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陈玉壶坐在小榻上养神,手上捧着新到的六安瓜片出神。
  她懒散的靠在榻上,窗户开着,赏窗外的景色。
  她从前看了很多的历史和小说影视剧。
  在她的印象里,这些大家的夫人,应该是一个个端庄体面,长袖善舞,对着家里的男人毕恭毕敬。
  严格遵守女则女训……好像戴着面具的假人,或者是像一个美丽的符号。
  上次聚会大家都不太熟,难免还带着些客气,就很符合陈玉壶的刻板印象。
  但是昨天的聚会可让她长了见识。
  大家都是人,哪有那么多的忍者神龟……都是会笑会闹的。
  也没有影视剧里的狠毒。
  正房夫人对于妾,和妾生子大多数态度是不屑的。
  就是个奴才,是个玩意儿,对他们称不上手段。
  虽然这么说有点残忍,但是大家确实是这么想的。
  形形色色的夫人,有和夫君感情好,夫君不纳妾的,有和夫君感情不好,但是夫君也不多纳妾的……
  但凡是当官的,家中有孩子,有正经事儿要做的爷们。
  官职重要一点,这样的家里就算是有妾室,也是有数的。
  就算有应酬,有人送了妾室,也会转手送人。
  说白了大家的职务重要,或者有自己的理想,没时间天天待在后院。
  就算进了后院,也没时间和个下人谈感情。
  有头脑清醒的,当然也就有糊涂的,妾室一大堆,各个都是真爱的。
  陈玉壶看着窗外的海棠树出神,知道是自己想当然了,人是活的,是各种样子的。
  怎么可能就千篇一律呢!
  陈玉壶手里端着茶盏,伏在窗棂上,仰头看着海棠花。
  这日子过的还是舒服啊!
  勾玉进来看见了,“夫人,秋日的风凉了,关了窗子吧!奴婢去给你换盏茶进来。”
  “不用了,我不想喝茶了,姑娘们干什么呢?”
  “姑娘们今天休息,凑在一起去小池塘赏残荷了。”
  “嗯!晚上让厨房上一道酸笋老鸭汤,在弄几道时令爽口的菜色来。”
  “奴婢知道了,这就吩咐下去,正好上好的青梅醉还有一壶。”
  陈玉壶的日子就这么过着,不咸也不淡。
  日常清洛和几个女孩儿经常来请安,她的漪澜院也总是热热闹闹的。
  有什么好的,时鲜的都赶紧给几个在外辛苦读书学武的男孩儿给送过去。
  顺便表达一下老母亲对儿子们的思念之情。
  同时还要给在书院当院长的哥哥给带一份,给二儿子就要给他师傅家也备上一份。
  而且给老师的,得只多不少。
  光是人情往来就是一笔支出。
  幸好忠勇侯是武将出身,当时跟着皇帝一路杀进来,陪着皇上登上皇位,抄了不少家。
  忠勇侯脑子活泛,没少自留。
  所以忠勇侯的家底还是很丰厚的。
  家中原本也不是纯草根出身,世代下来,但是也算有所积累。
  就是小官不好当,家里人脉算是认识一些,钱也不多。
  京中物价贵,仅凭做官那点子俸禄能维持正常生活都不容易。
  除此之外,陈玉壶坚持给远在边关的侯爷写信。
  她不但自己写,还让孩子们都写。
  孩子们一点就透,不管是读书的,习武的,还是家中的女孩儿,都知道给亲爹写信。
  陈玉壶后来甚至让姨娘也都跟着写。
  远在边关的侯爷每次收到家书厚厚的一沓。
  从开始的惊愕,到后来甚至习惯了大家的调侃。
  一沓的信纸,每封拆开都要费点时间。
  侯爷收到了妾室的信,很意外,但是没回。
  反而回信给了陈玉壶,说夫人太仁慈,养大了她们的心。
  收到回信的陈玉壶,正在吃锅子,天冷了,应该吃点热乎的。
  热乎的锅子暖不了陈玉壶的心。
  虽然知道古代就是这个熊样,但是看见侯爷的回信。
  和他青梅竹马,生儿育女的女人,还有个也是不顾忌身份,宠了多年的。
  就得了这么一句话。
  不止外面在落雪,陈玉壶的心仿佛也凉丝丝的。
  但还是要习惯这个时代。
  她得寿终正寝。
  她的青春,她的前途、家人……
  陈玉壶的胃口好像突然就没那么好了,身边的丫鬟嬷嬷关心:“夫人怎么了?不合胃口吗?”
  陈玉壶扬起笑脸,摇摇头:“没有,今天的菜不错,给厨房赏。”
  顺便这封信拿去烧了吧!
  指尖挑出一张信纸,屋子里的丫头都低头,不敢多看。
  方嬷嬷微微躬身,双手接过,“奴才办事儿,您放心。”
  说完,嬷嬷就拿着信纸出去了,就在外间当着一众小丫鬟的面,把信纸点了。
  陈玉壶一个人沉默的吃着锅子,配着果子露。
  最后还把旁边站着的人都赶了出去,让她们在门口站着。
  说是配着果子露,其实就是度数很低的酒。
  喝了也不会醉人的。
  服侍的人也都习惯了,自家夫人现在习惯自己偶尔喝点小酒。
  她们觉得这样会享受生活的夫人,比从前总是盯着两个姨娘的夫人好多了。
  起码不再喜怒无常。
  吃完了饭,看着丫鬟们流水似的进来。
  一群人在动作,偏生还没有什么声响,又排成队出去了。
  然后贴身的丫鬟进来给她拆卸头环,疏通了头发。
  陈玉壶坐在烧着地龙的房间里,摆了摆手。
  多余的丫鬟就都退下去了。
  等到陈玉壶换好了寝衣出来,就只剩下守夜的丫鬟在了。
  丫鬟熄了灯火,守在了外面的榻上。
  陈玉壶则躺进了自己柔软的被窝里。
  不知道第多少天,古代贵妇日常新鲜劲儿过去了,是开始思念电灯的陈玉壶。
  古代晚间的娱乐,真的是少的可怜,太无聊了。
  第19章 找个大儒
  冬日里陈玉壶也带上家里的女孩子出去赴了两个宴会,为了让孩子们松快松快。
  在彻底冷下来之前,她还带着家中的姨娘和孩子们去了山上一趟。
  跟老太太请安,也为了请老太太回家,说是天冷了。
  这当然是做给外人看的了。
  但是陈玉壶确实也带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方方面面都替老太太考虑到了。
  老太太当然不肯,她不好好待在庙里,她的宝贝小儿子就要被影响了名声,乃至官途。
  说不动老太太,陈玉壶也干脆不说。
  她走一趟,更多的还是为了自己和孩子们,还有两位姨娘能松快松快。
  带着一家人,结结实实在山上住了十几天,才又带着家人返程。
  该做的礼数她都做到了,再有什么不好的风言风语,她可不答应。
  山上的日子其实不赖,有钱在哪里都过好日子。
  清雪一片,从厢房里出来,望去秋日萧索加上白了的山间,别有一番味道。
  陈玉壶每天花时间跪在大殿里念经,打发时间,也修身养性。
  得了主持一句:“施主慈悲。”
  从这儿起,陈玉壶就是信佛的慈善人儿了。
  至于到底信不信,当然只有陈玉壶自己知道。
  不管是写经书还是念经文,对她来说都是为了打发时间,磨磨性子。
  姨娘也都跟着有样学样。
  看遍了山中的景色,安顿好了老夫人,陈玉壶又带着一家人回去了。
  家里高床软枕,是很舒服,园中的景色也精致,虽然比山间少了几分野趣。
  但是整体严肃清静的气氛在,还是有点压人,待的久了,人的性格真的会受影响。
  冬日里,陈玉壶亲自出城去了书院,看过了两个因为辛苦读书都瘦了的两个小子。
  她有一万句叮嘱想说,却还是什么都没说,古代人早慧,都是大孩子了,她说的太多并没有什么用。
  他们远在书院,她也帮不上什么忙。
  到时两个男孩儿很懂事,“母亲不用惦记,我们专心读书辛苦点也是应该的,只要家中一切都好。”
  “这你们放心,家中一切都好,我带着全家前些天去了山上给你祖母请安,你们祖母身子骨也硬朗,只是不肯跟我回家。
  林清浊不说话。
  林清柏说:“祖母既然不愿意回家,甘愿待在寺庙祈福,那也是祖母心系父亲和家国,是祖母的一份惦念,母亲不必多劝,只要祖母身体健康就好。”
  陈玉壶点点头。
  他们祖母是怎么上山的,陈玉壶没瞒着他们,家里的孩子都知道。
  只是老太太这些年立身不正,怎么补贴二叔的,他们也都看得见。
  看过了他们,陈玉壶还去了一次威武将军府,提前递了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