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他不由得在心里感慨,阮玲珑和赵铮夫妇真是奇才,做事周全不说,而且极有远见。
第五站是肥料与农药作坊。
这里的气味颇为复杂,草木灰、骨粉、鱼杂、腐熟的粪肥、还有一些研磨成粉的矿物和草药混合在一起。
作坊里的工人们正按照配方将各种原料混合、搅拌、装袋。
阮玲珑拿起一袋标着“追肥”字样的成品,向周衡昌解释道:“这是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调配的肥料。旁边的是杀虫防病的药粉和药水,大多用植物提取或矿物配置,毒性较低,但需严格按照说明使用。”
周衡昌抓起一把黑褐色的颗粒肥料,在指尖捻了捻,又凑近闻了闻。
“这便是你田地高产的秘诀之一?”
“没错。”阮玲珑肯定道,“良种是根本,但好肥和科学的田间管理同样不可或缺。地力需要养护,而非一味索取。”
最后,阮玲珑带着皇帝来到自家的田地里,这也是周衡昌的要求。
当周衡昌最终站在阮玲珑名下那片广袤的麦田前时,此时节正值麦穗灌浆饱满,沉甸甸地压弯了麦秆,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金黄。
麦穗硕大,颗粒饱满,密密麻麻,几乎看不到空隙。
风吹过,麦浪翻滚,发出沙沙的丰收乐章。
“这,这麦田亩产几何?”周衡昌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身为帝王,他太清楚粮食意味着什么。大周立国以来,他从未在奏报上见过如此壮观、如此充满希望的麦田景象。
“去岁秋播的这块地,按经验估算,亩产当在九石(约540斤)上下。”阮玲珑平静地回答。
“九石!”周衡昌猛地吸了一口气,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
他疾步走入田埂,不顾身份地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托起一穗沉甸甸的麦子,仔细端详着那饱满得几乎要爆开的麦粒。
那金黄的色泽,那沉甸甸的分量,像是最美的珍宝,灼热了他的掌心,更点燃了他心中压抑已久的某种期盼。
“好,好,好!”他连说三个“好”字,一声比一声高亢,一声比一声激动,饱含着帝王的狂喜与震撼。
周衡昌站起身,环顾这片无边无际的金色海洋,胸膛剧烈起伏着。
这哪里是麦田?
这是国泰民安的基石,是社稷稳固的希望!
震撼与激动过后,一个更强烈的念头占据了周衡昌的心头。他转向阮玲珑,目光灼灼,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与恳切。
“玲珑,平安镇之盛景,朕亲眼所见,叹为观止!此非一地之福,乃大周万民之幸!”
“朕恳切请教,如何才能将这‘平安镇之法’,将这高产的良种、这科学的农艺、这惠民的产业……复制推广至大周其他州县?让这金色的麦浪,亦能席卷我大周更广阔的土地,解百姓饥馑之苦,奠国家富强之基?望你不吝赐教!”
周衡昌的姿态放得极低,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一个真心求教、渴望改变的学生。
阳光洒在他雪白的鬓角,映照着他眼中燃烧的、名为“希望”的火焰。
这一刻,裕民山庄的主人阮玲珑,成为了大周天子眼中,照亮未来道路的那盏最明亮的灯。
99
第99章 变故
◎玲珑解惑,文静进京◎
面对皇帝周衡昌的提问,阮玲珑的回答清晰而务实。
“陛下,”她指着繁忙的作坊和四周广阔的田地,“平安镇之法,核心在于‘联动’。官府需牵头,与各州府县衙联营,设立类似作坊,将深加工产业铺开。”
“有条件之地,可允地方富商参股,既能引入资金经验,又能分散风险,更能将利益与地方捆绑,使其真正落地生根。此理,同样适用于其他便民利商的产业。”
阮玲珑顿了顿,目光投向远方平坦的官道:“然而,产业兴旺,流通为要。运输与道路,实乃经济血脉。”
“若货物积压于产地,无法通达四方,再好的作坊也是空谈。因此,修路、护路、畅通商道,与兴办产业同等重要。平安镇之繁荣,半赖此路。”
周衡昌频频点头,深以为然,将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间。
他喜欢与阮玲珑交谈,因为她的思路清晰且务实,没有朝臣的弯弯绕绕和歌功颂德,只有解决问题的直接和方法。
周衡昌在平安镇的半个月,过得充实而愉悦。他像一个孜孜不倦的学生,贪婪地吸收着阮玲珑带来的关于民生富足的“新学问”。
他也喜欢平安镇的氛围,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但是,身为帝王,南巡计划未完成,即便不舍,他不得不启程离开。
临行前,他特意再次来到裕民山庄,深深看了眼那位始终沉默低调的“文氏”。那股挥之不去的熟悉感,如同附骨之疽,让他无法释怀。
最终,周衡昌还是留下了最隐秘的指令给心腹暗卫:详细调查“文氏”的真实身份。他需要解开这个疑惑。
周衡昌的离去,让裕民山庄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文静依旧每日一丝不苟地易容,不曾懈怠。
阮玲珑看着母亲对着镜子仔细修饰面容,忍不住劝道:“娘,其实您若不愿,大可不必如此辛苦。他,虽是帝王,若真相认,以他如今对您的态度和对这里的看重,未必会勉强您回宫。您有选择的自由。”
文静放下手中的工具,转过身,易容后平凡的脸上,唯有那双眼睛依旧清澈温柔。
她轻轻抚上女儿已微微显怀的小腹,声音柔和却无比坚定。
“玲珑,我的宝贝女儿。娘经历过那金笼子里的日子,知道那看似锦绣繁华下的冰冷和窒息。娘如今所求,不过是守着你,守着这个家,看着我的小外孙平安降生,看着你自由自在、开开心心地做你想做的事。”
“这份平静安稳,来之不易,娘绝不会让任何事、任何人来打扰。他是皇帝,可他的世界太大,也太复杂。我们之间,就这样很好。”
阮玲珑看着文静眼中那份历经沧桑后的澄澈与守护,心中温暖,便不再多言。
然而,这份难得的宁静很快被打破。
半个月后,一个惊天动地的噩耗如同晴天霹雳,震动了整个平安镇,也撕裂了大周朝短暂的祥和。
皇帝周衡昌在南巡微服私访途中,遇刺身亡!
紧接着,北狄大军趁大周国丧、朝局动荡之际,悍然南下,连破三城,兵锋直指京城。
一时间,举国震动,流言四起,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平安镇虽远在西南,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粮价骤然上涨,人心惶惶。
所幸卢文清早有准备,手段果决。
他第一时间严控粮价,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同时调集衙役和乡勇加强巡逻,安抚民心,将恐慌压制在最低限度,维持住了平安镇来之不易的秩序。
事实上,周衡昌遇刺是真,但“身亡”却是他精心布下的迷雾。
此次离京南巡,他明为体察民情,暗中更重要的目的,是揪出朝中与北狄勾结的蛀虫,并引蛇出洞,然后一网打尽。
他早已安排好了替身,那替身在遇刺地点“奄奄一息,重伤卧床”,吸引着所有心怀叵测者的目光。
而真正的周衡昌,则金蝉脱壳,秘密调集早已布置好的精锐之师,如一把淬毒的匕首,悄无声息地绕到北狄大军的侧后方,发动了雷霆万钧的突袭。
与此同时,他留在京城的暗棋早已启动。
禁军如臂使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暴露出来的通敌官员和奸商一网打尽,彻底肃清了内部的隐患。
这场战争,在周衡昌亲自坐镇指挥下,如疾风骤雨般迅猛推进。
仅仅三个月,北狄大军便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回漠北老巢。大周潜伏已久的危机,随着北狄的溃败和内部蛀虫的清除,终于被彻底斩断。
只不过,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
在最后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周衡昌身先士卒,激励士气。可不曾想,一支来自暗处的淬毒冷箭,带着北狄最阴狠的混合剧毒,精准地射穿了他的肩胛。
箭簇入肉极深,毒素瞬间蔓延。
尽管随军御医拼尽全力拔箭清创,保住了周衡昌的性命,但那诡异的北狄奇毒却如同跗骨之蛆,始终无法根除。
周衡昌高热持续不退,伤口反复溃烂流脓,他时而清醒,时而陷入危险的昏迷,生命之火在剧毒的蚕食下忽明忽灭。
京城所有顶尖御医束手无策,只能勉强维持周衡昌的生命体征。
早在周衡昌中毒受伤之时,他便安排自己最信任的暗卫首领亲自率领一小队精锐,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裕民山庄。
暗卫带来了皇帝周衡昌的亲笔密信,以及一枚代表最高指令的龙纹令牌。
他跪在徐闻道面前,声音嘶哑而沉重:“徐老神医!陛下……陛下在北狄战场身中奇毒,命悬一线!陛下昏迷前最后一道旨意,命卑职无论如何也要将您请回京城。求神医救救陛下,救救大周!”
第五站是肥料与农药作坊。
这里的气味颇为复杂,草木灰、骨粉、鱼杂、腐熟的粪肥、还有一些研磨成粉的矿物和草药混合在一起。
作坊里的工人们正按照配方将各种原料混合、搅拌、装袋。
阮玲珑拿起一袋标着“追肥”字样的成品,向周衡昌解释道:“这是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调配的肥料。旁边的是杀虫防病的药粉和药水,大多用植物提取或矿物配置,毒性较低,但需严格按照说明使用。”
周衡昌抓起一把黑褐色的颗粒肥料,在指尖捻了捻,又凑近闻了闻。
“这便是你田地高产的秘诀之一?”
“没错。”阮玲珑肯定道,“良种是根本,但好肥和科学的田间管理同样不可或缺。地力需要养护,而非一味索取。”
最后,阮玲珑带着皇帝来到自家的田地里,这也是周衡昌的要求。
当周衡昌最终站在阮玲珑名下那片广袤的麦田前时,此时节正值麦穗灌浆饱满,沉甸甸地压弯了麦秆,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金黄。
麦穗硕大,颗粒饱满,密密麻麻,几乎看不到空隙。
风吹过,麦浪翻滚,发出沙沙的丰收乐章。
“这,这麦田亩产几何?”周衡昌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身为帝王,他太清楚粮食意味着什么。大周立国以来,他从未在奏报上见过如此壮观、如此充满希望的麦田景象。
“去岁秋播的这块地,按经验估算,亩产当在九石(约540斤)上下。”阮玲珑平静地回答。
“九石!”周衡昌猛地吸了一口气,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
他疾步走入田埂,不顾身份地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托起一穗沉甸甸的麦子,仔细端详着那饱满得几乎要爆开的麦粒。
那金黄的色泽,那沉甸甸的分量,像是最美的珍宝,灼热了他的掌心,更点燃了他心中压抑已久的某种期盼。
“好,好,好!”他连说三个“好”字,一声比一声高亢,一声比一声激动,饱含着帝王的狂喜与震撼。
周衡昌站起身,环顾这片无边无际的金色海洋,胸膛剧烈起伏着。
这哪里是麦田?
这是国泰民安的基石,是社稷稳固的希望!
震撼与激动过后,一个更强烈的念头占据了周衡昌的心头。他转向阮玲珑,目光灼灼,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与恳切。
“玲珑,平安镇之盛景,朕亲眼所见,叹为观止!此非一地之福,乃大周万民之幸!”
“朕恳切请教,如何才能将这‘平安镇之法’,将这高产的良种、这科学的农艺、这惠民的产业……复制推广至大周其他州县?让这金色的麦浪,亦能席卷我大周更广阔的土地,解百姓饥馑之苦,奠国家富强之基?望你不吝赐教!”
周衡昌的姿态放得极低,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一个真心求教、渴望改变的学生。
阳光洒在他雪白的鬓角,映照着他眼中燃烧的、名为“希望”的火焰。
这一刻,裕民山庄的主人阮玲珑,成为了大周天子眼中,照亮未来道路的那盏最明亮的灯。
99
第99章 变故
◎玲珑解惑,文静进京◎
面对皇帝周衡昌的提问,阮玲珑的回答清晰而务实。
“陛下,”她指着繁忙的作坊和四周广阔的田地,“平安镇之法,核心在于‘联动’。官府需牵头,与各州府县衙联营,设立类似作坊,将深加工产业铺开。”
“有条件之地,可允地方富商参股,既能引入资金经验,又能分散风险,更能将利益与地方捆绑,使其真正落地生根。此理,同样适用于其他便民利商的产业。”
阮玲珑顿了顿,目光投向远方平坦的官道:“然而,产业兴旺,流通为要。运输与道路,实乃经济血脉。”
“若货物积压于产地,无法通达四方,再好的作坊也是空谈。因此,修路、护路、畅通商道,与兴办产业同等重要。平安镇之繁荣,半赖此路。”
周衡昌频频点头,深以为然,将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间。
他喜欢与阮玲珑交谈,因为她的思路清晰且务实,没有朝臣的弯弯绕绕和歌功颂德,只有解决问题的直接和方法。
周衡昌在平安镇的半个月,过得充实而愉悦。他像一个孜孜不倦的学生,贪婪地吸收着阮玲珑带来的关于民生富足的“新学问”。
他也喜欢平安镇的氛围,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但是,身为帝王,南巡计划未完成,即便不舍,他不得不启程离开。
临行前,他特意再次来到裕民山庄,深深看了眼那位始终沉默低调的“文氏”。那股挥之不去的熟悉感,如同附骨之疽,让他无法释怀。
最终,周衡昌还是留下了最隐秘的指令给心腹暗卫:详细调查“文氏”的真实身份。他需要解开这个疑惑。
周衡昌的离去,让裕民山庄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文静依旧每日一丝不苟地易容,不曾懈怠。
阮玲珑看着母亲对着镜子仔细修饰面容,忍不住劝道:“娘,其实您若不愿,大可不必如此辛苦。他,虽是帝王,若真相认,以他如今对您的态度和对这里的看重,未必会勉强您回宫。您有选择的自由。”
文静放下手中的工具,转过身,易容后平凡的脸上,唯有那双眼睛依旧清澈温柔。
她轻轻抚上女儿已微微显怀的小腹,声音柔和却无比坚定。
“玲珑,我的宝贝女儿。娘经历过那金笼子里的日子,知道那看似锦绣繁华下的冰冷和窒息。娘如今所求,不过是守着你,守着这个家,看着我的小外孙平安降生,看着你自由自在、开开心心地做你想做的事。”
“这份平静安稳,来之不易,娘绝不会让任何事、任何人来打扰。他是皇帝,可他的世界太大,也太复杂。我们之间,就这样很好。”
阮玲珑看着文静眼中那份历经沧桑后的澄澈与守护,心中温暖,便不再多言。
然而,这份难得的宁静很快被打破。
半个月后,一个惊天动地的噩耗如同晴天霹雳,震动了整个平安镇,也撕裂了大周朝短暂的祥和。
皇帝周衡昌在南巡微服私访途中,遇刺身亡!
紧接着,北狄大军趁大周国丧、朝局动荡之际,悍然南下,连破三城,兵锋直指京城。
一时间,举国震动,流言四起,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平安镇虽远在西南,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粮价骤然上涨,人心惶惶。
所幸卢文清早有准备,手段果决。
他第一时间严控粮价,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同时调集衙役和乡勇加强巡逻,安抚民心,将恐慌压制在最低限度,维持住了平安镇来之不易的秩序。
事实上,周衡昌遇刺是真,但“身亡”却是他精心布下的迷雾。
此次离京南巡,他明为体察民情,暗中更重要的目的,是揪出朝中与北狄勾结的蛀虫,并引蛇出洞,然后一网打尽。
他早已安排好了替身,那替身在遇刺地点“奄奄一息,重伤卧床”,吸引着所有心怀叵测者的目光。
而真正的周衡昌,则金蝉脱壳,秘密调集早已布置好的精锐之师,如一把淬毒的匕首,悄无声息地绕到北狄大军的侧后方,发动了雷霆万钧的突袭。
与此同时,他留在京城的暗棋早已启动。
禁军如臂使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暴露出来的通敌官员和奸商一网打尽,彻底肃清了内部的隐患。
这场战争,在周衡昌亲自坐镇指挥下,如疾风骤雨般迅猛推进。
仅仅三个月,北狄大军便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回漠北老巢。大周潜伏已久的危机,随着北狄的溃败和内部蛀虫的清除,终于被彻底斩断。
只不过,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
在最后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周衡昌身先士卒,激励士气。可不曾想,一支来自暗处的淬毒冷箭,带着北狄最阴狠的混合剧毒,精准地射穿了他的肩胛。
箭簇入肉极深,毒素瞬间蔓延。
尽管随军御医拼尽全力拔箭清创,保住了周衡昌的性命,但那诡异的北狄奇毒却如同跗骨之蛆,始终无法根除。
周衡昌高热持续不退,伤口反复溃烂流脓,他时而清醒,时而陷入危险的昏迷,生命之火在剧毒的蚕食下忽明忽灭。
京城所有顶尖御医束手无策,只能勉强维持周衡昌的生命体征。
早在周衡昌中毒受伤之时,他便安排自己最信任的暗卫首领亲自率领一小队精锐,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裕民山庄。
暗卫带来了皇帝周衡昌的亲笔密信,以及一枚代表最高指令的龙纹令牌。
他跪在徐闻道面前,声音嘶哑而沉重:“徐老神医!陛下……陛下在北狄战场身中奇毒,命悬一线!陛下昏迷前最后一道旨意,命卑职无论如何也要将您请回京城。求神医救救陛下,救救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