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女 第114节
小女孩哦了一声,迷茫地点点头,抬起小脸:“对不起姐姐,把你的衣服弄脏了,我让我娘赔给你新的。”
景昭说:“不用啦。”
“要的要的。”小女孩用力点头,“我娘有很多很多新衣裳,到时候我把最好看的送给你。”
她话没说完,忽然想起娘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嘴里的糖顿时不甜了,眉毛一垂,哇的一声又哭了出来。
景昭:“……”
裴令之:“……”
二人根本不懂这孩子在哭什么,眼泪为什么能说来就来。景昭头皮发麻,后退一步,把裴令之让到身前,示意他去安慰。
教养使然,裴令之实在不忍看这五六岁的小女孩继续嚎啕,只好温声细语地胡乱安慰,从请你吃金乳酥到你娘很快就来,也不知道是哪句话戳中了小女孩多愁善感的心,终于慢慢止住哭声。
裴令之又叹了一口气,感觉自己把今年的气都叹完了,认命地提起雪白的袖摆,给小女孩擦眼泪。
景昭称赞道:“你倒很会照顾孩子。”
裴令之说:“见笑了,我只是很会应付喜怒无常的人物。”
这孩子耳朵简直忽好忽坏,闻声抬起头,哽咽着问:“喜怒无常是什么意思,是说我吗?”
“……”
景昭生怕这个喇叭再扯着喉咙大哭,只好违心地道:“不是。”
小女孩揪着裴令之垂落的袖摆擦眼泪,仰着头问景昭:“姐姐,我现在是不是很难看?”
景昭不明白这孩子为什么喜欢和自己搭话,回答:“像只小花猫。”
小女孩于是更加用力地揪着袖摆擦了擦眼泪。
船员们还在上下询问谁丢了孩子,景昭左右无事,问她:“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说:“琉璃光。”
景昭哦了一声:“你家中信佛,是不是?还没取学名吗?”
小女孩摇摇头:“还没有呢,爹说要等等再给我起大名,可是我觉得这个名字不好,我不喜欢。”
她扁扁嘴,景昭被她吓成了惊弓之鸟,怕她又要哭,连忙安慰道:“是个好名字啊,你读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么,‘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你爹娘必定极其爱你,才给你起这个名字。”
小女孩说:“可是我都开蒙啦,名字好难写呢!”
景昭说:“等你再学一学,就不会觉得名字难写了。你想,就算现在有些难写,走出去和别人说你叫琉璃光,总比你和别人说你叫张三李四的张三要好吧——张三倒是好写了,你愿意吗?”
小女孩被说服了,赶紧摇头。
景昭道:“而且三个字也更有意思,譬如同样一句诗‘琉璃光里一般般,午夜依依月正圆’,你叫琉璃光,是不是就比叫依依更别致?”
小女孩听得入神,一时间骄傲地挺起了胸脯,大声对自己的名字表示肯定。
暂时顾不上小女孩,景昭敏锐地察觉到,她随口说出那句诗时,身后裴令之有一瞬僵硬,侧首疑惑道:“怎么,你叫依依?”
裴令之:“……那倒不是。”
荷包里的玫瑰糖被尽数吃完之前,小女孩的爹娘总算闻讯赶来。年轻妇人大哭着扑上前来,将琉璃光一把拥进怀里,又是拍打又是哭喊:“娘找不到你,以为你跌进水里去了,你这是要我的命啊!”
母女相拥大哭,男人手足无措地站在一边,赶紧向景昭二人道谢。
景昭稍一打量,发觉琉璃光明显肖似母亲。
和貌美如花的年轻妇人相比,琉璃光的父亲要平庸许多,一张脸不算难看,但也挑不出什么优点,如果小女孩长相肖父,刚才她满身泥水嚎啕大哭的时候,景昭肯定更没耐心。
她不欲和人继续接触,二人简单接受这对夫妇的感谢,转身回房。
雨丝渐密,裴令之煮好的茶都放冷了,自然也无心重新煮,随手将借来的泥炉拎进房中,景昭坐下,抿了口茶水,道:“依依,记得还炉子。”
裴令之险些被她噎死,按住眉心:“快别叫了。”
景昭随口说道:“那叫什么?”
裴令之转入屏风背后,更换外衣,将袖摆沾满泪水的外袍叠好放在屏风外侧,准备下船时处理掉,闻声轻轻一哂:“你猜。”
左右闲来无事,景昭对裴令之那一瞬间的不自在颇感兴趣,沉吟片刻,非常肯定道:“般般?”
她看见裴令之耳畔立刻浮起淡淡绯色,几乎如同落日余晖般散开,染至颊边。
“你怎么知道?”
景昭托腮道:“我记得你姐姐小字於菟?”
裴令之蹙眉愕然:“我不记得我说过。”
南方女子声誉至关紧要,闺中小字不宜外传,裴令之不可能拿着亲姐姐的名字到处乱说。
景昭说:“不是你说的,那日你写信没有让我回避,遇‘於’字减损笔画,我猜你是为了避讳。后来行路时我们谈起诗文,提及南方古地名,你应该比我熟悉十倍,却偏偏略过云梦古称於菟。后面聊天时,我发现你连菟都不提,避的应该是於菟二字——这词极少拿来直接当做学名,小字倒是更有可能——话又说回来,作为晚辈,一般不会了解长辈小字,除非是你的父母,不过也不像。所以那就是平辈了,你姐姐?”
“於菟又指虎,正巧,‘琉璃光’那句诗中,般般二字也作麒麟别称使用,很符合取名的规律。”景昭耸耸肩,“般般?没错吧。”
裴令之比了个停止的手势:“可以了。”
景昭上下打量着裴令之颊边飞霞,穷追猛打:“所以真的是你的小字?连姓念起来有些奇怪,裴般般。”
裴令之忍无可忍,无法再听下去,含嗔道:“住口。”
.
裴令之一夜没理景昭。
次日清晨,二人终于和好,正逢琉璃光的父亲正式收拾些礼物,前来致谢。景昭隔着门,只说自己昨夜吹风受了凉,三言两语打发走了对方。
一旁,裴令之欲言又止。
景昭看向他:“你觉得我没礼貌?”
作为皇太女,她可以不理不睬普天之下任何一个人,那是高居云端应有的姿态和底气。但剥离这层身份,一切就截然不同。
裴令之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斟酌道:“你好像很戒备?”
景昭眨眨眼:“不想招惹麻烦而已——你应该看出来了,那男人明显不是琉璃光的父亲;那女人看面貌像是琉璃光的母亲,却也未必是那男人的妻子。”
这样奇怪的一家三口,说不准便涉及什么阴司隐秘,能不沾染还是不沾染为好。
既然打定主意不生事端,这个白天,景昭和裴令之连门都没有出,安安静静待在舱中煮茶聊天。
一整个上午,江面上风雨缠绵,天色阴沉。等到午后,大雨总算停了,甲板上却有许多脚步声,十分吵闹。
景昭招来船员一问,得知上午大雨拖慢了速度,下午必须全力前行,赶在天晚前过了青峡关,据说青峡关历来不太平,前几年水匪颇多,直到有一天劫船劫到了某位官员的官船上,被狠狠剿了几次,才算打断了根脉,无力兴风作浪。
即使不提水匪,青峡关也是个风大浪急的地方,天晚时更是危险,容不得掉以轻心。
果然,下午船行极快,不止这条船,江面上可见的船只都如流星赶月般向前,生怕天黑之前卡在青峡关进退两难。
好在这条船的船长积年行船,经验极为丰富,紧赶慢赶过了青峡关,速度为之一减,舱外甲板上乘客的叫骂声、呕吐声顿时跟着减弱很多。
景昭松了口气,打开门看了一眼,又把门掩住,隔绝甲板上哇哇大吐的乘客,同情道:“幸亏我不晕船。”
船行渐缓,裴令之总算能再度取出借来的泥炉,还没来得及出门去还炉子,忽然只听舱外尖叫声平地而起,顿时化作一片喧哗。
“怎么了?”
景昭皱眉。
“水匪!”不知是谁在惊慌失措地大喊,“是水匪!”
船舱里景昭与裴令之对视一眼。
甲板上,传来纷乱奔跑与呐喊的嘈杂。
江面处,数只大小不一的灰黑船只仿佛自天而降,速度快若雷霆,前后围住船身。
那是水匪的蒙冲船。
第98章 行路难(七)裴令之连忙将景昭抱进……
夜幕降临,江上船只渐少,身后九曲十八弯的水道笼着灰蒙蒙的夜色,静寂若死,唯有此处亮如白昼,火光接天。
这支水匪看来势力颇为不弱,大大小小七只艨艟围住船身,艨艟上五六名水匪手持弓箭瞄准甲板,其余水匪跃上船来,轻易制服了船员,又喝令满船乘客出来,在甲板上拥挤着瑟瑟发抖。
水匪人数乍一看不过二十出头,远逊于船上的船员与乘客,但他们手持大刀,身怀利刃,还有强弓羽箭,个个看上去都能随便撂倒几个四体不勤的乘客。
能坐上这条有着单独舱房的船,乘客们不是小富人家略有家底,就是自矜身份不愿去挤货船通铺,这两种人都不可能空手夺白刃,至于船员们见惯风浪,更是惜命,出来跑船本就不带几个大钱,宁可舍财也不愿为此丢了命。
因而水匪们甚至没有遭遇太多抵抗,就顺顺利利控制了整条货船。
“人都在这儿了?”
甲板上传来匪首的喝问,不知是哪个水匪应和道:“上层没人了。”
“再去下层搜。”
紧接着一行脚步声路过,景昭把裴令之往里一推,自己跟着翻身缩进来。
这是甲板与舱房衔接处一个极为狭窄的空隙,是上层茶房的一个夹角,外面堆放着杂物与炉子,十分拥挤且逼仄。
也幸亏景昭与裴令之正值年少,身形纤薄,才能勉勉强强挤进来,若是再丰腴半分,怕是就再无藏身之地。
空中灰尘翻飞,裴令之险些呛咳出声,又硬生生忍住。地方太窄,他连侧首躲避都做不到,只能掩面硬忍。
狭窄有狭窄的好处。
水匪们来回搜查,途中数次经过这里,只在外面看了看便离去,竟没发现最深处还藏着两个人。
脚步声再度远去。
景昭松了口气,取出塞在袖里的粉盒,打开倒进手心,往裴令之颊边抹去。
裴令之无处可躲,又不能弄出声音,被景昭抹了满脸灰色妆粉,难以置信地愣在原地。
景昭怕他出声,捂住裴令之口鼻,贴在他耳畔以气声说:“遮脸。”
说完她反手把剩下的妆粉涂在了自己脸上,侧耳倾听片刻,确认外面没有走动的声音,无声挤了出去。
裴令之紧随其后,二人隐没在黑暗里,侧耳倾听甲板上的动静。
船长行船多年,见多识广,正在哀求:“……钱和货列位都拿走,都拿走,我们这些人上有老下有小,求列位松松手,开开恩……”
他不知又央求了些什么,忽的有个人嚷起来,似乎是想保住自己的财物。
那人的声音戛然而止,惨叫平地暴起,不用想就知道发生了什么。
景昭说:“不用啦。”
“要的要的。”小女孩用力点头,“我娘有很多很多新衣裳,到时候我把最好看的送给你。”
她话没说完,忽然想起娘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嘴里的糖顿时不甜了,眉毛一垂,哇的一声又哭了出来。
景昭:“……”
裴令之:“……”
二人根本不懂这孩子在哭什么,眼泪为什么能说来就来。景昭头皮发麻,后退一步,把裴令之让到身前,示意他去安慰。
教养使然,裴令之实在不忍看这五六岁的小女孩继续嚎啕,只好温声细语地胡乱安慰,从请你吃金乳酥到你娘很快就来,也不知道是哪句话戳中了小女孩多愁善感的心,终于慢慢止住哭声。
裴令之又叹了一口气,感觉自己把今年的气都叹完了,认命地提起雪白的袖摆,给小女孩擦眼泪。
景昭称赞道:“你倒很会照顾孩子。”
裴令之说:“见笑了,我只是很会应付喜怒无常的人物。”
这孩子耳朵简直忽好忽坏,闻声抬起头,哽咽着问:“喜怒无常是什么意思,是说我吗?”
“……”
景昭生怕这个喇叭再扯着喉咙大哭,只好违心地道:“不是。”
小女孩揪着裴令之垂落的袖摆擦眼泪,仰着头问景昭:“姐姐,我现在是不是很难看?”
景昭不明白这孩子为什么喜欢和自己搭话,回答:“像只小花猫。”
小女孩于是更加用力地揪着袖摆擦了擦眼泪。
船员们还在上下询问谁丢了孩子,景昭左右无事,问她:“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说:“琉璃光。”
景昭哦了一声:“你家中信佛,是不是?还没取学名吗?”
小女孩摇摇头:“还没有呢,爹说要等等再给我起大名,可是我觉得这个名字不好,我不喜欢。”
她扁扁嘴,景昭被她吓成了惊弓之鸟,怕她又要哭,连忙安慰道:“是个好名字啊,你读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么,‘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你爹娘必定极其爱你,才给你起这个名字。”
小女孩说:“可是我都开蒙啦,名字好难写呢!”
景昭说:“等你再学一学,就不会觉得名字难写了。你想,就算现在有些难写,走出去和别人说你叫琉璃光,总比你和别人说你叫张三李四的张三要好吧——张三倒是好写了,你愿意吗?”
小女孩被说服了,赶紧摇头。
景昭道:“而且三个字也更有意思,譬如同样一句诗‘琉璃光里一般般,午夜依依月正圆’,你叫琉璃光,是不是就比叫依依更别致?”
小女孩听得入神,一时间骄傲地挺起了胸脯,大声对自己的名字表示肯定。
暂时顾不上小女孩,景昭敏锐地察觉到,她随口说出那句诗时,身后裴令之有一瞬僵硬,侧首疑惑道:“怎么,你叫依依?”
裴令之:“……那倒不是。”
荷包里的玫瑰糖被尽数吃完之前,小女孩的爹娘总算闻讯赶来。年轻妇人大哭着扑上前来,将琉璃光一把拥进怀里,又是拍打又是哭喊:“娘找不到你,以为你跌进水里去了,你这是要我的命啊!”
母女相拥大哭,男人手足无措地站在一边,赶紧向景昭二人道谢。
景昭稍一打量,发觉琉璃光明显肖似母亲。
和貌美如花的年轻妇人相比,琉璃光的父亲要平庸许多,一张脸不算难看,但也挑不出什么优点,如果小女孩长相肖父,刚才她满身泥水嚎啕大哭的时候,景昭肯定更没耐心。
她不欲和人继续接触,二人简单接受这对夫妇的感谢,转身回房。
雨丝渐密,裴令之煮好的茶都放冷了,自然也无心重新煮,随手将借来的泥炉拎进房中,景昭坐下,抿了口茶水,道:“依依,记得还炉子。”
裴令之险些被她噎死,按住眉心:“快别叫了。”
景昭随口说道:“那叫什么?”
裴令之转入屏风背后,更换外衣,将袖摆沾满泪水的外袍叠好放在屏风外侧,准备下船时处理掉,闻声轻轻一哂:“你猜。”
左右闲来无事,景昭对裴令之那一瞬间的不自在颇感兴趣,沉吟片刻,非常肯定道:“般般?”
她看见裴令之耳畔立刻浮起淡淡绯色,几乎如同落日余晖般散开,染至颊边。
“你怎么知道?”
景昭托腮道:“我记得你姐姐小字於菟?”
裴令之蹙眉愕然:“我不记得我说过。”
南方女子声誉至关紧要,闺中小字不宜外传,裴令之不可能拿着亲姐姐的名字到处乱说。
景昭说:“不是你说的,那日你写信没有让我回避,遇‘於’字减损笔画,我猜你是为了避讳。后来行路时我们谈起诗文,提及南方古地名,你应该比我熟悉十倍,却偏偏略过云梦古称於菟。后面聊天时,我发现你连菟都不提,避的应该是於菟二字——这词极少拿来直接当做学名,小字倒是更有可能——话又说回来,作为晚辈,一般不会了解长辈小字,除非是你的父母,不过也不像。所以那就是平辈了,你姐姐?”
“於菟又指虎,正巧,‘琉璃光’那句诗中,般般二字也作麒麟别称使用,很符合取名的规律。”景昭耸耸肩,“般般?没错吧。”
裴令之比了个停止的手势:“可以了。”
景昭上下打量着裴令之颊边飞霞,穷追猛打:“所以真的是你的小字?连姓念起来有些奇怪,裴般般。”
裴令之忍无可忍,无法再听下去,含嗔道:“住口。”
.
裴令之一夜没理景昭。
次日清晨,二人终于和好,正逢琉璃光的父亲正式收拾些礼物,前来致谢。景昭隔着门,只说自己昨夜吹风受了凉,三言两语打发走了对方。
一旁,裴令之欲言又止。
景昭看向他:“你觉得我没礼貌?”
作为皇太女,她可以不理不睬普天之下任何一个人,那是高居云端应有的姿态和底气。但剥离这层身份,一切就截然不同。
裴令之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斟酌道:“你好像很戒备?”
景昭眨眨眼:“不想招惹麻烦而已——你应该看出来了,那男人明显不是琉璃光的父亲;那女人看面貌像是琉璃光的母亲,却也未必是那男人的妻子。”
这样奇怪的一家三口,说不准便涉及什么阴司隐秘,能不沾染还是不沾染为好。
既然打定主意不生事端,这个白天,景昭和裴令之连门都没有出,安安静静待在舱中煮茶聊天。
一整个上午,江面上风雨缠绵,天色阴沉。等到午后,大雨总算停了,甲板上却有许多脚步声,十分吵闹。
景昭招来船员一问,得知上午大雨拖慢了速度,下午必须全力前行,赶在天晚前过了青峡关,据说青峡关历来不太平,前几年水匪颇多,直到有一天劫船劫到了某位官员的官船上,被狠狠剿了几次,才算打断了根脉,无力兴风作浪。
即使不提水匪,青峡关也是个风大浪急的地方,天晚时更是危险,容不得掉以轻心。
果然,下午船行极快,不止这条船,江面上可见的船只都如流星赶月般向前,生怕天黑之前卡在青峡关进退两难。
好在这条船的船长积年行船,经验极为丰富,紧赶慢赶过了青峡关,速度为之一减,舱外甲板上乘客的叫骂声、呕吐声顿时跟着减弱很多。
景昭松了口气,打开门看了一眼,又把门掩住,隔绝甲板上哇哇大吐的乘客,同情道:“幸亏我不晕船。”
船行渐缓,裴令之总算能再度取出借来的泥炉,还没来得及出门去还炉子,忽然只听舱外尖叫声平地而起,顿时化作一片喧哗。
“怎么了?”
景昭皱眉。
“水匪!”不知是谁在惊慌失措地大喊,“是水匪!”
船舱里景昭与裴令之对视一眼。
甲板上,传来纷乱奔跑与呐喊的嘈杂。
江面处,数只大小不一的灰黑船只仿佛自天而降,速度快若雷霆,前后围住船身。
那是水匪的蒙冲船。
第98章 行路难(七)裴令之连忙将景昭抱进……
夜幕降临,江上船只渐少,身后九曲十八弯的水道笼着灰蒙蒙的夜色,静寂若死,唯有此处亮如白昼,火光接天。
这支水匪看来势力颇为不弱,大大小小七只艨艟围住船身,艨艟上五六名水匪手持弓箭瞄准甲板,其余水匪跃上船来,轻易制服了船员,又喝令满船乘客出来,在甲板上拥挤着瑟瑟发抖。
水匪人数乍一看不过二十出头,远逊于船上的船员与乘客,但他们手持大刀,身怀利刃,还有强弓羽箭,个个看上去都能随便撂倒几个四体不勤的乘客。
能坐上这条有着单独舱房的船,乘客们不是小富人家略有家底,就是自矜身份不愿去挤货船通铺,这两种人都不可能空手夺白刃,至于船员们见惯风浪,更是惜命,出来跑船本就不带几个大钱,宁可舍财也不愿为此丢了命。
因而水匪们甚至没有遭遇太多抵抗,就顺顺利利控制了整条货船。
“人都在这儿了?”
甲板上传来匪首的喝问,不知是哪个水匪应和道:“上层没人了。”
“再去下层搜。”
紧接着一行脚步声路过,景昭把裴令之往里一推,自己跟着翻身缩进来。
这是甲板与舱房衔接处一个极为狭窄的空隙,是上层茶房的一个夹角,外面堆放着杂物与炉子,十分拥挤且逼仄。
也幸亏景昭与裴令之正值年少,身形纤薄,才能勉勉强强挤进来,若是再丰腴半分,怕是就再无藏身之地。
空中灰尘翻飞,裴令之险些呛咳出声,又硬生生忍住。地方太窄,他连侧首躲避都做不到,只能掩面硬忍。
狭窄有狭窄的好处。
水匪们来回搜查,途中数次经过这里,只在外面看了看便离去,竟没发现最深处还藏着两个人。
脚步声再度远去。
景昭松了口气,取出塞在袖里的粉盒,打开倒进手心,往裴令之颊边抹去。
裴令之无处可躲,又不能弄出声音,被景昭抹了满脸灰色妆粉,难以置信地愣在原地。
景昭怕他出声,捂住裴令之口鼻,贴在他耳畔以气声说:“遮脸。”
说完她反手把剩下的妆粉涂在了自己脸上,侧耳倾听片刻,确认外面没有走动的声音,无声挤了出去。
裴令之紧随其后,二人隐没在黑暗里,侧耳倾听甲板上的动静。
船长行船多年,见多识广,正在哀求:“……钱和货列位都拿走,都拿走,我们这些人上有老下有小,求列位松松手,开开恩……”
他不知又央求了些什么,忽的有个人嚷起来,似乎是想保住自己的财物。
那人的声音戛然而止,惨叫平地暴起,不用想就知道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