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玲珑姑娘,这地……是怎么个深翻法?”
“姑娘,您说的那个堆肥……具体用啥?到底咋弄?”
“这水啥时候灌?灌多少?秧苗生虫了,咋治?”
阮玲珑对此没有丝毫藏私。送走了一波求购良种的地主管家,转身就耐心地为这些满脸沟壑、双手粗糙的农人们解答疑惑。
她不厌其烦,一遍遍地解释着深耕、堆肥、选种、灌溉、病虫害预防的要点,阮玲珑甚至蹲在地上,用树枝画图演示。
送走又一拨心满意足、千恩万谢的农人,阮玲珑的嗓子已经说得有些沙哑。
赵铮端着一碗温开水快步走过来,他眉头紧锁,眼中满是心疼。
“快喝口水润润。”他将水递到阮玲珑嘴边,看着她疲惫却依旧明亮的眼睛,忍不住提醒。
“这样下去怎么行?人人都来找你问,你一天得说多少话?累坏了怎么办?”赵铮说到这里,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商量的意味。
“以后再有来问的,你就让他们去问陈伯、张伯和李伯。他们跟着你学得最久,该会的都会了。不能事事都让你亲力亲为,铁打的人也受不住!”
阮玲珑就着他的手喝了几口水,喉咙的干涩缓解了不少。
她笑了笑,拍了拍赵铮的手臂,示意他别太紧张:“好啦,我知道你心疼我。不过,能直接找上门来问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靠口口相传,或者跟着陈伯他们学。能开口问的,都是真心想学、想把地种好的,我多说几句,能让他们少走弯路,值得。”
赵铮看着她温润却坚定的眼神,知道劝不动,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将心疼化作对阮玲珑更细致的照顾。
雨过天晴,新帝登基,平安镇的日子终于回到了正轨。
赵铮关掉了面向散户的肉摊。
零售太耗时间,他如今有了更重要的“工作”,给神医徐闻道当助手。
但他并未完全放弃营生,凭借着之前积累的信誉和过硬的手艺,他专心做起了供应镇上几家大酒楼和县衙食堂的猪肉批发生意。
每日凌晨处理好肉,按时送达,收入稳定,足以支撑他和玲珑的小家,以及不定时贴补黄府的开销。
赚钱养家,这份责任,他始终牢记。
清晨,天蒙蒙亮,赵铮的身影便准时出现在黄府的后厨。
这是他作为“助手”的第一项任务,给徐闻道做早饭,顺便把黄天泽和文静的一起做了。
赵铮动作麻利,刀工精湛,有时候是一碗热腾腾、香气扑鼻的肉丝面,有时候是一笼皮薄馅大的肉包子,或者是一锅熬得浓稠的杂粮粥,它们总能准时端上饭桌。
徐闻道嘴上不说,但每次吃的时候,眉头都会舒展一些。
早饭过后,徐闻道便会丢给赵铮一本厚厚的医书,或是几卷泛黄的手稿。
“拿去看,仔细看。不懂的做记号。”徐闻道的语气不容置疑。
赵铮便老老实实坐在书房一角,对着那些艰深晦涩的药名、经脉图、病症描述,眉头拧成了疙瘩,看得头昏脑涨也咬牙坚持。
到了下午,徐闻道便会考校他上午看的内容,答不上来便是一顿毫不留情的训斥。
接着便是实践课,他教赵铮认识药材,学习如何炮制。切片、研磨、炒制、蜜炙……每一项都要求精准无误。
黄天泽时常端着茶杯,在书房门口“路过”。
看着赵铮被训得面红耳赤却又异常专注的样子,再看看徐闻道看似严厉,实则眼底藏着满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许的模样,黄天泽心里跟明镜似的。
这哪里是在训练助手?
这分明是在手把手,倾囊相授地教徒弟!
徐闻道这是把对女儿的亏欠和寻而不得的遗憾,都寄托在了这个有可能是他外孙的年轻人身上了。
上午半天,是属于阮玲珑种田的美好时光。
她又开垦了几亩荒地。
如今,阮玲珑的“试验田”规模更大了。
她并没有特意招募人手,但她的地里头,永远不缺“免费”的劳动力。
那些前来求教的农人,或是得了她良种恩惠的农户,总会自发地在她需要翻地、播种、除草、浇水时过来帮忙。
大家伙儿一边干活,一边请教;阮玲珑一边示范,一边解答,其乐融融。
正因如此,新开的四亩荒地,翻整得格外松软平整,播种的进度也快得出奇。阮玲珑看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这天下午,阳光正好。
阮玲珑正在新开垦的田地里,亲自示范如何根据土壤墒情进行播种后的第一次浅灌。
她周围围着十几个从邻村赶来的农人,大家聚精会神地看着、听着。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半旧灰布短褂、裤脚沾着泥点、头戴斗笠的中年男子,也随着人流,不动声色地挤到了人群外围。
他面容普通,皮肤黝黑,双手骨节粗大,看上去就像一个常年劳作的普通农人。
他沉默地观察着田间的景象:那整齐划一、生机勃勃的秧苗,那明显经过精心规划的水渠,还有那个在人群中侃侃而谈、脸上带着淡褐色印记却眼神清亮自信的年轻女子。
头戴斗笠的中年男子听着阮玲珑清晰而耐心地讲解着浅灌的要点、水量控制、以及如何观察幼苗反应调整灌溉频率。
她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句句切中要害,听得周围的农人频频点头,眼中满是信服。
“这位姑娘,”中年男子等阮玲珑讲解告一段落,才操着一口带着点外地口音的官话,看似随意地开口问道,“您这地……看着就比别家的精神。是不是有啥特别的种地法子?”
“县令老爷知道您这好法子不?能不能推广开来,让咱们别的地方也学学?”
中年男子的问题看似普通,却带着不易察觉的试探,他的目光紧紧锁在阮玲珑脸上。
阮玲珑抬起头,看向眼前这个陌生的“农人”,正待回答。
赵铮恰好端着一碗水走了过来,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陌生男人身上有种不同于普通农夫的内敛气质,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玲珑,喝口水歇会儿。”赵铮将水递给阮玲珑,目光扫过那中年男子,语气带着显而易见的保护欲,“这位大哥看着面生,你也是来学种地的?”
那中年男子,也就是微服私访的钦差大臣裴余亮,迎着赵铮审视的目光,坦然地点点头,露出一抹憨厚的笑容。
“是啊,刚逃难到这边的。听说阮姑娘是种地的大行家,特意过来学点本事,混口饭吃。刚才听姑娘讲得真好,就想着,这么好的法子,要是能让朝廷的官老爷们知道,推广开来,那得救活多少人啊!”
“哎,就是不知道,那些官老爷,会不会管咱们这些泥腿子的事?”他最后一句,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忧虑和试探,再次将问题抛向了阮玲珑。
60
第60章 皇嗣
◎周衡昌手段雷霆,真公主流落民间◎
面对眼前这个陌生农人看似随意,却暗藏机锋的询问,阮玲珑神态自若,并未因对方提到“朝廷官老爷”而有丝毫慌乱或逢迎。
她接过赵铮递来的水碗,喝了一口润润嗓子,才平静地开口,声音清晰而坦荡。
“我们种地的法子谈不上特别,不过是顺应天时地利,加上人勤地不懒罢了。深耕细作、选育良种、堆肥养地、科学灌溉、及时防治虫害,这些道理,老祖宗传下来的农书里未必没有,只是以往或因地力不足,或因灾祸频仍,或因……”
阮玲珑顿了顿,她的目光扫过周围那些经历过流民之乱的父老乡亲,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
“或因人心惶惶,难以周全实施。我们平安镇能在今年这般光景下保住这点收成,靠的不是什么独门秘法,而是全镇上下齐心协力,不怕流汗,更不怕流血。”
她话音刚落,周围的农人们立刻激动地附和起来。
“玲珑姑娘说得对,全是靠大家伙儿拼命保住的收成!”
“什么吴县令?屁用没有!流民来了他第一个躲衙门里!粮食抢收、护卫镇子,全是玲珑姑娘和赵小哥带着咱们干的。”
“就是,吴扒皮就知道收税!要不是玲珑姑娘教我们堆肥抗旱,又带着赵小哥豁出命去守田里的粮食,咱们平安镇早就完了!哪还有良种卖?”
“朝廷的官老爷真要管,就该好好查查吴扒皮,看看他干了啥好事!再看看玲珑姑娘和赵小哥的作为,他们才是真正为咱们老百姓着想的大好人!”
七嘴八舌的控诉和赞誉,如同潮水般涌向裴余亮。
他不动声色地听着,目光若有所思地扫过眼前一张张因激动而涨红的脸庞,那些话语中饱含的愤怒、感激、以及对吴有德的不屑,无比真实,绝无作伪。
而阮玲珑的平静应对和坦荡无私,更让他心中暗赞不已。
“姑娘,您说的那个堆肥……具体用啥?到底咋弄?”
“这水啥时候灌?灌多少?秧苗生虫了,咋治?”
阮玲珑对此没有丝毫藏私。送走了一波求购良种的地主管家,转身就耐心地为这些满脸沟壑、双手粗糙的农人们解答疑惑。
她不厌其烦,一遍遍地解释着深耕、堆肥、选种、灌溉、病虫害预防的要点,阮玲珑甚至蹲在地上,用树枝画图演示。
送走又一拨心满意足、千恩万谢的农人,阮玲珑的嗓子已经说得有些沙哑。
赵铮端着一碗温开水快步走过来,他眉头紧锁,眼中满是心疼。
“快喝口水润润。”他将水递到阮玲珑嘴边,看着她疲惫却依旧明亮的眼睛,忍不住提醒。
“这样下去怎么行?人人都来找你问,你一天得说多少话?累坏了怎么办?”赵铮说到这里,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商量的意味。
“以后再有来问的,你就让他们去问陈伯、张伯和李伯。他们跟着你学得最久,该会的都会了。不能事事都让你亲力亲为,铁打的人也受不住!”
阮玲珑就着他的手喝了几口水,喉咙的干涩缓解了不少。
她笑了笑,拍了拍赵铮的手臂,示意他别太紧张:“好啦,我知道你心疼我。不过,能直接找上门来问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靠口口相传,或者跟着陈伯他们学。能开口问的,都是真心想学、想把地种好的,我多说几句,能让他们少走弯路,值得。”
赵铮看着她温润却坚定的眼神,知道劝不动,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将心疼化作对阮玲珑更细致的照顾。
雨过天晴,新帝登基,平安镇的日子终于回到了正轨。
赵铮关掉了面向散户的肉摊。
零售太耗时间,他如今有了更重要的“工作”,给神医徐闻道当助手。
但他并未完全放弃营生,凭借着之前积累的信誉和过硬的手艺,他专心做起了供应镇上几家大酒楼和县衙食堂的猪肉批发生意。
每日凌晨处理好肉,按时送达,收入稳定,足以支撑他和玲珑的小家,以及不定时贴补黄府的开销。
赚钱养家,这份责任,他始终牢记。
清晨,天蒙蒙亮,赵铮的身影便准时出现在黄府的后厨。
这是他作为“助手”的第一项任务,给徐闻道做早饭,顺便把黄天泽和文静的一起做了。
赵铮动作麻利,刀工精湛,有时候是一碗热腾腾、香气扑鼻的肉丝面,有时候是一笼皮薄馅大的肉包子,或者是一锅熬得浓稠的杂粮粥,它们总能准时端上饭桌。
徐闻道嘴上不说,但每次吃的时候,眉头都会舒展一些。
早饭过后,徐闻道便会丢给赵铮一本厚厚的医书,或是几卷泛黄的手稿。
“拿去看,仔细看。不懂的做记号。”徐闻道的语气不容置疑。
赵铮便老老实实坐在书房一角,对着那些艰深晦涩的药名、经脉图、病症描述,眉头拧成了疙瘩,看得头昏脑涨也咬牙坚持。
到了下午,徐闻道便会考校他上午看的内容,答不上来便是一顿毫不留情的训斥。
接着便是实践课,他教赵铮认识药材,学习如何炮制。切片、研磨、炒制、蜜炙……每一项都要求精准无误。
黄天泽时常端着茶杯,在书房门口“路过”。
看着赵铮被训得面红耳赤却又异常专注的样子,再看看徐闻道看似严厉,实则眼底藏着满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许的模样,黄天泽心里跟明镜似的。
这哪里是在训练助手?
这分明是在手把手,倾囊相授地教徒弟!
徐闻道这是把对女儿的亏欠和寻而不得的遗憾,都寄托在了这个有可能是他外孙的年轻人身上了。
上午半天,是属于阮玲珑种田的美好时光。
她又开垦了几亩荒地。
如今,阮玲珑的“试验田”规模更大了。
她并没有特意招募人手,但她的地里头,永远不缺“免费”的劳动力。
那些前来求教的农人,或是得了她良种恩惠的农户,总会自发地在她需要翻地、播种、除草、浇水时过来帮忙。
大家伙儿一边干活,一边请教;阮玲珑一边示范,一边解答,其乐融融。
正因如此,新开的四亩荒地,翻整得格外松软平整,播种的进度也快得出奇。阮玲珑看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这天下午,阳光正好。
阮玲珑正在新开垦的田地里,亲自示范如何根据土壤墒情进行播种后的第一次浅灌。
她周围围着十几个从邻村赶来的农人,大家聚精会神地看着、听着。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半旧灰布短褂、裤脚沾着泥点、头戴斗笠的中年男子,也随着人流,不动声色地挤到了人群外围。
他面容普通,皮肤黝黑,双手骨节粗大,看上去就像一个常年劳作的普通农人。
他沉默地观察着田间的景象:那整齐划一、生机勃勃的秧苗,那明显经过精心规划的水渠,还有那个在人群中侃侃而谈、脸上带着淡褐色印记却眼神清亮自信的年轻女子。
头戴斗笠的中年男子听着阮玲珑清晰而耐心地讲解着浅灌的要点、水量控制、以及如何观察幼苗反应调整灌溉频率。
她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句句切中要害,听得周围的农人频频点头,眼中满是信服。
“这位姑娘,”中年男子等阮玲珑讲解告一段落,才操着一口带着点外地口音的官话,看似随意地开口问道,“您这地……看着就比别家的精神。是不是有啥特别的种地法子?”
“县令老爷知道您这好法子不?能不能推广开来,让咱们别的地方也学学?”
中年男子的问题看似普通,却带着不易察觉的试探,他的目光紧紧锁在阮玲珑脸上。
阮玲珑抬起头,看向眼前这个陌生的“农人”,正待回答。
赵铮恰好端着一碗水走了过来,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陌生男人身上有种不同于普通农夫的内敛气质,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玲珑,喝口水歇会儿。”赵铮将水递给阮玲珑,目光扫过那中年男子,语气带着显而易见的保护欲,“这位大哥看着面生,你也是来学种地的?”
那中年男子,也就是微服私访的钦差大臣裴余亮,迎着赵铮审视的目光,坦然地点点头,露出一抹憨厚的笑容。
“是啊,刚逃难到这边的。听说阮姑娘是种地的大行家,特意过来学点本事,混口饭吃。刚才听姑娘讲得真好,就想着,这么好的法子,要是能让朝廷的官老爷们知道,推广开来,那得救活多少人啊!”
“哎,就是不知道,那些官老爷,会不会管咱们这些泥腿子的事?”他最后一句,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忧虑和试探,再次将问题抛向了阮玲珑。
60
第60章 皇嗣
◎周衡昌手段雷霆,真公主流落民间◎
面对眼前这个陌生农人看似随意,却暗藏机锋的询问,阮玲珑神态自若,并未因对方提到“朝廷官老爷”而有丝毫慌乱或逢迎。
她接过赵铮递来的水碗,喝了一口润润嗓子,才平静地开口,声音清晰而坦荡。
“我们种地的法子谈不上特别,不过是顺应天时地利,加上人勤地不懒罢了。深耕细作、选育良种、堆肥养地、科学灌溉、及时防治虫害,这些道理,老祖宗传下来的农书里未必没有,只是以往或因地力不足,或因灾祸频仍,或因……”
阮玲珑顿了顿,她的目光扫过周围那些经历过流民之乱的父老乡亲,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
“或因人心惶惶,难以周全实施。我们平安镇能在今年这般光景下保住这点收成,靠的不是什么独门秘法,而是全镇上下齐心协力,不怕流汗,更不怕流血。”
她话音刚落,周围的农人们立刻激动地附和起来。
“玲珑姑娘说得对,全是靠大家伙儿拼命保住的收成!”
“什么吴县令?屁用没有!流民来了他第一个躲衙门里!粮食抢收、护卫镇子,全是玲珑姑娘和赵小哥带着咱们干的。”
“就是,吴扒皮就知道收税!要不是玲珑姑娘教我们堆肥抗旱,又带着赵小哥豁出命去守田里的粮食,咱们平安镇早就完了!哪还有良种卖?”
“朝廷的官老爷真要管,就该好好查查吴扒皮,看看他干了啥好事!再看看玲珑姑娘和赵小哥的作为,他们才是真正为咱们老百姓着想的大好人!”
七嘴八舌的控诉和赞誉,如同潮水般涌向裴余亮。
他不动声色地听着,目光若有所思地扫过眼前一张张因激动而涨红的脸庞,那些话语中饱含的愤怒、感激、以及对吴有德的不屑,无比真实,绝无作伪。
而阮玲珑的平静应对和坦荡无私,更让他心中暗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