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256节
于是乎电影院变得异常拥挤。巴赞几乎是被人潮挤压成沙丁鱼了,最后好不容易穿越人流进入放映厅,通过检票找到自己的座位。
一直到落座了,巴赞才长出了一口气,到现在为止,他才感觉自己舒服了一些。
电影院里闹哄哄的,巴赞等待电影放映的时间刚好打量一下前来观影的观众们。
人很多,但是可以看得出来观众们看上去都接受过相对良好的教育。
虽然说看人衣装定人品行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但现实中这种习惯基本伴随着几乎每一个人。
而且从衣装鉴人也多少有一点点用。因为基本逻辑在于【如果一个人的皮鞋永远闪亮,那么基本可以确定他多半是不从事体力工作的。如果一个人的衬衫永远都没有褶皱,那就证明他在有钱购置好衬衫外,还有大把时间打理(或者有帮手打理)。】
而基于这个逻辑,基本上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工作。
巴赞就是用这种逻辑来判断电影观众的层级。
从观众们的穿衣风格和言谈举止来看,以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员、管理人员、老师等为主。
就在他偷偷观察这些观众的时候,放映厅也黑了下来。观众们立刻安静了下来。
他们满怀期待的等待着电影开场。音乐响起,是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
巴赞露出欣赏的神色。
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并不输给贝多芬。开场音乐便是《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伴随着宏大的管弦乐,电影拉开帷幕。
巴赞提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准备好好观看这部十五分钟的样片。
出于保密目的,扎导拍摄的样片也并没有直接将剧本中关于“终产者”的概念丢出来。
毕竟扎导也不傻,他也知道这个概念必须要在全片播放时搞出来才会有震撼的效果。
所以他截取了剧本中的一段戏,是李锐改编原著后添加的。因为原著《赡养人类》是个篇幅很短的短篇小说,要支撑起一个九十分钟以上的电影时长,那就需要添加更多的细节。
于是李锐在其中添加了关于澳洲开发的细节。
因为大刘的小说特别喜欢把澳洲当成人类最后的流放地。
不管是《赡养人类》还是《地球往事三部曲》都把澳洲当成了流放之所。
所有的人类都被赶到了澳洲进行生存。
所以李锐顺势加了人类改造澳洲的戏码。
并且在改造澳洲的剧情中添加了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议题,那就是【人类到底需要多少资源才够自我满足?】所以当电影开场后,巴赞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
一幢幢的房子并列建筑在一切,远远的看去便像是矩阵出来的一样,它们所有的样子和大小都长得一模一样。
而在更远处,还有更多的工人在修建着同样的房子。
卡车在奔驰着,原材料被大量的投放入工地。伴随着电影的运镜,巴赞能感觉到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尤其是伴随着交响乐,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幅动态的油画风景一样,很美丽很漂亮。
很显然,现场不时的观众都和巴赞一样,陷入了这样的欣赏之中。然后便是一个从下到上的升格画面,男主登场了。
他嚼着口香糖皱着眉看着远处的施工工地,然后对着副手说道:“工作速度太慢了。我们需要在两年内建筑起足够全人类生活的住宅。”
副手则无奈的说道:“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美国几乎把所有的工程车辆都运来了,我们苏联所有的施工员和技术员都来了,中国动员了一点五亿工人在日夜施工。”
伴随着副手的话语,两人背后的远景是一片繁忙的盛大景象。
通过特技拍摄,扎导在1951年的大荧幕上呈现了一种上千万人都在一起工作的浩大场面。
烟尘遮天蔽日,车辆来回飞驰,人员摩肩接踵。
就连看惯了电影的巴赞都忍不住对这个场景赞叹道:“哇哦,拍的真棒。”
同时这样的样片也丢了一个谜团给所有观众。
那就是为什么电影里的人要在两年的时间里修建足够全世界所有人类居住的房子?
而且从台词里大家可以知道,这场行动明显是一场全球行动。苏联出了几乎所有的技术人员,美国人掏空了自己的工程机器,而中国就更直接,直接派出了上亿的工人。
是什么样的工程才值得全世界如此的通力合作?
所有人心中都开始发问,并且也开始期待这个谜团被揭开。而伴随着扎导的镜头,故事一点点的推进。
扎瓦茨基导演是个善于学习的导演。自从看了中国电影后,他觉得中国电影中那种情绪牵引的拍摄方式很不错。
他也在这个项目中尝试使用。
只不过他毕竟是拍了很多年电影的老导演了,所以有的戏码已经拍摄成习惯了。
有的习惯是很难改的。
所以这整部电影的叙事还是基本以扎导自己的风格在推进,注重构图、配乐、台词等等。
尤其是节奏不快。这几乎是所有拍摄文艺片电影的导演的拍摄习惯。
就几乎没看过节奏快的文艺片。
扎导在这十五分钟的样片中已经尽可能的加快自己的节奏了,甚至快到巴赞都觉得稍微有些不适应。
但是看了三分钟后,巴赞慢慢习惯了这种相对较快的节奏和镜头后,他忍不住心中称赞道:“扎导这个年纪了还能进步,真的不简单啊。”
而剧情推进到这里,电影中的第一个小冲突出现了。
因为电影里的男主发现有人居然在修建住房的时候偷奸耍滑,一些美国的承包商居然在违规修建一些居住面积更大,内部装修更豪华的公寓。
其标准已经远超了平均每人获得五十平米居住面积的需求。
他们用各种办法进行偷空间。并且跟随着深入调查,男主还发现了不仅美国这么做,还有其他一些国家的工程队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
他们或者申报虚假的人数,或者是用着看似一样,但是却完全不同的装修材料。
就像是某些装修材料,看着是一样的。
在普通人那边装修用的是人工烧制的瓷砖。
而在富商为自己准备的住宅那边则全是天然大理石板。
看似一样,但实际上不同。主角大发雷霆,并且要求彻查这件事。
这些剧情引起了观众们更多的兴趣了。
因为他们现在都在好奇,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全世界所有人都要统一生活标准?
巴赞则通过电影镜头中表现的各种细节来观察这部电影。
比如说在男主所在的房间内始终挂着一幅画,那是金字塔上的一个全知之眼。
还有男主办公室的书桌上有一套去年阿西莫夫才在美国出版的优秀科幻作品《基地》。
还有很多镜头中的隐喻,这些东西让巴赞看的大呼过瘾。因为他能看得懂,所以他有一种窥探到他人不知世界的快感。
而在场的很多观众其实是看不懂这些隐喻的。
所以看的虽然觉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包袱,但是却总是猜不透为什么。
而巴赞已经猜到了一些,他觉得应该是在冥冥之中有一个伟大的存在要求全人类按照一个标准生活。
“这其实是一部宗教片?”巴赞如此想着。
而电影进行到了后半段,终于引出了这段剧情的核心,就是:人到底拥有多少才能知足?
男主和领导以及美国富商们有一段冗长的辩论。
大家的演技都很好,台词也很棒,巴赞看的非常过瘾。一直到电影结束,他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也念念不忘。
而周围的观众们也在走出电影院的时候讨论着。
“今天这电影你觉得好看吗?”
“好看的,尤其是最后的辩论我觉得不错。就是到最后也不知道这电影为什么要让人都住在同样的房子里。”
“我觉得这电影还行吧,节奏有点慢,有的地方我也没大看得懂。”
“是啊,大概要多看几遍。其实还挺好看的,镜头和构图真棒。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也很棒。”
“嗯,这电影要多看几遍才能看懂吧。扎导还是个很有才华的导演啊。”巴赞听着观众们的讨论微微一笑。
看扎导的电影是需要一些观影基础,最好是有一些宗教、文学基础的。
不然有的电影镜头里传来的信息流太密集,一时间是读不懂的。不过巴赞觉得自己是看懂了,而且他觉得很过瘾,可惜这只是一个样片,故事不完整。
但是者不妨碍他回去之后立刻写了一份几千字的长评,并且让助手立刻出发带回巴黎,让他在最新一期的《电影手册》上发表。
“扎导不愧是扎导啊。”写完影评后,巴赞活动了一下酸涩的手腕,他准备消遣一下放放松。
他前往旅馆附近的酒吧来了杯德国啤酒。
虽然在巴黎他更多喝的是葡萄酒,但是偶尔喝啤酒的感觉也很棒,尤其是德国啤酒。
就在他喝酒磕花生的间隙,有一群工人推开酒吧的大门走了进来。
一边走还一边高声讨论着。
“你说电影里那是真的杀人了嘛?”“应该没有吧。”“不是真杀人吗?我看的像真的。”
“别管是不是真的,但是也太爽了!尤其是烧美元煮咖啡那段,简直太爽了!”
“对对对,真的太爽了。我觉得滑膛帅呆了!”“不过滑膛不算好人吧?”
“嗨,管他呢,帅就完事儿了。而且他不算好人也不能算坏人吧。”一群工人们高声讨论着电影的剧情,这让巴赞充满了好奇,他忍不住上前搭话道:“各位,你们是在讨论电影吗?是哪部电影呢?”
第二百四十四章 诡异的荒诞感
巴赞非常热情的请了这群工人一人一杯啤酒,啤酒喝下肚,大家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原来这群工人也是电影爱好者,想看《赡养人类》的样片。在这个时期的欧洲,工人喜欢看电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同时期的中国老百姓中,很多人都不知道电影是什么,但是欧洲早就普及电影和广播了。
不过作为工人,他们自然不可能和那些电影爱好者一样彻夜排队去买票。
毕竟他们第二天还要上班呢,当工人的基本都要干体力活,哪有那么多力气折损在这上面啊。
所以他们并没有买到苏联样片的票。今日首映,因为苏联本身的影响力,还有扎瓦茨基本身在欧洲电影界的影响力。
所以那些电影爱好者自然是第一时间选择购买苏联样片的电影票。
这些工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和巴赞一样的钞能力。
一直到落座了,巴赞才长出了一口气,到现在为止,他才感觉自己舒服了一些。
电影院里闹哄哄的,巴赞等待电影放映的时间刚好打量一下前来观影的观众们。
人很多,但是可以看得出来观众们看上去都接受过相对良好的教育。
虽然说看人衣装定人品行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但现实中这种习惯基本伴随着几乎每一个人。
而且从衣装鉴人也多少有一点点用。因为基本逻辑在于【如果一个人的皮鞋永远闪亮,那么基本可以确定他多半是不从事体力工作的。如果一个人的衬衫永远都没有褶皱,那就证明他在有钱购置好衬衫外,还有大把时间打理(或者有帮手打理)。】
而基于这个逻辑,基本上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工作。
巴赞就是用这种逻辑来判断电影观众的层级。
从观众们的穿衣风格和言谈举止来看,以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员、管理人员、老师等为主。
就在他偷偷观察这些观众的时候,放映厅也黑了下来。观众们立刻安静了下来。
他们满怀期待的等待着电影开场。音乐响起,是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
巴赞露出欣赏的神色。
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并不输给贝多芬。开场音乐便是《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伴随着宏大的管弦乐,电影拉开帷幕。
巴赞提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准备好好观看这部十五分钟的样片。
出于保密目的,扎导拍摄的样片也并没有直接将剧本中关于“终产者”的概念丢出来。
毕竟扎导也不傻,他也知道这个概念必须要在全片播放时搞出来才会有震撼的效果。
所以他截取了剧本中的一段戏,是李锐改编原著后添加的。因为原著《赡养人类》是个篇幅很短的短篇小说,要支撑起一个九十分钟以上的电影时长,那就需要添加更多的细节。
于是李锐在其中添加了关于澳洲开发的细节。
因为大刘的小说特别喜欢把澳洲当成人类最后的流放地。
不管是《赡养人类》还是《地球往事三部曲》都把澳洲当成了流放之所。
所有的人类都被赶到了澳洲进行生存。
所以李锐顺势加了人类改造澳洲的戏码。
并且在改造澳洲的剧情中添加了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议题,那就是【人类到底需要多少资源才够自我满足?】所以当电影开场后,巴赞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
一幢幢的房子并列建筑在一切,远远的看去便像是矩阵出来的一样,它们所有的样子和大小都长得一模一样。
而在更远处,还有更多的工人在修建着同样的房子。
卡车在奔驰着,原材料被大量的投放入工地。伴随着电影的运镜,巴赞能感觉到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尤其是伴随着交响乐,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幅动态的油画风景一样,很美丽很漂亮。
很显然,现场不时的观众都和巴赞一样,陷入了这样的欣赏之中。然后便是一个从下到上的升格画面,男主登场了。
他嚼着口香糖皱着眉看着远处的施工工地,然后对着副手说道:“工作速度太慢了。我们需要在两年内建筑起足够全人类生活的住宅。”
副手则无奈的说道:“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美国几乎把所有的工程车辆都运来了,我们苏联所有的施工员和技术员都来了,中国动员了一点五亿工人在日夜施工。”
伴随着副手的话语,两人背后的远景是一片繁忙的盛大景象。
通过特技拍摄,扎导在1951年的大荧幕上呈现了一种上千万人都在一起工作的浩大场面。
烟尘遮天蔽日,车辆来回飞驰,人员摩肩接踵。
就连看惯了电影的巴赞都忍不住对这个场景赞叹道:“哇哦,拍的真棒。”
同时这样的样片也丢了一个谜团给所有观众。
那就是为什么电影里的人要在两年的时间里修建足够全世界所有人类居住的房子?
而且从台词里大家可以知道,这场行动明显是一场全球行动。苏联出了几乎所有的技术人员,美国人掏空了自己的工程机器,而中国就更直接,直接派出了上亿的工人。
是什么样的工程才值得全世界如此的通力合作?
所有人心中都开始发问,并且也开始期待这个谜团被揭开。而伴随着扎导的镜头,故事一点点的推进。
扎瓦茨基导演是个善于学习的导演。自从看了中国电影后,他觉得中国电影中那种情绪牵引的拍摄方式很不错。
他也在这个项目中尝试使用。
只不过他毕竟是拍了很多年电影的老导演了,所以有的戏码已经拍摄成习惯了。
有的习惯是很难改的。
所以这整部电影的叙事还是基本以扎导自己的风格在推进,注重构图、配乐、台词等等。
尤其是节奏不快。这几乎是所有拍摄文艺片电影的导演的拍摄习惯。
就几乎没看过节奏快的文艺片。
扎导在这十五分钟的样片中已经尽可能的加快自己的节奏了,甚至快到巴赞都觉得稍微有些不适应。
但是看了三分钟后,巴赞慢慢习惯了这种相对较快的节奏和镜头后,他忍不住心中称赞道:“扎导这个年纪了还能进步,真的不简单啊。”
而剧情推进到这里,电影中的第一个小冲突出现了。
因为电影里的男主发现有人居然在修建住房的时候偷奸耍滑,一些美国的承包商居然在违规修建一些居住面积更大,内部装修更豪华的公寓。
其标准已经远超了平均每人获得五十平米居住面积的需求。
他们用各种办法进行偷空间。并且跟随着深入调查,男主还发现了不仅美国这么做,还有其他一些国家的工程队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
他们或者申报虚假的人数,或者是用着看似一样,但是却完全不同的装修材料。
就像是某些装修材料,看着是一样的。
在普通人那边装修用的是人工烧制的瓷砖。
而在富商为自己准备的住宅那边则全是天然大理石板。
看似一样,但实际上不同。主角大发雷霆,并且要求彻查这件事。
这些剧情引起了观众们更多的兴趣了。
因为他们现在都在好奇,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全世界所有人都要统一生活标准?
巴赞则通过电影镜头中表现的各种细节来观察这部电影。
比如说在男主所在的房间内始终挂着一幅画,那是金字塔上的一个全知之眼。
还有男主办公室的书桌上有一套去年阿西莫夫才在美国出版的优秀科幻作品《基地》。
还有很多镜头中的隐喻,这些东西让巴赞看的大呼过瘾。因为他能看得懂,所以他有一种窥探到他人不知世界的快感。
而在场的很多观众其实是看不懂这些隐喻的。
所以看的虽然觉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包袱,但是却总是猜不透为什么。
而巴赞已经猜到了一些,他觉得应该是在冥冥之中有一个伟大的存在要求全人类按照一个标准生活。
“这其实是一部宗教片?”巴赞如此想着。
而电影进行到了后半段,终于引出了这段剧情的核心,就是:人到底拥有多少才能知足?
男主和领导以及美国富商们有一段冗长的辩论。
大家的演技都很好,台词也很棒,巴赞看的非常过瘾。一直到电影结束,他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也念念不忘。
而周围的观众们也在走出电影院的时候讨论着。
“今天这电影你觉得好看吗?”
“好看的,尤其是最后的辩论我觉得不错。就是到最后也不知道这电影为什么要让人都住在同样的房子里。”
“我觉得这电影还行吧,节奏有点慢,有的地方我也没大看得懂。”
“是啊,大概要多看几遍。其实还挺好看的,镜头和构图真棒。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也很棒。”
“嗯,这电影要多看几遍才能看懂吧。扎导还是个很有才华的导演啊。”巴赞听着观众们的讨论微微一笑。
看扎导的电影是需要一些观影基础,最好是有一些宗教、文学基础的。
不然有的电影镜头里传来的信息流太密集,一时间是读不懂的。不过巴赞觉得自己是看懂了,而且他觉得很过瘾,可惜这只是一个样片,故事不完整。
但是者不妨碍他回去之后立刻写了一份几千字的长评,并且让助手立刻出发带回巴黎,让他在最新一期的《电影手册》上发表。
“扎导不愧是扎导啊。”写完影评后,巴赞活动了一下酸涩的手腕,他准备消遣一下放放松。
他前往旅馆附近的酒吧来了杯德国啤酒。
虽然在巴黎他更多喝的是葡萄酒,但是偶尔喝啤酒的感觉也很棒,尤其是德国啤酒。
就在他喝酒磕花生的间隙,有一群工人推开酒吧的大门走了进来。
一边走还一边高声讨论着。
“你说电影里那是真的杀人了嘛?”“应该没有吧。”“不是真杀人吗?我看的像真的。”
“别管是不是真的,但是也太爽了!尤其是烧美元煮咖啡那段,简直太爽了!”
“对对对,真的太爽了。我觉得滑膛帅呆了!”“不过滑膛不算好人吧?”
“嗨,管他呢,帅就完事儿了。而且他不算好人也不能算坏人吧。”一群工人们高声讨论着电影的剧情,这让巴赞充满了好奇,他忍不住上前搭话道:“各位,你们是在讨论电影吗?是哪部电影呢?”
第二百四十四章 诡异的荒诞感
巴赞非常热情的请了这群工人一人一杯啤酒,啤酒喝下肚,大家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原来这群工人也是电影爱好者,想看《赡养人类》的样片。在这个时期的欧洲,工人喜欢看电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同时期的中国老百姓中,很多人都不知道电影是什么,但是欧洲早就普及电影和广播了。
不过作为工人,他们自然不可能和那些电影爱好者一样彻夜排队去买票。
毕竟他们第二天还要上班呢,当工人的基本都要干体力活,哪有那么多力气折损在这上面啊。
所以他们并没有买到苏联样片的票。今日首映,因为苏联本身的影响力,还有扎瓦茨基本身在欧洲电影界的影响力。
所以那些电影爱好者自然是第一时间选择购买苏联样片的电影票。
这些工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和巴赞一样的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