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71节
第84章
宋氏一早起来就取了铺子的书契,拉着辛月跟着辛长平一起去县衙,辛长平带着妻女去寻了官牙。
宋氏说这些年家里有许多要用钱的地方,眼前的是辛盛读书赶考、定亲娶妻,再远一点也要替辛月准备嫁妆,还有辛年只要有读书的资质,也得跟供辛盛一般供他念书,将来娶妻也不能厚此薄彼。
宋氏还说希望将来能再买三间宅子,三个儿女一人一间,住得近些便可,不用挤在一个屋檐下,免得成日里吵吵闹闹。
这些都需得用铺子的收益来开销,铺子便先给辛月三成股,宋氏则占七成,将来这七成三个儿女分,辛月还能再得两成多,这样辛月所得超过一半。
宋氏小心翼翼的问辛月这般分配可行,
她是一点也不想让自己女儿吃和自己当初一样的亏的。
辛月怎么可能不满,还说宋氏单给自己的给得太多了。
就这么着定下来了,辛长平看着官牙办好了书契之后把妻女送出去,自己才转头去值房。
昨日崔慧娘说刘差役他们凑钱要给辛长平送贺礼,今日辛长平就收到了大家凑份子的贺礼。
因为和辛长平关系好而被推出来的刘差役,笑着捧着一本本朝历年状元文集递给辛长平。
辛长平笑着谢过,说了句晚上在常去的酒楼设宴,差役们便高兴的散开各自去忙了。
只有刘差役今日是轮休日,辛长平问他:“今日休沐为何还要来衙门。”
刘差役笑着说:“师弟这么大的喜事,大家给师公贺喜,我怎么能不在。”
因为崔慧娘的关系,如今两家走得极近,尤其是宋氏开始不藏私的教崔慧娘绝技针法后,崔慧娘几乎把宋氏和自己亲爹娘一般孝敬了,带着刘差役也经常上门帮辛家干活。
辛长平和刘差役也不见外,便问他:“那你今日可还有事?”
刘差役一听忙摇头说:“没什么事儿,师公有何吩咐尽管说。”
辛长平便说劳刘差役跑一趟长河村,替他传话喊他二弟、三弟尽快来一趟县城。
刘差役领了话便要出发,辛长平掏钱给他,他死活不要,涨红了脸说:“慧娘要是知道我帮师公办事还收银子,晚上都不能让我进屋睡觉了。”
说完这句话,刘差役连忙转身跑了。
刘差役原本偷偷攒钱就是为了替他二哥娶个娘子,前几天他娘子从绣铺里领到了上个月的提成,竟有三两多,交了一半给岳母后,也还有一两多银子,加上前两个月夫妻二人的一半收入,装银子的匣子里都有了三两多了。
当初崔家招刘差役入赘,给了二两银子,刘差役的大哥用那二两银子便娶了娘子,如今银钱攒够了,崔慧娘说话算话,掏出二两银子给了刘差役,让他拿去帮二哥娶亲。
刘差役这几日当值,本是准备今日回一趟村里给家里送这笔钱,但听到辛长平的问话,他并没有提起,只准备替辛长平传完话后,回来的路上绕一绕路再去自己家的村里。
刘差役这趟不是跑公差,不能用衙门的骡马,但他年轻走路快,到长河村时还不到中午,辛长安和辛长康听大哥说得甚急,纷纷想起那疑似蚕种的虫卵,心里觉得怕是有消息了,也一刻不想等,给飞毛腿套上驴车便准备去县城。
辛长安招呼刘差役上驴车一块儿回去,刘差役说自己要回一趟老家,辛长安便说:“那也无事,你家在哪个村子,我们送你过去。”
辛长安把刘差役送到了他家门口,才赶着飞毛腿快速往县城去,车上只有自家兄弟二人,路上也不见什么人影,两人便忍不住激动的聊起天来。
辛长安问辛长康:“墨哥儿那些虫卵可好生照看了?”
辛长康连连点头,回答道:“照看得精细着呢,我们也都注意着,早上墨哥儿去村塾上课了,我还去他屋里瞧了好几趟,都还好好的。”
他们架着驴车到了县城的时候刚过中午,辛长平没下值不说,知道内情的宋氏和辛月也都在铺子里,辛姑母替他俩煮了两碗汤面,他们大口的吃完实在待不住,辛长安干脆带着辛长康去了大哥家的新宅子,帮着他师兄一块儿干起木工活来。
等辛长平家的帮佣胡大娘拎着食盒来送饭,跟他们说了一句家里老爷回来了,他们连忙往青松巷跑。
辛长平见两个弟弟都是一身的汗,回屋取了布巾子给他们,说:“那新宅子有人干活,你们干嘛去折腾出这一身汗?”
辛长康一边擦汗一边笑道:“一想到蚕种的事,哪里待得住嘛,可是蚕种有消息了?到底是不是?大哥快些告诉我们。”
辛长平没和自家弟弟们卖关子,肯定的说:“你们嫂子问过了江州来的人,那就是蚕种。”
“真的?”辛长安和辛长康闻言嘴角立刻裂开几乎占满半张脸,但越是高兴,越是觉得有些不真实,反复确认道:“那人说得对不对,别是胡说的。”
辛长平给他们吃了定心丸,说:“那人以前家里就是开桑园、蚕所的,自然看得准,今日急着叫你们来,一是告诉你们那就是蚕种,二是帮着认蚕种的人想与咱们一块儿合作开桑园、蚕所,这蚕种是咱们大家的,所以叫你们来问问你们的意见。”
辛长安与辛长康对视一眼,两个人同步的摇头说:“我们没有意见,都听大哥的,我两个又不懂做生意,也没有大哥你的见识广,大哥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辛长平做惯了大哥,也习惯了弟弟们事事征求自己的意见,但这毕竟是涉及巨额财富的生意,他不厌其烦的把这之中的好处掰开揉碎的讲给两个弟弟听。
辛长安和辛长康虽读书不如辛长平,但也不是什么蠢人,听懂之后目瞪口呆的说:“这人又出钱又出人,还愿意只要一股,那咱这生意利润得有多大,才值得她付出这么多?”
辛长平大概知道点消息,闻言便说:“江州那边一户中等规模的桑园主,每年便是只靠着卖丝茧,都能赚上万两银子,便是那几户亲戚合开的小丝坊,一年也能赚上几百两银子,那些规模大些的丝坊一年也能挣上万两。”
辛长安与辛长康听得嘴巴越张越大,险些合不回来,不可置信的说:“那咱们若是又开桑园、蚕所,又开丝坊,便是只做成个那些中等规模的,一年也能挣上两万多两?”
似辛长平一个月一两银子,在潍县已经是高收入人群了,毕竟似辛长安、辛长康这种算比较殷实的农家,每家只两个大人带一、二个小孩,三四口人就有三亩地,再加上大哥家的地也分给他们种,一年也只能余下一两多银子。
两万多两,是辛长平要挣上两百余年,辛长安、辛长康要挣上两千余年才能挣到的银子。
而有了蚕种,开了桑园、蚕所、丝坊,一年就能挣到。
辛长安与辛长平的心中顿时跟打鼓一般,有一会儿甚至都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了,整个人脑子里、心里都只有两万多两银子这句话。
他们不禁想起以前学过的一句话,第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做财帛动人心,富贵迷人眼。
狠狠地咽下好几口唾沫,二人才从那种狂热的状态中抽离出去,出了一身冷汗,背脊整个的湿透了,跟大暑天里一人犁完三亩地似的虚脱。
辛长安瘫靠在椅背上,声音虚弱的说:“大哥,我觉得自己好似在做梦。”
辛长康亦是一般的样子,跟着说:“这太不真实了。”
辛长平昨日也是激动得大半晚上没能入睡,很是能理解弟弟们的状态,等他们二人恢复了力气坐起身,辛长平才开始和他们谈正事。
辛长平昨日晚间思考了许久,才想出一个初步的分配方案来。
辛长平说这蚕种是大家一起发现的,三兄弟和大姐辛姑母一家占一股。
因为需要宗族出人出地,也分族里一股。
再加上胡娘子愿意出钱出人,占去一股。
这颗有蚕种的桑树是因为墨哥儿掉进那坑里才能发现的,也是墨哥儿因为对虫子感兴趣,才带下了山,而女儿月娘是提出虫卵可能是蚕种这一信息的人,不然大家都没往这方面想,便是墨哥儿把蚕种养出来了,也无人认识,最后只会使三弟家的鸡多了一种食物罢了。
所以墨哥儿和月娘作为发现蚕种的最大功臣,应该各占一股。
这便一共去了八股。
辛长平说一句,辛长安和辛长康便点一回头,只听到要单给辛月和辛墨一股时,辛长康是认可单给侄女儿一股的,要不是侄女儿聪明想得多,他们哪来的这场泼天富贵,但对儿子单拿一股他觉得亏心,出言推拒道:“墨哥儿那小子不过是跌了一跤,不配单拿一股。”
辛长平反问他:“若没有墨哥儿摔那一跤,咱们连桑树都见不到,何谈拿到蚕种?”
第85章
“就是。”辛长安在旁边帮腔道:“你从小到大倒是也没少摔跤,可你难道有撞见蚕种的好运气?墨哥儿当然应该单拿一股。”
辛长康本是觉得这样一来,三兄弟中只二房少拿一股,他怕二哥心里会不舒服,见辛长安并未这般想,辛长康才舒了口气。
这八股都安排好了,还剩下两股没有去处,兄弟俩便说:“这做生意的事情,我们都不懂,以后都要劳烦大哥掌舵,剩下的两股便给大哥吧。”
辛长安内心想,自家其实啥也没干,不过是跟着上山摘了些桑叶回来,便白得
一股,这已经够多了。
若是真如大哥说的,往后一年能有两千两银子的分红,这么些银子,他做人偶娃娃都要做上几十年才能挣出来。
两千两银子,辛长安光是想着都不知道该怎么花,更何况是每年两千两,对那多余的股份,他是一分贪心都没有了。
辛长康和辛长安的想法也差不多,更何况他家小儿子还多拿了一股。
这两兄弟都做了半辈子的农民,突然被这么大的金馅饼砸到头上,欣喜过后是惶恐。
辛长平闻言既无语又想笑,说:“我马上要去秋闱了,难道科举不考了,书吏也不做了,辞掉回来专门经商?”
辛长安和辛长康闻言一愣,连忙摇头说:“咱们辛氏只大哥是最厉害的人,盛哥虽前途远大,可他还小,这生意这么挣钱,没人能不眼红,大哥还是好好努力考秋闱吧,将来还得靠大哥取得功名,咱这生意才能有所依靠。”
辛长平见两个弟弟回过味来,才说:“便是我不考科举了,难道我又有什么经商的才华么?论起经商,我还不如月娘呢。”
辛长安和侄女儿因为人偶娃娃,这段时间接触频繁,听了大哥这话连连点头,夸赞道:“月娘这么小的脑袋,怎么能有这么多好点子,大嫂那铺子的生意,除了靠大嫂的手艺,就是靠月娘的经营了。”
辛长康也没少从自家娘子嘴里听到对侄女儿的夸赞,他家娘子现在每月缝书袋,挣得比他种地一年的银子都多,不知道多骄傲呢,提起辛月来那真是夸得没边,甚至说侄女儿若是男儿身,怕是不比大侄儿出息小。
这生意肯定是自家人管着大家才安心,这么一想,全家还真就是不满九岁的侄女儿有那个经商天赋,连大嫂开绣铺都敢放手让侄女儿管,这桑园什么的再怎么前景远大,现在也是空中楼阁,两人便都说:“那就让月娘来经营吧,反正月娘比咱们大家合起来都强。”
辛月和宋氏刚进屋,听到这句话疑惑的问:“什么让我来经营?”
见女儿回来,辛长平干脆把大姐也叫来,除了辛墨没来由他爹辛长康代替,现在辛家自家的股东人选全都在场了。
辛姑母一听这蚕种也有自己一份,虽心里极高兴,但有些不敢收,摆手说:“这……我什么力都没出,怎么好要一股。”
三兄弟都劝她,这是自家的生意,家里人一家一股,辛长安还说:“大姐要是觉得自己不该拿,那我也不该拿了。”
辛长康接着说:“我家也只是墨哥儿有点功劳,那我家也不该再拿一股,应该只墨哥儿有一股。”
辛长平也说:“那我家也只有月娘有一股。”
辛月见状插了一句:“这蚕种是我、玉娘和堂哥们一块儿发现的,见者有份,姑母可别把玉娘的东西推了出去。”
见大家话说到这份上,辛姑母感动极了,人家寡妇多是婆家待不住,娘家也不待见,她这个寡妇回了娘家,娘家还依然拿她当自己人,连这种生意都愿意白给她一股,眼睛酸涩的颤声说:“那我就厚颜收下了。”
说完这八股的分配后,辛长平望着女儿说:“你叔叔们说要把这事儿交给你来经营,你可敢接?”
辛月一愣,想起进门时听到那句话,看着二叔、三叔不可置信的问:“叔叔们不觉得我太小了吗?”
辛长安爽朗一笑,说:“你这么小就已经比我们都厉害了,将来你越长越大,只会越来越厉害,反正我们谁都比不上你,不让你经营还能让谁经营?”
辛长康跟着点头附和:“你三婶娘可说了,你在经商上的聪明劲儿,咱们全家人绑起来都比不上。”
若问辛月惶不惶恐,她肯定是惶恐的,可此时除了惶恐之外,她感觉自己肾上腺素在狂飙,一股子从未有过的冲动与激情渗进了她全身的血液里,冲动但也坚定的说:“好!既然大家信任我,那我就接下了!”
“好!”大人纷纷为辛月叫好,夸她有胆识。
既然辛月接下了经营的重担,辛长安与辛长康便重提那剩下的两股,说那余下的两股便该归辛月。
辛月本就有一股了,若加上这两股,她竟然成了最大的股东,辛月想了一会儿才开口说:“这两股不该给我,它应该作为管理者的流动股份,由管理者代持,我如今作为管理者,取一股的分红,咱们每开一家铺子,都得添一个掌柜,那桑园该有桑园的管理人,蚕所该有蚕所的管理人,丝坊也有丝坊的坊主,我们铺子的掌柜是拿分红的,将来这些人除了月钱外也该有分红可拿,这另一股的分红便分给他们,拿月钱只是干活的,拿分红才能把这生意当做自己的。”
辛长平见女儿这般清醒,没有一股脑的贪图那两股,露出欣慰的笑容来,这一刻他对辛月负责管理蚕种的生意之事,才安下心来。
辛长安与辛长康听完辛月的话,也有了醐醍灌顶之感。
辛长安就着自己做人偶娃娃的事例想,若是每月只有固定的月钱可拿,他可会这般拼命的日日起早贪黑的做?那必是不会的。
辛长康想起他娘子每日缝书袋的劲头,也深感赞同。
辛姑母更是没什么意见,她认为自己只会做饭,坐在这里便只是坐着听着,大家怎么商量就怎么来,她什么意见都无。
见大家都认同,辛月便接着说:“这两股谁作为管理者,就放在谁名下,将来若是管理者不是我了,换成了别人,我名下就只有我自己那一股。”
宋氏一早起来就取了铺子的书契,拉着辛月跟着辛长平一起去县衙,辛长平带着妻女去寻了官牙。
宋氏说这些年家里有许多要用钱的地方,眼前的是辛盛读书赶考、定亲娶妻,再远一点也要替辛月准备嫁妆,还有辛年只要有读书的资质,也得跟供辛盛一般供他念书,将来娶妻也不能厚此薄彼。
宋氏还说希望将来能再买三间宅子,三个儿女一人一间,住得近些便可,不用挤在一个屋檐下,免得成日里吵吵闹闹。
这些都需得用铺子的收益来开销,铺子便先给辛月三成股,宋氏则占七成,将来这七成三个儿女分,辛月还能再得两成多,这样辛月所得超过一半。
宋氏小心翼翼的问辛月这般分配可行,
她是一点也不想让自己女儿吃和自己当初一样的亏的。
辛月怎么可能不满,还说宋氏单给自己的给得太多了。
就这么着定下来了,辛长平看着官牙办好了书契之后把妻女送出去,自己才转头去值房。
昨日崔慧娘说刘差役他们凑钱要给辛长平送贺礼,今日辛长平就收到了大家凑份子的贺礼。
因为和辛长平关系好而被推出来的刘差役,笑着捧着一本本朝历年状元文集递给辛长平。
辛长平笑着谢过,说了句晚上在常去的酒楼设宴,差役们便高兴的散开各自去忙了。
只有刘差役今日是轮休日,辛长平问他:“今日休沐为何还要来衙门。”
刘差役笑着说:“师弟这么大的喜事,大家给师公贺喜,我怎么能不在。”
因为崔慧娘的关系,如今两家走得极近,尤其是宋氏开始不藏私的教崔慧娘绝技针法后,崔慧娘几乎把宋氏和自己亲爹娘一般孝敬了,带着刘差役也经常上门帮辛家干活。
辛长平和刘差役也不见外,便问他:“那你今日可还有事?”
刘差役一听忙摇头说:“没什么事儿,师公有何吩咐尽管说。”
辛长平便说劳刘差役跑一趟长河村,替他传话喊他二弟、三弟尽快来一趟县城。
刘差役领了话便要出发,辛长平掏钱给他,他死活不要,涨红了脸说:“慧娘要是知道我帮师公办事还收银子,晚上都不能让我进屋睡觉了。”
说完这句话,刘差役连忙转身跑了。
刘差役原本偷偷攒钱就是为了替他二哥娶个娘子,前几天他娘子从绣铺里领到了上个月的提成,竟有三两多,交了一半给岳母后,也还有一两多银子,加上前两个月夫妻二人的一半收入,装银子的匣子里都有了三两多了。
当初崔家招刘差役入赘,给了二两银子,刘差役的大哥用那二两银子便娶了娘子,如今银钱攒够了,崔慧娘说话算话,掏出二两银子给了刘差役,让他拿去帮二哥娶亲。
刘差役这几日当值,本是准备今日回一趟村里给家里送这笔钱,但听到辛长平的问话,他并没有提起,只准备替辛长平传完话后,回来的路上绕一绕路再去自己家的村里。
刘差役这趟不是跑公差,不能用衙门的骡马,但他年轻走路快,到长河村时还不到中午,辛长安和辛长康听大哥说得甚急,纷纷想起那疑似蚕种的虫卵,心里觉得怕是有消息了,也一刻不想等,给飞毛腿套上驴车便准备去县城。
辛长安招呼刘差役上驴车一块儿回去,刘差役说自己要回一趟老家,辛长安便说:“那也无事,你家在哪个村子,我们送你过去。”
辛长安把刘差役送到了他家门口,才赶着飞毛腿快速往县城去,车上只有自家兄弟二人,路上也不见什么人影,两人便忍不住激动的聊起天来。
辛长安问辛长康:“墨哥儿那些虫卵可好生照看了?”
辛长康连连点头,回答道:“照看得精细着呢,我们也都注意着,早上墨哥儿去村塾上课了,我还去他屋里瞧了好几趟,都还好好的。”
他们架着驴车到了县城的时候刚过中午,辛长平没下值不说,知道内情的宋氏和辛月也都在铺子里,辛姑母替他俩煮了两碗汤面,他们大口的吃完实在待不住,辛长安干脆带着辛长康去了大哥家的新宅子,帮着他师兄一块儿干起木工活来。
等辛长平家的帮佣胡大娘拎着食盒来送饭,跟他们说了一句家里老爷回来了,他们连忙往青松巷跑。
辛长平见两个弟弟都是一身的汗,回屋取了布巾子给他们,说:“那新宅子有人干活,你们干嘛去折腾出这一身汗?”
辛长康一边擦汗一边笑道:“一想到蚕种的事,哪里待得住嘛,可是蚕种有消息了?到底是不是?大哥快些告诉我们。”
辛长平没和自家弟弟们卖关子,肯定的说:“你们嫂子问过了江州来的人,那就是蚕种。”
“真的?”辛长安和辛长康闻言嘴角立刻裂开几乎占满半张脸,但越是高兴,越是觉得有些不真实,反复确认道:“那人说得对不对,别是胡说的。”
辛长平给他们吃了定心丸,说:“那人以前家里就是开桑园、蚕所的,自然看得准,今日急着叫你们来,一是告诉你们那就是蚕种,二是帮着认蚕种的人想与咱们一块儿合作开桑园、蚕所,这蚕种是咱们大家的,所以叫你们来问问你们的意见。”
辛长安与辛长康对视一眼,两个人同步的摇头说:“我们没有意见,都听大哥的,我两个又不懂做生意,也没有大哥你的见识广,大哥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辛长平做惯了大哥,也习惯了弟弟们事事征求自己的意见,但这毕竟是涉及巨额财富的生意,他不厌其烦的把这之中的好处掰开揉碎的讲给两个弟弟听。
辛长安和辛长康虽读书不如辛长平,但也不是什么蠢人,听懂之后目瞪口呆的说:“这人又出钱又出人,还愿意只要一股,那咱这生意利润得有多大,才值得她付出这么多?”
辛长平大概知道点消息,闻言便说:“江州那边一户中等规模的桑园主,每年便是只靠着卖丝茧,都能赚上万两银子,便是那几户亲戚合开的小丝坊,一年也能赚上几百两银子,那些规模大些的丝坊一年也能挣上万两。”
辛长安与辛长康听得嘴巴越张越大,险些合不回来,不可置信的说:“那咱们若是又开桑园、蚕所,又开丝坊,便是只做成个那些中等规模的,一年也能挣上两万多两?”
似辛长平一个月一两银子,在潍县已经是高收入人群了,毕竟似辛长安、辛长康这种算比较殷实的农家,每家只两个大人带一、二个小孩,三四口人就有三亩地,再加上大哥家的地也分给他们种,一年也只能余下一两多银子。
两万多两,是辛长平要挣上两百余年,辛长安、辛长康要挣上两千余年才能挣到的银子。
而有了蚕种,开了桑园、蚕所、丝坊,一年就能挣到。
辛长安与辛长平的心中顿时跟打鼓一般,有一会儿甚至都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了,整个人脑子里、心里都只有两万多两银子这句话。
他们不禁想起以前学过的一句话,第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做财帛动人心,富贵迷人眼。
狠狠地咽下好几口唾沫,二人才从那种狂热的状态中抽离出去,出了一身冷汗,背脊整个的湿透了,跟大暑天里一人犁完三亩地似的虚脱。
辛长安瘫靠在椅背上,声音虚弱的说:“大哥,我觉得自己好似在做梦。”
辛长康亦是一般的样子,跟着说:“这太不真实了。”
辛长平昨日也是激动得大半晚上没能入睡,很是能理解弟弟们的状态,等他们二人恢复了力气坐起身,辛长平才开始和他们谈正事。
辛长平昨日晚间思考了许久,才想出一个初步的分配方案来。
辛长平说这蚕种是大家一起发现的,三兄弟和大姐辛姑母一家占一股。
因为需要宗族出人出地,也分族里一股。
再加上胡娘子愿意出钱出人,占去一股。
这颗有蚕种的桑树是因为墨哥儿掉进那坑里才能发现的,也是墨哥儿因为对虫子感兴趣,才带下了山,而女儿月娘是提出虫卵可能是蚕种这一信息的人,不然大家都没往这方面想,便是墨哥儿把蚕种养出来了,也无人认识,最后只会使三弟家的鸡多了一种食物罢了。
所以墨哥儿和月娘作为发现蚕种的最大功臣,应该各占一股。
这便一共去了八股。
辛长平说一句,辛长安和辛长康便点一回头,只听到要单给辛月和辛墨一股时,辛长康是认可单给侄女儿一股的,要不是侄女儿聪明想得多,他们哪来的这场泼天富贵,但对儿子单拿一股他觉得亏心,出言推拒道:“墨哥儿那小子不过是跌了一跤,不配单拿一股。”
辛长平反问他:“若没有墨哥儿摔那一跤,咱们连桑树都见不到,何谈拿到蚕种?”
第85章
“就是。”辛长安在旁边帮腔道:“你从小到大倒是也没少摔跤,可你难道有撞见蚕种的好运气?墨哥儿当然应该单拿一股。”
辛长康本是觉得这样一来,三兄弟中只二房少拿一股,他怕二哥心里会不舒服,见辛长安并未这般想,辛长康才舒了口气。
这八股都安排好了,还剩下两股没有去处,兄弟俩便说:“这做生意的事情,我们都不懂,以后都要劳烦大哥掌舵,剩下的两股便给大哥吧。”
辛长安内心想,自家其实啥也没干,不过是跟着上山摘了些桑叶回来,便白得
一股,这已经够多了。
若是真如大哥说的,往后一年能有两千两银子的分红,这么些银子,他做人偶娃娃都要做上几十年才能挣出来。
两千两银子,辛长安光是想着都不知道该怎么花,更何况是每年两千两,对那多余的股份,他是一分贪心都没有了。
辛长康和辛长安的想法也差不多,更何况他家小儿子还多拿了一股。
这两兄弟都做了半辈子的农民,突然被这么大的金馅饼砸到头上,欣喜过后是惶恐。
辛长平闻言既无语又想笑,说:“我马上要去秋闱了,难道科举不考了,书吏也不做了,辞掉回来专门经商?”
辛长安和辛长康闻言一愣,连忙摇头说:“咱们辛氏只大哥是最厉害的人,盛哥虽前途远大,可他还小,这生意这么挣钱,没人能不眼红,大哥还是好好努力考秋闱吧,将来还得靠大哥取得功名,咱这生意才能有所依靠。”
辛长平见两个弟弟回过味来,才说:“便是我不考科举了,难道我又有什么经商的才华么?论起经商,我还不如月娘呢。”
辛长安和侄女儿因为人偶娃娃,这段时间接触频繁,听了大哥这话连连点头,夸赞道:“月娘这么小的脑袋,怎么能有这么多好点子,大嫂那铺子的生意,除了靠大嫂的手艺,就是靠月娘的经营了。”
辛长康也没少从自家娘子嘴里听到对侄女儿的夸赞,他家娘子现在每月缝书袋,挣得比他种地一年的银子都多,不知道多骄傲呢,提起辛月来那真是夸得没边,甚至说侄女儿若是男儿身,怕是不比大侄儿出息小。
这生意肯定是自家人管着大家才安心,这么一想,全家还真就是不满九岁的侄女儿有那个经商天赋,连大嫂开绣铺都敢放手让侄女儿管,这桑园什么的再怎么前景远大,现在也是空中楼阁,两人便都说:“那就让月娘来经营吧,反正月娘比咱们大家合起来都强。”
辛月和宋氏刚进屋,听到这句话疑惑的问:“什么让我来经营?”
见女儿回来,辛长平干脆把大姐也叫来,除了辛墨没来由他爹辛长康代替,现在辛家自家的股东人选全都在场了。
辛姑母一听这蚕种也有自己一份,虽心里极高兴,但有些不敢收,摆手说:“这……我什么力都没出,怎么好要一股。”
三兄弟都劝她,这是自家的生意,家里人一家一股,辛长安还说:“大姐要是觉得自己不该拿,那我也不该拿了。”
辛长康接着说:“我家也只是墨哥儿有点功劳,那我家也不该再拿一股,应该只墨哥儿有一股。”
辛长平也说:“那我家也只有月娘有一股。”
辛月见状插了一句:“这蚕种是我、玉娘和堂哥们一块儿发现的,见者有份,姑母可别把玉娘的东西推了出去。”
见大家话说到这份上,辛姑母感动极了,人家寡妇多是婆家待不住,娘家也不待见,她这个寡妇回了娘家,娘家还依然拿她当自己人,连这种生意都愿意白给她一股,眼睛酸涩的颤声说:“那我就厚颜收下了。”
说完这八股的分配后,辛长平望着女儿说:“你叔叔们说要把这事儿交给你来经营,你可敢接?”
辛月一愣,想起进门时听到那句话,看着二叔、三叔不可置信的问:“叔叔们不觉得我太小了吗?”
辛长安爽朗一笑,说:“你这么小就已经比我们都厉害了,将来你越长越大,只会越来越厉害,反正我们谁都比不上你,不让你经营还能让谁经营?”
辛长康跟着点头附和:“你三婶娘可说了,你在经商上的聪明劲儿,咱们全家人绑起来都比不上。”
若问辛月惶不惶恐,她肯定是惶恐的,可此时除了惶恐之外,她感觉自己肾上腺素在狂飙,一股子从未有过的冲动与激情渗进了她全身的血液里,冲动但也坚定的说:“好!既然大家信任我,那我就接下了!”
“好!”大人纷纷为辛月叫好,夸她有胆识。
既然辛月接下了经营的重担,辛长安与辛长康便重提那剩下的两股,说那余下的两股便该归辛月。
辛月本就有一股了,若加上这两股,她竟然成了最大的股东,辛月想了一会儿才开口说:“这两股不该给我,它应该作为管理者的流动股份,由管理者代持,我如今作为管理者,取一股的分红,咱们每开一家铺子,都得添一个掌柜,那桑园该有桑园的管理人,蚕所该有蚕所的管理人,丝坊也有丝坊的坊主,我们铺子的掌柜是拿分红的,将来这些人除了月钱外也该有分红可拿,这另一股的分红便分给他们,拿月钱只是干活的,拿分红才能把这生意当做自己的。”
辛长平见女儿这般清醒,没有一股脑的贪图那两股,露出欣慰的笑容来,这一刻他对辛月负责管理蚕种的生意之事,才安下心来。
辛长安与辛长康听完辛月的话,也有了醐醍灌顶之感。
辛长安就着自己做人偶娃娃的事例想,若是每月只有固定的月钱可拿,他可会这般拼命的日日起早贪黑的做?那必是不会的。
辛长康想起他娘子每日缝书袋的劲头,也深感赞同。
辛姑母更是没什么意见,她认为自己只会做饭,坐在这里便只是坐着听着,大家怎么商量就怎么来,她什么意见都无。
见大家都认同,辛月便接着说:“这两股谁作为管理者,就放在谁名下,将来若是管理者不是我了,换成了别人,我名下就只有我自己那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