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42节
那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灰袍学子叫赵翰,字文长,年过二十已经娶妻。
另两位是对兄弟,一个叫胡文广,一个叫胡文赞,都是未及冠的年纪。
考生聚在一起,遇见了学霸便想着对答案,虽然成绩已经出了,可有些拿不准的题还是想知道答案,毕竟日后也还有可能再考到。
今年县试的策论题太敏感,便没人敢多谈,几人就问起了辛盛那些经义题,每人都有些有疑惑的,但只要问出来,辛盛就能快速给出答案及出处,惹得几个学子都瞪大了眼睛,纷纷夸赞道:“辛案首真是盛名之下无虚士,竟没一个能难住你的。”
聊完了考卷,几人终于想起今日的目的,记起把店里的小掌柜晾在一旁半天了,纷纷不好意思起来,余知味忙说:“快别耽误人家做生意了,咱们买了书袋赶紧走吧。”
“是是是,抱歉啊,聊性上来忘记了。”几人都和辛月拱手致歉。
辛月不在意的摆手,当初杨家学宴上哥哥的风光,辛月只听到爹爹的转述,这回她亲眼见哥哥这般高光时刻,看得正津津有味呢。
辛月把店里还剩下的三个书袋都取了出来,今日正好来了三位没买过的顾客,倒是刚好一人一个。
余知味先问了下辛盛:“辛案首来是还要再买书袋吗?”
他瞧这铺子里卖的基本都是女儿家的衣物用具,只有个书袋是给男子用的,而且辛盛才这么小,也不能是来给家中女眷买衣物的,故有此一问。
辛盛也没什么好隐瞒的,笑着说:“这绣铺是我娘亲的生意,这小掌柜正是舍妹。”
“原来是这般。”余知味听了恍然大悟,颇为羡慕的说:“我说怎么会有店铺做出这么贴心好用的书袋,原来是给自家儿子做的,才真正是用尽了心思,我们也是沾了辛案首的光了。”
辛月听着对余知味倒是高看一眼,这人可真会说话,听他说自己读书没天赋,看来是没走对路子,他这性子倒真是适合做生意!只不知他家里为何非逼着他读书,难道是那古板守旧看不起商家的人家?
那书袋都是一批的油布做出来的,每个都没什么分别,也什么可挑选的,油布不算太贵,只是缝起来颇费力气,这书袋便卖三百文一个。
胡文广和胡文赞各拿了一个便去柜台和辛月结账,赵翰却看到店里那展示的人偶发起了愣,被好友出声催促,才惊醒过来,有些不好意思的低声询问辛月道:“请问小掌柜,那人偶娃娃价格几何?”
余知味顺着赵翰手指的方向看去,惊讶的叫了一声:“呀,这人偶做得真好看,上回光顾着买书袋了,都没瞧见,不过文长,你家又没有孩子,买人偶做什么?”
赵翰被余知味问得红了脸,更小声的说:“我家娘子这个月生辰,我想给她送份生辰礼。”
余知味和胡文广、胡文赞都没娶妻,听了都打趣赵翰道:“哟,送娘子呀,文长真是个好夫君。”
赵翰被他们打趣得脸颊红红,耳尖似血,恼得一个推了一把,三人才闭了嘴,但眼神还是充满笑意。
辛月这才插得上嘴,回赵翰道:“那人偶单买六百文一个,买一套三两银子送一套小家具和木匣子。”
赵翰听了捏着自己的钱袋沉吟了一会儿,才说:“那劳烦小掌柜给我拿一个人偶娃娃,书袋我先不买了。”
余知味忙说:“就剩一个了,你不买待会被别人买去了,你银钱不趁手我先借你些嘛。”
赵翰直摇头,拒绝道:“怎么能跟别人借钱给娘子买生辰礼,我年后抄书挣得了六百多文,先替我娘子买生辰礼,下个月我再多抄些书,挣了钱再来买书袋。”
说完又问辛月:“小掌柜,那书袋以后还做吗?”
辛月先回了他一句:“应是还做的,便是到时候没现货了,公子要买也可以给你定。”
不过她见这人穿着简朴,想必是家中不富裕,竟然宁愿自己不买书袋,也舍得花六百文给娘子买份礼物,想了想便和他说:“这人偶并不只有柜面上这些,柜面上这些配的衣裳都是些华贵的款式,人偶是一百文一个,衣裳一百文到五百文的都有,公子可以看看别的衣裳有没有更合适的。”
辛月从后面的柜子里取出来一堆娃衣,摆出来让赵翰挑,赵翰一眼瞧中一件淡绿色的衣裙,看着比较素雅,和他娘子家常最爱穿的那件衣裙有些相似。
这套娃衣因只配了根小米珠做的发钗和项链,价格要便宜些,是三百文一套的那档,但赵翰只有六百文钱,还是不够买人偶和书袋的,辛月犹豫了一下笑着说:“公子,这套娃衣正好是两百文,这样人偶三百文,书袋三百文,刚好一共六百文。”
赵翰并不迟钝,反而因为聪明又家贫,十分敏感,他瞧那堆娃衣里,自己选的那套并不是最朴素的,而且料子又是绸布的,还配了一套珍珠的首饰,并不相信辛月说的正好是两百文的话,但他有体会到辛月的善意,便掏出了六百文放到柜台上说:“多谢小掌柜体谅,今日我先买下,下个月再来补不足的部分,那时请直言相告,莫要推拒。”
辛月见被拆穿,尴尬的笑了笑,忙麻利的拿出一个素人偶,换上赵翰选中的那身娃衣,又替人偶佩戴上首饰,递给赵翰。
赵翰接过打扮完后精致美丽的人偶,小心翼翼的拿在手里,离开前又再看了一眼辛月笑着说:“多谢。”
等几人都走了,辛盛走过去拍拍辛月的发顶说:“我妹妹真是心善的好孩子。”
辛月眯着眼睛笑起来,问辛盛:“娘亲和二叔、三叔、三婶娘他们呢?”
辛盛忙说:“在外边吧,店里太小了他们不好挤进来,我去喊他们。”
辛盛出了门左右都没见到家人的人影,还是宋氏他们瞧见那几个
学子从胡娘子的绸布庄路过,便和胡娘子告辞出来。
宋氏脸上喜气洋洋的,看得辛盛奇怪的问:“娘亲怎么一副捡了钱的样子,这般高兴?”
宋氏拍了辛盛一下,说:“莫拿你娘亲打趣,走走走,回店里说。”
辛长安装潢的铺子,本是很熟悉的,不过填满了东西还是有些不同,自己四处看看也瞧得很有兴味。
朱氏在铺子里帮了半个多月忙,自是熟悉得不得了,便拉着辛长康四处介绍起来。
辛月则带着郭玉娘和辛盛四处参观,郭玉娘哪儿哪儿都瞧得惊奇,时不时发出惊讶的声音。
辛盛倒很端得住,全看完了才夸了一句:“真是不错。”
今日因为要去看榜,不知道何时能回来开铺子,便提前和崔慧娘、何婶子说了早上不用来店里,下午再过来,如今这铺子里便只有自家人。
辛月取出了钱匣子和账簿,把大家喊到一处说:“快来快来,分银子了。”
惹得大家都笑得不行。
宋氏先把辛长安和辛长康两家借的各十两银子还了,然后才给辛长安结那人偶、家具的账,一听有六两多银子,他嘴巴都合不上了,结结巴巴的问:“怎么会有这么多?”
辛长安识字,辛月便摊着账簿给他看,说:“二叔做的人偶都快卖光了,不剩多少了,钱自然多了,二叔下回得再送些来,不然剩下这点卖完就要断货了。”
辛长康听着也震惊得很,他和二哥种着同样多的地,地里收成他的还更多些,但他家多一个儿子吃饭剩余便也差不多。
他们两家除了娘子的嫁妆各有不同,这些年的积攒却是大差不差的,平时兄弟之间又亲近,互相都知道底细,这次大嫂要开铺子,两家都是把家底几乎全借出去的。
从成亲后分家十余年,各自也就都攒下了十两银子出头,所以辛长安这六两多的提成简直是要惊掉他们的下巴。
辛长康难免有些羡慕,不过他当年又没学过木工活,这人偶他也做不来,便只是对辛长安恭喜道:“二哥当年学木工的苦都没白吃,如今可是有回报了。”
辛长安愣愣的捧着银子,脑袋发蒙,听到三弟的话才回过神来,他想着已经三月了,马上要忙着种地了,自己再要做人偶怕是没那么多时间,可又不能放着银子不挣,便是他不想挣,那还耽误了大嫂的生意呢,更何况谁会和银子有仇?
便跟弟弟说:“三弟,不如你回去跟我学木工吧,我教你做人偶,咱们以后一起做,不然农忙起来,我一个人也做不了多少。”
辛长康听得一愣,他虽羡慕,却没想过要和二哥争着挣这钱,可听二哥说自己忙不过来,不能同时兼顾种地和做人偶,他想了想便说:“二哥,这是你挣钱的手艺,教给我不妥,当初咱们不能要大嫂的分红,现在我也不能要你的手艺,既然你忙不过来,不如把田地租给我种,反正我也只擅长种地。”
辛长康的娘子朱氏并不介意夫君把送到嘴边的来钱法子推出去,她是读书人家的女儿,自小也学了些文化知识,虽羡慕别人家里过得好,却没想过靠着别人施舍,她如今只等着大嫂发自己的提成。
辛长安见弟弟拒绝得坚定,便说:“那也行,那你回去多育点苗,我那些地就都给你种了。”
辛长康这才高兴起来,笑着说:“好,回去去族长叔那里签个契。”
宋氏见他们商议完了,才接着给弟妹朱氏发钱,朱氏干了半个月就挣了六百文,她不和二伯比,对自己这收入满意得不得了,以后要是还有这么些活干,她一个月收入比大伯都多,那她就能供儿子们继续读书考功名了。
今日瞧着大侄儿高中榜首,朱氏也觉得十分荣耀,但这荣耀更多的是大伯家的,若是自己儿子能中,哪怕名次没那么高,朱氏都要高兴极了。
朱氏拿着六百文钱喜笑颜开,还和宋氏说:“大嫂,日后再有这样的活,还多想着我,我也想攒银子供砚哥儿和墨哥儿读书科举呢,日后他们要是有盛哥儿半分出息,我都满意极了。”
给杨家的春衫还剩小半没做,下次得到三个月后才有夏衫可做,宋氏便说:“下回做夏衫再接你过来。”
“嗳。”朱氏喜气盈盈的应了。
辛月倒是想着,朱氏在家里也会帮着干点农活,力气甚大,那书袋的油布难缝,宋氏又要忙着做专属定制的衣裙,倒不如把书袋都交给三婶娘做。
多做的六个书袋三天就卖空了,这县里不少学子,若是形成风潮怎么也能卖出百余个。
辛月便凑到宋氏耳边跟宋氏提了这个建议,宋氏一听也觉得合适,而且这书袋就一个款式,又不分大小号,三弟妹可以带着油布回自己家里做,隔段时间送一次过来便是。
宋氏便和朱氏说:“三弟妹,待会我教你怎么做那书袋,剩下的春衫慧娘和何婶子能做完,你便带着油布跟三弟回家,在家做书袋吧,做好了送来铺子里便是,这书袋做起来费力,提成提高一些,一个给你十分之二,卖出一个便给你六十文钱。”
朱氏缝一件春衫几乎要一天,才三十文,书袋虽费力气,她力气不小倒是做起来不难,还能挣得更多,而且在自家就能干,还不耽误她做家务照看孩子,她自然乐意。
见着是辛月和大嫂说完话,大嫂便给她这个活,她先谢了宋氏,又把辛月拉过来在怀里搂着揉来揉去,连连说:“月娘真是我的好侄女儿,事事惦记着三婶娘,下回三婶娘来送书袋给你带果子吃,开春了山上的果子多了,让你砚哥哥多给你摘些来。”
辛月上回在辛年的洗三礼上被朱氏已经这么揉过一次了,这回还是一样的被揉的眼冒金星,好不容易才挣脱出来,拉着郭玉娘躲远了些。
郭玉娘抿着嘴,一边笑,一边帮着表姐整理头发,整理好了贴着辛月靠着,辛月便说:“谢谢表妹,待会带你去买好吃的。”
宋氏带着朱氏去买了一卷油布,回来带着朱氏裁剪一遍,又给她画了图样带走。
二叔、三叔三婶不想耽误大嫂的生意,没有多待,连午食都不吃便要走,二叔说:“家里都等着信呢,我们得回去告诉大家这个大好事,让大家都高兴高兴。”
宋氏便没有多留,关了铺子带大家回辛家的院子,等朱氏收拾完行李,他们便走了。
辛姑母听说辛盛中了县案首,高兴得眉开眼笑,挥着菜刀去杀新买的那批鸡,说:“盛哥儿,等着晚上姑母给你做炸鸡吃!”
辛月听了摸着自己隐隐开始浮现的双下巴,苦恼的想:炸鸡虽好,可惜易胖。
下午辛月和宋氏又去了店里,给崔慧娘和何婶子也把提成发了,崔慧娘做得最多,拿到一两多银子,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可是她第一次挣这么多的月钱。
何婶子平日给邻居们缝缝补补,收入并不稳定,便是多的时候也就是七、八百文钱,这半个月就挣了快一两银子,何婶子忍不住问:“辛夫人,这铺子还招绣娘吗?我想留下来长干。”
第49章
这日辛盛取中县试案首的消息,随着各家看榜的人回了家,消息渐渐传得满县城都是。
杨家嫡枝今年没有人参加县试,旁支却有好几个子弟参加了,那日县试看到最后那题,几人都是吓得脑子发懵,各个都知道自家就跟那题上的湖州世家一样,私匿了不少田地。
他们发了许久的呆,最后只浑浑噩噩的胡乱作答了一番,其实心里知道自己怕是中不了。
但不亲眼瞧一瞧那榜单,总还是抱着点期望,万一呢?万一大家都答不好后面那题,自己前边儿的题总还是答得不错的。
榜单一出,见自己确实榜上无名,但瞧见榜单上就没几个眼熟的县中大姓,几人才重新自在起来,
这没考中不赖自己水平差,那是咱们世家子被针对了。
几人结伴回了家,杨家不论嫡枝旁支,都是围着黎山脚下住的,一路上族人询问,他们都叹气一声说:“今次县试,取的都是那些寒家子,头名便是咱杨家书院里附学的那学生辛盛。”
消息不一会儿就传进了杨家嫡枝的院里,杨继学跟他娘子翟氏昨夜刚吵嚷了一番,之后便互不搭理到现在,虽正同桌吃饭,却是一声不吭的各吃各的。
听到府中仆人来禀报,说今次县试榜首乃书院学生辛盛,杨继学便放下手中的筷子看向他娘子翟氏,鼻子出气发出一声冷哼。
翟氏根本不搭理杨继学,当没听见一般自顾的替儿女夹菜。
杨继学气得脸都憋红了,偏不好当着儿女的面发作,再加上夫妻俩争执的原因也不好叫女儿知晓,只能压着气接着吃饭。
味同嚼蜡的吃完了饭,儿子跑去寻同龄的族中孩童玩耍,女儿则乖巧的回了房间说要继续替阿爷、爹爹做鞋袜。
再过几个月杨怀恩他们便要启程去京城,刚去还没有落脚的地,不好带着家中女眷,便先只他们三人带着些家仆过去,等明年春闱出了结果,授了官,再看是接女眷们去京城,还是带去任上。
儿女们一走,杨继学便说:“你刚也听见了,那辛盛可是中了县案首,他才华出众,只是出身略差了点罢了,看人不能光只顾着出身吧,人品才干才是最重要的,他有才华,将来前途不可限量,日后不会比世家出身的公子差,咱们芸娘若嫁了他,将来诰命加身,如何不是个好归宿?再说他家出身低亦有低的好处,将来婆母定然不会要求芸娘立规矩,而且我同学洲乃是好友,他娘子又是个和善的性子,将来芸娘日子过得自在不比什么都强?”
“县案首又如何?那不还是连个童生都不是?”翟氏依然不愿意,这种寒门出身的人从来都不在她替女儿择婿的人选范围里,她不屑的说:“要是中了状元,那还差不多,一个小小的县案首有什么值得拿出来说道的,县案首国朝每年都要出两三百个,有几个能中进士的?你要赌他的前程,莫要拿我女儿的终身去赌,我女儿定要嫁个出身高贵,嫁过去立时就能过上好日子的人家。”
“你真是不可理喻……”杨继学气得说不出话来,梗了半天才继续说:“什么是你眼中出身高贵嫁过去立时就能过上好日子的人家?京城的权贵子弟吗?你瞧不上寒门,人家就能瞧上咱们了?你如何看待寒门的,人家就是如何看待咱们的,你年年往你哥嫂那送那么些财物,送了这么些年,芸娘都快及笄了,他们给了你一句准话没有?还若是中了状元才差不多,辛盛若是中了状元,还轮得到咱家?那时你眼中高不可攀的豪门贵族都要抢他做女婿。”
杨继学这番话好似杵到了翟氏的痛脚,她原本一直平淡的脸色变得涨红,站起来指着杨继学说:“你是怪我搬你杨家的家财去我娘家了?当初你来我家相看,也说是什么天生聪慧学问好,将来必有好前途,如今呢?我嫁过来十多年,你可给了我诰命加身?我要不是嫁了你,如今怎会在娘家姐妹中抬不起头?”
杨继学原本满腔的气愤,好似被泼了一盆冷水,浇得他从头到脚的寒凉。
他还是第一次知晓娘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原来她觉得嫁给自己嫁亏了。
另两位是对兄弟,一个叫胡文广,一个叫胡文赞,都是未及冠的年纪。
考生聚在一起,遇见了学霸便想着对答案,虽然成绩已经出了,可有些拿不准的题还是想知道答案,毕竟日后也还有可能再考到。
今年县试的策论题太敏感,便没人敢多谈,几人就问起了辛盛那些经义题,每人都有些有疑惑的,但只要问出来,辛盛就能快速给出答案及出处,惹得几个学子都瞪大了眼睛,纷纷夸赞道:“辛案首真是盛名之下无虚士,竟没一个能难住你的。”
聊完了考卷,几人终于想起今日的目的,记起把店里的小掌柜晾在一旁半天了,纷纷不好意思起来,余知味忙说:“快别耽误人家做生意了,咱们买了书袋赶紧走吧。”
“是是是,抱歉啊,聊性上来忘记了。”几人都和辛月拱手致歉。
辛月不在意的摆手,当初杨家学宴上哥哥的风光,辛月只听到爹爹的转述,这回她亲眼见哥哥这般高光时刻,看得正津津有味呢。
辛月把店里还剩下的三个书袋都取了出来,今日正好来了三位没买过的顾客,倒是刚好一人一个。
余知味先问了下辛盛:“辛案首来是还要再买书袋吗?”
他瞧这铺子里卖的基本都是女儿家的衣物用具,只有个书袋是给男子用的,而且辛盛才这么小,也不能是来给家中女眷买衣物的,故有此一问。
辛盛也没什么好隐瞒的,笑着说:“这绣铺是我娘亲的生意,这小掌柜正是舍妹。”
“原来是这般。”余知味听了恍然大悟,颇为羡慕的说:“我说怎么会有店铺做出这么贴心好用的书袋,原来是给自家儿子做的,才真正是用尽了心思,我们也是沾了辛案首的光了。”
辛月听着对余知味倒是高看一眼,这人可真会说话,听他说自己读书没天赋,看来是没走对路子,他这性子倒真是适合做生意!只不知他家里为何非逼着他读书,难道是那古板守旧看不起商家的人家?
那书袋都是一批的油布做出来的,每个都没什么分别,也什么可挑选的,油布不算太贵,只是缝起来颇费力气,这书袋便卖三百文一个。
胡文广和胡文赞各拿了一个便去柜台和辛月结账,赵翰却看到店里那展示的人偶发起了愣,被好友出声催促,才惊醒过来,有些不好意思的低声询问辛月道:“请问小掌柜,那人偶娃娃价格几何?”
余知味顺着赵翰手指的方向看去,惊讶的叫了一声:“呀,这人偶做得真好看,上回光顾着买书袋了,都没瞧见,不过文长,你家又没有孩子,买人偶做什么?”
赵翰被余知味问得红了脸,更小声的说:“我家娘子这个月生辰,我想给她送份生辰礼。”
余知味和胡文广、胡文赞都没娶妻,听了都打趣赵翰道:“哟,送娘子呀,文长真是个好夫君。”
赵翰被他们打趣得脸颊红红,耳尖似血,恼得一个推了一把,三人才闭了嘴,但眼神还是充满笑意。
辛月这才插得上嘴,回赵翰道:“那人偶单买六百文一个,买一套三两银子送一套小家具和木匣子。”
赵翰听了捏着自己的钱袋沉吟了一会儿,才说:“那劳烦小掌柜给我拿一个人偶娃娃,书袋我先不买了。”
余知味忙说:“就剩一个了,你不买待会被别人买去了,你银钱不趁手我先借你些嘛。”
赵翰直摇头,拒绝道:“怎么能跟别人借钱给娘子买生辰礼,我年后抄书挣得了六百多文,先替我娘子买生辰礼,下个月我再多抄些书,挣了钱再来买书袋。”
说完又问辛月:“小掌柜,那书袋以后还做吗?”
辛月先回了他一句:“应是还做的,便是到时候没现货了,公子要买也可以给你定。”
不过她见这人穿着简朴,想必是家中不富裕,竟然宁愿自己不买书袋,也舍得花六百文给娘子买份礼物,想了想便和他说:“这人偶并不只有柜面上这些,柜面上这些配的衣裳都是些华贵的款式,人偶是一百文一个,衣裳一百文到五百文的都有,公子可以看看别的衣裳有没有更合适的。”
辛月从后面的柜子里取出来一堆娃衣,摆出来让赵翰挑,赵翰一眼瞧中一件淡绿色的衣裙,看着比较素雅,和他娘子家常最爱穿的那件衣裙有些相似。
这套娃衣因只配了根小米珠做的发钗和项链,价格要便宜些,是三百文一套的那档,但赵翰只有六百文钱,还是不够买人偶和书袋的,辛月犹豫了一下笑着说:“公子,这套娃衣正好是两百文,这样人偶三百文,书袋三百文,刚好一共六百文。”
赵翰并不迟钝,反而因为聪明又家贫,十分敏感,他瞧那堆娃衣里,自己选的那套并不是最朴素的,而且料子又是绸布的,还配了一套珍珠的首饰,并不相信辛月说的正好是两百文的话,但他有体会到辛月的善意,便掏出了六百文放到柜台上说:“多谢小掌柜体谅,今日我先买下,下个月再来补不足的部分,那时请直言相告,莫要推拒。”
辛月见被拆穿,尴尬的笑了笑,忙麻利的拿出一个素人偶,换上赵翰选中的那身娃衣,又替人偶佩戴上首饰,递给赵翰。
赵翰接过打扮完后精致美丽的人偶,小心翼翼的拿在手里,离开前又再看了一眼辛月笑着说:“多谢。”
等几人都走了,辛盛走过去拍拍辛月的发顶说:“我妹妹真是心善的好孩子。”
辛月眯着眼睛笑起来,问辛盛:“娘亲和二叔、三叔、三婶娘他们呢?”
辛盛忙说:“在外边吧,店里太小了他们不好挤进来,我去喊他们。”
辛盛出了门左右都没见到家人的人影,还是宋氏他们瞧见那几个
学子从胡娘子的绸布庄路过,便和胡娘子告辞出来。
宋氏脸上喜气洋洋的,看得辛盛奇怪的问:“娘亲怎么一副捡了钱的样子,这般高兴?”
宋氏拍了辛盛一下,说:“莫拿你娘亲打趣,走走走,回店里说。”
辛长安装潢的铺子,本是很熟悉的,不过填满了东西还是有些不同,自己四处看看也瞧得很有兴味。
朱氏在铺子里帮了半个多月忙,自是熟悉得不得了,便拉着辛长康四处介绍起来。
辛月则带着郭玉娘和辛盛四处参观,郭玉娘哪儿哪儿都瞧得惊奇,时不时发出惊讶的声音。
辛盛倒很端得住,全看完了才夸了一句:“真是不错。”
今日因为要去看榜,不知道何时能回来开铺子,便提前和崔慧娘、何婶子说了早上不用来店里,下午再过来,如今这铺子里便只有自家人。
辛月取出了钱匣子和账簿,把大家喊到一处说:“快来快来,分银子了。”
惹得大家都笑得不行。
宋氏先把辛长安和辛长康两家借的各十两银子还了,然后才给辛长安结那人偶、家具的账,一听有六两多银子,他嘴巴都合不上了,结结巴巴的问:“怎么会有这么多?”
辛长安识字,辛月便摊着账簿给他看,说:“二叔做的人偶都快卖光了,不剩多少了,钱自然多了,二叔下回得再送些来,不然剩下这点卖完就要断货了。”
辛长康听着也震惊得很,他和二哥种着同样多的地,地里收成他的还更多些,但他家多一个儿子吃饭剩余便也差不多。
他们两家除了娘子的嫁妆各有不同,这些年的积攒却是大差不差的,平时兄弟之间又亲近,互相都知道底细,这次大嫂要开铺子,两家都是把家底几乎全借出去的。
从成亲后分家十余年,各自也就都攒下了十两银子出头,所以辛长安这六两多的提成简直是要惊掉他们的下巴。
辛长康难免有些羡慕,不过他当年又没学过木工活,这人偶他也做不来,便只是对辛长安恭喜道:“二哥当年学木工的苦都没白吃,如今可是有回报了。”
辛长安愣愣的捧着银子,脑袋发蒙,听到三弟的话才回过神来,他想着已经三月了,马上要忙着种地了,自己再要做人偶怕是没那么多时间,可又不能放着银子不挣,便是他不想挣,那还耽误了大嫂的生意呢,更何况谁会和银子有仇?
便跟弟弟说:“三弟,不如你回去跟我学木工吧,我教你做人偶,咱们以后一起做,不然农忙起来,我一个人也做不了多少。”
辛长康听得一愣,他虽羡慕,却没想过要和二哥争着挣这钱,可听二哥说自己忙不过来,不能同时兼顾种地和做人偶,他想了想便说:“二哥,这是你挣钱的手艺,教给我不妥,当初咱们不能要大嫂的分红,现在我也不能要你的手艺,既然你忙不过来,不如把田地租给我种,反正我也只擅长种地。”
辛长康的娘子朱氏并不介意夫君把送到嘴边的来钱法子推出去,她是读书人家的女儿,自小也学了些文化知识,虽羡慕别人家里过得好,却没想过靠着别人施舍,她如今只等着大嫂发自己的提成。
辛长安见弟弟拒绝得坚定,便说:“那也行,那你回去多育点苗,我那些地就都给你种了。”
辛长康这才高兴起来,笑着说:“好,回去去族长叔那里签个契。”
宋氏见他们商议完了,才接着给弟妹朱氏发钱,朱氏干了半个月就挣了六百文,她不和二伯比,对自己这收入满意得不得了,以后要是还有这么些活干,她一个月收入比大伯都多,那她就能供儿子们继续读书考功名了。
今日瞧着大侄儿高中榜首,朱氏也觉得十分荣耀,但这荣耀更多的是大伯家的,若是自己儿子能中,哪怕名次没那么高,朱氏都要高兴极了。
朱氏拿着六百文钱喜笑颜开,还和宋氏说:“大嫂,日后再有这样的活,还多想着我,我也想攒银子供砚哥儿和墨哥儿读书科举呢,日后他们要是有盛哥儿半分出息,我都满意极了。”
给杨家的春衫还剩小半没做,下次得到三个月后才有夏衫可做,宋氏便说:“下回做夏衫再接你过来。”
“嗳。”朱氏喜气盈盈的应了。
辛月倒是想着,朱氏在家里也会帮着干点农活,力气甚大,那书袋的油布难缝,宋氏又要忙着做专属定制的衣裙,倒不如把书袋都交给三婶娘做。
多做的六个书袋三天就卖空了,这县里不少学子,若是形成风潮怎么也能卖出百余个。
辛月便凑到宋氏耳边跟宋氏提了这个建议,宋氏一听也觉得合适,而且这书袋就一个款式,又不分大小号,三弟妹可以带着油布回自己家里做,隔段时间送一次过来便是。
宋氏便和朱氏说:“三弟妹,待会我教你怎么做那书袋,剩下的春衫慧娘和何婶子能做完,你便带着油布跟三弟回家,在家做书袋吧,做好了送来铺子里便是,这书袋做起来费力,提成提高一些,一个给你十分之二,卖出一个便给你六十文钱。”
朱氏缝一件春衫几乎要一天,才三十文,书袋虽费力气,她力气不小倒是做起来不难,还能挣得更多,而且在自家就能干,还不耽误她做家务照看孩子,她自然乐意。
见着是辛月和大嫂说完话,大嫂便给她这个活,她先谢了宋氏,又把辛月拉过来在怀里搂着揉来揉去,连连说:“月娘真是我的好侄女儿,事事惦记着三婶娘,下回三婶娘来送书袋给你带果子吃,开春了山上的果子多了,让你砚哥哥多给你摘些来。”
辛月上回在辛年的洗三礼上被朱氏已经这么揉过一次了,这回还是一样的被揉的眼冒金星,好不容易才挣脱出来,拉着郭玉娘躲远了些。
郭玉娘抿着嘴,一边笑,一边帮着表姐整理头发,整理好了贴着辛月靠着,辛月便说:“谢谢表妹,待会带你去买好吃的。”
宋氏带着朱氏去买了一卷油布,回来带着朱氏裁剪一遍,又给她画了图样带走。
二叔、三叔三婶不想耽误大嫂的生意,没有多待,连午食都不吃便要走,二叔说:“家里都等着信呢,我们得回去告诉大家这个大好事,让大家都高兴高兴。”
宋氏便没有多留,关了铺子带大家回辛家的院子,等朱氏收拾完行李,他们便走了。
辛姑母听说辛盛中了县案首,高兴得眉开眼笑,挥着菜刀去杀新买的那批鸡,说:“盛哥儿,等着晚上姑母给你做炸鸡吃!”
辛月听了摸着自己隐隐开始浮现的双下巴,苦恼的想:炸鸡虽好,可惜易胖。
下午辛月和宋氏又去了店里,给崔慧娘和何婶子也把提成发了,崔慧娘做得最多,拿到一两多银子,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可是她第一次挣这么多的月钱。
何婶子平日给邻居们缝缝补补,收入并不稳定,便是多的时候也就是七、八百文钱,这半个月就挣了快一两银子,何婶子忍不住问:“辛夫人,这铺子还招绣娘吗?我想留下来长干。”
第49章
这日辛盛取中县试案首的消息,随着各家看榜的人回了家,消息渐渐传得满县城都是。
杨家嫡枝今年没有人参加县试,旁支却有好几个子弟参加了,那日县试看到最后那题,几人都是吓得脑子发懵,各个都知道自家就跟那题上的湖州世家一样,私匿了不少田地。
他们发了许久的呆,最后只浑浑噩噩的胡乱作答了一番,其实心里知道自己怕是中不了。
但不亲眼瞧一瞧那榜单,总还是抱着点期望,万一呢?万一大家都答不好后面那题,自己前边儿的题总还是答得不错的。
榜单一出,见自己确实榜上无名,但瞧见榜单上就没几个眼熟的县中大姓,几人才重新自在起来,
这没考中不赖自己水平差,那是咱们世家子被针对了。
几人结伴回了家,杨家不论嫡枝旁支,都是围着黎山脚下住的,一路上族人询问,他们都叹气一声说:“今次县试,取的都是那些寒家子,头名便是咱杨家书院里附学的那学生辛盛。”
消息不一会儿就传进了杨家嫡枝的院里,杨继学跟他娘子翟氏昨夜刚吵嚷了一番,之后便互不搭理到现在,虽正同桌吃饭,却是一声不吭的各吃各的。
听到府中仆人来禀报,说今次县试榜首乃书院学生辛盛,杨继学便放下手中的筷子看向他娘子翟氏,鼻子出气发出一声冷哼。
翟氏根本不搭理杨继学,当没听见一般自顾的替儿女夹菜。
杨继学气得脸都憋红了,偏不好当着儿女的面发作,再加上夫妻俩争执的原因也不好叫女儿知晓,只能压着气接着吃饭。
味同嚼蜡的吃完了饭,儿子跑去寻同龄的族中孩童玩耍,女儿则乖巧的回了房间说要继续替阿爷、爹爹做鞋袜。
再过几个月杨怀恩他们便要启程去京城,刚去还没有落脚的地,不好带着家中女眷,便先只他们三人带着些家仆过去,等明年春闱出了结果,授了官,再看是接女眷们去京城,还是带去任上。
儿女们一走,杨继学便说:“你刚也听见了,那辛盛可是中了县案首,他才华出众,只是出身略差了点罢了,看人不能光只顾着出身吧,人品才干才是最重要的,他有才华,将来前途不可限量,日后不会比世家出身的公子差,咱们芸娘若嫁了他,将来诰命加身,如何不是个好归宿?再说他家出身低亦有低的好处,将来婆母定然不会要求芸娘立规矩,而且我同学洲乃是好友,他娘子又是个和善的性子,将来芸娘日子过得自在不比什么都强?”
“县案首又如何?那不还是连个童生都不是?”翟氏依然不愿意,这种寒门出身的人从来都不在她替女儿择婿的人选范围里,她不屑的说:“要是中了状元,那还差不多,一个小小的县案首有什么值得拿出来说道的,县案首国朝每年都要出两三百个,有几个能中进士的?你要赌他的前程,莫要拿我女儿的终身去赌,我女儿定要嫁个出身高贵,嫁过去立时就能过上好日子的人家。”
“你真是不可理喻……”杨继学气得说不出话来,梗了半天才继续说:“什么是你眼中出身高贵嫁过去立时就能过上好日子的人家?京城的权贵子弟吗?你瞧不上寒门,人家就能瞧上咱们了?你如何看待寒门的,人家就是如何看待咱们的,你年年往你哥嫂那送那么些财物,送了这么些年,芸娘都快及笄了,他们给了你一句准话没有?还若是中了状元才差不多,辛盛若是中了状元,还轮得到咱家?那时你眼中高不可攀的豪门贵族都要抢他做女婿。”
杨继学这番话好似杵到了翟氏的痛脚,她原本一直平淡的脸色变得涨红,站起来指着杨继学说:“你是怪我搬你杨家的家财去我娘家了?当初你来我家相看,也说是什么天生聪慧学问好,将来必有好前途,如今呢?我嫁过来十多年,你可给了我诰命加身?我要不是嫁了你,如今怎会在娘家姐妹中抬不起头?”
杨继学原本满腔的气愤,好似被泼了一盆冷水,浇得他从头到脚的寒凉。
他还是第一次知晓娘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原来她觉得嫁给自己嫁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