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常去福利院帮忙的阿姨姓阮,义务帮扶了很多年。
樊景遥的姓是随福利院统一规定,名字则是阮阿姨取的。
大概是因为这个层面,阮阿姨对他也总是比别人上心。小时候不懂事,一众小朋友总喊她妈妈。后来年纪大点,在妈妈面前加了姓。再后来,就变成了阿姨。
一步步地回到本应该的关系和位置上。
刚离开的几年都只是发条祝福短信,也不知道那脸面怎么就那么金贵,最近几年樊景遥都会专门打通电话,问问身体状况,也不会赘述太多。
阮阿姨已年近七十,樊景遥觉得有一天算一天,再之后还真不知道能不能见上面了。
今天照例打电话,提示音响了许久都没人接听。
樊景遥挂断后去干了点其他事,回过头重拨时终于接通。
他还没等说话,对面是个有些陌生的男声。
“景遥啊?”
樊景遥应了声,随后想起来应该是阮阿姨的儿子。
“洋洋哥吗?”
“对、对,是我!”
通话中沉默了一秒,樊景遥没送上本应该的祝福,隐约觉得对面像是有话要说。
果然缓了缓,韩洋吸了口气,说:“我妈年前突发疾病,在医院待到现在,看着……不大好。她醒过来时总是迷迷糊糊念叨你,我本来想打电话,又担心打扰到你。我想,或许你能否抽出时间,过来看看?她还是很惦记你,不见到人,我怕她走都走不踏实。”
他说完略有尴尬地笑了声,似乎认为这个要求有些僭越。
樊景遥没回应的几秒钟里,他就已经放弃,转而帮忙找着理由:“没关系的,我知道你忙,离得还远。这太突然了,也是没办法的……”
“你给我个地址吧,本来过年放假也打算出门的,我回去看看你们。”
实则根本没有出行计划,他说瞎话的本事随着年纪一同渐长。
通话对面的人很开心,不断重复着说着“过两天见”。
樊景遥痛快的决定令他没想到,反应稍显夸张。像是对背后发生过的某些事感到过意不去,而樊景遥则提都没有提。
樊景遥的行动很快,看到年初一早上有直飞北华市的航班,就十分干脆的订下。
反正他也没有别的行程,也没有其他要见的人。
原以为这么长时间没回来,多少会感到陌生,可没想到飞机还没等真正降落,从空中俯瞰到下面纵横交错的雪白地面时,所有熟悉的一切如潮水般扑面而来。
他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凌冽的味道,数九寒冬里锋利如刀的冷风刮在皮肤上。
两千多公里的距离,樊景遥走了十几年,再回去也不过就是飞机上的几个小时而已。
第4章 懒洋洋便利店(往事1)
五点四十分下课,在五点半时樊景遥就开始收拾东西往书包里装,将讲台上激。情四射口沫横飞的黄帮主视若无睹。
新学期正式开始调整了座位,小胖和樊景遥同班一年多,头一次和他做同桌,对于他每天下午课一结束就收拾东西回家,不上晚自习的行为感到震惊和不解。
他也不知道樊景遥是什么来路,竟然能当着班主任的面收拾细软准备溜之大吉,属实是令人敬佩。
还剩最后几分钟时,陈敏没忍住,好奇心驱使令他战胜了对樊景遥的恐惧,趴在桌上小声道:“你家里是怎么和帮主说的啊,也不想上晚自习……”
樊景遥瞥了他一眼,跟看傻子似的。
陈敏被他这阴冷的一眼扫得噤了声,不再多嘴。
没办法,他人就是这么怂。
下课铃才一响,樊景遥一甩书包推开后门撑着桌子直接跳了出去,班主任黄蓉站在讲台上愣了两秒钟,眼见着樊景遥在走廊里狂奔跑到前门。
她握着粉笔头狠劲一丢,被路过的樊景遥轻松躲过,气得无可奈何喊了声:“下课!”
嗓门比铃声还大。
樊景遥不是逃课,他是有正事要做。
他一个高中生身兼数职,每天晚上六点到十点半去便利店是第一份工。
班主任是知道他什么情况的,这种不用上晚自习,周六周日能双休的待遇还是她帮忙和学校申请的,就因为樊景遥情况特殊。
每天傍晚下课就背着书包骑车狂奔的就这么一个人,看门的大爷对他印象深刻,刚一见远处骑着车飞来个人影,门就已经提前给他开了。
又过了两三分钟,才陆陆续续有学生从教学楼里奔往食堂。
骑车从学校至便利店,穿几个别人难找见的小路,能在六点前能准时到。
这时候夕阳将落,远处的云端一片橙红的光景,照在专心蹬车的人身上,像是加了层柔光滤镜,衬得樊景遥的眉眼也不再如方才那般冷硬。
上白班的是个四十多岁的阿姨,孩子和樊景遥一届不同校,陪读的同时找个事情做。
她不清楚樊景遥具体什么情况,但马上要经历高考的孩子为了打工连课都上不了,想也知道家庭情况肯定不同寻常。
或许是因为孩子同龄,她对樊景遥也格外包容。
见到他进了门,将自行车推到室内灯的小仓库里,出来后又气喘吁吁地将校服外套脱下。
“不都说了,不用这么着急,晚点就晚点,我女儿晚上都在学校吃,我也不差早下班那几分钟,你骑个车在大马路上,莽莽撞撞的!”
这个年纪的人,所有的关心总是用带有责备的语气说出口。
樊景遥没有娇生惯养的福气,每每听到这类话,不会像自家孩子一样嫌她唠叨,而是很礼貌地笑笑。
“我炸的丸子,早上来给你放冰箱了,还有两根玉米,吃的时候记得热一下,别冷的直接往嘴里塞!”
樊景遥道了谢,目送着崔阿姨出门,然后抓着校服坐到收银台后面坐了下来,吹着空调歇了会,平复下心跳。
九月初还是留有夏季的余热,北华的入秋总是在一瞬间,但很明显现在那个瞬间还没来,只能继续忍受着一动就一身汗的温度。
便利店开在没有门禁的老式居民区,楼宇之间纵横交错颇有些四通八达的意味,不熟悉的人进来迷路是十有八。九的,导航都时常导不明白。
这一带距离大型商超有些远,坐公共交通还要换乘。家里有车的还行,年老些或是不开车的去一趟就很麻烦。
小超市倒是有一些,下楼买个烟酒零食什么的能买到,挑就没得挑了。
这家便利店是阮阿姨家开的,前两年她家儿子大学毕业后一头扎回老家,投资了这么个小店。
店面上下两层,收拾得非常干净明亮,物品分区摆放井井有条,除了零食杂物,基本的生活用品和水果也有。
不算特别大,但反正日常用的都不缺。
樊景遥工作日主要上晚班,周六休息,周日要待一整天。因为他无处可去住在店里,所以休息和上班倒也没什么区别。
工作其实还好,打扫卫生整理货架,顺带收银。如果早上赶上送货,就看着搭把手。
这个年纪甭管男孩女孩都精力旺盛,只要不坐到教室里,保证全天都是活力四射。
所以看着辛苦,于樊景遥来说过得也不算苦,毕竟再苦也比不上福利院。
周五晚上的顾客没那么多,许多人都是等着休息日去商超囤些生活用品。
一连到晚上十点,樊景遥开始对账,打扫卫生。
到十点半又把自行车推出来,将门一锁,骑着车奔往第二个打工地点,小商业街里头的网咖。
樊景遥每个周五和周六要在这儿通宵做网管。
网咖老板本来看他是个学生不愿意要,但樊景遥来时表现得很迫切,后来看了他的身份证确认成年后,也就叫他来上班了。
原本晚班的工作是上一天休一天,时间长了老板又觉得他上着学吃不消,只让他周五周六两天晚上过来。
从老板的角度来看并不合算,为此空出来的那几天他还得亲自过来看店。
樊景遥偶尔会觉得自己运气挺好,遇见的都是好人。
通宵工作是很辛苦,但胜在白天回便利店后可以补觉,总得来说也算可以。
两份工作加起来说赚多些肯定是没有,不过足够自己生活,甚至比普通人家同龄人一个月的零花钱要多出许多。
樊景遥不爱大肆宣扬悲惨身世,除了阮阿姨和黄帮主,其余人大多不知道他什么情况。
早上六点钟有人来接班,樊景遥登记时间后走出去,对着已经升起的太阳伸了个懒腰,溜达去街道对面的早点铺买了俩包子和皮蛋粥,挂在车把上准备往回骑,突然想起来昨天崔姨放到冰箱里的丸子和玉米还没来得及吃。
便利店六点四十开门,慢悠悠骑着回去就行。
到底还是年轻,通宵过后的人除了连打几个哈欠外,没多少不适。
休息日大清早的路上车不多,樊景遥朝太阳升起的方向骑,眯着眼睛被拥抱在晨光中。
樊景遥的姓是随福利院统一规定,名字则是阮阿姨取的。
大概是因为这个层面,阮阿姨对他也总是比别人上心。小时候不懂事,一众小朋友总喊她妈妈。后来年纪大点,在妈妈面前加了姓。再后来,就变成了阿姨。
一步步地回到本应该的关系和位置上。
刚离开的几年都只是发条祝福短信,也不知道那脸面怎么就那么金贵,最近几年樊景遥都会专门打通电话,问问身体状况,也不会赘述太多。
阮阿姨已年近七十,樊景遥觉得有一天算一天,再之后还真不知道能不能见上面了。
今天照例打电话,提示音响了许久都没人接听。
樊景遥挂断后去干了点其他事,回过头重拨时终于接通。
他还没等说话,对面是个有些陌生的男声。
“景遥啊?”
樊景遥应了声,随后想起来应该是阮阿姨的儿子。
“洋洋哥吗?”
“对、对,是我!”
通话中沉默了一秒,樊景遥没送上本应该的祝福,隐约觉得对面像是有话要说。
果然缓了缓,韩洋吸了口气,说:“我妈年前突发疾病,在医院待到现在,看着……不大好。她醒过来时总是迷迷糊糊念叨你,我本来想打电话,又担心打扰到你。我想,或许你能否抽出时间,过来看看?她还是很惦记你,不见到人,我怕她走都走不踏实。”
他说完略有尴尬地笑了声,似乎认为这个要求有些僭越。
樊景遥没回应的几秒钟里,他就已经放弃,转而帮忙找着理由:“没关系的,我知道你忙,离得还远。这太突然了,也是没办法的……”
“你给我个地址吧,本来过年放假也打算出门的,我回去看看你们。”
实则根本没有出行计划,他说瞎话的本事随着年纪一同渐长。
通话对面的人很开心,不断重复着说着“过两天见”。
樊景遥痛快的决定令他没想到,反应稍显夸张。像是对背后发生过的某些事感到过意不去,而樊景遥则提都没有提。
樊景遥的行动很快,看到年初一早上有直飞北华市的航班,就十分干脆的订下。
反正他也没有别的行程,也没有其他要见的人。
原以为这么长时间没回来,多少会感到陌生,可没想到飞机还没等真正降落,从空中俯瞰到下面纵横交错的雪白地面时,所有熟悉的一切如潮水般扑面而来。
他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凌冽的味道,数九寒冬里锋利如刀的冷风刮在皮肤上。
两千多公里的距离,樊景遥走了十几年,再回去也不过就是飞机上的几个小时而已。
第4章 懒洋洋便利店(往事1)
五点四十分下课,在五点半时樊景遥就开始收拾东西往书包里装,将讲台上激。情四射口沫横飞的黄帮主视若无睹。
新学期正式开始调整了座位,小胖和樊景遥同班一年多,头一次和他做同桌,对于他每天下午课一结束就收拾东西回家,不上晚自习的行为感到震惊和不解。
他也不知道樊景遥是什么来路,竟然能当着班主任的面收拾细软准备溜之大吉,属实是令人敬佩。
还剩最后几分钟时,陈敏没忍住,好奇心驱使令他战胜了对樊景遥的恐惧,趴在桌上小声道:“你家里是怎么和帮主说的啊,也不想上晚自习……”
樊景遥瞥了他一眼,跟看傻子似的。
陈敏被他这阴冷的一眼扫得噤了声,不再多嘴。
没办法,他人就是这么怂。
下课铃才一响,樊景遥一甩书包推开后门撑着桌子直接跳了出去,班主任黄蓉站在讲台上愣了两秒钟,眼见着樊景遥在走廊里狂奔跑到前门。
她握着粉笔头狠劲一丢,被路过的樊景遥轻松躲过,气得无可奈何喊了声:“下课!”
嗓门比铃声还大。
樊景遥不是逃课,他是有正事要做。
他一个高中生身兼数职,每天晚上六点到十点半去便利店是第一份工。
班主任是知道他什么情况的,这种不用上晚自习,周六周日能双休的待遇还是她帮忙和学校申请的,就因为樊景遥情况特殊。
每天傍晚下课就背着书包骑车狂奔的就这么一个人,看门的大爷对他印象深刻,刚一见远处骑着车飞来个人影,门就已经提前给他开了。
又过了两三分钟,才陆陆续续有学生从教学楼里奔往食堂。
骑车从学校至便利店,穿几个别人难找见的小路,能在六点前能准时到。
这时候夕阳将落,远处的云端一片橙红的光景,照在专心蹬车的人身上,像是加了层柔光滤镜,衬得樊景遥的眉眼也不再如方才那般冷硬。
上白班的是个四十多岁的阿姨,孩子和樊景遥一届不同校,陪读的同时找个事情做。
她不清楚樊景遥具体什么情况,但马上要经历高考的孩子为了打工连课都上不了,想也知道家庭情况肯定不同寻常。
或许是因为孩子同龄,她对樊景遥也格外包容。
见到他进了门,将自行车推到室内灯的小仓库里,出来后又气喘吁吁地将校服外套脱下。
“不都说了,不用这么着急,晚点就晚点,我女儿晚上都在学校吃,我也不差早下班那几分钟,你骑个车在大马路上,莽莽撞撞的!”
这个年纪的人,所有的关心总是用带有责备的语气说出口。
樊景遥没有娇生惯养的福气,每每听到这类话,不会像自家孩子一样嫌她唠叨,而是很礼貌地笑笑。
“我炸的丸子,早上来给你放冰箱了,还有两根玉米,吃的时候记得热一下,别冷的直接往嘴里塞!”
樊景遥道了谢,目送着崔阿姨出门,然后抓着校服坐到收银台后面坐了下来,吹着空调歇了会,平复下心跳。
九月初还是留有夏季的余热,北华的入秋总是在一瞬间,但很明显现在那个瞬间还没来,只能继续忍受着一动就一身汗的温度。
便利店开在没有门禁的老式居民区,楼宇之间纵横交错颇有些四通八达的意味,不熟悉的人进来迷路是十有八。九的,导航都时常导不明白。
这一带距离大型商超有些远,坐公共交通还要换乘。家里有车的还行,年老些或是不开车的去一趟就很麻烦。
小超市倒是有一些,下楼买个烟酒零食什么的能买到,挑就没得挑了。
这家便利店是阮阿姨家开的,前两年她家儿子大学毕业后一头扎回老家,投资了这么个小店。
店面上下两层,收拾得非常干净明亮,物品分区摆放井井有条,除了零食杂物,基本的生活用品和水果也有。
不算特别大,但反正日常用的都不缺。
樊景遥工作日主要上晚班,周六休息,周日要待一整天。因为他无处可去住在店里,所以休息和上班倒也没什么区别。
工作其实还好,打扫卫生整理货架,顺带收银。如果早上赶上送货,就看着搭把手。
这个年纪甭管男孩女孩都精力旺盛,只要不坐到教室里,保证全天都是活力四射。
所以看着辛苦,于樊景遥来说过得也不算苦,毕竟再苦也比不上福利院。
周五晚上的顾客没那么多,许多人都是等着休息日去商超囤些生活用品。
一连到晚上十点,樊景遥开始对账,打扫卫生。
到十点半又把自行车推出来,将门一锁,骑着车奔往第二个打工地点,小商业街里头的网咖。
樊景遥每个周五和周六要在这儿通宵做网管。
网咖老板本来看他是个学生不愿意要,但樊景遥来时表现得很迫切,后来看了他的身份证确认成年后,也就叫他来上班了。
原本晚班的工作是上一天休一天,时间长了老板又觉得他上着学吃不消,只让他周五周六两天晚上过来。
从老板的角度来看并不合算,为此空出来的那几天他还得亲自过来看店。
樊景遥偶尔会觉得自己运气挺好,遇见的都是好人。
通宵工作是很辛苦,但胜在白天回便利店后可以补觉,总得来说也算可以。
两份工作加起来说赚多些肯定是没有,不过足够自己生活,甚至比普通人家同龄人一个月的零花钱要多出许多。
樊景遥不爱大肆宣扬悲惨身世,除了阮阿姨和黄帮主,其余人大多不知道他什么情况。
早上六点钟有人来接班,樊景遥登记时间后走出去,对着已经升起的太阳伸了个懒腰,溜达去街道对面的早点铺买了俩包子和皮蛋粥,挂在车把上准备往回骑,突然想起来昨天崔姨放到冰箱里的丸子和玉米还没来得及吃。
便利店六点四十开门,慢悠悠骑着回去就行。
到底还是年轻,通宵过后的人除了连打几个哈欠外,没多少不适。
休息日大清早的路上车不多,樊景遥朝太阳升起的方向骑,眯着眼睛被拥抱在晨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