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女 第18节
她比景昭矮上将近一寸,此刻下意识抬眼,偏头悄悄注视着景昭的侧面。
刹那间穆嫔好像回到了建元七年那个秋天,她狼狈不堪地跪在秋风里,全身瑟瑟发抖,不知是因为恐惧气愤还是寒冷。
冰冷坚硬的青砖沉甸甸硌在膝头,冷意仿佛要渗入骨头缝里。穆芳时低着头,袖底手指冰冷毫无温度,近乎空白地盯着眼前地砖的缝隙,等待上方宣判自己的命运。
然后她听见高处传来一个缥缈清淡的声音。
皇太女说:“本宫正缺一个侍奉起居的人,既然是穆家的女儿,送进东宫来吧。”
周围一瞬间嘈杂起来,似乎有人惊愕,有人讶然,有人慌乱,有人劝谏。
然而穆嫔已经听不清那些声音了。
她心神忽而一松,像溺水的人抓到了救命的稻草。下一刻她的额头重重磕在青砖上,剧痛传来,可能是出血了。
但穆嫔顾不上爱惜自己这张过去精心养护的脸。
她拼命磕头谢恩,生怕慢上半分,皇太女改变主意。
情况再坏又能怎样?哪怕进了东宫要挨打、挨鞭子抽,也是一条救命的途径,逃生的良机,是她必须要抓住的机遇。
她只记得自己额头磕出了血,恍惚间几双手七手八脚扶住她,一双青色衣袖挽住她,带笑说道:“姑娘是高兴的傻了不成,不必磕头了,太女殿下恩典,今日姑娘就是东宫的嫔妃了。”
几位宫女搀扶着她,穆嫔全身脱力,倚靠在其中一位女官身上,怔怔望着夕阳下远去的仪仗。
余晖映在朱墙金瓦上,映出万千华彩、道道辉光,轿辇穿行在明亮的光影之间,皇太女高坐辇上,背影有若仙人。
“……明白了?”
穆嫔回神,只听清了景昭话末的三个字,下意识匆忙点头:“嗯!”
景昭奇怪地看她一眼:“我说下一次你独自去打探消息。”
穆嫔立刻大惊失色,脱口而出:“妾……不是,我怕会误了姐姐的事。”
景昭说:“我就知道你没听。”
眼看景昭似乎并不打算再重复一遍,穆嫔自知理亏,小心翼翼地回头看向苏惠离去的方向:“姐姐,苏管事不回来了?”
景昭说:“我派他去做些别的,我们自己来这里探听消息。”
一路上,穆嫔尚且懵懂无觉的时候,景昭已经与苏惠打过数次机锋,并且完全确定了一件事。
——父皇派苏惠过来,当真只是给她当随身护卫用的。
也就是说,苏惠从皇帝那里接收的命令,只有全力保护太女安全。
他是皇帝的人,将会忠实执行皇帝的命令,所以他会调动自己能动用的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完成护卫太女安危这个任务,但除此之外,他不会主动为景昭提供更多信息。
比如内卫乃至皇帝在南方的详细布置,又比如超出护卫这一职责能力范围的信息。
——除非景昭自己查到线索,否则苏惠绝不能主动提起。
当然,苏惠话中留有余地。皇帝不允许他主动提起,却没有限制景昭运用话术从他口中套出些东西。
但景昭并不打算这样做。
诚如她对穆嫔所言,她千里迢迢下江南,是为了探看观察南方民生,以及亲眼看看‘那件大事’。
她不该,也没有必要把精力花在苏惠身上,那等于和自己的父亲斗智斗勇,全然与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驰。
收回思绪,景昭带着穆嫔,步入眼前这条街。
舒县的基本格局是东贵北富,南穷西杂。‘西杂’是指城西多集散市场,鱼龙混杂,三教九流什么生意都有,常有四面八方的客商出没。
眼前是城西最繁华的街道,叫做马市街。
顾名思义,这条街最初以贩马闻名。
自从齐朝末年动乱之后,南方丧失良马供应,大楚立国后,由于朝廷全部心力用在遏制北方荆狄,马匹被列入武备,受朝廷严格管控,几乎全部供应北方边军,禁止私自贩运。
南方九州没有良好的马场,于是直到今日,南方九州仍然极缺良马。
如今,马市街虽然以马市为名,却名不副实。
这条街上,除了马,什么都卖。
第20章 下江南(六)极淡的香气萦绕在景昭鼻……
沿着马市街一路向内,道路两旁店铺鳞次栉比,阶下又有许多三三两两的摊贩,人声喧闹,此起彼伏。
此时已近五月中旬,舒县天气炎热,纷杂人流间,各色气味混在一处,显得异常浑浊难闻。
穆嫔跟随景昭穿行在人流中,难以忍受浑浊的气息与时不时擦碰而过的路人,只能将帷帽垂纱放下,紧紧挽住景昭小臂,乳燕投林般依偎在景昭身侧。
令穆嫔惊奇的是,面对前所未见的混乱环境,景昭神色居然分毫未改。
要知道,景昭生来贵为郡主,此后命途几番跌宕,不止一次面临刀尖悬命、生死旦夕的险境。但哪怕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即使柔妃重病濒死,再无力保护女儿,景昭所要担忧的也只是从锦衣玉食的柔仪殿皇女,直接沦落到烈犬分食、骏马分尸的死无葬身之地。
换句话说,她的处境只可能在最尊贵和最惨烈之间更迭,根本没有不上不下的可能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极为‘纯净’的生活环境。要么生活在高高在上、不沾凡尘的云端,要么一步坠入最深的炼狱。
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景昭不该也不可能见过。
景昭也确实没有来过这样的地方。
但她的神情非常平静,唇角似乎还衔着笑意,目光漫不经心又无比认真地扫过街巷间每一处角落。
喧嚷拥挤的人流、来来往往的货物,路旁提着篮子兜售鲜花的少女,奔跑打闹的孩童。
非常陌生,也非常真实。
“女郎!”
颤抖生涩的呼唤声传来,那提着篮子向过往行人兜售鲜花的少女站在石阶下,有些紧张地看过来:“女……女郎,买朵簪花呀!”
女郎、姑娘都是南北方对妙龄少女的称呼,较为普遍。不过景昭鲜少听到别人这样称呼自己,乍一听险些没反应过来。
“我?”
那少女不知是生疏还是羞涩,微黑的小脸上渗出薄汗:“嗯,两位女郎长得好看,簪朵花吧,三文钱一朵,都是清晨摘的。”
景昭问:“你还有多少?”
少女愣住,下意识道:“七八朵……”
她话音未落,景昭反手挽紧穆嫔,另一只手凌空探出。
咔嚓!
骨骼错位摩擦,惨叫平地暴起。
——景昭右手探出,既快又准,平平按住了一只还没来得及收回的手,旋即指尖微错用力拧转,刹那间骨节咔嚓作响,惨叫声简直贴着景昭肩头炸开,分外尖锐刺耳。
景昭眉头微蹙,反手一拨,四两拨千斤地将那只手的主人重重搡开,顺手从那只垂落的手中取回了一只花色熟悉的织锦荷包。
咣当!
那人立足不稳栽倒在地,激起一片尘土,往来人群有片刻的凝滞,旋即穆嫔后知后觉的叫声响起:“有贼!”
人潮凝滞片刻,数道好奇的目光投来,但很快被淹没在更多习以为常的麻木神情中。
停滞的人流继续前行,不知哪个角落里传来窃笑私语。
那贼是个身量中等,矮且敦实面目寻常的中年男人。痛叫着从尘土里爬起来,左手小心翼翼托着没骨头般垂落下去的右手,带着愤恨怒视景昭。
穆嫔本能地脱口而出:“大胆贼子,我要报官!”
这句话其实是非常可笑的,马市街鱼龙混杂,偷抢拐骗简直是最不起眼的小小插曲,要指望报官就能扫平这些牛鬼蛇神,堪称天方夜谭。
暗处传来的窃笑声更大了。
然而景昭没有笑,那贼也没有笑。
非但如此,他愤恨与怨毒的神情反而渐渐消泯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狐疑审视的目光。
他的眼神飘忽,先从景昭身上飘到头戴帷帽的穆嫔身上,片刻间又飘走,挪回来看向景昭。
景昭正气定神闲地看着他。
那贼忽然躬身,朝景昭鞠了一躬,迅速向后退走,见无人阻拦,速度骤然加快,消失在人群里。
景昭察觉到穆嫔牵着自己的手紧了紧,安抚地拍拍她:“没事,人走了。”
“走,走了?”
就这么走了?
穆嫔还没反应过来,景昭低头看了眼那只失而复得的荷包,冲着那名不知何时躲到了一家店铺檐下的卖花少女招招手。
卖花少女愣了愣,犹疑地走上前:“女郎?”
景昭温声道:“多谢你呀。”
卖花少女惊讶地笑了笑:“您看出来了?”
“嗯。”景昭微笑道,“你害怕那个贼,又想提醒我,所以刻意招呼我是不是?”
“马三是这条街上的老人了,很吃得开。”卖花少女在裙子上蹭了蹭沾着灰尘的手,“我是个女孩儿,怕吃亏,爹娘常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想到女郎你身手好,马三不敢惹,这才跑了。”
景昭低头看了看她的花。
还有七朵花,此时日头升高,这些花朵躺在篮子里,显得有些蔫。
景昭从那只被贼盯上的荷包里取出一小块银锭,放进她的篮子里。
“我,我找不开的。”
“不用找。”景昭和气地道,“我们姐妹第一次来这里玩儿,你带我们走走就好。”
卖花少女叫做杏花,今年十五岁,城西本地人,父母都是老实勤恳的平头百姓,外祖家传下来种花的手艺,自幼就提着篮子在城西几条街边卖花。
听了杏花的自我介绍,景昭并没有露出什么别样的神色,反而穆嫔眉头轻皱欲言又止,轻扯景昭衣袖示意。
景昭反手在穆嫔手背上安抚地一拍,信口问了杏花几个问题,诸如米面菜蔬物价如何,鸡鱼肉蛋是否常吃。
杏花显然是帮家里跑腿操持惯了,一五一十地答出来,还能说出许多与之相关的信息。
见景昭说话和气,听得认真,杏花的拘谨也渐渐散了,笑着问:“女郎,你们二位不是庐江人吧。”
景昭道:“你看我们像哪里的人?”
刹那间穆嫔好像回到了建元七年那个秋天,她狼狈不堪地跪在秋风里,全身瑟瑟发抖,不知是因为恐惧气愤还是寒冷。
冰冷坚硬的青砖沉甸甸硌在膝头,冷意仿佛要渗入骨头缝里。穆芳时低着头,袖底手指冰冷毫无温度,近乎空白地盯着眼前地砖的缝隙,等待上方宣判自己的命运。
然后她听见高处传来一个缥缈清淡的声音。
皇太女说:“本宫正缺一个侍奉起居的人,既然是穆家的女儿,送进东宫来吧。”
周围一瞬间嘈杂起来,似乎有人惊愕,有人讶然,有人慌乱,有人劝谏。
然而穆嫔已经听不清那些声音了。
她心神忽而一松,像溺水的人抓到了救命的稻草。下一刻她的额头重重磕在青砖上,剧痛传来,可能是出血了。
但穆嫔顾不上爱惜自己这张过去精心养护的脸。
她拼命磕头谢恩,生怕慢上半分,皇太女改变主意。
情况再坏又能怎样?哪怕进了东宫要挨打、挨鞭子抽,也是一条救命的途径,逃生的良机,是她必须要抓住的机遇。
她只记得自己额头磕出了血,恍惚间几双手七手八脚扶住她,一双青色衣袖挽住她,带笑说道:“姑娘是高兴的傻了不成,不必磕头了,太女殿下恩典,今日姑娘就是东宫的嫔妃了。”
几位宫女搀扶着她,穆嫔全身脱力,倚靠在其中一位女官身上,怔怔望着夕阳下远去的仪仗。
余晖映在朱墙金瓦上,映出万千华彩、道道辉光,轿辇穿行在明亮的光影之间,皇太女高坐辇上,背影有若仙人。
“……明白了?”
穆嫔回神,只听清了景昭话末的三个字,下意识匆忙点头:“嗯!”
景昭奇怪地看她一眼:“我说下一次你独自去打探消息。”
穆嫔立刻大惊失色,脱口而出:“妾……不是,我怕会误了姐姐的事。”
景昭说:“我就知道你没听。”
眼看景昭似乎并不打算再重复一遍,穆嫔自知理亏,小心翼翼地回头看向苏惠离去的方向:“姐姐,苏管事不回来了?”
景昭说:“我派他去做些别的,我们自己来这里探听消息。”
一路上,穆嫔尚且懵懂无觉的时候,景昭已经与苏惠打过数次机锋,并且完全确定了一件事。
——父皇派苏惠过来,当真只是给她当随身护卫用的。
也就是说,苏惠从皇帝那里接收的命令,只有全力保护太女安全。
他是皇帝的人,将会忠实执行皇帝的命令,所以他会调动自己能动用的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完成护卫太女安危这个任务,但除此之外,他不会主动为景昭提供更多信息。
比如内卫乃至皇帝在南方的详细布置,又比如超出护卫这一职责能力范围的信息。
——除非景昭自己查到线索,否则苏惠绝不能主动提起。
当然,苏惠话中留有余地。皇帝不允许他主动提起,却没有限制景昭运用话术从他口中套出些东西。
但景昭并不打算这样做。
诚如她对穆嫔所言,她千里迢迢下江南,是为了探看观察南方民生,以及亲眼看看‘那件大事’。
她不该,也没有必要把精力花在苏惠身上,那等于和自己的父亲斗智斗勇,全然与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驰。
收回思绪,景昭带着穆嫔,步入眼前这条街。
舒县的基本格局是东贵北富,南穷西杂。‘西杂’是指城西多集散市场,鱼龙混杂,三教九流什么生意都有,常有四面八方的客商出没。
眼前是城西最繁华的街道,叫做马市街。
顾名思义,这条街最初以贩马闻名。
自从齐朝末年动乱之后,南方丧失良马供应,大楚立国后,由于朝廷全部心力用在遏制北方荆狄,马匹被列入武备,受朝廷严格管控,几乎全部供应北方边军,禁止私自贩运。
南方九州没有良好的马场,于是直到今日,南方九州仍然极缺良马。
如今,马市街虽然以马市为名,却名不副实。
这条街上,除了马,什么都卖。
第20章 下江南(六)极淡的香气萦绕在景昭鼻……
沿着马市街一路向内,道路两旁店铺鳞次栉比,阶下又有许多三三两两的摊贩,人声喧闹,此起彼伏。
此时已近五月中旬,舒县天气炎热,纷杂人流间,各色气味混在一处,显得异常浑浊难闻。
穆嫔跟随景昭穿行在人流中,难以忍受浑浊的气息与时不时擦碰而过的路人,只能将帷帽垂纱放下,紧紧挽住景昭小臂,乳燕投林般依偎在景昭身侧。
令穆嫔惊奇的是,面对前所未见的混乱环境,景昭神色居然分毫未改。
要知道,景昭生来贵为郡主,此后命途几番跌宕,不止一次面临刀尖悬命、生死旦夕的险境。但哪怕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即使柔妃重病濒死,再无力保护女儿,景昭所要担忧的也只是从锦衣玉食的柔仪殿皇女,直接沦落到烈犬分食、骏马分尸的死无葬身之地。
换句话说,她的处境只可能在最尊贵和最惨烈之间更迭,根本没有不上不下的可能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极为‘纯净’的生活环境。要么生活在高高在上、不沾凡尘的云端,要么一步坠入最深的炼狱。
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景昭不该也不可能见过。
景昭也确实没有来过这样的地方。
但她的神情非常平静,唇角似乎还衔着笑意,目光漫不经心又无比认真地扫过街巷间每一处角落。
喧嚷拥挤的人流、来来往往的货物,路旁提着篮子兜售鲜花的少女,奔跑打闹的孩童。
非常陌生,也非常真实。
“女郎!”
颤抖生涩的呼唤声传来,那提着篮子向过往行人兜售鲜花的少女站在石阶下,有些紧张地看过来:“女……女郎,买朵簪花呀!”
女郎、姑娘都是南北方对妙龄少女的称呼,较为普遍。不过景昭鲜少听到别人这样称呼自己,乍一听险些没反应过来。
“我?”
那少女不知是生疏还是羞涩,微黑的小脸上渗出薄汗:“嗯,两位女郎长得好看,簪朵花吧,三文钱一朵,都是清晨摘的。”
景昭问:“你还有多少?”
少女愣住,下意识道:“七八朵……”
她话音未落,景昭反手挽紧穆嫔,另一只手凌空探出。
咔嚓!
骨骼错位摩擦,惨叫平地暴起。
——景昭右手探出,既快又准,平平按住了一只还没来得及收回的手,旋即指尖微错用力拧转,刹那间骨节咔嚓作响,惨叫声简直贴着景昭肩头炸开,分外尖锐刺耳。
景昭眉头微蹙,反手一拨,四两拨千斤地将那只手的主人重重搡开,顺手从那只垂落的手中取回了一只花色熟悉的织锦荷包。
咣当!
那人立足不稳栽倒在地,激起一片尘土,往来人群有片刻的凝滞,旋即穆嫔后知后觉的叫声响起:“有贼!”
人潮凝滞片刻,数道好奇的目光投来,但很快被淹没在更多习以为常的麻木神情中。
停滞的人流继续前行,不知哪个角落里传来窃笑私语。
那贼是个身量中等,矮且敦实面目寻常的中年男人。痛叫着从尘土里爬起来,左手小心翼翼托着没骨头般垂落下去的右手,带着愤恨怒视景昭。
穆嫔本能地脱口而出:“大胆贼子,我要报官!”
这句话其实是非常可笑的,马市街鱼龙混杂,偷抢拐骗简直是最不起眼的小小插曲,要指望报官就能扫平这些牛鬼蛇神,堪称天方夜谭。
暗处传来的窃笑声更大了。
然而景昭没有笑,那贼也没有笑。
非但如此,他愤恨与怨毒的神情反而渐渐消泯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狐疑审视的目光。
他的眼神飘忽,先从景昭身上飘到头戴帷帽的穆嫔身上,片刻间又飘走,挪回来看向景昭。
景昭正气定神闲地看着他。
那贼忽然躬身,朝景昭鞠了一躬,迅速向后退走,见无人阻拦,速度骤然加快,消失在人群里。
景昭察觉到穆嫔牵着自己的手紧了紧,安抚地拍拍她:“没事,人走了。”
“走,走了?”
就这么走了?
穆嫔还没反应过来,景昭低头看了眼那只失而复得的荷包,冲着那名不知何时躲到了一家店铺檐下的卖花少女招招手。
卖花少女愣了愣,犹疑地走上前:“女郎?”
景昭温声道:“多谢你呀。”
卖花少女惊讶地笑了笑:“您看出来了?”
“嗯。”景昭微笑道,“你害怕那个贼,又想提醒我,所以刻意招呼我是不是?”
“马三是这条街上的老人了,很吃得开。”卖花少女在裙子上蹭了蹭沾着灰尘的手,“我是个女孩儿,怕吃亏,爹娘常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想到女郎你身手好,马三不敢惹,这才跑了。”
景昭低头看了看她的花。
还有七朵花,此时日头升高,这些花朵躺在篮子里,显得有些蔫。
景昭从那只被贼盯上的荷包里取出一小块银锭,放进她的篮子里。
“我,我找不开的。”
“不用找。”景昭和气地道,“我们姐妹第一次来这里玩儿,你带我们走走就好。”
卖花少女叫做杏花,今年十五岁,城西本地人,父母都是老实勤恳的平头百姓,外祖家传下来种花的手艺,自幼就提着篮子在城西几条街边卖花。
听了杏花的自我介绍,景昭并没有露出什么别样的神色,反而穆嫔眉头轻皱欲言又止,轻扯景昭衣袖示意。
景昭反手在穆嫔手背上安抚地一拍,信口问了杏花几个问题,诸如米面菜蔬物价如何,鸡鱼肉蛋是否常吃。
杏花显然是帮家里跑腿操持惯了,一五一十地答出来,还能说出许多与之相关的信息。
见景昭说话和气,听得认真,杏花的拘谨也渐渐散了,笑着问:“女郎,你们二位不是庐江人吧。”
景昭道:“你看我们像哪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