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后,她在八十年代发家致富 第517节
怎么现在又说养子?
麦老一生没有娶妻生子,只领养了一个儿子。
严格来说麦老也不是没有娶妻,他去港岛之前是娶妻并且生了一个儿子的。
只是在那个动乱不安的年代,他在偷渡过港的时候,不小心和妻儿走散,就再也没有找到。
他一生都在找妻儿,许多人说这么多年找不到可能早就没了,劝他结婚生子,但他都没有再娶妻生子。
后来机缘巧合下,在儿童福利院看见了麦念山,知道他和他儿子同年同月同日生,领养了他,取名麦念山。
山和姗同音,麦老的妻子叫麦姗。
但麦老姓江不姓麦,名叫江麦,他的妻子才姓麦,因为他创办的公司叫三麦集团,大家才叫他麦董或者麦老,以前在港城有人还叫他麦三。
麦三是麦老小时候的小名,因为他在家里行三。
“三”和“姗”谐音,所以他觉得和自己的妻子很有缘分。
麦老给养子取名山,也是因为“山”和“姗”的是谐音字。
麦念山,很明显就是想念妻儿。
麦老也和麦念山说过,他走失的儿子名字也有个山字。
麦老介绍完后,麦念山收起所有思绪笑着和江夏等人握手:“久仰大名,非常感谢你们帮我爸找回钱包。”
谦逊有礼,热情亲切。
麦念山和周承磊握手的时候看了一眼他怀里的婴儿,怔了一下。
那孩子对着他咧嘴一笑。
麦念山笑了笑:“真可爱!”
然后他又看向另外两个婴儿:“这是三胞胎?长得真像!”
“嗯。”周承磊只应了声。
麦念山又笑着去和周父等人握手。
寒暄过后,他又在麦老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
麦老听了脸色变了一下,然后对江夏等人道:“我这边临时有点事,得马上回港岛一趟,下次来再和你们一起吃饭,真不好意思!”
江夏等人自然说没关系之类的话。
麦老又客气了两句,就匆匆和麦念山离开了。
江夏一家人也出发去福满楼吃饭。
路上,田采花忍不住和江夏讨论:“麦老他自己没有儿子吗?为何要领养一个儿子?”
江夏:“不知道。”
“你不是和他认识?”
江夏摇头:“只是见过两次,不算熟。对他的家庭情况并不了解。”
江夏两句话,就将田采花的八卦之火给灭了。
周承磊见周承森开摩托车就问江夏:“摩托车怎么回事?”
田采花立马道:“还不是温婉那个不要脸的,……”
吱吱喳喳的说了一路,周承磊有点后悔当着田采花的面问了。
太吵!
吃过午饭,江夏和周承磊下午要去制衣厂看看。
周承森就带孩子们去市里看看电影。
田采花不去。
带这么孩子逛街看电影,每人买一张电影票,再买一根雪条,一杯瓜子都要不少钱。
田采花不逛,家里有电视看,还不要钱,看电视不就行了?花钱去看电影干啥呢?
要花钱的活动,她一向不热衷!
田采花道:“我去四弟的房子休息一下。”
周承鑫见田采花不去,“我就和阿森一起带孩子去,我也没看过电影。爸,妈你们去不去?”
两老对电影不感兴趣,“不去。”
江父:“亲家到我家坐坐,喝茶?”
周父周母哪好意思去打扰,纷纷摇头:“不去了,今天起得早,我去小夏市里的房子休息一下。”
江夏就对周承磊道:“你先送爸妈和大嫂回家,我坐小冬的车回我妈那边哄孩子睡觉,到时候你再来接我。”
江父江母想带带外孙,他们觉得和外孙相处的时间太少了。
“行。”
于是夫妻二人分头行动。
江夏带孩子回娘家,给孩子喂饱奶,哄他们睡着后,周承磊也来了。
夫妻二人就出发去商场接上张嵘一起去制衣厂。
孩子就留在家里给江父,江母和江冬照顾。
制衣厂就在市里,地方不是很大,不到二千方。
第617章 制衣厂
制衣厂的厂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厂长,他亲自带着他们参观:“你们别看这厂房看着有点旧,有点小,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什么东西都很齐全,你看这是仓库,这是辅料仓,这是面料仓,这是成品仓。”
“这边是车间,车间有五百方。那边是尾部,尾部有三百方,裁剪,扣眼,钉扣子,剪线头,大烫,质检等等都在这边处理。”
江夏走进车间看看。
车间里摆放着一台又一台的缝纫机。
她随便找了一台试了一下,坏的。
又找了一台试了一下,也是坏的。
厂长马上道:“这些缝纫机只是有点小问题,找师傅修一修再用个十年八年绝对没有问题。你们也知道这机器的东西用久了肯定会有点小问题,但是都是小问题,能修的,像这台换个皮带就行了。”
制衣厂确实旧了,厂房旧倒是没有关系,可以翻新一下。小一点也没有关系,她现在没那么多钱盘下一间大厂。
最大问题是库存太多,设备也太旧了,许多缝纫机都坏了,几乎可以淘汰了。
江夏又试了几台缝纫机,几乎都是有大大小小问题的。
江夏就道:“这些缝纫机太旧,太多问题了。我试了这么多台每台都有一点问题。”
厂长:“这个都是小问题,修修就可以用,我们一直都是这么用的。厂里有维修师傅,他非常熟悉,什么都会修。我可以介绍给你,你到时候请他,厂里的机器出了问题,他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江夏就道:“先去看看仓库里积压的衣服。”
看过那些积压的衣服再说。
这些缝纫设备虽然厂长说修修可以用。
修修确实可以用。
一直修一直能用。
但是服装行业有两个很大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流行性。
过时了,就不值钱了。
一个季度只有三个月,所以每个季度的衣服从设计到生产都要提前两个季度就开始准备。
你不可能在夏天的时候生产夏季的衣服,在夏天就要开始生产冬天的衣服了。
而且生产冬天的衣服的同时,也还要生产夏天的。因为产品没有上市之前,你不知道哪些款是爆款。
遇到爆款,客户想赚多点钱,是不是要加单?工厂想赚多点钱就会接单。
加单就要工人加班加点的赶工,赶在过季之前将衣服生产出来卖出去。
所以如果遇到大规模的设备瘫痪,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冷空气都来了,你夏天的衣服才生产出来谁还买?
卖不出去,那不就有库存了?虽然留着下一年可以卖,可是下一年已经过时了,不流行了,不值钱了。
而且积压的衣服太多,压着的也是钱,压得多了,工厂还有资金周转吗?
几人一起来到仓库,就可以看见货架上堆满了衣服。
厂长:“这些衣服存放得很好,都是新的,颜色也很鲜艳。”
是很新,就是都是一些蓝色的,军绿色的,黑色的,灰色的衣服,也就是六七十年代最流行的那些衣服。
这间制衣厂一直生产的都是这种衣服。
甚至两个月前还在生产这种衣服。
如果政策没有变,他们不是倒楣的成了第一批试点的工厂,生产的出来的衣服有母亲帮忙卖,完全没有问题。
可是不是了,从去年开始得自己想办法卖出去,然后就找不到销路了,卖不出去了。
于是几百方的仓库满满都是衣服。
江夏看见都想打退堂鼓了。
厂长见江夏眉头都打结了,立马道:“这些衣服还能卖的,都是很好的衣服,你卖出去能赚不少钱。这里有三万多套衣服在!”
江夏失笑:“能卖出去当然能赚钱。可是厂长,你不也是卖不出去吗?不然这制衣厂也不至于要转型。”
三万多套衣服,一套十块钱拿过来也要三十多万。
更何况这些衣服里春夏秋冬款都有,只有夏装是十块一套。
三十多万用来买缝纫机,她可以买三千多台。
麦老一生没有娶妻生子,只领养了一个儿子。
严格来说麦老也不是没有娶妻,他去港岛之前是娶妻并且生了一个儿子的。
只是在那个动乱不安的年代,他在偷渡过港的时候,不小心和妻儿走散,就再也没有找到。
他一生都在找妻儿,许多人说这么多年找不到可能早就没了,劝他结婚生子,但他都没有再娶妻生子。
后来机缘巧合下,在儿童福利院看见了麦念山,知道他和他儿子同年同月同日生,领养了他,取名麦念山。
山和姗同音,麦老的妻子叫麦姗。
但麦老姓江不姓麦,名叫江麦,他的妻子才姓麦,因为他创办的公司叫三麦集团,大家才叫他麦董或者麦老,以前在港城有人还叫他麦三。
麦三是麦老小时候的小名,因为他在家里行三。
“三”和“姗”谐音,所以他觉得和自己的妻子很有缘分。
麦老给养子取名山,也是因为“山”和“姗”的是谐音字。
麦念山,很明显就是想念妻儿。
麦老也和麦念山说过,他走失的儿子名字也有个山字。
麦老介绍完后,麦念山收起所有思绪笑着和江夏等人握手:“久仰大名,非常感谢你们帮我爸找回钱包。”
谦逊有礼,热情亲切。
麦念山和周承磊握手的时候看了一眼他怀里的婴儿,怔了一下。
那孩子对着他咧嘴一笑。
麦念山笑了笑:“真可爱!”
然后他又看向另外两个婴儿:“这是三胞胎?长得真像!”
“嗯。”周承磊只应了声。
麦念山又笑着去和周父等人握手。
寒暄过后,他又在麦老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
麦老听了脸色变了一下,然后对江夏等人道:“我这边临时有点事,得马上回港岛一趟,下次来再和你们一起吃饭,真不好意思!”
江夏等人自然说没关系之类的话。
麦老又客气了两句,就匆匆和麦念山离开了。
江夏一家人也出发去福满楼吃饭。
路上,田采花忍不住和江夏讨论:“麦老他自己没有儿子吗?为何要领养一个儿子?”
江夏:“不知道。”
“你不是和他认识?”
江夏摇头:“只是见过两次,不算熟。对他的家庭情况并不了解。”
江夏两句话,就将田采花的八卦之火给灭了。
周承磊见周承森开摩托车就问江夏:“摩托车怎么回事?”
田采花立马道:“还不是温婉那个不要脸的,……”
吱吱喳喳的说了一路,周承磊有点后悔当着田采花的面问了。
太吵!
吃过午饭,江夏和周承磊下午要去制衣厂看看。
周承森就带孩子们去市里看看电影。
田采花不去。
带这么孩子逛街看电影,每人买一张电影票,再买一根雪条,一杯瓜子都要不少钱。
田采花不逛,家里有电视看,还不要钱,看电视不就行了?花钱去看电影干啥呢?
要花钱的活动,她一向不热衷!
田采花道:“我去四弟的房子休息一下。”
周承鑫见田采花不去,“我就和阿森一起带孩子去,我也没看过电影。爸,妈你们去不去?”
两老对电影不感兴趣,“不去。”
江父:“亲家到我家坐坐,喝茶?”
周父周母哪好意思去打扰,纷纷摇头:“不去了,今天起得早,我去小夏市里的房子休息一下。”
江夏就对周承磊道:“你先送爸妈和大嫂回家,我坐小冬的车回我妈那边哄孩子睡觉,到时候你再来接我。”
江父江母想带带外孙,他们觉得和外孙相处的时间太少了。
“行。”
于是夫妻二人分头行动。
江夏带孩子回娘家,给孩子喂饱奶,哄他们睡着后,周承磊也来了。
夫妻二人就出发去商场接上张嵘一起去制衣厂。
孩子就留在家里给江父,江母和江冬照顾。
制衣厂就在市里,地方不是很大,不到二千方。
第617章 制衣厂
制衣厂的厂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厂长,他亲自带着他们参观:“你们别看这厂房看着有点旧,有点小,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什么东西都很齐全,你看这是仓库,这是辅料仓,这是面料仓,这是成品仓。”
“这边是车间,车间有五百方。那边是尾部,尾部有三百方,裁剪,扣眼,钉扣子,剪线头,大烫,质检等等都在这边处理。”
江夏走进车间看看。
车间里摆放着一台又一台的缝纫机。
她随便找了一台试了一下,坏的。
又找了一台试了一下,也是坏的。
厂长马上道:“这些缝纫机只是有点小问题,找师傅修一修再用个十年八年绝对没有问题。你们也知道这机器的东西用久了肯定会有点小问题,但是都是小问题,能修的,像这台换个皮带就行了。”
制衣厂确实旧了,厂房旧倒是没有关系,可以翻新一下。小一点也没有关系,她现在没那么多钱盘下一间大厂。
最大问题是库存太多,设备也太旧了,许多缝纫机都坏了,几乎可以淘汰了。
江夏又试了几台缝纫机,几乎都是有大大小小问题的。
江夏就道:“这些缝纫机太旧,太多问题了。我试了这么多台每台都有一点问题。”
厂长:“这个都是小问题,修修就可以用,我们一直都是这么用的。厂里有维修师傅,他非常熟悉,什么都会修。我可以介绍给你,你到时候请他,厂里的机器出了问题,他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江夏就道:“先去看看仓库里积压的衣服。”
看过那些积压的衣服再说。
这些缝纫设备虽然厂长说修修可以用。
修修确实可以用。
一直修一直能用。
但是服装行业有两个很大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流行性。
过时了,就不值钱了。
一个季度只有三个月,所以每个季度的衣服从设计到生产都要提前两个季度就开始准备。
你不可能在夏天的时候生产夏季的衣服,在夏天就要开始生产冬天的衣服了。
而且生产冬天的衣服的同时,也还要生产夏天的。因为产品没有上市之前,你不知道哪些款是爆款。
遇到爆款,客户想赚多点钱,是不是要加单?工厂想赚多点钱就会接单。
加单就要工人加班加点的赶工,赶在过季之前将衣服生产出来卖出去。
所以如果遇到大规模的设备瘫痪,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冷空气都来了,你夏天的衣服才生产出来谁还买?
卖不出去,那不就有库存了?虽然留着下一年可以卖,可是下一年已经过时了,不流行了,不值钱了。
而且积压的衣服太多,压着的也是钱,压得多了,工厂还有资金周转吗?
几人一起来到仓库,就可以看见货架上堆满了衣服。
厂长:“这些衣服存放得很好,都是新的,颜色也很鲜艳。”
是很新,就是都是一些蓝色的,军绿色的,黑色的,灰色的衣服,也就是六七十年代最流行的那些衣服。
这间制衣厂一直生产的都是这种衣服。
甚至两个月前还在生产这种衣服。
如果政策没有变,他们不是倒楣的成了第一批试点的工厂,生产的出来的衣服有母亲帮忙卖,完全没有问题。
可是不是了,从去年开始得自己想办法卖出去,然后就找不到销路了,卖不出去了。
于是几百方的仓库满满都是衣服。
江夏看见都想打退堂鼓了。
厂长见江夏眉头都打结了,立马道:“这些衣服还能卖的,都是很好的衣服,你卖出去能赚不少钱。这里有三万多套衣服在!”
江夏失笑:“能卖出去当然能赚钱。可是厂长,你不也是卖不出去吗?不然这制衣厂也不至于要转型。”
三万多套衣服,一套十块钱拿过来也要三十多万。
更何况这些衣服里春夏秋冬款都有,只有夏装是十块一套。
三十多万用来买缝纫机,她可以买三千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