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198节
  纳粹法西斯在法国也是做了很多恶事的。
  三十来岁的里昂在少年时代就目睹过很多。
  很多人和他也是一样,所以都觉得后劲太大了。这后劲一大,很多人就都缓不过来了。
  因为这个年代很多人其实对于战争的本质逻辑是不懂的。毕竟国外的学校里又不会教学生什么是《思想政治》。也不会在课本里开宗明义的说【军队是维持国家统治的暴力机关】这样的话。更加不会说权力是如何构成的。
  因为这些话说了,很多国家自己的政局都不稳了。
  电影院里,一直等到灯都开了一分钟之后,才有些人缓了过来,然后开始用力的鼓掌。
  啪啪啪的鼓掌声把那些还沉浸在后劲里回不过神来的人给唤醒了。
  掌声从没有节奏的散乱响起,然后逐渐汇聚,如同雷云滚动一般隆隆响个不停。
  毕竟是首映的票,简还坐最前面也在看电影呢。
  简看着电影屏幕,她也是久久的不能平息自己的情绪,虽然拍了很多电影电视剧了。尤其是现在在中国、苏联已经东德等国家播放的长篇轻喜剧《简在中国》收视率极高,都拍摄了一百二十多集了,但是还没有一丝要完结的倾向。
  但是简还是希望能拍摄一部经典永流传的电影,过上五十年一百年依旧会有人翻出来看,并且为之称赞的那种。这是几乎所有电影人都梦寐以求的高级理想。
  而现在,简觉得自己这辈子至少有一部这样的电影了。
  电影院里,大家都没有走,因为这种首映结束之后,还会有一个简短的采访环节,采访主创也会有主创问一下电影观众的们感想。
  对于这些记者来说,这也是难得的机会。很多记者来之前都有打好腹稿。但是现在却又觉得好像不太有用了。需要换一些问话。
  当大幕落下,简和主创人员走上荧幕前的舞台时,场上的掌声变得越发热烈了。
  掌声落下时,已经有人迫不及待的希望举手提问了。
  这场戏的主角是简,由简来点名,看看她想要回答谁的问题。
  有人提问:“简,我看到你在电影里暴瘦,是真的吗?”
  简:“是的。确实不容易,瘦了三十多斤,还好有专业的医生帮我检查身体。”
  像是这一类普通客气的问题问了好几个之后,有人忍不住问出比较尖锐的问题。
  “简,关于电影里面,你们所演绎的关于犹太上层的故事,是你们的演绎创作吗?”这位记者还算是客气。
  面对这样的问题,简摇了摇头:“并不是单纯的创作,而是根据现实改编。有的时候电影需要讲逻辑,但是现实故事是不会的。”
  还有记者提问道:“简,那你能说说你对犹太人的看法吗?你拍摄这样的电影,真的不是为了抹黑犹太人吗?”
  简笑了起来:“为什么要抹黑?因为我也是犹太人啊。”(注:犹太和以色列在简投向东方前,宣称玛丽莲·梦露是犹太人,只要是名人或者是在某方面杰出的人士,他们都会宣称对方是犹太人)
  “我想既然他们都声明过我是犹太人,那么我应该没问题。这也算是我为犹太民族做的重要事情吧。为底层犹太人发声。”
  梦露说着,忍不住笑出声。当然这是一种开心的微笑。
  有时候那些犹太高层就是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也不是第一次了,毕竟二战时期他们支持纳粹,最后不少人其实也还是被纳粹牵连了。
  这些人只能说是活该。
  而现在这些记者又把电影扯到了民族主义上去了。虽然电影里反复的强调,真正的敌人是阶级,而不是单纯的民族。
  但是对于现在的很多欧洲记者来说,阶级叙事太难了,还是民族问题好弄。也有话题度。
  不过很显然,简真的不是笨蛋,她才不会踩进记者挖的坑呢。还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你问我民族问题,那么我就说我是被以色列犹太教承认的犹太人就好了。
  甚至于简继续道:“这部电影里所有的犹太人,都是采用真的犹太民族出演。没有用任何一个其他民族的人。所以我相信民族问题在这部电影里没有出现,也不存在抹黑民族什么的。”
  这话倒是把这个记者给整的自闭了。本来想要挖一个坑,到是把自己给填进去了。
  而相比较于记者的问题,大多数影迷的问题是很友好的。
  他们都是问一些拍摄时候的困难,还有一些关于历史上犹太高层剥削犹太底层的事情。
  而电影首映结束之后,很快就在法国境内掀起了一阵风潮。因为二战的历史还没走远,大家都是亲历者。
  看着电影里真实表现出来的一切,他们都感同身受。
  里昂在看完电影后的一个星期里,只要碰到了朋友就会问:“你看了西嘉尔吗?”
  如果说朋友回答说他看了,那么里昂就会和朋友讨论剧情。
  如果朋友说没看,那么里昂就会马上劝他赶紧去看:“真的,你必须要去看看了。我没看过后劲这么大的电影。”
  里昂的女朋友艾米丽也是这样,她甚至还带着自己的一些女性朋友去二刷乃至三刷这电影。
  民间的口碑发酵的厉害,拉姆的电影院也是赚的盆满钵满。
  而趁着《西嘉尔》在法国上映的时候,中国顺便有把这电影在德国、苏联和中国重映了一遍。
  经典电影重映是个正常现象,现在的院线排片没那么多,有时候好电影会隔一段时间就播放。而普通人想要看电影也不像后世那样,只要上网点点鼠标就好了,基本不会错过任何一部自己相看的电影。
  现在的大家伙儿还是要去电影院看电影的。
  《西嘉尔》这部电影,除了本身的电影质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话题讨论度。
  尤其是在德国这个地方,这电影在东德上映之后,反应最激烈的是西德。
  联邦德国这边其实一直有走私东德东物品,同时也有出售物品给东德的习惯。毕竟走私是很赚钱的。
  对很多东西,西德都是睁只眼闭只眼的。也就是之前那些资本糖商联合围剿走私糖这件事上,他们下了死手。当然那也是因为资本糖商的强烈要求,要不然西德政府还不一定会那么强硬。
  但是对于《西嘉尔》这部电影,在西德却是明确的禁令。传播、观看、持有录影带(中国已经发售录影机和录影带了),就连印刷了《西嘉尔》影评和内容介绍的杂志、报纸、海报都是违法的。
  之所以这么强硬,那就是因为西德本质上就是西嘉尔电影里那些大反派的秽土转生。
  因为苏联的存在,类似于电影里的瓦尔堡家族就有了统战价值。美国扶持着这些家族。
  《西嘉尔》这电影,对他们来说都不算是指樟骂槐了,而是直接蹬鼻子上脸的抽他们了。
  不过还是那句话,想要一个东西传播,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官方禁止他。
  现在的西德还有一些犹太人生活的。就像是艾顿伯格,他是二战后成长起来的犹太群体。今年才十八岁。
  他最近在思考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要不要和哥们一起去以色列参军打仗。
  因为以色列一直在宣传是一个犹太人自己的国家。自己作为犹太人,那股子民族自豪感在听到这种话的时候就在燃烧。
  “要我说,我们就该生活去以色列。”一个名叫约翰的十八岁青年开口道:“我们都是犹太人,当然要帮犹太人。你们都没看历史书上我们犹太人在二战多惨吗。都是因为没有我们的国家啊!”
  艾顿伯格也点头道:“是啊,我们应该去的。最近听说有以色列的官方人员来招募志愿者。我们可以选择去以色列读大学,然后参军。保卫我们自己的国土!”
  六七个青年有男有女,纷纷点头。这大概是人这一生中最清澈愚蠢的时期。
  当然,年轻的朋友聚在一起当然不会只是简单的聊这么严肃的问题,他们也是要找乐子的。(其实年轻人聚在一起,主要是找乐子)。
  这不,乐子就来了吗。
  这个小群体里最会找乐子,也是最跳脱的艾格最晚到,刚到他就忍不住对几位哥们姐们道:“我发现了一个好地方。只要一点小钱就能打发一下午时光。而且还挺有意思。”
  嗯?!这对于这些百无聊赖,口袋里还没几毛钱的年轻人来说是好消息。
  真以为这群哥们姐们聚在一起在公园湖边发呆是因为喜爱大自然啊,还不是因为市里的商场逛不起。娱乐场所在任何时代都是昂贵的。
  现在艾格有好地方,大家自然要去了。
  艾格说的好地方倒是真的藏的很深,在一个很深的居民社区里。二战后重建的德国城市,也是有不少设计规划乱七八糟的过度性质住房的(类似棚户区,后续几十年才慢慢拆除改造)。这些乱糟糟的房子本来就是战后过渡用的,修建的规划极差,小巷子七拐八弯的,要是没人带着都找不到地方。
  最后艾格带着众人在一个看似民房的地方停了下来。
  艾格敲了敲门,一个曼联络腮胡子的男人开了门,让几人进来。
  进了房子,众人才发现别有洞天。这里居然是个电影院?因为进门后的墙上挂着一个小黑板,黑板上写着:今日放映……
  “这是电影院?”艾顿伯格怎么看都不像电影院啊。
  那个络腮胡子的男人大概是老板,他闷声闷气的说道:“类似吧。我这里是录像厅。大厅看电影,一人一马克,我放什么你们看什么。自己选电影,自己去包间看,一人两马克,你们超过五个人了,可以送一个大瓶的山海关汽水。怎么样,看不看录像?”
  络腮胡老板露出有些猥琐的笑容:“什么电影都有哦~”
  第四百六十九章 谁真谁假
  录像厅的风已经吹到了西德了。
  自从中国在多年前搞出家庭录影带、家庭录影机之后,这些年一直在搞商业化的路线。
  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总算是把价格给控制了起来。
  最开始录像带和家庭录像机的价格不便宜。一台录像机出口售价超过两千卢布。是当时苏联一个产业工人大半年甚至一年的薪水了。
  那个时候录像机只能作为少部分人购买的高价品,或者是公司单位开会的时候用的到。
  不过这么多年了,中国的录影机和电视录像带的制作技术也成熟了,最关键的是把产业链建设起来了,成本也就控制的住了。
  最重要的要掌握制定的标准,现在中国已经抢占先机,掌握了标准。
  整个录像带和录像机产业,中国已经很成熟了。毕竟电视+录像机+录像带的模式比直接建立影院便宜太多了。
  李锐为了通过电影、电视剧的方式生动有趣的给人民群众做教育和科普,也一直在推行这种方式。
  现在全中国已经有很多录像厅在营业,他们是电影院的额外补充。
  录像厅是个好文明,尤其是对那些没钱去电影院的人来说。这里经济实惠,还能看已经下映的电影,或者是一些根本就不能上映的电影。
  这个满是络腮胡子的老板,猥琐的笑起来,有一种油腻又奸诈的感觉。
  “我这里有很多好东西哦~”
  他把艾顿伯格拉倒一边,低声道:“有很多好东西可以看哦。”
  一边说,一边眉飞色舞。这种模样老板,艾顿伯格也不是没遇到过,一般有老板做出这样的表情,那就是手上可能有些不合法,但是很有意思的玩意儿了。
  在学校边上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书店,卖一些学校不让看的书来着。
  艾顿伯格和几个朋友在老板的带领下,来到他存放录像带的小房间。
  房间的架子上摆满了录像带。就等着他们来选呢。
  尤其是在靠近最里面的架子上面,居然还专门贴着一张字条:全球禁片系列。
  呵!
  这下不得不看了。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东西能不看?不看算是年轻人?
  毕竟年轻人是这世界中最有好奇心的一个群体。
  这禁片肯定是要看的,这玩意儿不会上电影院啊!
  还真别说,现在这个年代已经有家用的八毫米胶片机了。虽然说也是贵处天际的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