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女 第104节
按理来说,中秋当有宫宴。
今年没有,因为今年孝慈皇后薨逝,而且皇太女也不在京城。
是的,皇太女不在京城,才是今年没有中秋宫宴的主要原因。
确切来说,大楚立国以来,除了建元元年皇帝登基,中秋祭月以外,后来皇宫每年中秋节开宴,都不是为了中秋本身,而是庆贺太女生辰。
皇太女生于齐朝末帝熙庆十三年八月十五,正逢中秋,末帝怀抱外孙女,颇为喜悦,下诏加封她为永淳郡主,食邑一千五百。虽比不上她母亲长乐公主食邑三千的风光,却已经胜过寻常公主许多。
中秋有种种传统,譬如祭月、团圆,对于全家只剩下两个人的皇帝和景昭来说,没什么好团圆的,日日都能相见,反倒是太后又要借机弄出许多事来,很烦。
天威难测,皇帝再造社稷的不世之功摆在这里,区区中秋宫宴,他说不办,也就不办了。
女儿的生日,总是要办上一办的。
皇帝的诞辰叫做千秋节,极少庆贺,一方面是因为皇帝不喜欢热闹,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已经不需要通过大肆铺张的方式来树立威严。
景昭显然还不行。
近则不逊。
高大的宫墙、华丽的宫殿、繁琐的礼仪、铺张的庆典,都是上位者用来高居云端、树立威严的方式。
所以年年中秋节,百官入宫赴宴,赴的不是中秋宫宴,而是皇太女诞辰。
久而久之,京中又称八月十五为‘小千秋’。
皇太女离京,小千秋当然不必办了。
往年这个时候,皇帝会陪女儿饮一盏酒。
今夜景昭不在。
皇帝收回目光。
越过明昼殿前的回廊,向前走去。
眼看他就要踏进后殿,就像素日那样,殿门关起,便没有任何人敢去惊扰皇帝。
就在这时,一名内侍小跑着冲进宫院,禀报道:“圣上,东宫宫人求见。”
东宫来的是皇太女身边一位常常在内宫行走的女官,早在御前混了个面熟。
她奉太女之命,前来送一样东西。
那是一只封好的酒壶,壶身玲珑细长,十分好看,却也装不了多少酒,大约就是一盏半的容量。
女官恭谨说道:“这是去年小千秋时,太女殿下亲自拿新鲜桂花酿的酒,精心料理许多时日,统共只得不多。殿下临行前亲自将酒封存,命奴婢小千秋这日献给圣上。”
梁观己察言观色,连忙接了酒壶,亲自分出小半盏,由试毒太监接过去喝了。
等试过毒,确认桂花酒除了难喝之外,并没有别的问题,梁观己又将酒奉到皇帝面前,刚好够盛满一只酒盏。
皇帝抿了一口,眉梢浅蹙,说道:“难喝。”
并非贬低,而是如实的评价。
女官随同皇太女到御前许多次,还是第一次单独面对皇帝,心中十分忐忑不安,坚强维持着表面姿态挑不出问题,禀道:“回圣上,殿下临走之前试过,自己也说不好喝,原本想再做些时令的桂花糖,一是没新鲜桂花,二是一粒一粒试毒太麻烦,所以……”
女官心里瑟瑟发抖,表面风平浪静地道:“所以……”
她还是不敢说。
皇帝终于开了口,声音清清淡淡:“说。”
女官一个激灵,脱口而出:“所以殿下让奴婢转告圣上,说难喝也没办法,您将就喝吧。”
出乎意料,皇帝居然笑了。
素白袍袖扬起,皇帝执盏,一饮而尽,放下酒盏,平静说了句赏。
女官连忙叩谢。
等她抬起头,上首已然空荡。
被东宫女官一阻,在皇帝踏进后殿殿门的前一刻,另一名内侍又狂奔而来,送来了随驾南下内卫的最新密报。
之前收到的每一封密报里,皇太女举止行动各有不同。负责记录的内卫以一种非常严肃写实的口吻,如实记载,不含任何情绪,但在皇帝看来,女儿就像一只可怜的充气河豚,随时可能被气的炸开,却除了变得圆滚滚的,没有任何办法。
想到这里,他唇角微扬,似是在笑。
忍。
皇帝之所以令女儿冒险先行南下,自然有其道理。
比如说,让她学会忍。
人在处于下风的时候要忍,哪怕打碎牙齿和血吞。
这一点皇帝相信女儿早就学会了,毕竟她在伪朝皇宫里度过了最幼小也最弱小的年纪。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条道理七岁之前景昭就学会了。
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时候都需要忍,并不是说有势可倚,便能随心所欲。
在时机不对的时候要忍,在天时地利人和不能兼具的时候要忍。路见不平便一声怒吼拔刀相助,固然是极为令人愉快的戏码,但治理朝政时,如果真的眼里不揉沙子,见着问题忍不得一时半刻,非要立刻解决,那么便要出大乱子。
治大国如烹小鲜,连皇帝都不能全然随心行事,东宫怎能例外?
景昭固然可以不管不顾动用皇帝给的筹码,一声令下调来忠于天子的驻军,踏平所见不平之事。
然后接下来,一切都会变得很麻烦。
情况当然不会恶化到废储君那步,但无疑会损伤东宫名声。钟离郡驻军调动那件事被皇帝压了下来,好在后续景昭行事谨慎很多,基本上保持着旁观的姿态,那些水面的涟漪也就渐渐归于平静。
连最擅揣摩圣心的几位丞相,都欣慰地认为皇太女越来越沉得住气,果真女儿肖父,渐渐有了皇帝的几分真传。
皇帝却不这样认为。
他眉梢微挑,心想长久端坐东宫,沉得住气是理所应当,和女儿肖父没有多少关系。倒是一怒调动钟离郡驻军的举动,虽然有些麻烦,倒是有可圈可点之处,这很好。
少年人是最冲动的年纪,应该更宽容些。
否则到了暮年,回首半生,岂非一潭死水,了无生息?
皇帝打开密报,目光一扫。
.
“咳咳咳咳咳!”
天边圆月当空,积素骤然勒马。
马车咣当一声,歪歪扭扭停下。
穆嫔探出头往窗外一看,呛了满嘴灰土,咳得动地惊天。
她眼泪汪汪:“苏管事,姐姐呢,到底出了什么事?”
夜色里迎上来一个圆脸男人,正是苏惠。
苏惠骑着马,马还是早上驾车出去的那匹,车却没了。
积素比穆嫔还着急,毕竟穆嫔娇弱,猛地跳下马车恐怕要扭脚,他却可以直接跳下车冲过去,往苏惠身后的夜色里张望:“我家郎君呢?”
苏惠说道:“上车,先走,我慢慢跟你们说。”
积素用一种质疑的眼光看着他:“不行,你先说,郎君早上和你们一同坐车出去,怎么现在车也没了人也没了,那姓常的主仆还被五花大绑藏在床底下呢,你一张字条就让我丢下东西带着你们家女郎往城外跑,是不是得把事情讲清楚。”
苏惠看他片刻,也不坚持,从怀中抽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递过去:“这是裴郎君给你留的话。”
然后他抽出另一张纸,递给车窗里不住张望的穆嫔:“这是三小姐给你的话。”
穆嫔接过去,只见纸上字迹清丽飘逸,隐有筋骨,确实是一笔熟悉的郑体。
她自己亦从小习练书法,自认为辨识字迹还有几分能耐,确认这确实是皇太女的字,紧张的情绪稍微缓解,心中的不解却越来越浓,皱眉问道:“到底出了什么事?”
另一边积素也小心收起信纸,没有对字迹提出质疑,显然也确认了纸上字迹确实是裴令之所写。
“是啊,到底出了什么事?”
今日他们在客栈里等着,积素负责看管请帖的真正主人,穆嫔则已经叫来客栈跑堂,请他们代为采买些东西。
身在南方,皇太女的生辰不能提起,但至少可以打着中秋节的幌子,做些庆祝。
就在这时,他们收到苏惠托人送来的一张字条。
字条上面是苏惠的字迹,要他们立刻放弃所有行装,只取些最关键的东西塞在袖里,然后出客栈大门,门边停着一辆全新的马车,乘车出城往东走,过码头折向东南。
随字条一同送到的还有景昭与裴令之的随身物件,都是极能取信于人的东西。穆嫔和积素即使不解,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
穆嫔紧紧抓着景昭留下的信。
那张信纸上只有一句话:
——我与裴氏先行一步,听从苏惠安排,速往江宁。
她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一头雾水看向苏惠。
苏惠没有解释的意思,但被两双目光灼灼的眼睛盯着,还是觉得有些头疼,只好说道:“问题不在消金坊,在于有个人死了,那人的死瞒不住,现在估计已经被发现了,接下来有些麻烦,我得处理干净。”
穆嫔的反应比积素还要快,敏锐道:“是谁?”
如果死的只是寻常人,何至于此。
苏惠瞅瞅穆嫔,又看看积素,叹口气道:“好吧。”
他低声报出一个名字。
穆嫔愣住,就像一尊雕像。
积素愕然瞪大眼睛,脸色顿时变得非常苍白,就像雪。
.
一间农户里,真正的主人一家捧着钱财,欢天喜地搬到厨房,把主屋让给这对财大气粗的房客。
女主人拿着钱数了又数,听耳边夫婿小声猜测那对遮着脸的青年男女到底是什么来路,觉得有些烦,啐了一口:“管他们是不是私奔呢,反正钱给得够了,足够后半年嚼裹——快别烦老娘,让我算算大丫头嫁妆钱还差多少。”
她丈夫讨个没趣,很是不满,便要开门出去,岂料门一开,只见一道霜雪般的身影站在门口,抬手欲敲。
刚在背后议论过别人,现下当场撞见,男人尴尬不已,又吓了一跳,讪讪挠着头:“这……这是有啥事?”
裴令之只当没听见方才那些议论,朝他微一颔首,温温和和地道:“请问,方便借针线用一下吗?”
普通农家的线比较粗糙,裴令之不得不把针脚藏起来,以免显得格格不入,像爬在衣裳上的蜈蚣般难看。
油灯黯淡,盯着针线时间久了,难免眼睛酸痛。
今年没有,因为今年孝慈皇后薨逝,而且皇太女也不在京城。
是的,皇太女不在京城,才是今年没有中秋宫宴的主要原因。
确切来说,大楚立国以来,除了建元元年皇帝登基,中秋祭月以外,后来皇宫每年中秋节开宴,都不是为了中秋本身,而是庆贺太女生辰。
皇太女生于齐朝末帝熙庆十三年八月十五,正逢中秋,末帝怀抱外孙女,颇为喜悦,下诏加封她为永淳郡主,食邑一千五百。虽比不上她母亲长乐公主食邑三千的风光,却已经胜过寻常公主许多。
中秋有种种传统,譬如祭月、团圆,对于全家只剩下两个人的皇帝和景昭来说,没什么好团圆的,日日都能相见,反倒是太后又要借机弄出许多事来,很烦。
天威难测,皇帝再造社稷的不世之功摆在这里,区区中秋宫宴,他说不办,也就不办了。
女儿的生日,总是要办上一办的。
皇帝的诞辰叫做千秋节,极少庆贺,一方面是因为皇帝不喜欢热闹,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已经不需要通过大肆铺张的方式来树立威严。
景昭显然还不行。
近则不逊。
高大的宫墙、华丽的宫殿、繁琐的礼仪、铺张的庆典,都是上位者用来高居云端、树立威严的方式。
所以年年中秋节,百官入宫赴宴,赴的不是中秋宫宴,而是皇太女诞辰。
久而久之,京中又称八月十五为‘小千秋’。
皇太女离京,小千秋当然不必办了。
往年这个时候,皇帝会陪女儿饮一盏酒。
今夜景昭不在。
皇帝收回目光。
越过明昼殿前的回廊,向前走去。
眼看他就要踏进后殿,就像素日那样,殿门关起,便没有任何人敢去惊扰皇帝。
就在这时,一名内侍小跑着冲进宫院,禀报道:“圣上,东宫宫人求见。”
东宫来的是皇太女身边一位常常在内宫行走的女官,早在御前混了个面熟。
她奉太女之命,前来送一样东西。
那是一只封好的酒壶,壶身玲珑细长,十分好看,却也装不了多少酒,大约就是一盏半的容量。
女官恭谨说道:“这是去年小千秋时,太女殿下亲自拿新鲜桂花酿的酒,精心料理许多时日,统共只得不多。殿下临行前亲自将酒封存,命奴婢小千秋这日献给圣上。”
梁观己察言观色,连忙接了酒壶,亲自分出小半盏,由试毒太监接过去喝了。
等试过毒,确认桂花酒除了难喝之外,并没有别的问题,梁观己又将酒奉到皇帝面前,刚好够盛满一只酒盏。
皇帝抿了一口,眉梢浅蹙,说道:“难喝。”
并非贬低,而是如实的评价。
女官随同皇太女到御前许多次,还是第一次单独面对皇帝,心中十分忐忑不安,坚强维持着表面姿态挑不出问题,禀道:“回圣上,殿下临走之前试过,自己也说不好喝,原本想再做些时令的桂花糖,一是没新鲜桂花,二是一粒一粒试毒太麻烦,所以……”
女官心里瑟瑟发抖,表面风平浪静地道:“所以……”
她还是不敢说。
皇帝终于开了口,声音清清淡淡:“说。”
女官一个激灵,脱口而出:“所以殿下让奴婢转告圣上,说难喝也没办法,您将就喝吧。”
出乎意料,皇帝居然笑了。
素白袍袖扬起,皇帝执盏,一饮而尽,放下酒盏,平静说了句赏。
女官连忙叩谢。
等她抬起头,上首已然空荡。
被东宫女官一阻,在皇帝踏进后殿殿门的前一刻,另一名内侍又狂奔而来,送来了随驾南下内卫的最新密报。
之前收到的每一封密报里,皇太女举止行动各有不同。负责记录的内卫以一种非常严肃写实的口吻,如实记载,不含任何情绪,但在皇帝看来,女儿就像一只可怜的充气河豚,随时可能被气的炸开,却除了变得圆滚滚的,没有任何办法。
想到这里,他唇角微扬,似是在笑。
忍。
皇帝之所以令女儿冒险先行南下,自然有其道理。
比如说,让她学会忍。
人在处于下风的时候要忍,哪怕打碎牙齿和血吞。
这一点皇帝相信女儿早就学会了,毕竟她在伪朝皇宫里度过了最幼小也最弱小的年纪。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条道理七岁之前景昭就学会了。
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时候都需要忍,并不是说有势可倚,便能随心所欲。
在时机不对的时候要忍,在天时地利人和不能兼具的时候要忍。路见不平便一声怒吼拔刀相助,固然是极为令人愉快的戏码,但治理朝政时,如果真的眼里不揉沙子,见着问题忍不得一时半刻,非要立刻解决,那么便要出大乱子。
治大国如烹小鲜,连皇帝都不能全然随心行事,东宫怎能例外?
景昭固然可以不管不顾动用皇帝给的筹码,一声令下调来忠于天子的驻军,踏平所见不平之事。
然后接下来,一切都会变得很麻烦。
情况当然不会恶化到废储君那步,但无疑会损伤东宫名声。钟离郡驻军调动那件事被皇帝压了下来,好在后续景昭行事谨慎很多,基本上保持着旁观的姿态,那些水面的涟漪也就渐渐归于平静。
连最擅揣摩圣心的几位丞相,都欣慰地认为皇太女越来越沉得住气,果真女儿肖父,渐渐有了皇帝的几分真传。
皇帝却不这样认为。
他眉梢微挑,心想长久端坐东宫,沉得住气是理所应当,和女儿肖父没有多少关系。倒是一怒调动钟离郡驻军的举动,虽然有些麻烦,倒是有可圈可点之处,这很好。
少年人是最冲动的年纪,应该更宽容些。
否则到了暮年,回首半生,岂非一潭死水,了无生息?
皇帝打开密报,目光一扫。
.
“咳咳咳咳咳!”
天边圆月当空,积素骤然勒马。
马车咣当一声,歪歪扭扭停下。
穆嫔探出头往窗外一看,呛了满嘴灰土,咳得动地惊天。
她眼泪汪汪:“苏管事,姐姐呢,到底出了什么事?”
夜色里迎上来一个圆脸男人,正是苏惠。
苏惠骑着马,马还是早上驾车出去的那匹,车却没了。
积素比穆嫔还着急,毕竟穆嫔娇弱,猛地跳下马车恐怕要扭脚,他却可以直接跳下车冲过去,往苏惠身后的夜色里张望:“我家郎君呢?”
苏惠说道:“上车,先走,我慢慢跟你们说。”
积素用一种质疑的眼光看着他:“不行,你先说,郎君早上和你们一同坐车出去,怎么现在车也没了人也没了,那姓常的主仆还被五花大绑藏在床底下呢,你一张字条就让我丢下东西带着你们家女郎往城外跑,是不是得把事情讲清楚。”
苏惠看他片刻,也不坚持,从怀中抽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递过去:“这是裴郎君给你留的话。”
然后他抽出另一张纸,递给车窗里不住张望的穆嫔:“这是三小姐给你的话。”
穆嫔接过去,只见纸上字迹清丽飘逸,隐有筋骨,确实是一笔熟悉的郑体。
她自己亦从小习练书法,自认为辨识字迹还有几分能耐,确认这确实是皇太女的字,紧张的情绪稍微缓解,心中的不解却越来越浓,皱眉问道:“到底出了什么事?”
另一边积素也小心收起信纸,没有对字迹提出质疑,显然也确认了纸上字迹确实是裴令之所写。
“是啊,到底出了什么事?”
今日他们在客栈里等着,积素负责看管请帖的真正主人,穆嫔则已经叫来客栈跑堂,请他们代为采买些东西。
身在南方,皇太女的生辰不能提起,但至少可以打着中秋节的幌子,做些庆祝。
就在这时,他们收到苏惠托人送来的一张字条。
字条上面是苏惠的字迹,要他们立刻放弃所有行装,只取些最关键的东西塞在袖里,然后出客栈大门,门边停着一辆全新的马车,乘车出城往东走,过码头折向东南。
随字条一同送到的还有景昭与裴令之的随身物件,都是极能取信于人的东西。穆嫔和积素即使不解,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
穆嫔紧紧抓着景昭留下的信。
那张信纸上只有一句话:
——我与裴氏先行一步,听从苏惠安排,速往江宁。
她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一头雾水看向苏惠。
苏惠没有解释的意思,但被两双目光灼灼的眼睛盯着,还是觉得有些头疼,只好说道:“问题不在消金坊,在于有个人死了,那人的死瞒不住,现在估计已经被发现了,接下来有些麻烦,我得处理干净。”
穆嫔的反应比积素还要快,敏锐道:“是谁?”
如果死的只是寻常人,何至于此。
苏惠瞅瞅穆嫔,又看看积素,叹口气道:“好吧。”
他低声报出一个名字。
穆嫔愣住,就像一尊雕像。
积素愕然瞪大眼睛,脸色顿时变得非常苍白,就像雪。
.
一间农户里,真正的主人一家捧着钱财,欢天喜地搬到厨房,把主屋让给这对财大气粗的房客。
女主人拿着钱数了又数,听耳边夫婿小声猜测那对遮着脸的青年男女到底是什么来路,觉得有些烦,啐了一口:“管他们是不是私奔呢,反正钱给得够了,足够后半年嚼裹——快别烦老娘,让我算算大丫头嫁妆钱还差多少。”
她丈夫讨个没趣,很是不满,便要开门出去,岂料门一开,只见一道霜雪般的身影站在门口,抬手欲敲。
刚在背后议论过别人,现下当场撞见,男人尴尬不已,又吓了一跳,讪讪挠着头:“这……这是有啥事?”
裴令之只当没听见方才那些议论,朝他微一颔首,温温和和地道:“请问,方便借针线用一下吗?”
普通农家的线比较粗糙,裴令之不得不把针脚藏起来,以免显得格格不入,像爬在衣裳上的蜈蚣般难看。
油灯黯淡,盯着针线时间久了,难免眼睛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