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为什么不阻止?很简单,这件事说白了也不是什么大事,简单来说,就是工部尚书付出这么多想借此搭上顾丛嘉的关系而已,人教人不如事教人,若是顾丛嘉没看清草率答应,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至多是教育顾丛嘉一番,毕竟,昭武帝这个家长还在,能兜底。
  再有,顾丛嘉都那么表态了,昭武帝若是反驳,岂不是在工部尚书和苏禾面前让顾丛嘉的面子有损……这件事,到也不至于。所以,在顾丛嘉的态度下,昭武帝同意了工部尚书的请罚。
  但,顾丛嘉既然考虑清楚了,那就没问题了,昭武帝的态度如春风化雨,一下子就柔和了起来,他问:“工部尚书想要萧氏搭上你的线,你不会不知道我最近打算清扫世族吧?”
  以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为例,他们是当机立断砍了大部分势力以保全家族,可更多的世族没有这个眼光,而魏郡王的事情,昭武帝已经调查的差不多了……他已经打算以此事清扫大部分世族了。
  这样,让世族有了靠山……就不怕我和你起冲突吗?
  昭武帝的眼眸里明晃晃的这种意思,明心殿的气氛一下子就微妙了下来。
  不同于之前昭武帝不高兴的明指,这种,藏在温柔下,随意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温柔刀,是考教还是试探只在帝王的一念之间。
  这方面,顾丛嘉很能包容他的老父亲,相较于历朝历代,昭武帝对他已经足够好了。
  但,帝王永远不可能放下猜疑,放下试探,这也是赵王自认顾丛嘉不可能以圣宠争得储位的原因,伴君如伴虎,鬼知道什么举动什么话就让君王厌弃。
  圣宠固然很好,但,也很飘渺。
  尤其,在昭武帝打算立储的当下,这种爱子与子嗣成为储君的微妙感一直存在。
  毫无疑问,昭武帝是爱着顾丛嘉的,但,在他决定立顾丛嘉为储的时候,再看顾丛嘉又不免有了另一重含义——一个等着他死去准备上位的储君,就,非常的微妙。
  在这方面,哪怕是昭武帝再英明也无法克服,这就是每个帝王的通病。
  这个问题,若是换个人或许会战战兢兢,为君父的阴晴不定和试探,但,顾丛嘉嘛。
  说实话,顾丛嘉其实蛮喜欢昭武帝的这种试探,哪个帝王没有疑心病,事实上,多疑就是帝王的单品,皇帝就是一种疑心病重的政治生物,伴随一生。
  而昭武帝只要是个正常帝王,他就一定有这种猜疑,但,顾丛嘉永远喜欢昭武帝这种不知是试探还是教导的问题的原因是,昭武帝永远是将猜疑藏在一些温柔的,可以说是考教的问题里,而如果顾丛嘉的回答不让昭武帝满意,他就会一直同顾丛嘉交流,直到顾丛嘉的回答让昭武帝满意,或者说,是昭武帝教顾丛嘉一步一步打消自己的疑虑。
  昭武帝这种做法,放在历朝历代都是炸裂的,但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会最大限度的延续昭武帝对顾丛嘉的信任,就算其他人上奏弹劾,也无法使其生隙。
  顾丛嘉在努力的,不让这段父子情最后面目全非,为此,不曾隐瞒昭武帝任何事,而昭武帝亦是,他控制不了不去猜疑,但,他可以教顾丛嘉怎么打消他的猜疑。
  可以说,父子俩都在小心翼翼的维护这段在天家里称得上是奇观的父子情。
  尤其,在立储之后,父子俩可能因为政见不合,有可能因为别的,渐渐走远……不,从一开始,昭武帝就掐断了这种可能。
  他的问题,可以说是帝王的疑心,但换一种角度,这又何尝不是同顾丛嘉的再一次交流,这世间大多数误会都是因为沟通不便而造成的,而昭武帝和顾丛嘉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所有的不满,所有的疑虑,昭武帝会问,而顾丛嘉会答。
  显然,这样微妙的问题一出,明心殿的气氛凝滞了下,又恢复了平常。
  顾丛嘉:“父皇,你是想要朝堂上只有寒门吗?”
  昭武帝问,而顾丛嘉又把问题抛了回来。
  若是昭武帝真的打算雷厉风行灭了大周大大小小的所有世族,那他就不会因为刑部尚书的大义灭亲而答应放过覃氏一族了。
  明明你也没打算直接灭了所有世族,这样,怎么会和我起冲突呢?
  我们该是同一战线的啊。
  四目相对,昭武帝一下就笑开了,是他教出来的,与他同一立场的盟友。
  一个红脸,一个白脸的那种。
  “而且,如工部尚书一样的人,估计也没多少,且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不是什么人都接的好吗?”
  “卫城那么多年没修筑需要多少人力物力,父皇你算过吗?”
  昭武帝讪讪,他没算过,看顾丛嘉这样,他肯定是算过的。
  “这个数。”
  顾丛嘉比了个手势,成功让昭武帝移开目光,认真批奏折,好似一瞬间,爱上了工作。
  是的,昭武帝是打算清扫世族,但是也没打算直接把世族全灭了,让朝堂上只剩寒门,那样,与世族势大的时候,朝堂上只剩世族有什么区别,都会威胁到皇权。
  帝王之谋,在于制衡,皇权至高无上。
  所以,除了刑部尚书与工部尚书识时务,早早跑来请罪请罚的,保全了家族,昭武帝想要的,不过是以政治清算这个名头,让世族把地和人都给他吐出来,吐不出来?好,政治清算,人都死全了,那剩下的东西自然会被皇室接收。
  而这种做法,满朝都不能说出个什么来。
  得益于六子争储的激烈性,以及昭武帝在背后的推动,他们身后的势力构成,是以京畿世族为首,底下有大大小小的地方押注……也就是,这会是一场全国性的清扫活动。
  光明正大的灭当地世族的活动。
  包括当时苏氏金矿一案,康郡王名下的已经重新投靠了其他人的世族们。
  尚不知道将迎来灭顶之灾的世族们,现在还在为覃氏一族而惋惜,好端端的,牵扯进魏郡王的事情里,导致现在要自己削弱势力,让陛下看见其老实,保全家族,也怪让人感概的。
  还有此前看魏郡王势大投靠的世族,哎……
  这是京中非顶层世族所看到的,而,雍郡王和楚郡王的母族则关注一件事,不年不节的,工部尚书怎么入宫拜见陛下了?
  同样是世族,一起共事那么久,谁还不了解工部尚书,若是陛下不召见,他寻常绝不会主动觐见陛下的官场混子,凭着家世和能力坐上了工部尚书之位。
  这个时间点,总不能是工部尚书直接去找陛下请求立储之事吧?!
  还有,为什么工部尚书回府之后,就开始着人收购药材,收购木材石材了?
  作为工部尚书府,他们府里的木材石材可以说是官员里面最多的了,怎么还收?
  其他人敏锐的察觉到了不对,但,容不得他们展开调查了,因,陛下召见,处理魏郡王与陈郡王一事。
  入宫之后,得知一系列安排的世族们,竟然还因同事之谊卖给了工部尚书很多次等石材木材的他们:我真该死啊!
  是半夜坐起来都要扇自己一巴掌的程度,老小子竟然偷跑!
  更可气的是,偷跑不叫上他们,还让他们为其偷跑助力了!!!
  第131章 第131章立储(18)
  这是雍郡王与楚郡王母族所懊恼的,但,更多的世族则是因陛下所言,惶惶不已。
  陛下既召见,那他们自然是要去的。
  只是,满朝文武不知道,在昭武帝召见他们之前,本来已经决定好魏郡王的处罚圣旨迎来了一次更改。
  “安嫔求见?”
  昭武帝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安嫔是谁,等想起来,哦,安嫔暂掌宫权。
  昭武帝让安嫔进来了,他怕安嫔这时候求见是大公主那里出了什么事,他绝不允许顾丛嘉的谋算另有变数。
  故而,等安嫔一进来,昭武帝便道:“瑞方那里,朕许她便宜行事。”
  言下之意,若是她有什么要求,你全力配合她。
  安嫔险些控制不住自己的脸色,本来陛下就破例给予了瑞方自己整理嫁妆的权力,就为了防她们在此事上动手脚,以阻碍秦王的谋划……现在居然还让她们全力配合瑞方,她真的好想吐槽,就陛下您许瑞方自己动手整理嫁妆的时候,瑞方还有什么需要她们配合的?!
  尚宫局,尚衣局,哪个敢不配合瑞方公主啊?哪还有她们什么事。
  虽然,觉得昭武帝这种爱屋及乌的偏爱刺眼极了,但,安嫔还是忍下了,她来求见陛下是有要事的。
  所以,安嫔忍,她柔柔道:“陛下,臣妾来此并非为了公主之事。”
  昭武帝:“那你来是?”
  安嫔:“臣妾得陛下厚爱,得以暂掌宫权,可今日臣妾才发现,这宫中竟不知何时为人所渗透,这是臣妾之失职,请陛下责罚。”
  虽然很不合时宜,但昭武帝就莫名想到了顾丛嘉在刑部尚书大义灭亲请罪和工部尚书请求责罚之后的锐评:“怎么,最近是什么责罚日吗?是个人就来请求责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