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136节
王德庆深入的调查彭家村发展的轨迹,在彭学武回来之前,他就已经把情况调查的七七八八了。
而彭学武回来之后,得知了王德庆的来意后,他也没有吝啬。直接把王德庆带去自己的办公室。
把彭家村的历史好好的和王德庆说了。王德庆想要拍摄什么,彭学武也很配合。
“彭支书,您倒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王德庆对于彭学武非常配合这件事有些意外。
因为按照一般的般农村人来说,有赚钱的方法都会藏起来。
彭学武却笑着说到:“这有什么可藏的?要是全天下的农村都能发展起来,那才是真正的大好事。”
“王记者,我不藏着,你也不要藏着。把彭家村的发展都写进去。要是全国都能发展起来,全国农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那才是我想要的呢!”
第三百七十一章 汗流浃背
王德庆回到北京之后就立刻撰写了一篇关于彭家村的文章。
他写的兴致很高,而且很快就在报纸上刊登了他的文章。配合他文章的,还有他拍摄的关于彭家村的大量照片。。
报社发表这篇文章也是很高兴的,因为报社主编。看到王德庆带回来的大量素材,认为彭家村绝对属于现在农村建设的典范。
并且也是深刻的响应了国家要深化农村经济盘活农村经济活力的号召。
这篇文章在全国范围内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最大的反响就是关于彭家村建筑队修建的房子。
因为照片里的房子修建的太好了。
三层半的小楼,还是彩色琉璃瓦的屋顶,外立面还刷了涂料,而不是单纯的红砖外墙。
还有看起来颇为不错的窗户和门。 还有整洁的规划,这些都让很多城里人受到冲击。
因为现在城里还有很多人住的房子也很一般。
政府的公租刚需房还在建设。也不是所有人都马上有的。
而且即便是有了,看起来公租房也比不上这农村小楼。
在北京的茶馆里,在上海的早餐店里,在通往工厂的大巴车上,很多市民都一边看报纸,一边指指点点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小楼修的这么好,真的是农村农民住房?该不是他们农村的领导贪污腐败,挪用了钱自己盖小楼自己享受吧。”
有人发出了这样的言论。说出这样话的人,至少还带一些公心,怕是村干部欺上瞒下搞样板工程,实际上是自己享受的东西。
而有的人发出的言论就不甚善良了:“要我看啊,这就是糊弄事的样板工程。哪有农村能建出这样房子的。我又不是没去过农村,那农村破破烂烂的什么样子大家都清楚的很。哪有这么好啊,这就是假的。”
这种人一口气直接否定了农村发展的可能,更加否定了农村人能住好房子的可能。这算是一种气人有笑人无的心态。
当然,还有更多的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更加实际一点:“盖这个房子多少钱?”
“农村人咋赚到这么多钱盖房子的?”
诸如此类的问题。
这些问题倒是小事,因为文章后续的报道有详细的写明。
而让王德庆高兴的是,他这篇文章被李部长看到了。
李部长亲自写信到了他们的编辑部。
【今日看见王记者在报纸上写的关于彭家村的报道,这让我很开心。计划经济委员会一直在致力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而占据国家人口近八成的农民,更是我们需要推动的主要对象。】
【农民是穷是富,关系着我们中国到底是穷是富。不能因为在工业价值高的城市生活,当上了能吃商品粮能购买大量工业品的工人阶级,就忘记了我们农民阶级的苦。】
【工人可以住楼房,农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也可以住楼房。】
【关于彭家村的宣传很好。但是要注意一点,不要一味的宣传彭家村的优点,而忘记彭家村优点背后的东西。】
【比如说你在文章中宣传彭家村的路修的好,认为彭家村经济流转快,道路建设是关键一点。这一点确实很有道理,但是要考虑到彭家村自己有砖窑、瓦厂,每年因为生产红砖、瓦片而产生的废渣的量是极大的。】
【因此,彭家村才可以变废为宝,把这些东西废物利用起来,修建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乡村道路。】
【但是大量的农村是没有这个条件的,他们修建不起这样的道路。如果为了修建这样的道路而去专门购买废渣,是否会舍本逐末?这都是需要实地去考证的。】
【又比如彭家村能修建砖窑和瓦厂,那是因为他们有专业的人才,而这样专业的人才是他们这么多年支援农村教育而结的果。】
【还有其他林林总总,我们不能以果推因,而要深刻的分析,要找到真正的原因来推导脉络。不可盲目的上,更不可在不顾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呼吁全国农村都一味的学习彭家村。】
【希望王记者在以后的工作中依旧保持昂扬的情绪,积极乐观的态度,深入实地的调查。祝你健康——李锐】。
看到李锐的信件之后,王德庆一开始不觉得有什么,可是在晚上睡醒之后却惊起一身冷汗。
因为他突然想通了什么。
他在自己的报纸文章里写到过,要号召大家像彭家村学习。
这看上去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每个村有每个村不一样的情况。这是不可能照搬的。
而李部长给自己这样的回信,看上去是在强调一个大家都该知道的问题,但是……
“该不是有人还想着用这个号召全国农村都向彭家村学习吧?!”
这才是王德庆半夜惊醒,冷汗之流的原因。
他是记者,也在外交部当过职。论政治嗅觉,他一点都不比北京城里各科各处的干部们差。
把好事做坏,这可是太熟悉了。
李锐部长这么大的领导这么快写信给自己,这里面哪里会那么简单啊!而且还写的是那么长,提点的东西都是聪明人懂得。
但是聪明人懂,可是笨人不懂啊。李部长之前在给文宣教育者开过一次座谈会,当时王德庆有幸参加。
当时李锐就在现场提出过一个从众理论。一个人一个个体在单独一个的时候总是聪明的,可是当聚众成为一个群体后,总会因为各自利益的诉求,把一件正常的事情故意混淆视听。
最后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会被搞砸。
王德庆在会上听过李锐自己编纂的各种案例,有的案例是虚拟的,但是却极度拟真拟,光是听着就汗流浃背。
而现在,这样汗流浃背的事情要发生了?
王德庆立马是一点睡意都没有了。他立马做起来开灯,马上准备编写第二篇文章,要连夜赶往印刷厂,要马上改版!不能让明天的报纸就那样过了!
王德庆汗流浃背是对的,因为对于李锐为首的所谓【曙光系】的另一场围猎开始了。
第三百七十二章 围猎
对于李锐来说,自从当上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这个职位之后,他的日子就没有一天轻松过。
他现在无比怀念当初自己只是管着破晓基地和冯石陆光达两人一起搭档,就负责基地里面几百个人的问题。那时候是最简单最轻松最愉快的时光了。
哪里像现在每天要处理的问题一大堆,要面对的敌人也是一大堆。
李锐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做能力越强大,责任则越强大。
有的时候自己的敌人不仅仅是来自于外部,还有来自于内部。
毕竟看不惯他的人一直都有,而且数量还挺不少的。而给他贴标签这种行为更是被玩的飞起。
别以为贴标签这种事情是现代人才会玩的,实际上贴标签这种事情,从古至今一直都有。
而王德庆写的这篇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一个导火索。
因为反对李锐,反对曙光系的人数量还是有的。力量也是有的。这也是李锐和主席以及真正有助于发展共产主义事业的理想主义者们接下来要真正面对的挑战之一。
总有人想着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尤其是借着三年自然灾害,中央完全取消了关于公务员体系内的供应双轨制。
现在自然自灾害消除了,夏粮大丰收,工业产能节节攀升。
但是也完全没有恢复双轨制的意思呢。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可就官不了生了。
毕竟公务员体系内有没有双轨制可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这原本是一个好的制度,但是没有一个制度是能够长长久久的永存下去的。
这个制度早晚会成为腐败的温床。就像是原时空的克格勃特工,想买一个普通的咸鱼罐头,结果打开发现里面全是鱼子酱。最后牵扯出了一众红色贵族利用功勋商店进行中饱私囊的行为。
而王德庆的文章能够成为导火索原因其实也挺简单的。
第一那就是淮南钢铁厂的技术,是由曙光厂下放出去的。现在淮南钢铁厂的第一书记也是在曙光场历练过的。
第2点。让彭家村发家致富的一种技术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关于养猪场和辅酶。这辅酶技术是曙光厂派人手把手去教的。当年江明在香港和辉瑞等一众制药公司谈好了辅酶的出口贸易。
之后就是用他们投资的钱,搞了养猪场和辅酶的生产厂。
按照贴标签站队人的习惯。那可就是彻彻底底的曙光一系。
第3点那就是支持彭家村的高县长也和曙光系的官员有很多交情。
以此为契机,有机会了自然需要攻击。
想要攻击李锐和所谓的曙光系。其中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捧杀。
因为那些人暂时看出来了,当面锣对面鼓的和李锐单挑。效果并不好,很容易被李锐用超越时代的手段斩于马下。
既然如此。那就选择最简单的办法,把好事变坏事。
在他们看来宣传彭家村,这肯定是李部长大人亲自指点的。
既然如此,咱们就把彭家村捧得高高的。不仅要捧他,而且还要号召全国农村一起学。
管他其他农村有没有彭家村那样的实力呢。反正照着彭家村弄就好了。彭家村修了煤渣路,那么全国其他山村也要学。
彭家村建了砖窑厂能支付,那其他村也建。
他们搞建筑队,那其他村子也要搞。管你这些村民会不会建房子呢?反正就是要搞起来。
不搞起来就是不按照中央的要求做事。不搞起来你就是没有纪律,没有组织,不听党中央毛主席的话。
只要这样搞起来。那管你什么好事,通通都会变成坏事。
王德庆的政治嗅觉还是很好的。他连夜改好稿子在印刷厂把明天的早报印出来之前赶到了印刷厂。
原本的印刷厂厂长并不想进行修改。因为排版都搞好了现在,你叫我们重新搞排版。能赶得上明天早报的发行吗?
报社的主编也大半夜的被叫了过来。事已至此,王德庆不得不把话给说清楚,因为这个事情不说清楚,不管是印刷厂的厂长还是自己报社的主编,都不可能同意自己的行为。
把事情全都说清楚之后,印发厂厂长和报社主编对视一眼。
“老张这个事情有点难办。但是就算明天早报的发行会拖延一段时间。但看起来你们还是得改了。”
主编现在站在了王德庆这一边。
印刷厂的厂长拍了拍大腿:“这叫什么破事。真的就是不叫人安生。明明好事,都会有一帮人非得搞成坏事才开心。行行行,我现在就改。还好只有一个版面需要修改。要不然的话,明天整个报纸都要开天窗了。”
而彭学武回来之后,得知了王德庆的来意后,他也没有吝啬。直接把王德庆带去自己的办公室。
把彭家村的历史好好的和王德庆说了。王德庆想要拍摄什么,彭学武也很配合。
“彭支书,您倒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王德庆对于彭学武非常配合这件事有些意外。
因为按照一般的般农村人来说,有赚钱的方法都会藏起来。
彭学武却笑着说到:“这有什么可藏的?要是全天下的农村都能发展起来,那才是真正的大好事。”
“王记者,我不藏着,你也不要藏着。把彭家村的发展都写进去。要是全国都能发展起来,全国农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那才是我想要的呢!”
第三百七十一章 汗流浃背
王德庆回到北京之后就立刻撰写了一篇关于彭家村的文章。
他写的兴致很高,而且很快就在报纸上刊登了他的文章。配合他文章的,还有他拍摄的关于彭家村的大量照片。。
报社发表这篇文章也是很高兴的,因为报社主编。看到王德庆带回来的大量素材,认为彭家村绝对属于现在农村建设的典范。
并且也是深刻的响应了国家要深化农村经济盘活农村经济活力的号召。
这篇文章在全国范围内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最大的反响就是关于彭家村建筑队修建的房子。
因为照片里的房子修建的太好了。
三层半的小楼,还是彩色琉璃瓦的屋顶,外立面还刷了涂料,而不是单纯的红砖外墙。
还有看起来颇为不错的窗户和门。 还有整洁的规划,这些都让很多城里人受到冲击。
因为现在城里还有很多人住的房子也很一般。
政府的公租刚需房还在建设。也不是所有人都马上有的。
而且即便是有了,看起来公租房也比不上这农村小楼。
在北京的茶馆里,在上海的早餐店里,在通往工厂的大巴车上,很多市民都一边看报纸,一边指指点点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小楼修的这么好,真的是农村农民住房?该不是他们农村的领导贪污腐败,挪用了钱自己盖小楼自己享受吧。”
有人发出了这样的言论。说出这样话的人,至少还带一些公心,怕是村干部欺上瞒下搞样板工程,实际上是自己享受的东西。
而有的人发出的言论就不甚善良了:“要我看啊,这就是糊弄事的样板工程。哪有农村能建出这样房子的。我又不是没去过农村,那农村破破烂烂的什么样子大家都清楚的很。哪有这么好啊,这就是假的。”
这种人一口气直接否定了农村发展的可能,更加否定了农村人能住好房子的可能。这算是一种气人有笑人无的心态。
当然,还有更多的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更加实际一点:“盖这个房子多少钱?”
“农村人咋赚到这么多钱盖房子的?”
诸如此类的问题。
这些问题倒是小事,因为文章后续的报道有详细的写明。
而让王德庆高兴的是,他这篇文章被李部长看到了。
李部长亲自写信到了他们的编辑部。
【今日看见王记者在报纸上写的关于彭家村的报道,这让我很开心。计划经济委员会一直在致力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而占据国家人口近八成的农民,更是我们需要推动的主要对象。】
【农民是穷是富,关系着我们中国到底是穷是富。不能因为在工业价值高的城市生活,当上了能吃商品粮能购买大量工业品的工人阶级,就忘记了我们农民阶级的苦。】
【工人可以住楼房,农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也可以住楼房。】
【关于彭家村的宣传很好。但是要注意一点,不要一味的宣传彭家村的优点,而忘记彭家村优点背后的东西。】
【比如说你在文章中宣传彭家村的路修的好,认为彭家村经济流转快,道路建设是关键一点。这一点确实很有道理,但是要考虑到彭家村自己有砖窑、瓦厂,每年因为生产红砖、瓦片而产生的废渣的量是极大的。】
【因此,彭家村才可以变废为宝,把这些东西废物利用起来,修建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乡村道路。】
【但是大量的农村是没有这个条件的,他们修建不起这样的道路。如果为了修建这样的道路而去专门购买废渣,是否会舍本逐末?这都是需要实地去考证的。】
【又比如彭家村能修建砖窑和瓦厂,那是因为他们有专业的人才,而这样专业的人才是他们这么多年支援农村教育而结的果。】
【还有其他林林总总,我们不能以果推因,而要深刻的分析,要找到真正的原因来推导脉络。不可盲目的上,更不可在不顾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呼吁全国农村都一味的学习彭家村。】
【希望王记者在以后的工作中依旧保持昂扬的情绪,积极乐观的态度,深入实地的调查。祝你健康——李锐】。
看到李锐的信件之后,王德庆一开始不觉得有什么,可是在晚上睡醒之后却惊起一身冷汗。
因为他突然想通了什么。
他在自己的报纸文章里写到过,要号召大家像彭家村学习。
这看上去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每个村有每个村不一样的情况。这是不可能照搬的。
而李部长给自己这样的回信,看上去是在强调一个大家都该知道的问题,但是……
“该不是有人还想着用这个号召全国农村都向彭家村学习吧?!”
这才是王德庆半夜惊醒,冷汗之流的原因。
他是记者,也在外交部当过职。论政治嗅觉,他一点都不比北京城里各科各处的干部们差。
把好事做坏,这可是太熟悉了。
李锐部长这么大的领导这么快写信给自己,这里面哪里会那么简单啊!而且还写的是那么长,提点的东西都是聪明人懂得。
但是聪明人懂,可是笨人不懂啊。李部长之前在给文宣教育者开过一次座谈会,当时王德庆有幸参加。
当时李锐就在现场提出过一个从众理论。一个人一个个体在单独一个的时候总是聪明的,可是当聚众成为一个群体后,总会因为各自利益的诉求,把一件正常的事情故意混淆视听。
最后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会被搞砸。
王德庆在会上听过李锐自己编纂的各种案例,有的案例是虚拟的,但是却极度拟真拟,光是听着就汗流浃背。
而现在,这样汗流浃背的事情要发生了?
王德庆立马是一点睡意都没有了。他立马做起来开灯,马上准备编写第二篇文章,要连夜赶往印刷厂,要马上改版!不能让明天的报纸就那样过了!
王德庆汗流浃背是对的,因为对于李锐为首的所谓【曙光系】的另一场围猎开始了。
第三百七十二章 围猎
对于李锐来说,自从当上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这个职位之后,他的日子就没有一天轻松过。
他现在无比怀念当初自己只是管着破晓基地和冯石陆光达两人一起搭档,就负责基地里面几百个人的问题。那时候是最简单最轻松最愉快的时光了。
哪里像现在每天要处理的问题一大堆,要面对的敌人也是一大堆。
李锐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做能力越强大,责任则越强大。
有的时候自己的敌人不仅仅是来自于外部,还有来自于内部。
毕竟看不惯他的人一直都有,而且数量还挺不少的。而给他贴标签这种行为更是被玩的飞起。
别以为贴标签这种事情是现代人才会玩的,实际上贴标签这种事情,从古至今一直都有。
而王德庆写的这篇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一个导火索。
因为反对李锐,反对曙光系的人数量还是有的。力量也是有的。这也是李锐和主席以及真正有助于发展共产主义事业的理想主义者们接下来要真正面对的挑战之一。
总有人想着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尤其是借着三年自然灾害,中央完全取消了关于公务员体系内的供应双轨制。
现在自然自灾害消除了,夏粮大丰收,工业产能节节攀升。
但是也完全没有恢复双轨制的意思呢。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可就官不了生了。
毕竟公务员体系内有没有双轨制可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这原本是一个好的制度,但是没有一个制度是能够长长久久的永存下去的。
这个制度早晚会成为腐败的温床。就像是原时空的克格勃特工,想买一个普通的咸鱼罐头,结果打开发现里面全是鱼子酱。最后牵扯出了一众红色贵族利用功勋商店进行中饱私囊的行为。
而王德庆的文章能够成为导火索原因其实也挺简单的。
第一那就是淮南钢铁厂的技术,是由曙光厂下放出去的。现在淮南钢铁厂的第一书记也是在曙光场历练过的。
第2点。让彭家村发家致富的一种技术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关于养猪场和辅酶。这辅酶技术是曙光厂派人手把手去教的。当年江明在香港和辉瑞等一众制药公司谈好了辅酶的出口贸易。
之后就是用他们投资的钱,搞了养猪场和辅酶的生产厂。
按照贴标签站队人的习惯。那可就是彻彻底底的曙光一系。
第3点那就是支持彭家村的高县长也和曙光系的官员有很多交情。
以此为契机,有机会了自然需要攻击。
想要攻击李锐和所谓的曙光系。其中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捧杀。
因为那些人暂时看出来了,当面锣对面鼓的和李锐单挑。效果并不好,很容易被李锐用超越时代的手段斩于马下。
既然如此。那就选择最简单的办法,把好事变坏事。
在他们看来宣传彭家村,这肯定是李部长大人亲自指点的。
既然如此,咱们就把彭家村捧得高高的。不仅要捧他,而且还要号召全国农村一起学。
管他其他农村有没有彭家村那样的实力呢。反正照着彭家村弄就好了。彭家村修了煤渣路,那么全国其他山村也要学。
彭家村建了砖窑厂能支付,那其他村也建。
他们搞建筑队,那其他村子也要搞。管你这些村民会不会建房子呢?反正就是要搞起来。
不搞起来就是不按照中央的要求做事。不搞起来你就是没有纪律,没有组织,不听党中央毛主席的话。
只要这样搞起来。那管你什么好事,通通都会变成坏事。
王德庆的政治嗅觉还是很好的。他连夜改好稿子在印刷厂把明天的早报印出来之前赶到了印刷厂。
原本的印刷厂厂长并不想进行修改。因为排版都搞好了现在,你叫我们重新搞排版。能赶得上明天早报的发行吗?
报社的主编也大半夜的被叫了过来。事已至此,王德庆不得不把话给说清楚,因为这个事情不说清楚,不管是印刷厂的厂长还是自己报社的主编,都不可能同意自己的行为。
把事情全都说清楚之后,印发厂厂长和报社主编对视一眼。
“老张这个事情有点难办。但是就算明天早报的发行会拖延一段时间。但看起来你们还是得改了。”
主编现在站在了王德庆这一边。
印刷厂的厂长拍了拍大腿:“这叫什么破事。真的就是不叫人安生。明明好事,都会有一帮人非得搞成坏事才开心。行行行,我现在就改。还好只有一个版面需要修改。要不然的话,明天整个报纸都要开天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