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所有正规产品包装上,都有裕民山庄特制的防伪印记和编号,便于追溯。
  “宁可少卖,不可错用!”阮玲珑对销售团队的要求极其严格,“我们要的是增产增收,是除害保苗,绝不能因为使用不当造成药害肥害,毁了庄稼,伤了老百姓的心。”
  这个寒冷的冬天,平安镇“裕民夫人”的名号,连同她带来的“冬日绿蔬”、“香辣火锅”、“增产肥料”和“杀虫灵药”一起,如同插上了翅膀,伴随着商旅的驼铃、镖局的快马、以及老百姓的口口相传,迅速飞遍了整个大周朝的州府县乡。
  这个消息,自然也传到了京城,传到了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被头疼折磨得眉头紧锁的皇帝周衡昌的耳边。
  “陛下,”内侍总管小心翼翼地呈上一份密报,并补充道,“顺达镖局刚送抵京城一批货物,是裕民夫人特意进献的,说是‘火锅底料’和‘自种鲜蘑’,还有一份详细的食用说明。”
  周衡昌放下朱笔,按了按刺痛的额角。
  听到“裕民夫人”四个字,他紧锁的眉头似乎下意识地舒展了一丝。
  他接过密报,上面详细记录了平安镇新近发生的种种“奇迹”:冬日里生机勃勃的大棚蔬菜、让整个平安镇飘香的神秘美食“火锅”、以及那引起巨大反响、被老百姓奉为增产保收希望的肥料和农药。
  周衡昌的目光落在“火锅底料”几个字上,又看了看那份食用说明上画着的、翻滚着红汤的奇特铜锅图案。
  一股奇异的、混合着辛辣与醇厚的香气,仿佛透过纸面,幽幽地钻入了他的鼻腔。
  说来也怪,那顽固的头痛,在这份礼物面前,似乎减轻了几分?
  “让御膳房根据制作方法,做一餐火锅尝尝。”周衡昌说完补充道:“就安排在今天的晚膳时间,着人去请刑部侍郎裴爱卿与朕一起用膳。”
  94
  第94章 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
  寒冷的北风卷过京城的街巷,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今冬第一场大雪即将来临。
  皇帝周衡昌身着不起眼的深色棉袍,仅带着两名精干的侍卫,悄然出现在京城慈幼局的门外。
  他此行微服私访,就是想看看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过得如何。
  慈幼局内虽然陈设简单,但打扫得干净整洁。灶房里热气腾腾,弥漫着米粥和杂粮馒头的香气。
  孩子们穿着虽旧但厚实的棉衣,小脸冻得红扑扑的,正在嬷嬷的带领下背诵《千字文》,朗朗读书声驱散了几分冬日的寒意。
  看到孩子们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避寒,周衡昌紧绷的心弦放松了些许。
  离开慈幼局,周衡昌又在京城几个有名的贫民区转了转。
  得益于他登基后雷厉风行地整顿吏治、严打豪强、赈济灾民,京城的治安和民生比前朝好了太多。
  街头巷尾,并未看到流离失所的乞丐或聚众滋事的混混,那些贫民居住区域虽显破败,但秩序尚存。
  只是那些低矮拥挤、年久失修的房屋,在寒风中显得格外脆弱。不少屋顶的瓦片残破,只用茅草或破布勉强遮盖着。
  “这天,怕是快下大雪了。”周衡昌望着铅灰色的天空,眉头微蹙。
  一场大雪,对这些危房来说,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周衡昌当即对随行的侍卫低语几句。
  侍卫领命,迅速离开。
  不久后,京兆府尹便诚惶诚恐地接到了圣上密旨:立刻拨付内帑专款,组织人手,优先修缮贫民区危房、加固漏顶,务必确保京城所有百姓,尤其是贫苦人家,能安然度过这个寒冬!
  处理完这件心头事,已近正午。寒风更劲,腹中也有些饥饿。周衡昌随意走进一家看起来生意不错的酒楼。
  一进门,一股熟悉浓郁辛香便扑面而来,正是那风靡京城的“火锅”味道。
  正巧,周衡昌也想尝尝,这外面的火锅与阮玲珑送给自己的有何不同。
  不多时,看着跑堂端上来的紫铜火锅,翻滚着红艳艳的汤底,旁边摆满了一碟碟鲜肉、蔬菜、豆制品和粉条,周衡昌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
  这番椒(辣椒)是她培育推广的;洋芋、豆制品、粉条是她种植和研究出来的,蘑菇听说也是她大棚里种出来的……
  周衡昌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欣赏与感慨:玲珑此女,当真是奇女子!
  她不仅能育出高产的粮种,解饥荒之危;更能发掘寻常食材的潜力,创造出这等冬日里的暖身美味,丰富百姓餐桌。
  农乃国之本,民以食为天,她所做之事,桩桩件件,皆是大周基石之功。
  周衡昌夹起一片薄薄的羊肉,在红汤中涮了涮,蘸上香油蒜泥送入口中。味道尚可,辛辣开胃,驱散了身上的寒气。
  但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汤底的香醇浓郁、层次感,远不如阮玲珑特意命镖局快马送来的那份。
  那份底料,似乎蕴藏着更复杂的辛香和一种难以言喻的醇厚,让他印象深刻。
  不过,桌上食材倒是新鲜,尤其是那嫩生生的豌豆苗和脆爽的藕片,显然是用了心。周衡昌并非铺张浪费之人,和侍卫一起,将点的菜品吃得干干净净。
  放下筷子,望着窗外萧瑟的街景,一个念头在周衡昌心中愈发强烈。
  待到明年春暖花开,冰雪消融,他一定要亲自去一趟平安镇!去看看那片神奇的土地,看看那个总能带来惊喜的女子,看看她如何将贫瘠之地化作希望之田。
  平安镇,裕民山庄。
  冬至清晨,细碎洁白的雪花,如同被揉碎的云絮,纷纷扬扬地从铅灰色的天空中飘落下来。
  “下雪了,下雪了!”
  阮玲珑惊喜地跑到院子里,她仰起头,伸出手,试图接住那轻盈飘落的雪花。
  冰凉的触感在手心瞬间融化,留下一点微湿的凉意。
  来自末世的她,只在影像资料中见过雪的景象,这是她第一次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真实的落雪。那份新奇与兴奋,让她像个孩子般雀跃。
  徐闻道披着厚厚的棉袍,站在廊下,慈爱地看着她雀跃的身影。
  “玲珑啊,喜欢看雪?这才刚开始呢。咱们平安镇地处西南,此地气候温暖湿润,往年下雪,多是这般细碎的雪沫子,难得能在地上积起厚厚一层。你想看那种‘银装素裹’、‘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得去北方才行。”
  老人的眼神飘向远方,带着一丝悠远的回忆。
  “大周最北边,那才叫真正的冬天。大雪封门是常事,积雪能没过人的腰。外面呵气成冰,寒风像刀子,裹着再厚的棉被出门,也能冻得人骨头缝都疼。那雪,下起来铺天盖地,整个世界白茫茫的一片,安静得只剩下风声。”
  赵铮走过来,自然地揽住阮玲珑的肩膀,感受到她因兴奋而微微发凉的指尖。
  他笑着提议道:“玲珑要是真喜欢大雪,等镖局有往北边去的活儿,我带你一起去?让你亲眼看看什么叫‘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北方的大雪!阮玲珑的心瞬间被勾动了,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
  然而,不等她开口答应,文静温柔却带着不容置疑关切的声音从堂屋门口传来。
  “不行不行,玲珑现在可不能去那么冷的地方!”
  文静快步走过来,将一件厚实的斗篷披在阮玲珑身上,嗔怪地看了赵铮一眼。
  “铮哥儿,玲珑的身子骨还没完全调养好呢!虚不受补,更受不得那等酷寒。北地风硬雪大,万一受了风寒,落下病根可怎么好?咱们啊,等过两年,把身体底子打扎实了,再去北方玩雪,好不好?”
  她拉着阮玲珑的手,语气温柔却带着母亲的坚持。
  面对文静满是关切的眼眸和温言软语,阮玲珑心中那点跃跃欲试的火苗只好乖乖熄灭。
  她紧了紧身上的斗篷,依偎在文静身边,乖巧地点头:“嗯,娘说得对,我听娘的。等过两年身体好了再去。”
  果然如徐闻道所言,这雪虽然飘飘洒洒了两天,但落地即化,始终未能积攒起来,只在背阴的屋顶和草叶上留下了一层薄薄的白霜。
  雪停之后,除了天气愈发寒冷,平安镇似乎并无太大变化。
  然而,对于平安镇的老百姓而言,这个冬天,却是他们记忆中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充满希望的冬天。
  往年此时,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家家户户都像冬眠的动物,一天只敢吃一顿稀薄的饭食。大家伙儿蜷缩在冰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连说话都尽量小声,生怕消耗了那点可怜的热量。孩子们更是面黄肌瘦,眼神空洞。
  今年,一切都不同了!
  粮仓里有沉甸甸的存粮,锅里是稠粥热饭,肚子能填饱了。
  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拿到集市上能换回铜钱,给家人添置厚实的冬衣不再是奢望。
  裕民夫人的加工作坊、镖局、养殖场、田庄提供了大量活计,即使冬日平安镇的老百姓也有进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