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为什么张秀兰和宋畅没有疑惑她的到来?
  为什么她算准了她拆开信的季节?
  为什么聊天窗口总是显示对方正在输入中?
  为什么那天她要靠着栏杆才堪堪站立?
  为什么她在炎热的夏天也手脚冰凉?
  苍白、干燥、腐败的脸。
  她低头,看着那些字,视线停留了很久。
  整齐地把它们叠好,抚平折痕。
  她没有说话,呼吸变得浅而缓。
  眨了下眼,泪忽然就落下来,砸在她的名字上,晕开了一片墨。
  一滴
  简珩。我叫简珩。
  两滴
  我只是不想你再一个人了。
  三滴
  你可以不用笑,也不用说话。用眼睛去看就好。
  四滴
  你害怕感情这东西耽误你成为一个成功的上官瑾,对吗?
  五滴
  我想我们能不能,好好说一次话。
  忽地水痕慢慢渗开,她的名字已经看不清了。
  她闭上眼,世界安静下来。只有风还在吹,吹过阳台,吹过那三封信留下的痕迹。
  指尖还有点凉,她慢慢把手握紧,抱住了自己。
  泪没有再落下了。有些东西不会再回来了。
  窗外空中澄澈,看来明天又是一个好天气。
  她低头,额发遮住了眼角干涸的泪痕。
  她没有再说话,轻轻吐了一口气。
  窗外,有花开了。
  作者有话说:
  这封信的坑终于填上了也是封面的摘录,写的时候在想简珩会怎么写,她会跟上官瑾说什么。
  但还是觉得没有写出她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这些话来概括她的十八个月太轻了。
  祝好
  第42章 玉兰花开
  雨下了一夜。
  上官瑾走在湿润的青石板路上,雨水打湿了她风衣的下摆。她的步伐不疾不徐,深黑的伞面低垂,遮住了半张脸,连眼神也隐在一片阴影里。
  这场雨从昨夜下到现在,仿佛有意在拖延什么。街边的玉兰花开得正好,枝头满是清白的花,风吹来,簌簌地掉下一些花瓣,落在潮湿的泥土里,很快融进了水迹。
  三年了。
  上官瑾站在维尔顿音乐学院的排练厅里,琴弓轻轻滑过琴弦,声音清冷而明亮。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宽敞的教室,光影细碎。她弹奏的曲子是肖邦的奏鸣曲,曲调里有挥之不去的忧伤。
  身边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音乐家们,他们沉浸在各自的练习中。她的身影看上去优雅而坚定,却没人知道这三年里她经历过多少失眠和挣扎。
  她此后不那么经常练琴了,倒是常常出现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翻阅着生物图鉴和散文诗集。生活依旧有条不紊地向前走着,上课、排练、比赛、参加几次音乐会,她很少再去思考情感方面的问题。
  她知道自己不能停下来。维尔顿,是家族安排她去的地方,贵族和艺术的聚集地,是通往未来的阶梯。
  有时,在那边的晚上,她会打开手机,看看镇江的消息,简璋偶尔会给她发来家里的照片,简钰在镜头前咧嘴笑得灿烂,这个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眉眼间似乎有故人的影子。侯昊洋会发些校园的趣事给她,宋畅不时也会跟她视频聊天,谈论她未来的演出,笑声里带着一丝轻松。
  那一次,侯昊洋带着家人特地来维尔顿看她演出,演出后他们在一家意大利餐厅坐下,谈笑风生。
  许知夏端起酒杯,笑得明媚:小瑾儿,这几年你越来越成熟,琴声也有了几分深沉的韵味,大家都说你已经是个小大人了~
  上官瑾低头浅笑,声音轻柔:知夏阿姨惯会打趣我,还差得远呢!
  侯昊洋在一旁开玩笑:你就别谦虚了,我妈都没夸过我。
  这句话让上官瑾心里一紧,她微微一笑转移了话题:
  别光说我了,你最近怎么样啊?学校还适应吗?
  侯昊洋笑着说:挺好的,刚参加完和夏大的篮球赛,我们队拿了第三名。你回来一定要看我打一次。
  上官素端起一碗汤,眼神温柔:瑾这次的演出真的有她祖父的风采呢。
  侯朗点点头,赞许地说:小瑾确实了不起,有了她,我们家小洋也算放心了。
  爸,你这话说得我好像多败家似的。
  气氛渐渐柔和,大家谈到未来,许知夏看着上官瑾,缓缓地道:
  小洋总是说,你是他最好的朋友。哎呦,想到你们两个刚会爬时就老在一起玩,那傻小子还总哭
  上官瑾抿唇,心里却被一股复杂的情绪搅动。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扫向窗外的夜色,仿佛想借风声掩盖心底的酸楚。
  谢谢叔叔阿姨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照,她低声说,我也很感谢,有像他这样的朋友。
  话虽如此,她的心里明白,那个无法触及的空白依然在那里。
  纪岚插话道:等瑾复活节假回国一定再好好聚聚,这几年大家都忙,能坐下来聊聊挺难得。
  上官素为他斟了杯酒,看向上官瑾的目光也多了几分关切:瑾,别把自己逼的太紧,偶尔也要休息一下。
  她点点头,语气没有起伏:我会注意的,您也要照顾好自己。
  窗外,街灯下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夜空中繁星点点。
  上官瑾在那棵玉兰树下停下了。
  她缓缓蹲下,撑伞的那只手略微颤了颤,撑伞的角度变了些,雨水落到肩头,但她并没有抖动,也没有躲避。
  她从包里拿出那只包得很严实的木盒,外面是一层层蜡纸,里面装着一本牛皮笔记本和两封包装不同的信,信封边缘早已卷翘。她没有着急打开盒子,只是将它放在玉兰树下,静静看着。
  去年她也来过。
  前年也是。
  第一年,她走得近,指尖碰到那片树皮的时候,才发现它比记忆中更加粗粝。那年她一言不发地站了很久,嘴唇几乎被她咬得青紫。
  但今年不同。
  她知道自己可能不会再来了。
  她取出小铲子,把三年前就挖好的坑掘开,泥土还带着雨水的湿意,略微松软,动作一慢,泥土就会染上指节。她并不嫌脏,只是专注地挖着,小心地把木盒放进去。
  信已经看过很多遍,几乎可以背下来,但她依然低头望着它们,好像还能看出什么新的痕迹。
  第一封是简珩的日记。她的字秀气潇洒,写着某一天的下雨,某一天的考试,某一天晚自习的天色。她在里面悄悄写着对她的好感,又像是在克制,不让人发现。
  第二封是那封匿名信。
  她其实一眼就看出是简珩写的。
  落款没有名字,但每一笔都是她熟悉的,那种小心翼翼地语气但我还是想祝你快乐。、祝你十八岁:昭昭如愿,岁岁安澜。这些话,她一遍又一遍读着,早就忘了第一次读时的心境了。
  第三封,是宋畅交给她的。
  那是简珩的最后一封信。
  她一开始读不进去,只是看着刺眼的白发愣。
  她说不出一句话,连哭都哭不出来。
  见信时,春天应该已经来了吧。
  上官瑾伸出手,指尖缓缓抚过那几封信,指腹摩挲着信封上的皱痕,轻轻地,轻轻地,将它们放进了坑里,慢慢用土填好。
  她站起身,雨滴从伞沿滑落,滴到脚背上。
  风轻轻拂过,玉兰树微微颤动,一片花瓣飘飘摇摇落下,打在她伞边,又贴着伞面滑下,像极了某年某月简珩每一次叫她的名字,平静的,吃惊的,无措的,生气的,还有悲伤的。
  忘了吧。
  她低声说,声音平静得近乎温柔。
  下次别再遇见我了,简珩。
  风吹得更紧了。
  伞面微微颤着,雨滴密密落下,打在青石板上,溅起一阵水花。
  上官瑾站在玉兰树下,最后看了一眼那处被泥土封住的痕迹。眼神淡淡的,像水中月影,轻轻一晃便再难捕捉。
  她没有再说话。
  只是撑着伞转身,沿着雨中的石板路,一步一步走远。
  那是一种极静的离开,不带一丝声响。
  仿佛此生的热烈都已埋入泥土,从此风月两清,尘缘不见。
  玉兰树轻轻摇曳,雪白的花瓣簌簌而落。
  一瓣落在她肩头,她没有理会。
  又一瓣随风飘入泥里,悄无声息地覆盖在那三封信之上。
  再过些日子,这些信都会被雨水浸透,被泥土吞没,被时间慢慢抹去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