第13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