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娘中气真足呀。”
  冯清岁感慨。
  纪长卿木然点头。
  “这钦差大臣应该让她来做。”
  冯清岁:“……”
  她回头偷偷看了一眼,小声问道:“二爷还做不做这钦差?”
  纪长卿面无表情:“你觉得呢?”
  圣命又不是媒婆说亲,想拒就能拒。
  冯清岁顿时了然。
  “那我先准备一二。”
  纪长卿拧眉:“你真要跟着去?”
  “还有假的不成?”
  冯清岁笑道。
  “我师父如今被严密看守,我无计可施,旁人也无计可施,暂且不用担心。不如趁这空档了一点恩怨。”
  纪长卿:“……”
  恩怨都得排队了结,简直比他这个丞相还忙。
  “既如此,”他缓声道,“我推荐你当个随行医官吧,名正言顺一些。”
  冯清岁眨眼:“随便推荐一下就能当医官?”
  纪长卿:“……”
  “我的推荐跟旁人的能一样吗?”
  冯清岁莞尔一笑:“多谢二爷。没想到我有生之年也能捞个一官半职。”
  又道:“这官能辞的吧?”
  可别回头她跑路还得背个擅离职守的罪名。
  纪长卿:“……”
  这是有多怕自己被套牢?
  “随行医官是指临时征调的民间郎中,或者太医院派遣的低级医士,无正式品级。”
  冯清岁:“……还以为多少算个官儿呢,原来只是役徒。”
  纪长卿深深看了她一眼。
  “你若想进太医院,做有品级的医士,我也可以推荐。”
  冯清岁摆摆手。
  “我已经是三品诰命夫人,知足了。”
  纪长卿:“……”
  这会倒是想起自己还有个诰命了?
  冯清岁要离京,自然要跟师父通个声气。
  第五轻轻在凤仪宫专心编纂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收到冯清岁的飞鸽传信,才知河州决堤和民乱之事。
  脸色骤沉。
  夜里皇帝过来凤仪宫,又要宿在偏殿时,她去了偏殿找他。
  “最近频下暴雨,金河沿岸是否有州县受灾?”
  皇帝眼底因看到她而浮起的笑意瞬间沉了下去。
  “便是有州县受灾,也影响不了你编撰医书,你关心这个做什么?”
  “我想去赈灾。”
  皇帝脸色又冷了几分。
  “大熙人才济济,轮不到一国皇后亲自赈灾。”
  “你明知我担心的是什么。”
  第五轻轻拧眉。
  “今年春夏气候都一反常态,极可能滋生大疫,受灾百姓本就餐风露宿,缺衣少食,遭逢疫病的话——”
  “朕从太医院和民间都征调了大夫担任随行医官,他们会随大军前往灾区,你不必操心。”
  皇帝打断她的话。
  “你有这闲工夫,不如多关心关心朕的龙体。”
  第五轻轻定定地看着他:“若有大疫,你打算如何应对?”
  皇帝看向窗外瓢泼而下的大雨。
  “皇后,你应该少做最坏打算,多为国民祈福。”
  第五轻轻唇角露出一丝嘲讽。
  祈福若有用。
  江州当年就不会尸山血海。
  她转身回了寝殿。
  将自己整理的各种疫病的救治策略,抄了一份传给冯清岁。
  冯清岁随她多方游历,也曾经过疫区,对她的救疫策上写的大部分疫病救治方案都很熟悉。
  只有一样例外。
  痘疮。
  师父居然列了预防痘疮感染的方子。
  “痘疮竟可以预防。”她惊诧不已,“只要接种过牛痘就不会感染。”
  这么简单的预防方式,为什么没有推行开来?
  莫非是师父新近发现的方案?
  她蓦地想起什么,挽起左臂衣袖,上臂赫然有两个豆大的圆形凹痕。
  师父带她离京后,去的第一个州府是云州。
  彼时她还是个小瞎子,什么也看不见,师父说要划手臂防病,她就随她划了。
  一共划了两次,间隔大概三个月。
  每次划伤后都会出现脓包,留下凹痕。
  学医后她曾问师父这是什么防病方式,师父推说日后再告诉她。
  这一推,就到了今时今日。
  不过种痘虽简单,痘种却不好得。
  师父在方案里写了,感染痘疮的牛不常见,即便有,症状也可能很轻微,难以识别。
  且不是所有痘种都好用。
  须得提前搜寻,集中养殖,培养痘种,才能大规模接种。
  虽说近些年不曾大规模爆发痘疮,但闹灾的话,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事先准备总比事后懊恼要好。
  她誊抄了一份,送去沧海轩给纪长卿。
  纪长卿阅毕,视线久久停在痘疮防治方案那一页。
  “怎么了?”
  冯清岁疑惑问道。
  “种了牛痘的人,跟得过痘疮的人一样,不会感染痘疮?”
  他重复着方案上的语句。
  冯清岁点头。
  随即把师父给她种过牛痘的事说了,又给他描述了痘印的模样。
  “给你看看也行。”
  纪长卿一听痘印在上臂,忙道:“不用了。”
  非礼勿视。
  缓了下心情,问道:“你师父提过她什么时候发现这种预防方式的吗?”
  冯清岁摇头:“没提过。她给我种牛痘时都没直说。”
  “可以帮我问一下吗?”
  冯清岁不知他为何对发现时间感兴趣,但还是应了下来。
  回院便给师父传了信。
  第五轻轻收到信鸽送来的信笺后,看着上面的问题,久久没有动作。
  直到信鸽不耐烦地啄了啄她的手指,催促她回信。
  她才在信件背面写了个时间。
  “二十七年前。”
  一刻钟后,收到回信的冯清岁将答案告诉纪长卿。
  纪长卿也久久没有动作。
  第199章 往事
  二十五年前,江州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淹没大半村镇,冲毁无数房屋。
  灾后满地废墟,田地尽毁,人死畜亡。
  侥幸存活下来的灾民在积水里苦苦等待救援。
  代天子南巡正行至邻州的先太子立刻带着人马赶赴江州救援赈灾。
  彼时江州知府身染疟疾,卧病在床,先太子抵达江州后,接驾并陪侍在先太子左右的,是时任江州通判的纪裴铮,即他父亲。
  他父亲陪着先太子一路巡幸江州各县,筹集、调配、分发物资,为灾民搭建临时避难所,救治伤病患者。
  巡至墨县时,城区突发痘疮,为免疫病扩散,先太子下令封城并召集全城医者,全力救治病患。
  然而由于天气恶劣,药材又供应不及,痘疮急速扩散,难以遏制。
  七成官民都发了病。
  先太子和他父亲也不例外。
  先帝闻讯,心急如焚,派遣太医火速前往墨县救治,然而先太子和他父亲以及一众属官,不曾等到太医,便先后离世。
  墨县民心大乱,有人伺机出逃。
  若非先太子带来的士卒死守城门城墙,痘疮便要扩散至他处。
  即便如此,原本负责运送赈灾物资、驰援江州的官吏也心生惧怕,宁愿掉官帽,也不愿迈进江州地界。
  灾民苦挨之际,声名不显的四皇子挺身而出,向先帝请命,愿亲赴江州赈灾抗疫。
  朝野震撼。
  先帝对其刮目相看,将太医院一众医士及京师第三营指派给他,并命江州临近州县全力配合。
  四皇子率队进入江州后,将赈灾一事交给属官。
  自己则带着医官、亲信及药材前往墨县,冒死进入城区,身先士卒救治病患。
  直至三个月后,墨县再无一人爆发痘疮。
  又过了三个月,方打开城门,和幸存者一同走出墨县。
  经此一役,四皇子声名大振。
  回京不久,便被先帝册封为太子。
  次年,先帝驾崩,太子继位,便成了当今圣上。
  纪长卿和长兄是在父亲亡故后不久出生的,他对当年那场洪灾没有任何记忆,关于先太子和他父亲救灾染病的经过和今上的英勇之举都是道听途说。
  他为先太子和父亲遗憾过,也被今上震撼过。
  ——今上不曾感染过痘疮,居然敢亲赴墨县抗疫,这份勇气,实在令人钦佩。
  直到此刻听说冯清岁师父在江州发生洪灾的两年前,就已经掌握预防痘疮感染的方法。
  他不清楚冯清岁师父和今上何时相识,但从今上的人生轨迹推断的话——今上从墨县归来后即封太子,入住东宫,次年登基,守孝三年后大婚——极有可能是在江州洪灾前。
  若今上一早就从冯清岁师父那里得知痘疮预防办法,并种了牛痘,自然不怕进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