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赤衣起义”被朝廷平定后,红药带着数个自己在赤衣盟中的知交好友前来投奔他们,燕乐门初具雏形。
由于流霜身份特殊,四处活动实在惹人生疑,后来,经过商量,流霜便长期留在京中,一边替杨惜照看淑妃,一边充当燕乐门在京中的眼线,与蜀郡总舵常有书信往来。
“这样啊……那不等她了,我们先回吧。”
杨惜听秦瓒说红药去京中见流霜了,点了点头,站起身,捞起方才秦瓒搁在桌上的酒,先一步向外走去。
走下阶梯时,杨惜忽然听见栈中食客正在摆龙门阵,言辞间提及了“昭王”等词眼。
杨惜知道萧鸿雪服丧期已满,承袭了昭王爵位,这些人口中的“昭王”便是萧鸿雪了,他顿时放慢了脚步,仔细听起这些人聊天。
第110章 梦魂
一位食客自桌上的瓷碟中拣起了一枚椒盐花生,边剥壳边道,“昭王殿下明明身为天潢贵胄,却深知民间疾苦。监国期间,他励精图治,选贤任能,重视农耕发展,设了常平仓来稳定物价,让咱百姓受益。”
坐在他对面的另一位食客灌了口酒,随口附和道,“是啊,当年太子薨逝,大燕朝局动荡,突厥夷人闻风蠢蠢欲动,趁火打劫。”
“他们以挥兵南下威胁,不但要求大燕割让北疆几座城池,还气焰嚣张地说想要求娶玉奴公主,让才及笄不久的玉奴公主嫁给他们已年过五十的大汗……呸,忒不要脸!”
“若是个没什么血性的人,估计早就割让疆土,连夜置办嫁礼,赶忙将公主送去和亲平蛮了。”
“可咱们昭王殿下只回了突厥使者八个字:‘一城不割,一女不嫁’。”
“昭王殿下为了不割让疆土,不让公主蒙辱和亲,亲自提剑从戎,带兵迎敌,阻击突厥狼兵。”
“殿下天生姿貌殊丽,上战场时需得以冷铁面具盖住颜容,以此震吓敌人。”
“突厥人的将领与昭王殿下交手时,斩落了他脸上的那副铁面具,他见昭王殿下生得妖颜若玉、红绮如花,叹异不已,用狎昵的话挑逗他,说像昭王殿下这样的美人,就不该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是应该被自己活捉回帐,在自己的床笫间呻吟承欢,被自己好好疼爱。”
“昭王殿下听了这话,提剑生生卸了那人一条手臂,那突厥将领仓惶撤兵回营,可他在养伤时,竟还派麾下兵士用弓箭朝昭王殿下帐中射去钗环和裙裳,以此讽笑昭王殿下的容貌艳若女子。”
“后来,昭王殿下独身潜入敌营,将敌军将领擒回营中,绑在营前木桩上,不用剑,而是用那些突厥士兵射到帐中的簪钗,一下又一下地剜去他身上的皮肉,将他凌迟。”
“那突厥将领像条死狗一样趴伏在昭王殿下脚旁,昭王殿下一边踩着他的脊背,一边轻笑着俯下身,以突厥语回问他,‘现在呢,我还美吗?你还想……好好疼爱我吗?’”
“此后,昭王殿下长留于北疆苦寒之地三年,不眠不休,宵衣旰食,竟生生扫平突厥,将突厥部族驱往国境线后整整五十余里,使其退居冰河东岸。”
“前些时日,突厥主动求和,突厥的大汗来朝称臣。”
“昭王殿下大胜班师后,陛下正式加封昭王殿下为摄政王。自昭王殿下还朝以来,大力整治贪污,降低了赋税,减轻民众的负担……哎,这世道乱了这么久,总算是有些过上好日子的奔头了。”
两位食客明显聊到了兴头上,一个讲得眉飞色舞,一个则在旁啧啧称赞。
这时,杨惜走下了阶梯,缓步走向这两位谈论着萧鸿雪所建功业的食客,朝他们温和一笑,“打扰您二位,这顿饭在下请了,可否再请二位多与在下说说有关昭王殿下的事?”
两名食客俱是一愣,“……啊?”
“在下也十分敬佩昭王殿下,所以想多听听有关他的轶事。”杨惜笑着作礼,语气随和地解释道。
杨惜与萧鸿雪分别的初衷是希望没有了自己,萧鸿雪能过得更好,一想到自己走后,萧鸿雪的一切都应该会回到正轨,杨惜便对此感到欣慰和幸福。
可随着在外的时日一长,慢慢的,杨惜有些犹疑了——如果这种想法只是自己自以为是,其实萧鸿雪并不想这么活呢?如果他过得不好,怎么办?
许是因为近乡情怯,杨惜害怕见了萧鸿雪之后会抑制不住自己日渐疯长的思念情绪,再度让他和自己产生牵扯,更害怕亲眼看见萧鸿雪其实过得不好,所以这些年来,杨惜没敢去见萧鸿雪一面,连躲在远处,偷偷瞧他一眼都不敢。
杨惜知道萧鸿雪可能会恨自己,怨自己,但他并不后悔。
他不害怕萧鸿雪身边出现新的人,然后慢慢忘了自己,但他害怕萧鸿雪过得不好,害怕萧鸿雪并不像自己预想中的那样幸福。
那才是最令他痛苦的事。
所以,这些年来,杨惜只敢通过坊间轶闻、旁人交谈,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听着那些他早已熟知的故事,从他们的各式描述中,了解萧鸿雪的近况。
那两位食客听了杨惜的解释,点头应允了,热情地邀请杨惜与他们同酌。
杨惜道过谢后,抽开一条长凳坐下,自怀中取出自己贴身携带着的,极其珍视的萧鸿雪的画像——那是杨惜因为思念萧鸿雪至极,亲自挥毫画就的一副丹青,以供自己睹画思人。
画上,萧鸿雪正坐在碧梧院的书案前捧卷静读,他垂着眼,睫羽如蝶翅般纤长,几瓣落梅停在他未束的雪发间。
这画面安谧、恬淡,无比美好,杨惜每每展卷,心都会变得极其柔软。
那是杨惜穿书之初,刚将萧鸿雪带到碧梧院时,某日下午悄悄去见萧鸿雪时,给他留下了极深印象的一幕。
——天地如能静止在这一瞬,没有后来的那些误会、仇怨,身不由己,该有多好。
五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杨惜无数次这样想过。
时日一长,画卷的纸页已有些泛黄了,因为杨惜的手指曾无数次在萧鸿雪那墨迹疏淡柔和的眉眼处停留、拂拭,所以画上萧鸿雪的眉眼与脸廓,与旁处的颜色明显不同,已褪得发白。
此刻,杨惜一边耐心地听着身旁两位食客讲述有关萧鸿雪的事,从他们的话语中窥见那道令自己魂牵梦萦的身影,一边极其温柔地伸指抚摸着画卷上萧鸿雪的眉眼与唇,轻声喃喃道:
“好厉害啊……我们阿雉。”
——
长安,昭王府。
萧鸿雪今夜又辗转难眠,一边轻轻抚摸着自己耳垂边的那枚金色珠链,一边望着头顶的素色帐纱,发了许久的呆。
萧鸿雪曾经以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就是经历了许多寻常人不曾经历,甚至难以想象的苦楚。
直到杨惜走后,他才明白,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是让他这样从来都生活在绝望的泥沼之中的人,短暂地拥有过温暖美好的东西,又毫不留情地,将它收走。
敏感细腻如萧鸿雪,他能大致猜到杨惜为什么要剖心取蛊,以命换命——因为他是真的爱自己,希望自己过得更好。
但是,如果可以,如果还有机会,萧鸿雪想告诉他,这世上没有他,那么,活着对自己而言,才是最煎熬、最痛苦的事。
前三年,萧鸿雪用征战突厥来麻痹自己的心,以驾马挥戈来压抑自己心底疯长的刻骨的、啮心的思念,大胜还朝后,他则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朝堂,不知疲倦地处理政务,不敢稍有懈怠。
因为,一旦松下来,萧鸿雪便会被潮水般的孤独感挟裹、吞没,他靠无休止的忙碌暂时忘却的,那人已经离去的事实,会反复撕扯着他的心脏,将它挤碾得血肉模糊。
杨惜走后,萧鸿雪彻底丧失了进食欲望,面对再精致的菜肴珍馐也吃不下,硬咽两口便想发呕。
他也睡不好觉,他的爱人是在他睡梦时走的,所以他再也没法轻易睡着了,大部分时候,他都难以入眠,即便睡着了,也时常梦魇,一遍又一遍地梦见那场大火,梦见那人逝去。
萧鸿雪开始依赖服用镇神安思的药物,服药后,可以难得地好眠几夜。
后来,这药物也没什么作用了,萧鸿雪常常大汗淋漓地从噩梦中醒来,看着身侧空荡荡的床铺,想象着将杨惜紧紧搂在怀里的感觉,自己被他搂在怀里时的感觉,不觉泪水沾巾。
除了思念那个已经有些模糊的面影,时日一长,萧鸿雪开始感到后悔、自责。
他后悔那人还在时,自己没有好好表达爱意,他自责自己曾经伤害过他,爱使小脾气,而那人总是对自己包容迁就,怜爱疼惜。
但自责没有用,后悔也没有用。他再也无法在除了梦以外的地方,见到他。
他只能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地听着塞外的风沙声、雪声、火钵里的炭火声,睁着眼睛,一直到天明。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人人皆道昭王殿下运兵如神,耗时三年,便打得突厥将士闻其名号便仓惶,大汗亲自来朝,却无人知晓他几乎不眠不休的一千多个日夜,一为家国,二为亡人。
由于流霜身份特殊,四处活动实在惹人生疑,后来,经过商量,流霜便长期留在京中,一边替杨惜照看淑妃,一边充当燕乐门在京中的眼线,与蜀郡总舵常有书信往来。
“这样啊……那不等她了,我们先回吧。”
杨惜听秦瓒说红药去京中见流霜了,点了点头,站起身,捞起方才秦瓒搁在桌上的酒,先一步向外走去。
走下阶梯时,杨惜忽然听见栈中食客正在摆龙门阵,言辞间提及了“昭王”等词眼。
杨惜知道萧鸿雪服丧期已满,承袭了昭王爵位,这些人口中的“昭王”便是萧鸿雪了,他顿时放慢了脚步,仔细听起这些人聊天。
第110章 梦魂
一位食客自桌上的瓷碟中拣起了一枚椒盐花生,边剥壳边道,“昭王殿下明明身为天潢贵胄,却深知民间疾苦。监国期间,他励精图治,选贤任能,重视农耕发展,设了常平仓来稳定物价,让咱百姓受益。”
坐在他对面的另一位食客灌了口酒,随口附和道,“是啊,当年太子薨逝,大燕朝局动荡,突厥夷人闻风蠢蠢欲动,趁火打劫。”
“他们以挥兵南下威胁,不但要求大燕割让北疆几座城池,还气焰嚣张地说想要求娶玉奴公主,让才及笄不久的玉奴公主嫁给他们已年过五十的大汗……呸,忒不要脸!”
“若是个没什么血性的人,估计早就割让疆土,连夜置办嫁礼,赶忙将公主送去和亲平蛮了。”
“可咱们昭王殿下只回了突厥使者八个字:‘一城不割,一女不嫁’。”
“昭王殿下为了不割让疆土,不让公主蒙辱和亲,亲自提剑从戎,带兵迎敌,阻击突厥狼兵。”
“殿下天生姿貌殊丽,上战场时需得以冷铁面具盖住颜容,以此震吓敌人。”
“突厥人的将领与昭王殿下交手时,斩落了他脸上的那副铁面具,他见昭王殿下生得妖颜若玉、红绮如花,叹异不已,用狎昵的话挑逗他,说像昭王殿下这样的美人,就不该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是应该被自己活捉回帐,在自己的床笫间呻吟承欢,被自己好好疼爱。”
“昭王殿下听了这话,提剑生生卸了那人一条手臂,那突厥将领仓惶撤兵回营,可他在养伤时,竟还派麾下兵士用弓箭朝昭王殿下帐中射去钗环和裙裳,以此讽笑昭王殿下的容貌艳若女子。”
“后来,昭王殿下独身潜入敌营,将敌军将领擒回营中,绑在营前木桩上,不用剑,而是用那些突厥士兵射到帐中的簪钗,一下又一下地剜去他身上的皮肉,将他凌迟。”
“那突厥将领像条死狗一样趴伏在昭王殿下脚旁,昭王殿下一边踩着他的脊背,一边轻笑着俯下身,以突厥语回问他,‘现在呢,我还美吗?你还想……好好疼爱我吗?’”
“此后,昭王殿下长留于北疆苦寒之地三年,不眠不休,宵衣旰食,竟生生扫平突厥,将突厥部族驱往国境线后整整五十余里,使其退居冰河东岸。”
“前些时日,突厥主动求和,突厥的大汗来朝称臣。”
“昭王殿下大胜班师后,陛下正式加封昭王殿下为摄政王。自昭王殿下还朝以来,大力整治贪污,降低了赋税,减轻民众的负担……哎,这世道乱了这么久,总算是有些过上好日子的奔头了。”
两位食客明显聊到了兴头上,一个讲得眉飞色舞,一个则在旁啧啧称赞。
这时,杨惜走下了阶梯,缓步走向这两位谈论着萧鸿雪所建功业的食客,朝他们温和一笑,“打扰您二位,这顿饭在下请了,可否再请二位多与在下说说有关昭王殿下的事?”
两名食客俱是一愣,“……啊?”
“在下也十分敬佩昭王殿下,所以想多听听有关他的轶事。”杨惜笑着作礼,语气随和地解释道。
杨惜与萧鸿雪分别的初衷是希望没有了自己,萧鸿雪能过得更好,一想到自己走后,萧鸿雪的一切都应该会回到正轨,杨惜便对此感到欣慰和幸福。
可随着在外的时日一长,慢慢的,杨惜有些犹疑了——如果这种想法只是自己自以为是,其实萧鸿雪并不想这么活呢?如果他过得不好,怎么办?
许是因为近乡情怯,杨惜害怕见了萧鸿雪之后会抑制不住自己日渐疯长的思念情绪,再度让他和自己产生牵扯,更害怕亲眼看见萧鸿雪其实过得不好,所以这些年来,杨惜没敢去见萧鸿雪一面,连躲在远处,偷偷瞧他一眼都不敢。
杨惜知道萧鸿雪可能会恨自己,怨自己,但他并不后悔。
他不害怕萧鸿雪身边出现新的人,然后慢慢忘了自己,但他害怕萧鸿雪过得不好,害怕萧鸿雪并不像自己预想中的那样幸福。
那才是最令他痛苦的事。
所以,这些年来,杨惜只敢通过坊间轶闻、旁人交谈,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听着那些他早已熟知的故事,从他们的各式描述中,了解萧鸿雪的近况。
那两位食客听了杨惜的解释,点头应允了,热情地邀请杨惜与他们同酌。
杨惜道过谢后,抽开一条长凳坐下,自怀中取出自己贴身携带着的,极其珍视的萧鸿雪的画像——那是杨惜因为思念萧鸿雪至极,亲自挥毫画就的一副丹青,以供自己睹画思人。
画上,萧鸿雪正坐在碧梧院的书案前捧卷静读,他垂着眼,睫羽如蝶翅般纤长,几瓣落梅停在他未束的雪发间。
这画面安谧、恬淡,无比美好,杨惜每每展卷,心都会变得极其柔软。
那是杨惜穿书之初,刚将萧鸿雪带到碧梧院时,某日下午悄悄去见萧鸿雪时,给他留下了极深印象的一幕。
——天地如能静止在这一瞬,没有后来的那些误会、仇怨,身不由己,该有多好。
五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杨惜无数次这样想过。
时日一长,画卷的纸页已有些泛黄了,因为杨惜的手指曾无数次在萧鸿雪那墨迹疏淡柔和的眉眼处停留、拂拭,所以画上萧鸿雪的眉眼与脸廓,与旁处的颜色明显不同,已褪得发白。
此刻,杨惜一边耐心地听着身旁两位食客讲述有关萧鸿雪的事,从他们的话语中窥见那道令自己魂牵梦萦的身影,一边极其温柔地伸指抚摸着画卷上萧鸿雪的眉眼与唇,轻声喃喃道:
“好厉害啊……我们阿雉。”
——
长安,昭王府。
萧鸿雪今夜又辗转难眠,一边轻轻抚摸着自己耳垂边的那枚金色珠链,一边望着头顶的素色帐纱,发了许久的呆。
萧鸿雪曾经以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就是经历了许多寻常人不曾经历,甚至难以想象的苦楚。
直到杨惜走后,他才明白,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是让他这样从来都生活在绝望的泥沼之中的人,短暂地拥有过温暖美好的东西,又毫不留情地,将它收走。
敏感细腻如萧鸿雪,他能大致猜到杨惜为什么要剖心取蛊,以命换命——因为他是真的爱自己,希望自己过得更好。
但是,如果可以,如果还有机会,萧鸿雪想告诉他,这世上没有他,那么,活着对自己而言,才是最煎熬、最痛苦的事。
前三年,萧鸿雪用征战突厥来麻痹自己的心,以驾马挥戈来压抑自己心底疯长的刻骨的、啮心的思念,大胜还朝后,他则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朝堂,不知疲倦地处理政务,不敢稍有懈怠。
因为,一旦松下来,萧鸿雪便会被潮水般的孤独感挟裹、吞没,他靠无休止的忙碌暂时忘却的,那人已经离去的事实,会反复撕扯着他的心脏,将它挤碾得血肉模糊。
杨惜走后,萧鸿雪彻底丧失了进食欲望,面对再精致的菜肴珍馐也吃不下,硬咽两口便想发呕。
他也睡不好觉,他的爱人是在他睡梦时走的,所以他再也没法轻易睡着了,大部分时候,他都难以入眠,即便睡着了,也时常梦魇,一遍又一遍地梦见那场大火,梦见那人逝去。
萧鸿雪开始依赖服用镇神安思的药物,服药后,可以难得地好眠几夜。
后来,这药物也没什么作用了,萧鸿雪常常大汗淋漓地从噩梦中醒来,看着身侧空荡荡的床铺,想象着将杨惜紧紧搂在怀里的感觉,自己被他搂在怀里时的感觉,不觉泪水沾巾。
除了思念那个已经有些模糊的面影,时日一长,萧鸿雪开始感到后悔、自责。
他后悔那人还在时,自己没有好好表达爱意,他自责自己曾经伤害过他,爱使小脾气,而那人总是对自己包容迁就,怜爱疼惜。
但自责没有用,后悔也没有用。他再也无法在除了梦以外的地方,见到他。
他只能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地听着塞外的风沙声、雪声、火钵里的炭火声,睁着眼睛,一直到天明。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人人皆道昭王殿下运兵如神,耗时三年,便打得突厥将士闻其名号便仓惶,大汗亲自来朝,却无人知晓他几乎不眠不休的一千多个日夜,一为家国,二为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