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37节
连长则是亲自报了一箱可乐到朱可夫的面前。
朱可夫点点头:“辛苦了。这批可乐在市面上卖的怎么样?”
“元帅,可以说是抢购。胜利百货商场已经挤满了人,那个楼层干事谢尔比不得不拉起了警戒线,控制排队购买可乐的人群。”
“现在商场每天限量供应一千瓶可乐。不然他们的库存都不够了。”朱可夫点点头:“知道了,你先下去忙吧。”
“是,元帅!”连长敬了个礼后离开,朱可夫拿起一瓶山海关可乐打量起来。
这个可乐采用玻璃瓶封装,玻璃瓶外用彩色包装纸包裹。包装纸上印刷着中苏双语的可乐名,还有山海关和千里江山图的图案。
这个包装是当时李锐坚持要用的,代价就是这包装纸的成本上升了六倍。
但是李锐觉得这很值得。如今的中国还没有足够的品牌意识,很多商人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包装与品牌的力量。
而从微末之时,李锐就要开始先布局。
让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想到可乐就要想到山海关可乐。
山海关可乐的包装很精美,比可口可乐的包装还要好看。而且背面还印刷着【为了最后的胜利!】这样的标语。
这瞬间赢得了朱可夫元帅的好感。打开瓶盖,顿顿顿一朱可夫元帅畅饮一口。
“哦一哈!”长处一口气,朱可夫元帅眼神都亮了。
这个味道也太好了,一点都不逊色于可口可乐,甚至口味好像还更好一点。
“果然,还是社会主义可乐才更对我的胃口啊!”朱可夫元帅没忍住,一口气把一瓶可乐直接干了。
与此同时,山海关可乐在苏联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和大学生中引发了一场小小的风波。
苏联高级知识分子,当年不少都有过去外国学习或者交流的经验。
有的人在二战时为了避难跑去美国,等到战争结束又回来苏联。这其中很多人都是喝过可乐的。
他们中许多人对可乐的喜爱一点都不下于朱可夫。
不过现在可乐不好买了,他们也不是朱可夫,能直接去和商场经理索要。
一天一千瓶可乐的配额,想买就要排队。这让很多人不满。于是在斯大林同志在前往莫斯科大学进行参观检查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斯大林同志对与会的科学家和大学生代表们询问,他们有什么需要时。
有一名科学家直言不讳的提出了他们的要求。
“斯大林同志,可乐。我们需要更多的可乐。来自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山海关可乐。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希望能大批量配发到学校里,让师生们能敞开购买。”
不苟言笑的斯大林同志忍不住微微扬起眉毛:“来自社会主义中国的山海关可乐?”
第五十三章 下车就被围
山海关可乐引发的抢购狂潮最终还是传到了斯大林的耳朵里了。
他微微有点惊讶,但是他还是让自己的秘书去给自己买了一瓶回来。
斯大林并不是很喜欢喝可乐,他更喜欢苏联原产的龙薅汽水(一种草本植物饮料,有龙薅药草的味道,很多人喝不惯)。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知道可乐好不好喝。
毕竟英美领导人招待过他可口可乐。浅尝一口,斯大林觉得和口可口乐好像没什么区别。
“朱可夫元帅喝了吗?”斯大林想到了苏联高层里的可乐品鉴大师。
“喝了,朱可夫元帅表示以后不需要在喝“特供伏特加”了。”秘书回答道。
这是得到了苏联第一可乐品鉴大师的肯定。
斯大林在办公室内踱步。他在思考一些问题,同时他也把负责苏联民生问题的负责人找了过来。
负责人来了之后先对斯大林问好。
斯大林挥挥手表示不需要太多虚礼,斯大林开门见山的说道:“我们的人民在副食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吗?”
负责人一听这话就开始冒汗。
在二战结束的前两年还好说,大家都是努力战后重建,没有太多心思想起他的。
但是当最近几年,苏联经济开始好转,大量退役士兵成为工厂工人。
包括整个社会对二战的牺牲开始出现了一种思想回潮。
因为苏联在二战中牺牲太大,二十到三十岁的这一代年轻人,每十个人就有四个牺牲在战场上。
这种伤痛是难以抑制的。
所以苏联境内对酒水的需求是连年增加。
同时也有相关方面专家提议,提高副食品供给可以有效缓解人民的这种悲痛和思念。
毕竟生活还要继续过。不能把思想一直回溯在几年前。
所以负责民生部分的负责人最近几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尽可能的确保民众能够买到足够多的副食品。
用以提升居民幸福感。
但是这不是负责人拍拍脑袋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现在美苏争霸,所有的国力都是向重工业倾斜。
轻工业可以分到的物资本来就很有限。
再加上现在苏联经济开始腾飞,工人的收入一天比一天高,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一天比一天强。
负责民生用品保障的负责人头都大了。
所以即便是有些畏惧,负责人还是硬着头皮说道:“斯大林同志,我们现在尽可能的保证一个四人的家庭,每天能从市场上购买到不少于五百克的香肠。”
“没人每天最少可以买到两百克牛奶或一百克干酪。酸黄瓜和格瓦斯是不限量的。伏特加只能保证工厂工人一个月可以配给到一到两瓶。啤酒配给在四瓶。”
“糖果、巧克力、奶油蛋糕、水果、鱼子酱、鳕鱼罐头、葡萄酒等无法做到全员配给。只能优先供应功勋商店。”
负责人所说的功勋商店是苏联模式下的一种特殊商店。
当家中有人为国牺牲,并且认定为功勋,或者是自己在政府担任一定级别的官员时,就可以去功勋商店购物。
功勋商店的配给更多更大,食品也更好。
原本功勋商店是照顾那些为国有功者的家人而开设的。
但是到八十年代却成为苏联最大的贪污地,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在斯大林时代,功勋商店还是单纯的功勋商店。
只为烈士遗孀家属以及少部分高级官员提供服务。
“而除此之外,我们国内的饮料和冰激凌雪糕配给还是比较充足的。夏天时能保证每个人每天都能买到一根雪糕。”
负责人说道这里有些得意,至少在这方面的配给还是够得。
但是斯大林却叼起了他的大烟斗道:“雪糕和冰激凌的供应充足这是应该的。我们苏联有那么多牧场,可以供应苏联所有人每天都喝到新鲜的牛奶。”
“但是饮料供应充足?应该是没有人买吧。”斯大林这话说得不轻不重。
但是负责人的头却低下去了。斯大林说得是实话,苏联生产的饮料味道实在是老派。
除了果汁之外,其他饮料都不好卖。苏联的果汁很实在,是真的用果肉压榨出来的。
但是苏联本身就不是一个水果大国,平时吃新鲜水果都很困难。哪里来的那多果肉给你榨汁。
所以市面上的果汁饮品抢手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伏特加。
是和葡萄酒属于同一个级别的高档货。
“中国那边听说有准备向我们出口大量副食?”斯大林继续询问。
“对。”负责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条汗巾擦了擦额头的汗:“驻北平商务部的同志给我拍了一份电报。夸奖了新中国在生产副食品上的优势。”
“他们似乎是掌握了一些欧美食品厂都没有掌握的秘方。根据商务部的同志们说,味道极好。而且价格也不高,可以直接使用卢布结算。”
“我打算让这些商品先放在胜利百货商场售卖。如果效果好……”“胜利百货商场已经开始排大队了。”
斯大林打断了负责人的话:“你是不是并没有太关注这件事?”
“这……斯大林同志……”“算了,你这么忙。”斯大林明显不想再这种事情上和负责人纠缠:“我只知道现在莫斯科已经刮起了一阵中国可乐的旋风。”
“中国副食品的口味极好。从莫斯科大学的教授师生们到钢铁厂的工人再到集体农庄的庄员们都很喜欢。”
斯大林用烟斗指了指负责人:“你需要去催促,让中国方面加大产量。他们的出口额太低了。扩大十倍都不够。”
“还有,他们是不是除了饮料之外,还有其他副食品出口过来。”“是的。”
“这件事你和商务部的同志们去协调一下。让中国尽可能的加大产量。让我们把副食品加工的手腾出来。”
负责人这时才意识到斯大林找自己,可不光是为了询问苏联人餐桌的问题。
“斯大林同志,您的意思是想要让中国全面成为苏联的副食品生产国?”“对!”
斯大林点头:“生产副食品,不论是饮料还是其他什么的,他们对国家的帮助太小。还会牵扯许多的精力。一瓶中国产的可乐只卖二十戈比,而中国需要我们大量的工业产品。”
“哪怕是一条淘汰的莫辛纳甘步枪都能从中国人手上换来十箱可乐。我们没有必要在副食品上进行折腾。如果中国能在食品方面成为我们的支援国这自然是最好的。”
“这让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战斗!”听到斯大林通知的话,负责人点点头:“明白了,斯大林同志。我会亲自去和中国大使馆的商务参赞联系的。据说他今天下午就该抵达莫斯科了。”
火车缓缓的停在莫斯科火车站的站台。
时隔多年,李强又一次踏上了莫斯科的土地。这有一种让他故地重游的感觉。
但是他还没有来得及感慨一声,就被呼啦啦围上来的人群给吓了一跳。
第五十四章 要搞就搞大的
李强刚下火车就被一群人给围住了。
一开始他还以为是来接他的大使馆同志,可是仔细打量一看,来的全是高鼻梁蓝眼睛的苏联人啊。
“李强同志,我是人民百货商店的,请问您手上还有多少可以调配的可乐额度。我们需要二十万瓶。”
“李强同志,我是爱沙尼亚商务部的,请问你手上还有多少可乐的配额?”
“李强同志,我是斯洛文尼亚的……”“同志,我是白俄罗斯的……”“同志,我是格鲁吉亚……”
一群人围了上来,把李强都给搞蒙圈了。
怎么回事,怎么来了这么多人?
他们在吵吵嚷嚷的说些什么?虽然李强的俄语说的很好,但是这群天南海北的人说的话都有口音,而且语速还贼快。
朱可夫点点头:“辛苦了。这批可乐在市面上卖的怎么样?”
“元帅,可以说是抢购。胜利百货商场已经挤满了人,那个楼层干事谢尔比不得不拉起了警戒线,控制排队购买可乐的人群。”
“现在商场每天限量供应一千瓶可乐。不然他们的库存都不够了。”朱可夫点点头:“知道了,你先下去忙吧。”
“是,元帅!”连长敬了个礼后离开,朱可夫拿起一瓶山海关可乐打量起来。
这个可乐采用玻璃瓶封装,玻璃瓶外用彩色包装纸包裹。包装纸上印刷着中苏双语的可乐名,还有山海关和千里江山图的图案。
这个包装是当时李锐坚持要用的,代价就是这包装纸的成本上升了六倍。
但是李锐觉得这很值得。如今的中国还没有足够的品牌意识,很多商人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包装与品牌的力量。
而从微末之时,李锐就要开始先布局。
让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想到可乐就要想到山海关可乐。
山海关可乐的包装很精美,比可口可乐的包装还要好看。而且背面还印刷着【为了最后的胜利!】这样的标语。
这瞬间赢得了朱可夫元帅的好感。打开瓶盖,顿顿顿一朱可夫元帅畅饮一口。
“哦一哈!”长处一口气,朱可夫元帅眼神都亮了。
这个味道也太好了,一点都不逊色于可口可乐,甚至口味好像还更好一点。
“果然,还是社会主义可乐才更对我的胃口啊!”朱可夫元帅没忍住,一口气把一瓶可乐直接干了。
与此同时,山海关可乐在苏联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和大学生中引发了一场小小的风波。
苏联高级知识分子,当年不少都有过去外国学习或者交流的经验。
有的人在二战时为了避难跑去美国,等到战争结束又回来苏联。这其中很多人都是喝过可乐的。
他们中许多人对可乐的喜爱一点都不下于朱可夫。
不过现在可乐不好买了,他们也不是朱可夫,能直接去和商场经理索要。
一天一千瓶可乐的配额,想买就要排队。这让很多人不满。于是在斯大林同志在前往莫斯科大学进行参观检查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斯大林同志对与会的科学家和大学生代表们询问,他们有什么需要时。
有一名科学家直言不讳的提出了他们的要求。
“斯大林同志,可乐。我们需要更多的可乐。来自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山海关可乐。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希望能大批量配发到学校里,让师生们能敞开购买。”
不苟言笑的斯大林同志忍不住微微扬起眉毛:“来自社会主义中国的山海关可乐?”
第五十三章 下车就被围
山海关可乐引发的抢购狂潮最终还是传到了斯大林的耳朵里了。
他微微有点惊讶,但是他还是让自己的秘书去给自己买了一瓶回来。
斯大林并不是很喜欢喝可乐,他更喜欢苏联原产的龙薅汽水(一种草本植物饮料,有龙薅药草的味道,很多人喝不惯)。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知道可乐好不好喝。
毕竟英美领导人招待过他可口可乐。浅尝一口,斯大林觉得和口可口乐好像没什么区别。
“朱可夫元帅喝了吗?”斯大林想到了苏联高层里的可乐品鉴大师。
“喝了,朱可夫元帅表示以后不需要在喝“特供伏特加”了。”秘书回答道。
这是得到了苏联第一可乐品鉴大师的肯定。
斯大林在办公室内踱步。他在思考一些问题,同时他也把负责苏联民生问题的负责人找了过来。
负责人来了之后先对斯大林问好。
斯大林挥挥手表示不需要太多虚礼,斯大林开门见山的说道:“我们的人民在副食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吗?”
负责人一听这话就开始冒汗。
在二战结束的前两年还好说,大家都是努力战后重建,没有太多心思想起他的。
但是当最近几年,苏联经济开始好转,大量退役士兵成为工厂工人。
包括整个社会对二战的牺牲开始出现了一种思想回潮。
因为苏联在二战中牺牲太大,二十到三十岁的这一代年轻人,每十个人就有四个牺牲在战场上。
这种伤痛是难以抑制的。
所以苏联境内对酒水的需求是连年增加。
同时也有相关方面专家提议,提高副食品供给可以有效缓解人民的这种悲痛和思念。
毕竟生活还要继续过。不能把思想一直回溯在几年前。
所以负责民生部分的负责人最近几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尽可能的确保民众能够买到足够多的副食品。
用以提升居民幸福感。
但是这不是负责人拍拍脑袋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现在美苏争霸,所有的国力都是向重工业倾斜。
轻工业可以分到的物资本来就很有限。
再加上现在苏联经济开始腾飞,工人的收入一天比一天高,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一天比一天强。
负责民生用品保障的负责人头都大了。
所以即便是有些畏惧,负责人还是硬着头皮说道:“斯大林同志,我们现在尽可能的保证一个四人的家庭,每天能从市场上购买到不少于五百克的香肠。”
“没人每天最少可以买到两百克牛奶或一百克干酪。酸黄瓜和格瓦斯是不限量的。伏特加只能保证工厂工人一个月可以配给到一到两瓶。啤酒配给在四瓶。”
“糖果、巧克力、奶油蛋糕、水果、鱼子酱、鳕鱼罐头、葡萄酒等无法做到全员配给。只能优先供应功勋商店。”
负责人所说的功勋商店是苏联模式下的一种特殊商店。
当家中有人为国牺牲,并且认定为功勋,或者是自己在政府担任一定级别的官员时,就可以去功勋商店购物。
功勋商店的配给更多更大,食品也更好。
原本功勋商店是照顾那些为国有功者的家人而开设的。
但是到八十年代却成为苏联最大的贪污地,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在斯大林时代,功勋商店还是单纯的功勋商店。
只为烈士遗孀家属以及少部分高级官员提供服务。
“而除此之外,我们国内的饮料和冰激凌雪糕配给还是比较充足的。夏天时能保证每个人每天都能买到一根雪糕。”
负责人说道这里有些得意,至少在这方面的配给还是够得。
但是斯大林却叼起了他的大烟斗道:“雪糕和冰激凌的供应充足这是应该的。我们苏联有那么多牧场,可以供应苏联所有人每天都喝到新鲜的牛奶。”
“但是饮料供应充足?应该是没有人买吧。”斯大林这话说得不轻不重。
但是负责人的头却低下去了。斯大林说得是实话,苏联生产的饮料味道实在是老派。
除了果汁之外,其他饮料都不好卖。苏联的果汁很实在,是真的用果肉压榨出来的。
但是苏联本身就不是一个水果大国,平时吃新鲜水果都很困难。哪里来的那多果肉给你榨汁。
所以市面上的果汁饮品抢手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伏特加。
是和葡萄酒属于同一个级别的高档货。
“中国那边听说有准备向我们出口大量副食?”斯大林继续询问。
“对。”负责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条汗巾擦了擦额头的汗:“驻北平商务部的同志给我拍了一份电报。夸奖了新中国在生产副食品上的优势。”
“他们似乎是掌握了一些欧美食品厂都没有掌握的秘方。根据商务部的同志们说,味道极好。而且价格也不高,可以直接使用卢布结算。”
“我打算让这些商品先放在胜利百货商场售卖。如果效果好……”“胜利百货商场已经开始排大队了。”
斯大林打断了负责人的话:“你是不是并没有太关注这件事?”
“这……斯大林同志……”“算了,你这么忙。”斯大林明显不想再这种事情上和负责人纠缠:“我只知道现在莫斯科已经刮起了一阵中国可乐的旋风。”
“中国副食品的口味极好。从莫斯科大学的教授师生们到钢铁厂的工人再到集体农庄的庄员们都很喜欢。”
斯大林用烟斗指了指负责人:“你需要去催促,让中国方面加大产量。他们的出口额太低了。扩大十倍都不够。”
“还有,他们是不是除了饮料之外,还有其他副食品出口过来。”“是的。”
“这件事你和商务部的同志们去协调一下。让中国尽可能的加大产量。让我们把副食品加工的手腾出来。”
负责人这时才意识到斯大林找自己,可不光是为了询问苏联人餐桌的问题。
“斯大林同志,您的意思是想要让中国全面成为苏联的副食品生产国?”“对!”
斯大林点头:“生产副食品,不论是饮料还是其他什么的,他们对国家的帮助太小。还会牵扯许多的精力。一瓶中国产的可乐只卖二十戈比,而中国需要我们大量的工业产品。”
“哪怕是一条淘汰的莫辛纳甘步枪都能从中国人手上换来十箱可乐。我们没有必要在副食品上进行折腾。如果中国能在食品方面成为我们的支援国这自然是最好的。”
“这让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战斗!”听到斯大林通知的话,负责人点点头:“明白了,斯大林同志。我会亲自去和中国大使馆的商务参赞联系的。据说他今天下午就该抵达莫斯科了。”
火车缓缓的停在莫斯科火车站的站台。
时隔多年,李强又一次踏上了莫斯科的土地。这有一种让他故地重游的感觉。
但是他还没有来得及感慨一声,就被呼啦啦围上来的人群给吓了一跳。
第五十四章 要搞就搞大的
李强刚下火车就被一群人给围住了。
一开始他还以为是来接他的大使馆同志,可是仔细打量一看,来的全是高鼻梁蓝眼睛的苏联人啊。
“李强同志,我是人民百货商店的,请问您手上还有多少可以调配的可乐额度。我们需要二十万瓶。”
“李强同志,我是爱沙尼亚商务部的,请问你手上还有多少可乐的配额?”
“李强同志,我是斯洛文尼亚的……”“同志,我是白俄罗斯的……”“同志,我是格鲁吉亚……”
一群人围了上来,把李强都给搞蒙圈了。
怎么回事,怎么来了这么多人?
他们在吵吵嚷嚷的说些什么?虽然李强的俄语说的很好,但是这群天南海北的人说的话都有口音,而且语速还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