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37节
齐菡娘抿着嘴认真思索了半天,说:“我要嫁一个长得高大的,低头只能瞧见我的头顶,但还是会喜欢我的。”
“哪有人会爱上别人的头顶啊!”齐萱娘被妹妹无厘头的发言折磨得要抓狂。
自齐家姐妹取走了衣裙,没几日铺子里的生意开始莫名的变好,先是有一对长得一模一样的孪生姐妹过来,一气订了十多双增高绣鞋,还各自量身订了两身衣裙,她们说要那绣花朵和蝴蝶的,辛月才知道,是齐菡娘那身衣裙打出去的广告起了作用。
不过那可是收了十两银子的高端定制,怎么能给别人做同款呢,虽然那百蝶采花裙那么美,一看便有爆款的潜
质,但如今她们这个定制走的是高端路线,可不能自己砸自己招牌。
辛月便忍着心痛拒绝道:“二位姐姐,我家的定制衣裙收费不菲,一款只做一件,专属定制便是为客人做一身独属于她气质的衣裙,相信二位姐姐也不愿意自己花了大价钱定制的款式,别人却也穿着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裙子吧。”
许秋娘和许冬娘对视一眼,这话倒是说进了她们心里,她们是孪生姐妹,从小家里长辈就爱把她俩打扮得一模一样。
但其实她们虽外表相像,性格却迥然不同,对被逼着和姐妹穿一模一样的衣裙,姐妹俩都早就烦腻了。
辛月这句独属于自己的衣裙,在她们心里惊起了涟漪,两人异口同声的说:“我们也要做那独一无二的定制,不会再给别人做的那种!”
辛月内心奸商狂喜,这定制衣裙的价格既然已经起了高调,那必须抓住机会,不能再掉下来。
以后店里的衣裙就分三个档次,第一档是娘亲的首席设计师专属定制,一人一款,只做一件,收费十两银子一件。
第二档是师姐的设计师定制,虽量身定做,但款式可以重复,收费按师姐现在的水平暂定三两一件,以后师姐技艺更精进了再提价。
第三档便是何婶子和三婶做的成衣,价格在三百文到一两之间,按不同布料、用料多少来区分价格。
在许秋娘和许冬娘之后,又有打听出来齐菡娘衣裙出处的府城小姐坐着马车找了锦绣阁,各个都是有钱的主,纷纷都订了最高档的专属定制,宋氏的订单排期都排到了半年之后去。
还没到月底拢账,辛月大概算了下,光收的全款和定制的定金,都够把叔叔们和钱庄的欠款全还清了还有结余,更别说之后每个月客人来取货,都将有不菲的尾款入账。
宋氏的脸色随着木匣子里的银子越来越满,也变得越来越红润,眼神亮得好似回到了十几岁的青春少女时期。
每天宋氏一到铺子里就跟打了鸡血一般,坐下就猛绣个不停,原本接单的时候给每个顾客都说的是十天工期,宋氏愣是越绣越熟练,越绣手越快,一件衣裙到现在至多六天就完工。
辛月有时候楼下太闲上来给大家送果子、茶点时,想瞧一瞧宋氏刺绣,都会被宋氏飞速的针花晃瞎眼睛,有时宋氏还捏着两三根针,同时上下穿梭,把辛月看得一愣一愣的,那速度都快赶上辛月前世看姥姥用缝纫机砸衣服时的速度了。
如今绣铺里大家都盼着月底盘账,好知晓自己能拿到多少提成,反正凭她们自己内心估算,那将是一笔远超往日的酬劳。
虽然如今铺子里的生意红火至极,但家里最重要的事还是哥哥辛盛的县试,二十八那日午后辛盛便回了家,二十九在家休息一天,三十日便要开始县试。
本朝之初,科举的考官都由各地方的地方官员担任,考中的学子基本都是出生当地世家豪族。
导致渐渐朝堂上各个沾亲带故,一衣带水,官员们团结起来险些将龙椅上的帝王架空。
后来出现一个铁血手腕的皇帝,筹谋数十年斩断身边权臣桎梏,把整个朝堂大换血,从那时起,科举的考官成了定职,独立于朝堂之外,有自己的升迁体系。
以往各州府乡试、京城会试都是由朝中高官担任主考官,往往每一科取中名单上的士子,都会主动以该官员的学生自居,成为天然的派系羁绊。
把学官独立于朝堂之外后,学官们升官到顶格也就是成为国子监祭酒,不能进入朝堂中枢,大大减少了以往士子考中后,拉师承分派系的举动。
今年潍县的县试考官,是从府城的府学派下来的,府学的学生都是已经取得秀才功名的士子,府学的学官监考县试的学子,参加县试的学子于他们没有什么师生之宜,相对公平公正。
为了辛盛的县试,宋氏特意把铺子关了两天,二十九留在家里帮辛盛准备备考的物品,这些事她都帮夫君辛长平做过好些回了,自然是轻车熟路的。
连县试穿的衣服,背的书袋,宋氏都是提前就置办好了。
为防止夹带,衣裳是不允许有袖袋、夹层的,不过书袋因为会被全部掏空检查,倒不禁止这个。
宋氏给辛盛做衣裳的时候,辛月没发表什么意见,通过最近宋氏给客人们定制衣裙,辛月已经发现了她的审美远远不及宋氏,专业的事应该由专业的人做,她一个外行就不去指手画脚了。
唯一能派上用场的,只是她脑子里跨越时代的见识罢了。
所以辛月只在宋氏给辛盛做书袋时指着晾在墙角的油布伞说:“娘亲,近日雨多潮湿,若给哥哥用绸布、棉布做书袋,要是赶上雨天,袋中书、纸、笔、墨怕是容易打湿,那做伞面的油布能隔雨隔潮,为什么不用油布给哥哥做个书袋,天气不好的时候背呢?”
宋氏听了觉得有道理,特意去卖雨具的铺子里跟老板买了几尺颜色素雅的油布,回来给儿子缝制书袋。
棉布、绸布都软,好缝制,但做出来的书袋也软,不成型。
这油布硬挺,宋氏缝制的时候特意用了最粗的针,也难以穿插,都靠着顶针才艰难的缝好。
不过虽然缝制的时候千难万难,最后做出来的书袋却给宋氏带来了惊喜。
这硬油布缝出来的书袋,方方正正,挺括有型,每个隔层放进去的物品都井然有序,不像之前的棉布绸布做出来的书袋,一提起来,里面装的东西就会都聚集着挤到一处互相贴近。
辛盛回家瞧见了这新做的书袋,本来还嘴里抱怨的说:“娘亲忙着铺子里的生意,已经够累了,我的书袋还能用,不用给我做新的。”
等宋氏把书袋往他肩上一挎,明明里面笔墨都装着,却不曾有一点拥挤,辛盛走了几步,低头打开书袋往里看,书袋里的东西各个都乖乖的待在自己的隔层里,半点没有挪动过。
原本皱着的眉头舒展开,辛盛笑着说:“这书袋可真好用。”
第44章
二月三十这日,天还未亮辛姑母便起了,她轻手轻脚的穿好衣服去灶房准备朝食。
为了取个吉利的好兆头,辛姑母特意昨日睡前就揉好了白面,今日早上好做状元饽饽。
原是先时有一科状元,每日早起便要吃饽饽,殿试那日早晨他一早便四处找卖饽饽的摊子,非要吃到了才去参加殿试。
后来他高中状元,这饽饽便被大家笑称是状元饽饽,为了沾他的文气和喜气,每家有参加科举的考生,家里都会给考生准备一碗状元饽饽做朝食,好图个吉利。
辛姑母刚做好朝食,不知道巷子里谁家养的大公鸡跳到了院墙上,“喔喔喔”的打鸣声传得甚远,辛家众人被吵醒了一个接一个的起床出来。
辛盛穿着崭新的蓝色长袍坐到桌边,端着饽饽吃时小心翼翼的,生怕弄脏了身上的新衣。
因为怕惹他分心,家里绣铺的生意如何,大家并没有和他详说,只说一切甚好。
所以辛盛不知道这个月开业至今也就半月,娘亲和妹妹就挣了一大笔银子。
他还对自己身上的新绸衣耿耿于怀,说道:“娘亲用棉布替我做一身长袍也就罢了,这绸缎的多费银钱啊。”
还是辛月问他:“哥哥书院里那些同窗,穿绸的可多?若是人家都穿绸,你却穿一身棉布,还怎么替咱家拉生意?”
辛盛想起之前商议好的,他要在书院的同窗里宣传自家铺子里的衣服,这才自在起来。
吃完了朝食辛盛便回他屋里取了书袋,辛家离县试的考场近便得很,也不需要套驴车,只步行就很快能到。
辛姑母和郭玉娘留在家里看家,而宋氏和辛月今日特意关店休息,就是为了亲自送辛盛考试。
辛长平倒不用请假,反正考场就在县衙旁边,他只需把辛盛送到考场外,等考场开始放人进去了再去县衙上值,县试要考一整天,等辛长平下值了正好又可以到考场外等着接他。
他们到了考场
门口,考场的大门还关着,只见一群县衙的差役在考场外面守成一圈,只考场大门处等着搜检考生的是县试的考官从府城带来的兵丁。
辛家众人才送到外围,辛盛便和书院里相熟的同窗碰了面,黎山书院的几位先生也都在此等着,等书院参加考试的学子都到齐了,便会由先生们带着一块儿去门口核验身份。
和辛盛住同一个学舍的姜南星今日虽不参加县试,但也早早的跑到考场外等着辛盛,他远远的瞧见辛盛到了,便满脸是笑的凑过来,喊道:“辛盛,我来送你考试,祝你今日文思泉涌、一举夺魁!”
过年时在杨家的一番对答,使得辛盛的才名已经传遍了潍县,甚至那些个在场的外县的秀才,回家也和亲友念叨了辛盛许久,将近两个月的舆论发酵,如今辛盛在东安府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神童。
听到姜南星大声喊辛盛的名字,考场外立时就有不少非黎山书院的考生转头过来,纷纷盯着辛盛上下的打量,好像要瞧瞧传说中的神童是不是生了三头六臂。
辛盛虽然今年才十三岁,身高却有五尺多近六尺,不比成年的男子身量矮多少,今日穿着一身簇新的蓝色绸布长袍,更衬得他肤白俊秀,背着个挺括书袋,站在人群中颇有鹤立鸡群之姿。
有那出生贫寒的学子便忿忿不平的说道:“又是一个膏粱子弟,都传他看熟了几百本书,才十三岁大,他读书才几年,我倒不信,他们这些富贵出身的最爱干这些沽名钓誉邀买名声的事!”
他旁边站着一位学子倒是说了句公道话:“那你就误会了,他是正经的农家子出身,他爹这辈才开始读书的,也只是考了个秀才功名而已,算不上什么富贵人家。”
“他那一身行头至少得花二三两银子去,寻常农家子哪会置办这么贵的衣袍。”那贫寒学子指着辛盛那身新袍犹自不信,又瞧着这个跟自己搭话的眼生学子问:“你又是谁?怎么好似对那辛盛十分了解?”
“某乃郑绩,字业林,乃是潍县一童生,那辛盛的娘亲乃是县中知名绣娘,他家租了我一间商铺开了一家名为锦绣阁的绣铺,所以我才知道一二。”这人便是宋氏租下铺子的主人郑绩,他已有童生功名,今日来考场外不是来参加考试,而是为了给同窗身份做保来的。
当年郑绩也曾去黎山书院投学,却因为天资不够被拒,之后在县城里一个老秀才开的私塾里求学,今年有两个同窗要参加县试,郑绩一早就被他们拽来了考场外。
“既如此倒是我误会他了,不过科举考试还是卷面上见真章,就看这名气甚大的神童今次能取得什么成绩吧。”那贫寒的学子见郑绩说得信誓旦旦,又听说辛盛的娘亲是绣娘,那自家缝制些鲜亮衣裳倒也不奇怪了,才停止了散发酸气,说酸话说到人家熟人面前,他也没脸再站在原地,留下一句话便往考场门口挤去。
见那满身酸气的学子走了,郑绩身后两个同窗便拉着他说:“原来你认识那辛盛,既如此快帮我们引荐一下,那传闻可是真的?听说他被黎山书院的山长考了一个时辰,皆对答如流无一处疏漏,我们做卷子还要打几遍草稿,怎么会有人这般厉害?”
“不认识。”郑绩拉开同窗们的手说:“我只是和他爹见过一面罢了,你们好好考试,和他一起中了童生,自然能搭上话,走走走,我先带你们去前面等着,待会人多了挤不到前面去了。”
辛盛倒不知道不远处有人对他阴阳怪气,更不知道还有人替他解围,他拉着好友姜南星来见自己家人,对爹娘与妹妹介绍道:“爹爹娘亲、妹妹,这便是我在书院的至交好友姜南星”
姜南星比辛盛要大一岁,个子却比辛盛还略矮一些,白皮肤大眼睛一张娃娃脸。
“辛叔叔、辛婶婶安,头一次见面,没准备拜礼,下回去家里探望你们再补上。”他笑着朝着辛长平和宋氏行礼问好,露出一排整齐的小牙,观之十分可亲可爱。
辛长平忙把他扶起来,笑着说:“我们也没给你准备见面礼,下回去家里坐。”
辛月瞧着姜南星隐约有些面熟,那日她昏昏沉沉的被辛盛背在背上,辛盛跪在门口跪求,姜家立刻跑出来一个少年把辛盛扶起来,帮着搀扶着辛月往自己家进。
姜御医离开皇宫时说自己年老手抖无法行针,低调回乡养老,辛月那时瞧着已经是进气多出气少了,自然不想招惹麻烦,可赖不过孙子歪缠,才答应试一试。
说起来辛月能活过来,也是多亏了他,便朝姜南星躬身致谢道:“多谢姜公子那日帮我求情,多亏姜御医医术高明,才给我捡回一命。”
姜南星忙伸手虚扶一下,嘴里直说:“莫要客气,莫要客气,我同你哥哥可是至交好友,情比兄弟,他的妹妹便是我的妹妹,我在家中行三,你便喊我姜三哥便是。”
辛长平和宋氏这才反应过来,姜南星竟是女儿救命恩人的孙子,忙拉着姜南星一通感谢,还说:“不知道姜御医是否方便?想上门亲自致谢又怕唐突。”
姜南星摆摆手说:“真莫要这么客气,我阿爷年纪大了脾气古怪,不爱见外人,要是过意不去,日后容我多上门蹭吃蹭喝便是。”
说到这姜南星叹了口气抱着自己的肚子似真似假的抱怨起来:“唉,我爹娘都不管我,把我扔给阿爷带回老家,阿爷只带了一个老仆回潍县,那老仆只会清水煮面条,我阿爷年纪大了舌头钝了,吃不出什么了,可怜的我,在书院吃食堂的怪味饭菜,回了家便吃没盐没油没味道的白水面。”
他本来就长了一副招人疼的样貌,又装得模样甚是可怜,惹得宋氏心都软了,连忙说:“那有什么值当说的,日后你有时间便来,我们家饭菜管够。”
辛长平也说:“今日若是无事,等盛哥儿考完县试,便跟我们一块儿回家,家里做了一桌好饭菜。”
“那可好,我便陪着你们在外边儿等辛盛考完。”姜南星不知客气为何物,直连着点头,他说的可都是实话,食堂饭菜难吃便罢了,回家也是清汤寡水没滋味儿的食物,阿爷说那叫养身,可他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胃大如牛,哪里吃得了这种苦。
只得自己去外边儿买些吃的填肚子,可身上的银子却是有限的,离京前爹爹说要自己吃吃苦头,去去身上的骄纵气,只娘亲心疼自己,偷偷塞了一荷包碎银子在自己的行囊里。
可到潍县快一年了,那银子早快花得见底了,正愁不知日后去哪儿打牙祭呢。
他们在这说了半天闲话,考场大门那突然开始喧闹起来,原来是守门的兵丁把门打开了,嚷嚷着让学子们排队往里进。
辛盛便辞别了爹娘妹妹与好友,跟着书院的先生、同窗们走进了队伍里。
本朝科举纸张由朝廷统一提供,但笔墨砚台等事物需考生自带,所以来参考的考生们各个肩上都背挎着一个书袋。
很久之前考生还要自带食物、碳炉、热水,不过后来因为常有学子在带的食物中夹带小抄被抓住,还有考生笨手笨脚的在考场上热食物不小心撞翻了碳炉,炭碰着桌案上的试卷纸张既燃,引起小范围的火灾。
后来便出了规定,考生参加考试不许带食物,考场会给提供热水、粥饼。
贺州境内多水,湖泊河流甚多,每年二月末到五月常有阴雨天,有时早上还太阳高挂,突然飘来一大片乌黑的云彩,便开始下起雨来。
今日便是,刚刚大家站在一处聊天时还是晴天,考生们才排好队,还没几个进得考场的,突然就飘来了一片乌云,洒起了濛濛细雨。
贺州人习惯雨天,这雨不大,若是平常连伞都懒得打,可偏偏今日各个都背着书袋,里面装着
笔墨,若是淋湿了弄得一片脏污可不好。
一群考生交头接耳的骂起来。
一人说:“该死的,不是都说这两日都是大晴天吗?我都没带雨具。”
“哪有人会爱上别人的头顶啊!”齐萱娘被妹妹无厘头的发言折磨得要抓狂。
自齐家姐妹取走了衣裙,没几日铺子里的生意开始莫名的变好,先是有一对长得一模一样的孪生姐妹过来,一气订了十多双增高绣鞋,还各自量身订了两身衣裙,她们说要那绣花朵和蝴蝶的,辛月才知道,是齐菡娘那身衣裙打出去的广告起了作用。
不过那可是收了十两银子的高端定制,怎么能给别人做同款呢,虽然那百蝶采花裙那么美,一看便有爆款的潜
质,但如今她们这个定制走的是高端路线,可不能自己砸自己招牌。
辛月便忍着心痛拒绝道:“二位姐姐,我家的定制衣裙收费不菲,一款只做一件,专属定制便是为客人做一身独属于她气质的衣裙,相信二位姐姐也不愿意自己花了大价钱定制的款式,别人却也穿着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裙子吧。”
许秋娘和许冬娘对视一眼,这话倒是说进了她们心里,她们是孪生姐妹,从小家里长辈就爱把她俩打扮得一模一样。
但其实她们虽外表相像,性格却迥然不同,对被逼着和姐妹穿一模一样的衣裙,姐妹俩都早就烦腻了。
辛月这句独属于自己的衣裙,在她们心里惊起了涟漪,两人异口同声的说:“我们也要做那独一无二的定制,不会再给别人做的那种!”
辛月内心奸商狂喜,这定制衣裙的价格既然已经起了高调,那必须抓住机会,不能再掉下来。
以后店里的衣裙就分三个档次,第一档是娘亲的首席设计师专属定制,一人一款,只做一件,收费十两银子一件。
第二档是师姐的设计师定制,虽量身定做,但款式可以重复,收费按师姐现在的水平暂定三两一件,以后师姐技艺更精进了再提价。
第三档便是何婶子和三婶做的成衣,价格在三百文到一两之间,按不同布料、用料多少来区分价格。
在许秋娘和许冬娘之后,又有打听出来齐菡娘衣裙出处的府城小姐坐着马车找了锦绣阁,各个都是有钱的主,纷纷都订了最高档的专属定制,宋氏的订单排期都排到了半年之后去。
还没到月底拢账,辛月大概算了下,光收的全款和定制的定金,都够把叔叔们和钱庄的欠款全还清了还有结余,更别说之后每个月客人来取货,都将有不菲的尾款入账。
宋氏的脸色随着木匣子里的银子越来越满,也变得越来越红润,眼神亮得好似回到了十几岁的青春少女时期。
每天宋氏一到铺子里就跟打了鸡血一般,坐下就猛绣个不停,原本接单的时候给每个顾客都说的是十天工期,宋氏愣是越绣越熟练,越绣手越快,一件衣裙到现在至多六天就完工。
辛月有时候楼下太闲上来给大家送果子、茶点时,想瞧一瞧宋氏刺绣,都会被宋氏飞速的针花晃瞎眼睛,有时宋氏还捏着两三根针,同时上下穿梭,把辛月看得一愣一愣的,那速度都快赶上辛月前世看姥姥用缝纫机砸衣服时的速度了。
如今绣铺里大家都盼着月底盘账,好知晓自己能拿到多少提成,反正凭她们自己内心估算,那将是一笔远超往日的酬劳。
虽然如今铺子里的生意红火至极,但家里最重要的事还是哥哥辛盛的县试,二十八那日午后辛盛便回了家,二十九在家休息一天,三十日便要开始县试。
本朝之初,科举的考官都由各地方的地方官员担任,考中的学子基本都是出生当地世家豪族。
导致渐渐朝堂上各个沾亲带故,一衣带水,官员们团结起来险些将龙椅上的帝王架空。
后来出现一个铁血手腕的皇帝,筹谋数十年斩断身边权臣桎梏,把整个朝堂大换血,从那时起,科举的考官成了定职,独立于朝堂之外,有自己的升迁体系。
以往各州府乡试、京城会试都是由朝中高官担任主考官,往往每一科取中名单上的士子,都会主动以该官员的学生自居,成为天然的派系羁绊。
把学官独立于朝堂之外后,学官们升官到顶格也就是成为国子监祭酒,不能进入朝堂中枢,大大减少了以往士子考中后,拉师承分派系的举动。
今年潍县的县试考官,是从府城的府学派下来的,府学的学生都是已经取得秀才功名的士子,府学的学官监考县试的学子,参加县试的学子于他们没有什么师生之宜,相对公平公正。
为了辛盛的县试,宋氏特意把铺子关了两天,二十九留在家里帮辛盛准备备考的物品,这些事她都帮夫君辛长平做过好些回了,自然是轻车熟路的。
连县试穿的衣服,背的书袋,宋氏都是提前就置办好了。
为防止夹带,衣裳是不允许有袖袋、夹层的,不过书袋因为会被全部掏空检查,倒不禁止这个。
宋氏给辛盛做衣裳的时候,辛月没发表什么意见,通过最近宋氏给客人们定制衣裙,辛月已经发现了她的审美远远不及宋氏,专业的事应该由专业的人做,她一个外行就不去指手画脚了。
唯一能派上用场的,只是她脑子里跨越时代的见识罢了。
所以辛月只在宋氏给辛盛做书袋时指着晾在墙角的油布伞说:“娘亲,近日雨多潮湿,若给哥哥用绸布、棉布做书袋,要是赶上雨天,袋中书、纸、笔、墨怕是容易打湿,那做伞面的油布能隔雨隔潮,为什么不用油布给哥哥做个书袋,天气不好的时候背呢?”
宋氏听了觉得有道理,特意去卖雨具的铺子里跟老板买了几尺颜色素雅的油布,回来给儿子缝制书袋。
棉布、绸布都软,好缝制,但做出来的书袋也软,不成型。
这油布硬挺,宋氏缝制的时候特意用了最粗的针,也难以穿插,都靠着顶针才艰难的缝好。
不过虽然缝制的时候千难万难,最后做出来的书袋却给宋氏带来了惊喜。
这硬油布缝出来的书袋,方方正正,挺括有型,每个隔层放进去的物品都井然有序,不像之前的棉布绸布做出来的书袋,一提起来,里面装的东西就会都聚集着挤到一处互相贴近。
辛盛回家瞧见了这新做的书袋,本来还嘴里抱怨的说:“娘亲忙着铺子里的生意,已经够累了,我的书袋还能用,不用给我做新的。”
等宋氏把书袋往他肩上一挎,明明里面笔墨都装着,却不曾有一点拥挤,辛盛走了几步,低头打开书袋往里看,书袋里的东西各个都乖乖的待在自己的隔层里,半点没有挪动过。
原本皱着的眉头舒展开,辛盛笑着说:“这书袋可真好用。”
第44章
二月三十这日,天还未亮辛姑母便起了,她轻手轻脚的穿好衣服去灶房准备朝食。
为了取个吉利的好兆头,辛姑母特意昨日睡前就揉好了白面,今日早上好做状元饽饽。
原是先时有一科状元,每日早起便要吃饽饽,殿试那日早晨他一早便四处找卖饽饽的摊子,非要吃到了才去参加殿试。
后来他高中状元,这饽饽便被大家笑称是状元饽饽,为了沾他的文气和喜气,每家有参加科举的考生,家里都会给考生准备一碗状元饽饽做朝食,好图个吉利。
辛姑母刚做好朝食,不知道巷子里谁家养的大公鸡跳到了院墙上,“喔喔喔”的打鸣声传得甚远,辛家众人被吵醒了一个接一个的起床出来。
辛盛穿着崭新的蓝色长袍坐到桌边,端着饽饽吃时小心翼翼的,生怕弄脏了身上的新衣。
因为怕惹他分心,家里绣铺的生意如何,大家并没有和他详说,只说一切甚好。
所以辛盛不知道这个月开业至今也就半月,娘亲和妹妹就挣了一大笔银子。
他还对自己身上的新绸衣耿耿于怀,说道:“娘亲用棉布替我做一身长袍也就罢了,这绸缎的多费银钱啊。”
还是辛月问他:“哥哥书院里那些同窗,穿绸的可多?若是人家都穿绸,你却穿一身棉布,还怎么替咱家拉生意?”
辛盛想起之前商议好的,他要在书院的同窗里宣传自家铺子里的衣服,这才自在起来。
吃完了朝食辛盛便回他屋里取了书袋,辛家离县试的考场近便得很,也不需要套驴车,只步行就很快能到。
辛姑母和郭玉娘留在家里看家,而宋氏和辛月今日特意关店休息,就是为了亲自送辛盛考试。
辛长平倒不用请假,反正考场就在县衙旁边,他只需把辛盛送到考场外,等考场开始放人进去了再去县衙上值,县试要考一整天,等辛长平下值了正好又可以到考场外等着接他。
他们到了考场
门口,考场的大门还关着,只见一群县衙的差役在考场外面守成一圈,只考场大门处等着搜检考生的是县试的考官从府城带来的兵丁。
辛家众人才送到外围,辛盛便和书院里相熟的同窗碰了面,黎山书院的几位先生也都在此等着,等书院参加考试的学子都到齐了,便会由先生们带着一块儿去门口核验身份。
和辛盛住同一个学舍的姜南星今日虽不参加县试,但也早早的跑到考场外等着辛盛,他远远的瞧见辛盛到了,便满脸是笑的凑过来,喊道:“辛盛,我来送你考试,祝你今日文思泉涌、一举夺魁!”
过年时在杨家的一番对答,使得辛盛的才名已经传遍了潍县,甚至那些个在场的外县的秀才,回家也和亲友念叨了辛盛许久,将近两个月的舆论发酵,如今辛盛在东安府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神童。
听到姜南星大声喊辛盛的名字,考场外立时就有不少非黎山书院的考生转头过来,纷纷盯着辛盛上下的打量,好像要瞧瞧传说中的神童是不是生了三头六臂。
辛盛虽然今年才十三岁,身高却有五尺多近六尺,不比成年的男子身量矮多少,今日穿着一身簇新的蓝色绸布长袍,更衬得他肤白俊秀,背着个挺括书袋,站在人群中颇有鹤立鸡群之姿。
有那出生贫寒的学子便忿忿不平的说道:“又是一个膏粱子弟,都传他看熟了几百本书,才十三岁大,他读书才几年,我倒不信,他们这些富贵出身的最爱干这些沽名钓誉邀买名声的事!”
他旁边站着一位学子倒是说了句公道话:“那你就误会了,他是正经的农家子出身,他爹这辈才开始读书的,也只是考了个秀才功名而已,算不上什么富贵人家。”
“他那一身行头至少得花二三两银子去,寻常农家子哪会置办这么贵的衣袍。”那贫寒学子指着辛盛那身新袍犹自不信,又瞧着这个跟自己搭话的眼生学子问:“你又是谁?怎么好似对那辛盛十分了解?”
“某乃郑绩,字业林,乃是潍县一童生,那辛盛的娘亲乃是县中知名绣娘,他家租了我一间商铺开了一家名为锦绣阁的绣铺,所以我才知道一二。”这人便是宋氏租下铺子的主人郑绩,他已有童生功名,今日来考场外不是来参加考试,而是为了给同窗身份做保来的。
当年郑绩也曾去黎山书院投学,却因为天资不够被拒,之后在县城里一个老秀才开的私塾里求学,今年有两个同窗要参加县试,郑绩一早就被他们拽来了考场外。
“既如此倒是我误会他了,不过科举考试还是卷面上见真章,就看这名气甚大的神童今次能取得什么成绩吧。”那贫寒的学子见郑绩说得信誓旦旦,又听说辛盛的娘亲是绣娘,那自家缝制些鲜亮衣裳倒也不奇怪了,才停止了散发酸气,说酸话说到人家熟人面前,他也没脸再站在原地,留下一句话便往考场门口挤去。
见那满身酸气的学子走了,郑绩身后两个同窗便拉着他说:“原来你认识那辛盛,既如此快帮我们引荐一下,那传闻可是真的?听说他被黎山书院的山长考了一个时辰,皆对答如流无一处疏漏,我们做卷子还要打几遍草稿,怎么会有人这般厉害?”
“不认识。”郑绩拉开同窗们的手说:“我只是和他爹见过一面罢了,你们好好考试,和他一起中了童生,自然能搭上话,走走走,我先带你们去前面等着,待会人多了挤不到前面去了。”
辛盛倒不知道不远处有人对他阴阳怪气,更不知道还有人替他解围,他拉着好友姜南星来见自己家人,对爹娘与妹妹介绍道:“爹爹娘亲、妹妹,这便是我在书院的至交好友姜南星”
姜南星比辛盛要大一岁,个子却比辛盛还略矮一些,白皮肤大眼睛一张娃娃脸。
“辛叔叔、辛婶婶安,头一次见面,没准备拜礼,下回去家里探望你们再补上。”他笑着朝着辛长平和宋氏行礼问好,露出一排整齐的小牙,观之十分可亲可爱。
辛长平忙把他扶起来,笑着说:“我们也没给你准备见面礼,下回去家里坐。”
辛月瞧着姜南星隐约有些面熟,那日她昏昏沉沉的被辛盛背在背上,辛盛跪在门口跪求,姜家立刻跑出来一个少年把辛盛扶起来,帮着搀扶着辛月往自己家进。
姜御医离开皇宫时说自己年老手抖无法行针,低调回乡养老,辛月那时瞧着已经是进气多出气少了,自然不想招惹麻烦,可赖不过孙子歪缠,才答应试一试。
说起来辛月能活过来,也是多亏了他,便朝姜南星躬身致谢道:“多谢姜公子那日帮我求情,多亏姜御医医术高明,才给我捡回一命。”
姜南星忙伸手虚扶一下,嘴里直说:“莫要客气,莫要客气,我同你哥哥可是至交好友,情比兄弟,他的妹妹便是我的妹妹,我在家中行三,你便喊我姜三哥便是。”
辛长平和宋氏这才反应过来,姜南星竟是女儿救命恩人的孙子,忙拉着姜南星一通感谢,还说:“不知道姜御医是否方便?想上门亲自致谢又怕唐突。”
姜南星摆摆手说:“真莫要这么客气,我阿爷年纪大了脾气古怪,不爱见外人,要是过意不去,日后容我多上门蹭吃蹭喝便是。”
说到这姜南星叹了口气抱着自己的肚子似真似假的抱怨起来:“唉,我爹娘都不管我,把我扔给阿爷带回老家,阿爷只带了一个老仆回潍县,那老仆只会清水煮面条,我阿爷年纪大了舌头钝了,吃不出什么了,可怜的我,在书院吃食堂的怪味饭菜,回了家便吃没盐没油没味道的白水面。”
他本来就长了一副招人疼的样貌,又装得模样甚是可怜,惹得宋氏心都软了,连忙说:“那有什么值当说的,日后你有时间便来,我们家饭菜管够。”
辛长平也说:“今日若是无事,等盛哥儿考完县试,便跟我们一块儿回家,家里做了一桌好饭菜。”
“那可好,我便陪着你们在外边儿等辛盛考完。”姜南星不知客气为何物,直连着点头,他说的可都是实话,食堂饭菜难吃便罢了,回家也是清汤寡水没滋味儿的食物,阿爷说那叫养身,可他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胃大如牛,哪里吃得了这种苦。
只得自己去外边儿买些吃的填肚子,可身上的银子却是有限的,离京前爹爹说要自己吃吃苦头,去去身上的骄纵气,只娘亲心疼自己,偷偷塞了一荷包碎银子在自己的行囊里。
可到潍县快一年了,那银子早快花得见底了,正愁不知日后去哪儿打牙祭呢。
他们在这说了半天闲话,考场大门那突然开始喧闹起来,原来是守门的兵丁把门打开了,嚷嚷着让学子们排队往里进。
辛盛便辞别了爹娘妹妹与好友,跟着书院的先生、同窗们走进了队伍里。
本朝科举纸张由朝廷统一提供,但笔墨砚台等事物需考生自带,所以来参考的考生们各个肩上都背挎着一个书袋。
很久之前考生还要自带食物、碳炉、热水,不过后来因为常有学子在带的食物中夹带小抄被抓住,还有考生笨手笨脚的在考场上热食物不小心撞翻了碳炉,炭碰着桌案上的试卷纸张既燃,引起小范围的火灾。
后来便出了规定,考生参加考试不许带食物,考场会给提供热水、粥饼。
贺州境内多水,湖泊河流甚多,每年二月末到五月常有阴雨天,有时早上还太阳高挂,突然飘来一大片乌黑的云彩,便开始下起雨来。
今日便是,刚刚大家站在一处聊天时还是晴天,考生们才排好队,还没几个进得考场的,突然就飘来了一片乌云,洒起了濛濛细雨。
贺州人习惯雨天,这雨不大,若是平常连伞都懒得打,可偏偏今日各个都背着书袋,里面装着
笔墨,若是淋湿了弄得一片脏污可不好。
一群考生交头接耳的骂起来。
一人说:“该死的,不是都说这两日都是大晴天吗?我都没带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