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看得周祈安瞬间对怀青产生了狐疑,回头看向怀青道:“哥,你就不能也这么‘夸嚓’一刀砍下来嘛!”
非得钝刀子割肉。
怀青懒洋洋应道:“我准头可没大哥那么好,我怕我‘夸嚓’一刀,再把你手腕给砍下来了。你要是不怕,咱可以试试。”
周祈安瞬间老实了,回了句:“那算了。”
怀青一脚蹬在他后背上借着力,一边上下拉锯,不知拉锯了多久,绳子终于松了。
怀青把刀递给了士兵,叫陈纲把部队带回去。
///
回到将军府时,天光已微微拂晓。
怀青打了个长长的哈欠,说了句:“那大哥,我先回府了。”又看向周祈安、祖文宇道,“托二位祖宗的福,一晚上没合眼,马上又要上朝去了!”
周祈安恭敬地道:“哥,慢走。”
进了将军府,只见王荣仍等在院内。
周权说了句:“带他们两个回去休息。”便独自进了卧房,也没宽衣,只半仰在床头合了片刻的眼。
而正欲入睡,仆人便在门外小声道:“老爷,天亮了,该上朝了。”
周权应了声:“进来。”
仆人侍奉周权换上深红色官袍,袍上铮铮绣着一对麒麟,腰间系上一条十一銙(kuǎ)的金革带,头发高高束起,戴一顶铜鎏金冠。
穿戴完,周权拿上象牙笏牌,驾马进了皇城。
昨日之事可大可小,不查便是万事大吉,但若查起来,却又漏洞百出。
希望赵珩拿了钱便闭上嘴,但此人向来不可轻信。
随厚重的“吱嘎—”声响,漆红铜钉的宫门由宦官缓缓推开,周权跟在祖世德身后一步步向宣政殿走去。
天子驾到,早朝开始,丞相率先执笏奏报,而满朝文武听完此事,无不大惊失色,唏嘘不已。
昨日大周发生了一件举国震惊的大案。
不是镇国公的两位公子喝醉了酒夜闯城门,在朱雀大街上放浪跑马。
而是朝廷派往青州的钦差队伍,刚步入青州地界便在官道上遭了土匪劫掠。钦差、随从以及由大内高手组成的百人卫队,竟无一人生还。
朝廷拨了一批赈灾粮,随卫队一同护送至青州,也被山匪洗劫一空。
山匪如此猖獗,令朝廷惶惶不安。
出了这等大事,剿匪势在必行。
周权也暗自松了一口气,发生了这等大事,昨夜之事哪怕被赵珩捅了出去,也不会吸引朝廷的目光了。
第22章
下了朝,出了宣政殿,周权走下高高的石阶,见朝中文武百官仍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正对此事议论纷纷。
怀青、李闯凑上前来道:“大哥,我们是不是要去青州剿匪了?”
周权只回了句:“听义父安排。”
兵部刚接了剿匪命令,至于人员、兵力如何部署,还得兵部内部商议过后奏报给皇上,皇上批了才算作数。但皇上不谙兵法,在排兵布阵上也很信赖义父,基本上便都是义父一个人说得算。
宣政殿内,赵呈则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左一句右一句,听得赵呈头昏脑涨,说了句:“容我回去好好想想,明日再议,明日再议!”说完,便甩开大家出了大殿。
而刚一出殿,便见赵秉文等候在侧,微微俯身叫了他一声:“父亲。”
赵呈知道今日是消停不了了,放缓了脚步,任由赵秉文跟了上来,只见赵秉文一边跟在赵呈身后侧走下石阶,一边在他耳边“嗡嗡嗡”地道:“爹,镇国公年事已高,此次土匪虽凶悍,但也只是一窝土匪而已,镇国公没必要亲自讨伐,估计会让周权掌兵。”
“怀青是周权副手,自然会跟着周权。那么李闯必然要留守京师,毕竟祖公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能打,又能信任的心腹就那么几个,可不能一齐出事。”
“怀信身子不好,长期野战吃不消。去年北征,京中大将鱼贯而出,周权原本想让他留在京城,但看怀信实在想去,这才带上他。怀信喜欢骑着马在草原上大杀四方,而这次是要开进山沟沟里跟土匪打游击,估计怀信也不会感兴趣。”
而正眉飞色舞,指点江山,赵呈回头问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想知道此次剿匪如何排兵布阵,等这两日祖公的奏疏呈上来不就知道了,还用得着在这儿费尽心思地猜?
赵秉文这才步入正题,说了句:“儿子有一个粗浅的小想法。”说着,凑到赵呈耳边嘀咕了些什么。
赵呈听了频频点头,回了句:“可以,去办吧。”说完,又忽然怒目圆睁道,“但这跟你刚刚说的有什么关系!”
合着费劲扒拉听他讲了这一大通,只是他纸上谈兵,嘴上爽爽是吧?
赵秉文讪讪地笑了一下,回了句:“那儿子这就去办。”说完便“噔噔噔”地下了台阶。
“周大将军,周大将军!”
听到声音,周权、怀青、李闯三人齐刷刷地回过了头,见赵秉文一手提着衣摆,一手径直前伸,一边跑一边叫道:“周大将军请留步!”
赵秉文身材微胖,皮肤白皙,像一道肥而不腻的清炖五花肉。平日里只爱闭门读书,而不喜出门锻炼,才跑了这两步,额头上便冒了一层薄汗。
赵秉文拿出帕子精细地擦了擦,这才开口道:“周大将军,我和父亲有一事相求。”
周权道:“请讲。”
赵秉文又喘了两口粗气才开口:“想必周大将军也有耳闻,去年卫家商队去给南吴送货,途径青州,遭了山匪劫掠,所有货物被洗劫一空,商队的人也死了不少。土匪太过猖獗,这一年来通过青州去往南吴的商路便彻底断了。”
“我在想,此次大军开拔,能否让卫家商队随大军一同前去?等手里的货送出去了,换了钱粮,此次伤亡抚恤金至少可解决一半。”
卫家商队一直是替皇上做生意的,负责将官窑里的瓷器,官营作坊里的丝绸、药品等物卖到南吴与西域。
这是当年赵家父子想出来,替皇上赚点私房钱的一个小法子,虽无法作为立国之本,但时不时来一笔快钱倒也是挺香的。
每逢灾荒,国库不够富裕,皇上靠自己的私库也能解决一些棘手的小问题。
比如皇宫漏雨,不需要各部在朝堂推诿,皇上自己就能出钱修缮。
各部衙门里每天一顿的中饭,也是皇上用自己的私库请的。预算虽有限,但也是圣上体恤下情,大家心里也都感念皇上的好。
这些生意,平日里都是赵家父子在替皇上料理,皇上只负责数钱。
卫家商队出脚力,生意成了会从中抽成。
而青州地理位置特殊,南吴的商队在青州边界拿了货,先走陆路,之后便可换长江水路,一路直抵南吴腹地,青州便一直是大周与南吴通商的要地。
只可惜这一年来青州匪患闹得太凶,上回卫吉带了大批卫队随行,半路上却还是遭了劫,这一年来和南吴商队的交易便彻底断了,皇上的收入也随之萎缩。
这些生意都是在暗中进行,无法摆到明面上,但做了这么多年,祖世德、周权也早已心知肚明。
兵部有时紧急出兵,费用都在户部年初的预算之外,为了不影响其他各部的差事如期进行,皇上便常常从自己的私库掏钱。
今年攻打北国,不仅把国库打亏空了,皇上自己的私库也瘪了不少。和南吴富商的交易,一直占皇上私库来源的大头,商路一断,便更是雪上加霜。
此行商路若能打通,于兵部而言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周权道:“我先回去问过义父,但赵侍郎放心,这件事义父也没有理由拒绝。”
赵秉文微微行了一礼:“那就先谢过周将军了。对了,还有一事。”说着,赵秉文一边思索,一边慢条斯理地道,“想必周将军也听到了,今日早朝有人上奏,让御史台和我们户部派人查抄青州账目,怀疑青州账目有假。若要派人下去查账,自然也是随军前往。”
毕竟出了刺杀钦差这等大事,不随军谁还敢去。
赵秉文道:“我忽然想起令弟在户部见习,负责的便是青州账目。我在想啊,要不要派令弟也一同前去。地方的政务繁杂且落地,对我们文官来说,到地方历练从来都是长本事的好机会,顺道也能放放风。还是说,周将军担心青州匪患太凶,不希望弟弟涉险?”说着,他看向周权,询问周权态度,也是明晃晃在卖周权一个人情。
如果是他赵秉文,他自然是愿意去的。
京城如此无聊,有个出去放风的机会,他肯定牢牢攥着不撒手。看看一路上的山山水水,尝尝不同的当地美食,虽说尚有匪患,但有大军同行,老老实实跟着军队行军,自然也谈不上风险。
赵秉文道:“当然了,这只是个小细节,我忽然想起来了,就这么一说。如果周将军想带令弟一同前去,我来安排。”
非得钝刀子割肉。
怀青懒洋洋应道:“我准头可没大哥那么好,我怕我‘夸嚓’一刀,再把你手腕给砍下来了。你要是不怕,咱可以试试。”
周祈安瞬间老实了,回了句:“那算了。”
怀青一脚蹬在他后背上借着力,一边上下拉锯,不知拉锯了多久,绳子终于松了。
怀青把刀递给了士兵,叫陈纲把部队带回去。
///
回到将军府时,天光已微微拂晓。
怀青打了个长长的哈欠,说了句:“那大哥,我先回府了。”又看向周祈安、祖文宇道,“托二位祖宗的福,一晚上没合眼,马上又要上朝去了!”
周祈安恭敬地道:“哥,慢走。”
进了将军府,只见王荣仍等在院内。
周权说了句:“带他们两个回去休息。”便独自进了卧房,也没宽衣,只半仰在床头合了片刻的眼。
而正欲入睡,仆人便在门外小声道:“老爷,天亮了,该上朝了。”
周权应了声:“进来。”
仆人侍奉周权换上深红色官袍,袍上铮铮绣着一对麒麟,腰间系上一条十一銙(kuǎ)的金革带,头发高高束起,戴一顶铜鎏金冠。
穿戴完,周权拿上象牙笏牌,驾马进了皇城。
昨日之事可大可小,不查便是万事大吉,但若查起来,却又漏洞百出。
希望赵珩拿了钱便闭上嘴,但此人向来不可轻信。
随厚重的“吱嘎—”声响,漆红铜钉的宫门由宦官缓缓推开,周权跟在祖世德身后一步步向宣政殿走去。
天子驾到,早朝开始,丞相率先执笏奏报,而满朝文武听完此事,无不大惊失色,唏嘘不已。
昨日大周发生了一件举国震惊的大案。
不是镇国公的两位公子喝醉了酒夜闯城门,在朱雀大街上放浪跑马。
而是朝廷派往青州的钦差队伍,刚步入青州地界便在官道上遭了土匪劫掠。钦差、随从以及由大内高手组成的百人卫队,竟无一人生还。
朝廷拨了一批赈灾粮,随卫队一同护送至青州,也被山匪洗劫一空。
山匪如此猖獗,令朝廷惶惶不安。
出了这等大事,剿匪势在必行。
周权也暗自松了一口气,发生了这等大事,昨夜之事哪怕被赵珩捅了出去,也不会吸引朝廷的目光了。
第22章
下了朝,出了宣政殿,周权走下高高的石阶,见朝中文武百官仍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正对此事议论纷纷。
怀青、李闯凑上前来道:“大哥,我们是不是要去青州剿匪了?”
周权只回了句:“听义父安排。”
兵部刚接了剿匪命令,至于人员、兵力如何部署,还得兵部内部商议过后奏报给皇上,皇上批了才算作数。但皇上不谙兵法,在排兵布阵上也很信赖义父,基本上便都是义父一个人说得算。
宣政殿内,赵呈则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左一句右一句,听得赵呈头昏脑涨,说了句:“容我回去好好想想,明日再议,明日再议!”说完,便甩开大家出了大殿。
而刚一出殿,便见赵秉文等候在侧,微微俯身叫了他一声:“父亲。”
赵呈知道今日是消停不了了,放缓了脚步,任由赵秉文跟了上来,只见赵秉文一边跟在赵呈身后侧走下石阶,一边在他耳边“嗡嗡嗡”地道:“爹,镇国公年事已高,此次土匪虽凶悍,但也只是一窝土匪而已,镇国公没必要亲自讨伐,估计会让周权掌兵。”
“怀青是周权副手,自然会跟着周权。那么李闯必然要留守京师,毕竟祖公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能打,又能信任的心腹就那么几个,可不能一齐出事。”
“怀信身子不好,长期野战吃不消。去年北征,京中大将鱼贯而出,周权原本想让他留在京城,但看怀信实在想去,这才带上他。怀信喜欢骑着马在草原上大杀四方,而这次是要开进山沟沟里跟土匪打游击,估计怀信也不会感兴趣。”
而正眉飞色舞,指点江山,赵呈回头问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想知道此次剿匪如何排兵布阵,等这两日祖公的奏疏呈上来不就知道了,还用得着在这儿费尽心思地猜?
赵秉文这才步入正题,说了句:“儿子有一个粗浅的小想法。”说着,凑到赵呈耳边嘀咕了些什么。
赵呈听了频频点头,回了句:“可以,去办吧。”说完,又忽然怒目圆睁道,“但这跟你刚刚说的有什么关系!”
合着费劲扒拉听他讲了这一大通,只是他纸上谈兵,嘴上爽爽是吧?
赵秉文讪讪地笑了一下,回了句:“那儿子这就去办。”说完便“噔噔噔”地下了台阶。
“周大将军,周大将军!”
听到声音,周权、怀青、李闯三人齐刷刷地回过了头,见赵秉文一手提着衣摆,一手径直前伸,一边跑一边叫道:“周大将军请留步!”
赵秉文身材微胖,皮肤白皙,像一道肥而不腻的清炖五花肉。平日里只爱闭门读书,而不喜出门锻炼,才跑了这两步,额头上便冒了一层薄汗。
赵秉文拿出帕子精细地擦了擦,这才开口道:“周大将军,我和父亲有一事相求。”
周权道:“请讲。”
赵秉文又喘了两口粗气才开口:“想必周大将军也有耳闻,去年卫家商队去给南吴送货,途径青州,遭了山匪劫掠,所有货物被洗劫一空,商队的人也死了不少。土匪太过猖獗,这一年来通过青州去往南吴的商路便彻底断了。”
“我在想,此次大军开拔,能否让卫家商队随大军一同前去?等手里的货送出去了,换了钱粮,此次伤亡抚恤金至少可解决一半。”
卫家商队一直是替皇上做生意的,负责将官窑里的瓷器,官营作坊里的丝绸、药品等物卖到南吴与西域。
这是当年赵家父子想出来,替皇上赚点私房钱的一个小法子,虽无法作为立国之本,但时不时来一笔快钱倒也是挺香的。
每逢灾荒,国库不够富裕,皇上靠自己的私库也能解决一些棘手的小问题。
比如皇宫漏雨,不需要各部在朝堂推诿,皇上自己就能出钱修缮。
各部衙门里每天一顿的中饭,也是皇上用自己的私库请的。预算虽有限,但也是圣上体恤下情,大家心里也都感念皇上的好。
这些生意,平日里都是赵家父子在替皇上料理,皇上只负责数钱。
卫家商队出脚力,生意成了会从中抽成。
而青州地理位置特殊,南吴的商队在青州边界拿了货,先走陆路,之后便可换长江水路,一路直抵南吴腹地,青州便一直是大周与南吴通商的要地。
只可惜这一年来青州匪患闹得太凶,上回卫吉带了大批卫队随行,半路上却还是遭了劫,这一年来和南吴商队的交易便彻底断了,皇上的收入也随之萎缩。
这些生意都是在暗中进行,无法摆到明面上,但做了这么多年,祖世德、周权也早已心知肚明。
兵部有时紧急出兵,费用都在户部年初的预算之外,为了不影响其他各部的差事如期进行,皇上便常常从自己的私库掏钱。
今年攻打北国,不仅把国库打亏空了,皇上自己的私库也瘪了不少。和南吴富商的交易,一直占皇上私库来源的大头,商路一断,便更是雪上加霜。
此行商路若能打通,于兵部而言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周权道:“我先回去问过义父,但赵侍郎放心,这件事义父也没有理由拒绝。”
赵秉文微微行了一礼:“那就先谢过周将军了。对了,还有一事。”说着,赵秉文一边思索,一边慢条斯理地道,“想必周将军也听到了,今日早朝有人上奏,让御史台和我们户部派人查抄青州账目,怀疑青州账目有假。若要派人下去查账,自然也是随军前往。”
毕竟出了刺杀钦差这等大事,不随军谁还敢去。
赵秉文道:“我忽然想起令弟在户部见习,负责的便是青州账目。我在想啊,要不要派令弟也一同前去。地方的政务繁杂且落地,对我们文官来说,到地方历练从来都是长本事的好机会,顺道也能放放风。还是说,周将军担心青州匪患太凶,不希望弟弟涉险?”说着,他看向周权,询问周权态度,也是明晃晃在卖周权一个人情。
如果是他赵秉文,他自然是愿意去的。
京城如此无聊,有个出去放风的机会,他肯定牢牢攥着不撒手。看看一路上的山山水水,尝尝不同的当地美食,虽说尚有匪患,但有大军同行,老老实实跟着军队行军,自然也谈不上风险。
赵秉文道:“当然了,这只是个小细节,我忽然想起来了,就这么一说。如果周将军想带令弟一同前去,我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