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52节
他先给李锐送了一杯过去,李锐尝了一口,忍不住开口大声赞叹了一句:“甜!”
然后张冠林等领导,还有工厂的工人们,每人都分了一杯糖水。
“好甜啊!”张冠林忍不住赞叹到。
工人蒋兵小心翼翼的接过水杯,他害怕糖水洒出来一点。因为就算是撒出来一点点,在他看来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他眯着眼睛喝了一口,一种沁人心脾的甜味从口腔划入胸腹。
在那一瞬间他仿佛感觉到了一种幻觉,他和的不是糖水,而是一壶烈酒。
因为他感觉到自己胸腹似乎有一团火在燃烧一样。
他看着手中这杯糖水,他忍不住对分糖水的年轻学生说道:“这糖浆我们普通人能买到吗?”
年轻学生想了想说道:“以后肯定能买到。满足一部分外贸订单和军工订单,当然还有一部分留给民用。”
“真好啊,真甜。这是我这辈子吃过嘴甜的东西了。”蒋兵看着手中的水杯,他喃喃自语:“我能带回去给我孩子喝吗?”
年轻学生是最近几天在车间里和蒋兵搭档,蒋兵是一个非常踏实肯干的人,任何不懂得技术问题都会请教。
哪怕他已经快四十了,但是对着只有二十岁,小的都能当他孩子的年轻学生还一口一个师傅的叫着。
这让很多学生都不好意思,也更加倍的将技术传授给他。
年轻学生从自己身上取下一个配发他的水壶,将自己水杯里的糖水都装了进去。
“来,蒋师傅,带回去给孩子和嫂子喝。”“这……使不得,使不得!”蒋兵想也没想的就要推辞。
因为在他看来糖是很宝贵的东西。
黑龙江年人均供糖量只有一百克左右。
如此甜蜜的东西,是大家都没有尝过的。
蒋兵怎么好意思收呢?
但是年轻学生强行将自己的水壶塞进蒋兵手中:“拿着,蒋师傅。一壶糖水而已。带回去,让家里人都尝尝。”
“你在做一个全中国最甜蜜的事业啊。你收下我一壶糖水以后是要还的。”
蒋兵看着年轻学生:“还多少?”
年轻学生笑着说:“蒋师傅,你和你的同事们一定要建成全亚洲最大的一个糖厂啊。以后你就还我一个亚洲第一的糖厂吧!全中国人吃糖的问题,就拜托给您和您的同事们了。”
蒋兵的推辞松了,他紧紧握着水壶,然后重重的点头道:“好!”
不知道为什么,蒋兵觉得自己身上好像有一种责任感。
一种要对全国人民吃糖负责的责任感。
年轻学生说的话并没有刻意压低声音,周围很多人都听见了。包括李锐和张冠林厂长。
张冠林默默握拳,亚洲第一糖厂。亚洲第一,全国人民都有糖吃。
以到了知天命之年的他忽然感觉自己迸发出了一团新的火焰。
当蒋兵带着水壶回家的时候,刚好他的儿子蒋弘也放学回家了。蒋弘是他的骄傲,这个孩子很聪明,从小会读书。
家里再穷,砸锅卖铁蒋兵也没断过给蒋弘的学费。
如今的他已经高中最后一年了,老师说他有很大的机会可以考进哈工大读书。
蒋兵将带回家的糖水分给自己的媳妇和儿子喝的时候,两人都瞪大了眼睛。
“好甜啊!老蒋,你从哪弄来的糖水啊?”媳妇盯着蒋兵。
儿子蒋弘业看着蒋兵说:“老爸,你不是把钱都拿去买糖了吧。”
蒋兵呵呵一笑:“当然不是,是我们工厂新建的糖化车间今天出产了第一批糖浆。今天算是发福利,每人领到了一杯糖水。”
听到老爸这么说,蒋弘哦了一声,然后说道:“可是我看很多书,感觉我们国家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多发展农业。很多人还吃不起饭呢,包括很多农民。”
“制糖要很多甘蔗、甜菜吧。要很多化肥吧,我觉得还是用来种粮食比较好。”
蒋兵摸摸儿子的脑袋:“长大了啊,现在还知道关心农业和农民。”
“这是自然,我们国家有三亿多农民,我们是个农民国家。我自然要关心农民。”
蒋弘昂着头,有一种少年人特有的朝气。
“我以后要考上哈工大,我就要学和农业相关的知识,制造农用机械,化肥设备。”
蒋兵欣慰的点点头:“好。儿子有出息,有志气!不过你也不用担心我们厂制糖的问题。这些糖是从土豆淀粉里面制作出来的。”
“土豆淀粉?!”“对,土豆淀粉。而且是从苏联进口的。”
“哦,用来出口吧。糖还是太贵了,我们还是吃不起啊。”
“不,儿子。这次不一样了,这些糖浆的生产会很便宜。只要我们能扩大产能,以后我们黑龙江,我们全中国的人都能吃得起糖了。”
蒋弘不可置信:“要四点五亿人吃得起糖,那要多久啊!”
“也许只需要十几年。”蒋兵的眼中充满了希翼。
“爸爸要努力工作,和其他同事一起。建造一个中国最大,亚洲第一的糖厂。到时候要让全中国人每个人都能吃得起糖。”
“好,老爸,你说的。那我们做个约定。”蒋兵笑呵呵的看着蒋弘:“什么约定?”
“老爸,你建设最大的糖厂,我考上哈工大,然后去建设中国最大的化肥厂!”蒋弘骄傲而充满朝气。
“你解决中国人吃糖的问题,我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他对着蒋兵伸出一只手,一本正经的看着老爸:“老爸,我们就这么约定了。”
蒋兵也收起笑容,非常严肃的看着蒋弘:“蒋弘同志,你下定决心了?我听说生产化肥设备也是很辛苦的。光是学习知识就很累了。”
“我不怕辛苦,只怕一生所学无所施展。保尔说过,人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人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不想当一个悔恨和羞耻的人。”
蒋弘还显稚嫩的脸庞却一片真诚。
蒋兵的手重重的和儿子握在一起。蒋弘有着少年人的骄傲,不骄傲还是少年人吗?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好,粪土当年万户侯。
第一百五十五章 有人能薅羊毛吗
“目前,我们从苏联进口的土豆,每六公斤可以制作一公斤淀粉。每公斤淀粉可以制成糖浆一千二百克。如果继续分蜜提纯晶体化,可得单晶糖七百五十百克。”
“每个发酵缸,一次可发酵糖化五百公斤淀粉。一次产糖浆六百公斤。目前糖化车间仅仅只有两百个发酵缸。
按照糖化车间的大小,最大可一次发酵五百缸。而且糖化车间是从原本膨化第四和第五车间改造而来。第五车间的改造还未完成。”
“两个车间全都改造完成,完整生产的话。两个车间一年可生产糖浆三万三千吨。相当于糖两万两千吨。”
“目前产能扩充最大的问题第一在于车间的扩大建设。这一点需要张厂长和哈尔滨政府协调。”
“第二在于土豆的用量。苏联的土豆很多,二战末期,苏联土豆年产量达到五千万吨。
现在苏联每年土豆产量也保持在六千万吨左右。
苏联土豆多到吃不完,用来喂牲口都嫌多。每年有很多土豆直接烂在仓库里了。
苏联人很愿意出口土豆给我们。如今我们产量不大尚可,产量大了之后中苏铁路的现有运力是不够的。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
李锐正拿着整理出来的数据进行汇报。
其实关于苏联的土豆,那是真的多到爆炸。土豆产量在1973年达到巅峰,年产土豆壹亿零叁佰万吨。
以苏联的人口来计算,差不多一个人能分到一吨土豆。这么多土豆对苏联来说重要也重要,它是很多人的粮食也是牲口的饲料。
但是苏联明显消化不了这么多土豆,导致很多土豆要么烂在地力,要么烂在仓库。
虽然苏联到处想卖土豆,但当时欧洲哪个国家缺土豆啊。德国都年产两千六百万吨土豆了。
这份报告主要是向周总理汇报。
周总理已经大概忙完了黑龙江这边的事情了。
本来这份报告应该是由王鸣岐教授来做。
但是他不太擅长应付这种场面,所以委托了李锐来帮他搞定。“而且最关键一点是,我们生产的糖浆,其生产成本仅为美国同类型产品的八分之一。苏联同类型产品的十分之一。”
李锐这句话刚说完,周总理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没办法,这就是超越时代的技术代差而带来的降维打击。
在美国和苏联都在采用昂贵的酸法制糖的时候,生物法制糖对他们来说就是天降之物。
而且由于酸法制糖昂贵的成本,导致美国和苏联以及全世界现在主要的产糖国都必须使用玉米淀粉去制糖。
因为玉米的淀粉转化率高,这也代表着出糖率高。
而土豆转化淀粉率在主要谷物中是属于比较低的那种。
淀粉转化率低,那就代表着出糖率低。搭配上昂贵的酸法制糖,那可能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所以精制玉米淀粉加昂贵的酸法制糖,就造成了现如今糖价的居高不下。
美国还好,因为美国是一个大平原,气候又特别适合种植玉米。美国就没缺过玉米,所以美国才能生产大量的玉米糖浆。
苏联就比较惨了,苏联现在的玉米产量并不乐观。
难以完全依赖本国的玉米糖浆来满足苏联人民对糖的需求。
其实不仅苏联,现如今的世界除了美国以外,全世界其他国家谁不缺糖?
仅仅依靠蔗糖是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
酸法制糖也不是所有国家都玩得转的。
所以生物制糖法的技术保密级别很高。
菌种的配置和最后的发酵都要由北平的技术员来做。
地方工厂和地方政府不能插手。每次取用菌种需要三人在场,做到每一毫克的菌种都要做到能笔笔对账,绝对不允许任何一毫克菌种流出去。
所以当李锐说出糖浆生产成本的时候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就连周总理都忍不住问道:“李锐同志,你的成本没有算错吗?”
李锐摇摇头:“没错。这还是因为我们进口苏联土豆要缴纳一笔不算少的运费,把土豆价格拉高了许多。如果我们国家可以大量生产土豆的话,我预计我们制糖的成本还能降低三分之一。”
“而且形成规模效应后,成本是可以进一步拉低的。我们目前榨取提纯等消耗还是比较大的。这方面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来拉低成本。”
听着李锐的话,周总理忍不住站起来踱步:“李锐同志,你说的都是真的?真能这么便宜?”
然后张冠林等领导,还有工厂的工人们,每人都分了一杯糖水。
“好甜啊!”张冠林忍不住赞叹到。
工人蒋兵小心翼翼的接过水杯,他害怕糖水洒出来一点。因为就算是撒出来一点点,在他看来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他眯着眼睛喝了一口,一种沁人心脾的甜味从口腔划入胸腹。
在那一瞬间他仿佛感觉到了一种幻觉,他和的不是糖水,而是一壶烈酒。
因为他感觉到自己胸腹似乎有一团火在燃烧一样。
他看着手中这杯糖水,他忍不住对分糖水的年轻学生说道:“这糖浆我们普通人能买到吗?”
年轻学生想了想说道:“以后肯定能买到。满足一部分外贸订单和军工订单,当然还有一部分留给民用。”
“真好啊,真甜。这是我这辈子吃过嘴甜的东西了。”蒋兵看着手中的水杯,他喃喃自语:“我能带回去给我孩子喝吗?”
年轻学生是最近几天在车间里和蒋兵搭档,蒋兵是一个非常踏实肯干的人,任何不懂得技术问题都会请教。
哪怕他已经快四十了,但是对着只有二十岁,小的都能当他孩子的年轻学生还一口一个师傅的叫着。
这让很多学生都不好意思,也更加倍的将技术传授给他。
年轻学生从自己身上取下一个配发他的水壶,将自己水杯里的糖水都装了进去。
“来,蒋师傅,带回去给孩子和嫂子喝。”“这……使不得,使不得!”蒋兵想也没想的就要推辞。
因为在他看来糖是很宝贵的东西。
黑龙江年人均供糖量只有一百克左右。
如此甜蜜的东西,是大家都没有尝过的。
蒋兵怎么好意思收呢?
但是年轻学生强行将自己的水壶塞进蒋兵手中:“拿着,蒋师傅。一壶糖水而已。带回去,让家里人都尝尝。”
“你在做一个全中国最甜蜜的事业啊。你收下我一壶糖水以后是要还的。”
蒋兵看着年轻学生:“还多少?”
年轻学生笑着说:“蒋师傅,你和你的同事们一定要建成全亚洲最大的一个糖厂啊。以后你就还我一个亚洲第一的糖厂吧!全中国人吃糖的问题,就拜托给您和您的同事们了。”
蒋兵的推辞松了,他紧紧握着水壶,然后重重的点头道:“好!”
不知道为什么,蒋兵觉得自己身上好像有一种责任感。
一种要对全国人民吃糖负责的责任感。
年轻学生说的话并没有刻意压低声音,周围很多人都听见了。包括李锐和张冠林厂长。
张冠林默默握拳,亚洲第一糖厂。亚洲第一,全国人民都有糖吃。
以到了知天命之年的他忽然感觉自己迸发出了一团新的火焰。
当蒋兵带着水壶回家的时候,刚好他的儿子蒋弘也放学回家了。蒋弘是他的骄傲,这个孩子很聪明,从小会读书。
家里再穷,砸锅卖铁蒋兵也没断过给蒋弘的学费。
如今的他已经高中最后一年了,老师说他有很大的机会可以考进哈工大读书。
蒋兵将带回家的糖水分给自己的媳妇和儿子喝的时候,两人都瞪大了眼睛。
“好甜啊!老蒋,你从哪弄来的糖水啊?”媳妇盯着蒋兵。
儿子蒋弘业看着蒋兵说:“老爸,你不是把钱都拿去买糖了吧。”
蒋兵呵呵一笑:“当然不是,是我们工厂新建的糖化车间今天出产了第一批糖浆。今天算是发福利,每人领到了一杯糖水。”
听到老爸这么说,蒋弘哦了一声,然后说道:“可是我看很多书,感觉我们国家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多发展农业。很多人还吃不起饭呢,包括很多农民。”
“制糖要很多甘蔗、甜菜吧。要很多化肥吧,我觉得还是用来种粮食比较好。”
蒋兵摸摸儿子的脑袋:“长大了啊,现在还知道关心农业和农民。”
“这是自然,我们国家有三亿多农民,我们是个农民国家。我自然要关心农民。”
蒋弘昂着头,有一种少年人特有的朝气。
“我以后要考上哈工大,我就要学和农业相关的知识,制造农用机械,化肥设备。”
蒋兵欣慰的点点头:“好。儿子有出息,有志气!不过你也不用担心我们厂制糖的问题。这些糖是从土豆淀粉里面制作出来的。”
“土豆淀粉?!”“对,土豆淀粉。而且是从苏联进口的。”
“哦,用来出口吧。糖还是太贵了,我们还是吃不起啊。”
“不,儿子。这次不一样了,这些糖浆的生产会很便宜。只要我们能扩大产能,以后我们黑龙江,我们全中国的人都能吃得起糖了。”
蒋弘不可置信:“要四点五亿人吃得起糖,那要多久啊!”
“也许只需要十几年。”蒋兵的眼中充满了希翼。
“爸爸要努力工作,和其他同事一起。建造一个中国最大,亚洲第一的糖厂。到时候要让全中国人每个人都能吃得起糖。”
“好,老爸,你说的。那我们做个约定。”蒋兵笑呵呵的看着蒋弘:“什么约定?”
“老爸,你建设最大的糖厂,我考上哈工大,然后去建设中国最大的化肥厂!”蒋弘骄傲而充满朝气。
“你解决中国人吃糖的问题,我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他对着蒋兵伸出一只手,一本正经的看着老爸:“老爸,我们就这么约定了。”
蒋兵也收起笑容,非常严肃的看着蒋弘:“蒋弘同志,你下定决心了?我听说生产化肥设备也是很辛苦的。光是学习知识就很累了。”
“我不怕辛苦,只怕一生所学无所施展。保尔说过,人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人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不想当一个悔恨和羞耻的人。”
蒋弘还显稚嫩的脸庞却一片真诚。
蒋兵的手重重的和儿子握在一起。蒋弘有着少年人的骄傲,不骄傲还是少年人吗?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好,粪土当年万户侯。
第一百五十五章 有人能薅羊毛吗
“目前,我们从苏联进口的土豆,每六公斤可以制作一公斤淀粉。每公斤淀粉可以制成糖浆一千二百克。如果继续分蜜提纯晶体化,可得单晶糖七百五十百克。”
“每个发酵缸,一次可发酵糖化五百公斤淀粉。一次产糖浆六百公斤。目前糖化车间仅仅只有两百个发酵缸。
按照糖化车间的大小,最大可一次发酵五百缸。而且糖化车间是从原本膨化第四和第五车间改造而来。第五车间的改造还未完成。”
“两个车间全都改造完成,完整生产的话。两个车间一年可生产糖浆三万三千吨。相当于糖两万两千吨。”
“目前产能扩充最大的问题第一在于车间的扩大建设。这一点需要张厂长和哈尔滨政府协调。”
“第二在于土豆的用量。苏联的土豆很多,二战末期,苏联土豆年产量达到五千万吨。
现在苏联每年土豆产量也保持在六千万吨左右。
苏联土豆多到吃不完,用来喂牲口都嫌多。每年有很多土豆直接烂在仓库里了。
苏联人很愿意出口土豆给我们。如今我们产量不大尚可,产量大了之后中苏铁路的现有运力是不够的。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
李锐正拿着整理出来的数据进行汇报。
其实关于苏联的土豆,那是真的多到爆炸。土豆产量在1973年达到巅峰,年产土豆壹亿零叁佰万吨。
以苏联的人口来计算,差不多一个人能分到一吨土豆。这么多土豆对苏联来说重要也重要,它是很多人的粮食也是牲口的饲料。
但是苏联明显消化不了这么多土豆,导致很多土豆要么烂在地力,要么烂在仓库。
虽然苏联到处想卖土豆,但当时欧洲哪个国家缺土豆啊。德国都年产两千六百万吨土豆了。
这份报告主要是向周总理汇报。
周总理已经大概忙完了黑龙江这边的事情了。
本来这份报告应该是由王鸣岐教授来做。
但是他不太擅长应付这种场面,所以委托了李锐来帮他搞定。“而且最关键一点是,我们生产的糖浆,其生产成本仅为美国同类型产品的八分之一。苏联同类型产品的十分之一。”
李锐这句话刚说完,周总理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没办法,这就是超越时代的技术代差而带来的降维打击。
在美国和苏联都在采用昂贵的酸法制糖的时候,生物法制糖对他们来说就是天降之物。
而且由于酸法制糖昂贵的成本,导致美国和苏联以及全世界现在主要的产糖国都必须使用玉米淀粉去制糖。
因为玉米的淀粉转化率高,这也代表着出糖率高。
而土豆转化淀粉率在主要谷物中是属于比较低的那种。
淀粉转化率低,那就代表着出糖率低。搭配上昂贵的酸法制糖,那可能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所以精制玉米淀粉加昂贵的酸法制糖,就造成了现如今糖价的居高不下。
美国还好,因为美国是一个大平原,气候又特别适合种植玉米。美国就没缺过玉米,所以美国才能生产大量的玉米糖浆。
苏联就比较惨了,苏联现在的玉米产量并不乐观。
难以完全依赖本国的玉米糖浆来满足苏联人民对糖的需求。
其实不仅苏联,现如今的世界除了美国以外,全世界其他国家谁不缺糖?
仅仅依靠蔗糖是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
酸法制糖也不是所有国家都玩得转的。
所以生物制糖法的技术保密级别很高。
菌种的配置和最后的发酵都要由北平的技术员来做。
地方工厂和地方政府不能插手。每次取用菌种需要三人在场,做到每一毫克的菌种都要做到能笔笔对账,绝对不允许任何一毫克菌种流出去。
所以当李锐说出糖浆生产成本的时候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就连周总理都忍不住问道:“李锐同志,你的成本没有算错吗?”
李锐摇摇头:“没错。这还是因为我们进口苏联土豆要缴纳一笔不算少的运费,把土豆价格拉高了许多。如果我们国家可以大量生产土豆的话,我预计我们制糖的成本还能降低三分之一。”
“而且形成规模效应后,成本是可以进一步拉低的。我们目前榨取提纯等消耗还是比较大的。这方面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来拉低成本。”
听着李锐的话,周总理忍不住站起来踱步:“李锐同志,你说的都是真的?真能这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