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当然,这种赢可不是放水不尊重地赢,而是彼此之间拿出全部实力地赢,这才算是胜之无愧。
此时还在备考的萧衍,并不知道他的作答引起了多大的轰动。
首先是批阅的考官。
主考官由知府主持,以及特别派下的阅卷大臣,以往都是乡试、会试殿试才有的待遇,足以见得天子有多么关心此次的作答。
诸考官被答卷淹没,累得腰酸背也疼,两手酸软,两眼昏花。为了不影响批阅,考官们会偶尔歇息一番。
某考官扭了扭脖子,无意中瞟到一张答卷。
怎么说呢,就相当的浮夸,怎么会有人如此不要脸!?为了完美作答,难道连脸面都不要了吗?
“什么无耻?”旁边考官听闻,好奇跟过来看。
原来这位考官竟是无意间说出自己心声,好在没有人多做计较。
主要吧,这些天批阅下来,他们心里都是这个想法,刚开始还能从中‘取经’,到后来看了太多千篇一律的溜须拍马文章辞藻,已经对此免疫,甚至还有些麻木。
相信这些天,是他们这辈子看过最多的马屁文,没有之一!
不过这种情况下,还能叫他们考官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见此人功力之深,也产生了好奇。
看一眼,哦豁!
再看一看,无耻之徒!
看着看着,这名考生有点东西啊!并非言之无物。
能当上考官的大臣,自身才学一定要足够深厚,饱读诗书那是必须,不然也不能服众,而且为官者,与书院夫子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不同。
别光光只看这只是一份马屁文,除却把握的分寸要适量之外,更为厉害的地方是这位考生能看问题犀利,并没有为夸而夸,句句不离题意,还能顺带拍那位马屁。
众考官心里齐齐闪过一个念头——可惜了,可惜这份试题是马屁试题,若是其他试题,还不知道会有如此出众的作答。
怀着这个好奇,考官们又细看了这位考生的其他作答,竟如他们想的一般,确实惊天为人。
比方说窦国屡次来犯。
窦国乃弹丸之地,胜在水师远胜他们,而驻军皆是外调之师,这并非说外调之师不好,只是容易滋生姑息养奸之事。
大家都知晓,海关重利极大,而且为了利益暗中交易的人不胜其数,也有军队不肯放权,同时也是为了表示自己有用,不会全面清剿,这就苦了当*地百姓。
本来只用向朝廷交一份税,为了活命,不但忍受窦国的侵扰,还要向他们交‘保命钱’。
作答中指出,应从当地充军,因为当地人善水、知晓地形,且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以及不再被受侵扰,在两者之间有血海深仇的情况下,与窦国勾结的机率减少,也能解决驻军每年花大笔军费去学游泳,适应当地环境,还能不用担心将士官兵同敌国勾结等情况。
最主要的是,天子对每年从国库要得比别人还要多的军队,早有不满已久。
这是在问该守还是该攻的问题吗?不,那位问的是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能名正言顺收回兵权!
这位考生确实有点东西啊!别说那位看了心动,就连他们都有些忌惮。
也不知道这位为官之后,会得罪多少同僚。
不管有怎样的想法,他们也不敢违心对待,且不谈对方确实解决了这个办法,就单说那位拍下来的大臣还在呢,想隐瞒?怕不是想清户口簿。
如此,层层递进,萧衍的答卷也被送至京城。
当今天子为孝治帝,已四十有六,这在古代已然是老人,因为人均寿命皆短,如无为道长那般长寿之人才为罕见。
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高寿之人,享有一定待遇的原因所在。
也不知道是不是年号犯了忌讳,孝治帝患有隔代遗传的哮喘病。他之所以会病情复发,正是查出有人在他的饮食下,投了容易导致哮喘复发的奶制品,差点叫他一命呜呼!
同时也能表明有些人不安分了,急着等他死,好坐他屁/股底下的位置!
好在御医医术高明,及时将他救了回来,可惜幕后之人隐藏极深。一想到有如此居心叵测之人尚未揪出,孝治帝就寝食难安。
这次他命大躲过一劫,那么下次呢?
已然有所好转的孝治帝,谁都不放心,牢牢将权势把握在自己手心,连带着众位皇子妃嫔都被以其他罪责斥责。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这是帝皇的霸道理念。
皇子越大,他可不觉得欣慰,只觉得看谁都像总有刁民想害朕!
孝治帝虽老迈还在病中,倒也从未落下朝事,萧衍同众位考生的答卷,就被此时递到御前。
一连看了数张答卷,孝治帝拧着眉头,帝威愈盛,随后一把将答卷拍在龙案上。
“狗屁不通!”
这些天发落了好些宫人,几乎全都换了一批,没人敢在这个紧要关头触犯龙威,纷纷缩着脖子,大气也不敢出。
孝治帝才不管宫人心里怎么想,他满脑子都是——就这?就这也能拿来污了他的眼?
他要的是拍马屁吗?一个个废物!蠢货!
还有这个,什么应当攻防兼备,他要的是攻还是守吗?怎么一点时局都不懂?水师吃了国库那么多银子是瞎吗?不论攻守又有什么不同?
连他的意思都不懂,还敢夸夸其谈,有这样的官员,他迟早得被气死!
差评!差评!疯狂差评!!!
孝治帝已经杀疯了。
孝治帝靠在龙椅上,闭目养神,陶公公扯着笑脸端来一杯热茶。
“陛下,太后娘娘请您保重龙体。”
孝治帝顿了顿,看向陶公公,其立马会意,“回陛下,此乃魏太医所开的养生茶。”
闻言,孝治帝这才接过。
是的,包括他名义上的母亲——太后,他也怀疑!自古牝鸡司晨,太后摄政之事可不要太多,更别说他们并无血缘关系,只是后来被太后抚养膝下,他这是小心为上。
“宣:范尚书觐见。”
范尚书乃礼部尚书,科举之事也由他所管辖。
当范尚书被召见之时,心里顿时咯噔一声,苦着一张脸,心道他就知道此事不好办!
陛下硬是夹带私货,他都说了这有违礼制,毕竟向来皇帝都在殿试出题,可奈何皇命难违,最后只能向皇权妥协。
朝中大臣也不傻,陛下这是借机发难诸位皇子,以及趁机集中皇权呢!可有人敢明知得罪诸位皇子,得罪太后,头铁地提出建议吗?
若是陛下盛年他们还敢,可陛下如今老迈,他们日后还要在不知哪位皇子的手下讨生活,此时出头不过是虚假繁荣,空享一时之乐罢了!
诸位皇子且不提,那个无底洞的军费,正是太后的亲弟弟啊!不然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在陛下眼皮下捞钱?即便是陛下,没有合适的理由,也是不敢轻易处置。
君不见陛下也是知晓朝中大臣都不敢发声,这才插手科举吗?若非如此,如此庞大的朝廷,怎么可能无人可用?不过都是装聋作哑,明哲保身罢了!谁也不想当陛下手中保质期非常短的利刃。
范尚书抹着额头的细汗,走进殿中,然后一根毛笔准确无比地砸在他头上。
他下意识在心里赞叹,好准头!
可惜垂垂老矣!
孝治帝看着范尚书极为浮夸地揉了揉,不怎么疼痛的额头,眯了眯眼眸,“范保宁,你可知罪?”
范尚书连忙跪下,“臣,有罪。”
孝治帝冷哼一声:“你也知晓自己有罪?那你说说何罪之有!”
范尚书:“……”
范尚书老老实实磕头:“还请陛下明示。”
孝治帝又一根毛笔丢过来,范尚书还颇为庆幸地觉得,好在陛下虽然喜怒不定了些,却并非嗜血暴虐之人,没有拿砚台砸人,那可真是能砸死人的!
正胡思乱想着,只听闻孝治帝说道:“你都不知道你犯了何罪,你还敢说自己有罪?范保宁,你这是意图欺君罔上?”
范尚书:“……”
范尚书有苦难言,“听陛下圣言乃为人臣子本分,陛下您说微臣有罪,那微臣便有罪。”
这话说的极为巧妙,一为暗示他是忠臣,二能拍陛下的马屁,三则是保命。如若陛下不想当个昏君,那么便不能随意问罪于他。
果不其然,孝治帝笑骂道:“好你一个范保宁,如此油腔滑调,若是朕说你有罪,那朕岂不是那般不明事理的昏君?”
范尚书哪敢应承,再次磕头:“还请陛下明鉴,微臣对陛下之心天地可鉴,不敢有欺瞒陛下半分!”
孝治帝也知道此事并非有罪于他,只是这些考生实在太不争气!
一想到考生就想到答卷,一想到答卷,孝治帝就有些头疼。
不过虽然责罚不了,但还是要发作一番,不然总不能把人叫过来是专门出气的吧?他又不是昏君,还专门撒气到臣子身上。
此时还在备考的萧衍,并不知道他的作答引起了多大的轰动。
首先是批阅的考官。
主考官由知府主持,以及特别派下的阅卷大臣,以往都是乡试、会试殿试才有的待遇,足以见得天子有多么关心此次的作答。
诸考官被答卷淹没,累得腰酸背也疼,两手酸软,两眼昏花。为了不影响批阅,考官们会偶尔歇息一番。
某考官扭了扭脖子,无意中瞟到一张答卷。
怎么说呢,就相当的浮夸,怎么会有人如此不要脸!?为了完美作答,难道连脸面都不要了吗?
“什么无耻?”旁边考官听闻,好奇跟过来看。
原来这位考官竟是无意间说出自己心声,好在没有人多做计较。
主要吧,这些天批阅下来,他们心里都是这个想法,刚开始还能从中‘取经’,到后来看了太多千篇一律的溜须拍马文章辞藻,已经对此免疫,甚至还有些麻木。
相信这些天,是他们这辈子看过最多的马屁文,没有之一!
不过这种情况下,还能叫他们考官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见此人功力之深,也产生了好奇。
看一眼,哦豁!
再看一看,无耻之徒!
看着看着,这名考生有点东西啊!并非言之无物。
能当上考官的大臣,自身才学一定要足够深厚,饱读诗书那是必须,不然也不能服众,而且为官者,与书院夫子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不同。
别光光只看这只是一份马屁文,除却把握的分寸要适量之外,更为厉害的地方是这位考生能看问题犀利,并没有为夸而夸,句句不离题意,还能顺带拍那位马屁。
众考官心里齐齐闪过一个念头——可惜了,可惜这份试题是马屁试题,若是其他试题,还不知道会有如此出众的作答。
怀着这个好奇,考官们又细看了这位考生的其他作答,竟如他们想的一般,确实惊天为人。
比方说窦国屡次来犯。
窦国乃弹丸之地,胜在水师远胜他们,而驻军皆是外调之师,这并非说外调之师不好,只是容易滋生姑息养奸之事。
大家都知晓,海关重利极大,而且为了利益暗中交易的人不胜其数,也有军队不肯放权,同时也是为了表示自己有用,不会全面清剿,这就苦了当*地百姓。
本来只用向朝廷交一份税,为了活命,不但忍受窦国的侵扰,还要向他们交‘保命钱’。
作答中指出,应从当地充军,因为当地人善水、知晓地形,且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以及不再被受侵扰,在两者之间有血海深仇的情况下,与窦国勾结的机率减少,也能解决驻军每年花大笔军费去学游泳,适应当地环境,还能不用担心将士官兵同敌国勾结等情况。
最主要的是,天子对每年从国库要得比别人还要多的军队,早有不满已久。
这是在问该守还是该攻的问题吗?不,那位问的是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能名正言顺收回兵权!
这位考生确实有点东西啊!别说那位看了心动,就连他们都有些忌惮。
也不知道这位为官之后,会得罪多少同僚。
不管有怎样的想法,他们也不敢违心对待,且不谈对方确实解决了这个办法,就单说那位拍下来的大臣还在呢,想隐瞒?怕不是想清户口簿。
如此,层层递进,萧衍的答卷也被送至京城。
当今天子为孝治帝,已四十有六,这在古代已然是老人,因为人均寿命皆短,如无为道长那般长寿之人才为罕见。
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高寿之人,享有一定待遇的原因所在。
也不知道是不是年号犯了忌讳,孝治帝患有隔代遗传的哮喘病。他之所以会病情复发,正是查出有人在他的饮食下,投了容易导致哮喘复发的奶制品,差点叫他一命呜呼!
同时也能表明有些人不安分了,急着等他死,好坐他屁/股底下的位置!
好在御医医术高明,及时将他救了回来,可惜幕后之人隐藏极深。一想到有如此居心叵测之人尚未揪出,孝治帝就寝食难安。
这次他命大躲过一劫,那么下次呢?
已然有所好转的孝治帝,谁都不放心,牢牢将权势把握在自己手心,连带着众位皇子妃嫔都被以其他罪责斥责。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这是帝皇的霸道理念。
皇子越大,他可不觉得欣慰,只觉得看谁都像总有刁民想害朕!
孝治帝虽老迈还在病中,倒也从未落下朝事,萧衍同众位考生的答卷,就被此时递到御前。
一连看了数张答卷,孝治帝拧着眉头,帝威愈盛,随后一把将答卷拍在龙案上。
“狗屁不通!”
这些天发落了好些宫人,几乎全都换了一批,没人敢在这个紧要关头触犯龙威,纷纷缩着脖子,大气也不敢出。
孝治帝才不管宫人心里怎么想,他满脑子都是——就这?就这也能拿来污了他的眼?
他要的是拍马屁吗?一个个废物!蠢货!
还有这个,什么应当攻防兼备,他要的是攻还是守吗?怎么一点时局都不懂?水师吃了国库那么多银子是瞎吗?不论攻守又有什么不同?
连他的意思都不懂,还敢夸夸其谈,有这样的官员,他迟早得被气死!
差评!差评!疯狂差评!!!
孝治帝已经杀疯了。
孝治帝靠在龙椅上,闭目养神,陶公公扯着笑脸端来一杯热茶。
“陛下,太后娘娘请您保重龙体。”
孝治帝顿了顿,看向陶公公,其立马会意,“回陛下,此乃魏太医所开的养生茶。”
闻言,孝治帝这才接过。
是的,包括他名义上的母亲——太后,他也怀疑!自古牝鸡司晨,太后摄政之事可不要太多,更别说他们并无血缘关系,只是后来被太后抚养膝下,他这是小心为上。
“宣:范尚书觐见。”
范尚书乃礼部尚书,科举之事也由他所管辖。
当范尚书被召见之时,心里顿时咯噔一声,苦着一张脸,心道他就知道此事不好办!
陛下硬是夹带私货,他都说了这有违礼制,毕竟向来皇帝都在殿试出题,可奈何皇命难违,最后只能向皇权妥协。
朝中大臣也不傻,陛下这是借机发难诸位皇子,以及趁机集中皇权呢!可有人敢明知得罪诸位皇子,得罪太后,头铁地提出建议吗?
若是陛下盛年他们还敢,可陛下如今老迈,他们日后还要在不知哪位皇子的手下讨生活,此时出头不过是虚假繁荣,空享一时之乐罢了!
诸位皇子且不提,那个无底洞的军费,正是太后的亲弟弟啊!不然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在陛下眼皮下捞钱?即便是陛下,没有合适的理由,也是不敢轻易处置。
君不见陛下也是知晓朝中大臣都不敢发声,这才插手科举吗?若非如此,如此庞大的朝廷,怎么可能无人可用?不过都是装聋作哑,明哲保身罢了!谁也不想当陛下手中保质期非常短的利刃。
范尚书抹着额头的细汗,走进殿中,然后一根毛笔准确无比地砸在他头上。
他下意识在心里赞叹,好准头!
可惜垂垂老矣!
孝治帝看着范尚书极为浮夸地揉了揉,不怎么疼痛的额头,眯了眯眼眸,“范保宁,你可知罪?”
范尚书连忙跪下,“臣,有罪。”
孝治帝冷哼一声:“你也知晓自己有罪?那你说说何罪之有!”
范尚书:“……”
范尚书老老实实磕头:“还请陛下明示。”
孝治帝又一根毛笔丢过来,范尚书还颇为庆幸地觉得,好在陛下虽然喜怒不定了些,却并非嗜血暴虐之人,没有拿砚台砸人,那可真是能砸死人的!
正胡思乱想着,只听闻孝治帝说道:“你都不知道你犯了何罪,你还敢说自己有罪?范保宁,你这是意图欺君罔上?”
范尚书:“……”
范尚书有苦难言,“听陛下圣言乃为人臣子本分,陛下您说微臣有罪,那微臣便有罪。”
这话说的极为巧妙,一为暗示他是忠臣,二能拍陛下的马屁,三则是保命。如若陛下不想当个昏君,那么便不能随意问罪于他。
果不其然,孝治帝笑骂道:“好你一个范保宁,如此油腔滑调,若是朕说你有罪,那朕岂不是那般不明事理的昏君?”
范尚书哪敢应承,再次磕头:“还请陛下明鉴,微臣对陛下之心天地可鉴,不敢有欺瞒陛下半分!”
孝治帝也知道此事并非有罪于他,只是这些考生实在太不争气!
一想到考生就想到答卷,一想到答卷,孝治帝就有些头疼。
不过虽然责罚不了,但还是要发作一番,不然总不能把人叫过来是专门出气的吧?他又不是昏君,还专门撒气到臣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