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42节
这世上有几个人能激流勇退?有几个人能抵抗巨大利益的诱惑?
沈宁哪怕只是垄断白糖手艺一年,都足以她家跻身新贵行列的。
可她愣是无动于衷,直接献给朝廷,让朝廷赚大头,她只做几县的生意。
到时候不管谁家跟朝廷合作白糖生意,无论真心假意,表面都得尊着沈宁一家。
以后沈老板不只是在淮州府,整个南直隶商人圈里都有话语权了。
届时只怕比蔺家这种百年家族也不遑多让。
好在他和沈宁是朋友,是合作者,不是对手。
顾千里想的就更简单,他觉得自己忠于皇帝,沈宁和裴长青也忠于皇帝,他们是一边儿的。
沈宁如此为朝廷着想,那就是为陛下着想,陛下也不会辜负她的。
他不但会向陛下进言,也要知会四海府以及淮州府境内驻军熟识的将领,请他们多关照沈宁家。
无事不必打扰,有事儿帮衬一把,有他们帮衬,无人敢对她家如何。
顾千里是真的很钦佩沈宁一家,别人家但凡有点钱就急吼吼地买田置屋,恨不能将家门口的地都买到手。
她家却没急着买地,反而专心经营作坊,雇更多帮工,带着全村以及邻村百姓赚钱,让镇上、县里商铺都跟着发财。
有些人自己发财却伴随着别人败落,甚至家破人亡,沈宁家却是自己发达,连带着周边人也过好日子。
真是一家发达,乡邻受益。
陛下时常说若是大家都懂分寸,对权势财富都能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天下何愁不太平?百姓何愁不安居乐业?
沈老板这种态度当时陛下说的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吧。
这么大宗的生意,别人不谈判个三五月,甚至扯皮个两三年是不会有结果的,各方自然要绞尽脑汁维护自己的利益,搁沈宁这里跟喝盏茶一样轻松平常地敲定了。
没有任何硝烟与争斗。
隔壁东间,曾知县和裴长青也是相谈甚欢,他又指点了裴长青做文章,说了一些自己的读书、作文心得。
裴长青自是受益匪浅。
时间过得很快,屋里很快就暗下去。
裴母主动给点了蜡烛,这是蔺大掌柜让方管事送来的南方特产石蜡,烟小,没什么异味儿,也更亮堂。
曾知县再次感慨,“二郎于读书一途确有天分。”
原本他可惜裴长青启蒙晚了些,现在却觉得裴长青读书天分极高。
真是三日不见刮目相看的程度。
上一次见面,裴长青还不知道如何作文,写文章也是生搬硬套的感觉,现在竟然自然很多。
关键听裴长青的言谈,他已经掌握了写文章的要领和诀窍,差的就是火候而已。
曾知县真是服了。
怎么会有人学习这样快!
裴长青谦虚了两句,“都是阿宁的功劳,她时常陪我读书作文。”
他和沈宁都是好学、会学的人,自学能力都很强,又有前世三十年的学识和阅历打底,还有现代丰富开放的文化知识熏陶,学新知识的时候不会两眼一抹黑儿地闷头苦学,更倾向于找更科学的方法,总结规律,摸索公式。
本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几个方面,像《四书》义、《五经》本经义这些主要就是背诵理解,然后引经据典地阐述,这个难不倒裴长青。
而五经不需要全背,每个考生选一经深入学习即可,考试的时候会选经。
最重要的考试内容就是策论,就是一种公文写作,要掌握写作技巧和格式,要阐述自己对时政的理解和解决方式。
策论和现代议论文差不多,和当代公务员考试的时政内容也有共通之处。
这种文章是有答题技巧的,要扣题,要在歌颂的基础上阐述自己鲜明的论点等等。
这点儿自然难不倒沈宁和裴长青。
有了正确的技巧和方法,学会引经据典,将四书的圣人言论融会贯通在文章里,辅助论证自己的观点,再多背诵优秀文章,模仿写作,他的进步自然是神速的。
曾知县想到他会谦虚,就是没想到他会说是沈宁的功劳,这让曾知县都不知道怎么接话了。
行吧,知道你们夫妻恩爱。
知道你有个贤内助,让人羡慕嫉妒。
曾知县又指点了一些县学注意事项,最后道:“二郎这里许多优秀文章,回头可以借给县学抄几篇,供其他生员借阅。”
裴长青这里的优秀文章大部分是萧先生命人从国子监抄录的,也有谢恒从谢家抄录的,还有他委托小太监们在宫里抄录的。
这些文章代表着当今最高水平,一般人即便有钱也是看不到的。
更何况其中有些还有萧先生、卫先生甚至谢相爷的批阅,更是不可多得,价值千金。
当时谢恒拿到这些文章的时候翰林院、詹事府都有人跟他借阅呢。
若是裴长青肯与县学的生员们共读,那些生员不定得高兴成什么样儿呢。
如此裴长青去县学借读,其他人不但没有意见,反而会非常欢迎。
见曾知县真心为自己打算,裴长青也感激,自然答应。
之后裴长青也不再看书,陪着曾知县一起去新工地瞧瞧,看看育种司衙门的进度,再看看简陋的制糖坊。
看着眼前的光景,曾知县真是服气的。
就这么简陋的条件,他们愣是做出了别人没有的好东西,如今连洁白的糖霜都做出来了。
不得不说,他曾义秀也是时来运转了。
待听说沈宁让蔺承君将制糖师傅们带走回福州和岭南等地开糖坊的时候曾知县的心不受控制地抽抽了两下。
若是从南地运蔗糖来,再从这里制成白糖发往海外船队,那成阳县真是要发达的。
他甚至想跟刘知府商量给南直隶上书请朝廷考虑在四海府建市舶司,如此以后从四海府出海都得经过成阳县呢。
这样曹家船运就能发展起来。
成阳县的商队也能壮大起来,豆腐村不是有自己商队么?
可惜呀。
当然,他也就是想想,要开市舶司哪有那么容易?
朝廷也不可能只为一个白糖生意开市舶司,自然还是从泉州福州出海更方便的。
曾知县想着自己来年就要升迁离开,真要弄太大的动静那是给继任留现成的功劳呢。
这年头现任都要给继任擦屁股,他不留个烂摊子给继任头大就是非常能干仁慈的呢。
想到来年离开成阳县,让别人来捡有沈宁这个现成功劳的知县位子,曾知县都有点嫉妒了,他都不想走了。
天黑了,众人回家吃饭。
西天一弯银钩月低低地垂着,夜空清凌凌的格外清透,空气也清新冷冽。
曾知县心情也非常愉悦。
晚饭裴长青请了高里正、裴大伯过来和裴父一起陪客,锻炼一下他们跟县衙官员打交道的能力。
裴长青自己对族长之位不感兴趣,裴父也没那个想法,他更想让裴大伯当。
裴长青和沈宁也有意培养大伯,裴氏一族眼瞅着也要发达起来,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族长。
夫妻俩尊重大伯,裴大伯又向来爱护小辈,处事公平,其他人也信服他。
晚上曾知县和陆裕自然还要留宿的。
沈宁照例将人安置在作坊三间正房,那里有火炕和全套家具,除了当作坊的办公室也兼客房。
洗漱之后沈宁上炕和裴长青商量过两天和曾知县他们一起去县里的事儿。
曾知县这一趟儿过来主要看看糖坊和育种司衙门,跟顾千里、蔺承君聊聊,顺便也处理一下附近村落的民情,看看有没有案子之类的。
过两天他们一起去县里。
裴长青考虑要抄录哪几篇文章过去,还要给教谕、训导们准备礼物。
沈宁:“蔺老板从南边儿带来的上好湖笔徽墨带几盒子去,再装几罐子白糖冰糖,另外把咱家的腐乳酱料也装几坛就好。”
白糖冰糖是新出产的奢侈品,绝对有面儿。
她作坊产的腐乳酱料都是好货,很多人都当土产馈赠亲友。
说一会儿礼物,裴长青又道:“顺便给闺女接回来,这丫头一出门子就野,一点不想家。”
沈宁就抿唇笑,裴总现在对二郎的身份是越来越习惯啦,对爹娘俩孩子也更有亲人的归属感,几天不见就想闺女了呢。
她笑道:“我也想她呢。到时候备上礼物,我们去成家拜访,顺便给她接回来。”
小珍珠有一颗女侠心,整天想出门游历、卖艺、打抱不平什么的,缠着唐钜带她出门子。
唐钜瞅着挺沉默严肃一师父,对小珍珠却半点硬心肠都没,有求必应的。
最近成二爷和成三爷从外面回来,打发人给唐钜送东西,也给小珍珠和小鹤年几个捎了礼物。
小珍珠就按捺不住,央求师父带她去成家玩儿。
原本她邀请小鹤年几个的,小鹤年事儿多,既要和高里正规划新的试验田,还得帮高里正窑厂那边计算数据,又要跟蔺承君顾千里他们制糖,根本走不开。
宝儿倒是想去,裴母觉得珍珠都是第一次去,不好带亲戚,就哄他说下一次再去。
宝儿就去县里找他娘了。
沈宁和裴长青商量事儿呢,听见宫嬷嬷在堂屋喊:“阿年阿琦呢?泡脚了。”
裴母:“头会儿说送曾大人和他陆伯伯去歇息,怕是又留下请教学问呢。”
陈琦其实除了跟着裴长青读书,是不爱往其他大人物跟前凑的,但是小鹤年叫他他就陪着。
宫嬷嬷笑道:“咱阿年真是勤学好问,珍珠也是勤于习武。哎呀,这丫头一去五天了还不回来,原说跟她师父去集上溜达溜达就回呢。”
她现在跟裴母裴父一样稀罕阿年和珍珠,就跟自己孙子孙女一样投缘。
这会儿小鹤年和陈琦也正跟曾知县等人告辞,让他们好好歇息。
顾千里又送他们到前屋来。
小鹤年笑道:“顾伯伯,我送你,你送我,嘿嘿。”
沈宁哪怕只是垄断白糖手艺一年,都足以她家跻身新贵行列的。
可她愣是无动于衷,直接献给朝廷,让朝廷赚大头,她只做几县的生意。
到时候不管谁家跟朝廷合作白糖生意,无论真心假意,表面都得尊着沈宁一家。
以后沈老板不只是在淮州府,整个南直隶商人圈里都有话语权了。
届时只怕比蔺家这种百年家族也不遑多让。
好在他和沈宁是朋友,是合作者,不是对手。
顾千里想的就更简单,他觉得自己忠于皇帝,沈宁和裴长青也忠于皇帝,他们是一边儿的。
沈宁如此为朝廷着想,那就是为陛下着想,陛下也不会辜负她的。
他不但会向陛下进言,也要知会四海府以及淮州府境内驻军熟识的将领,请他们多关照沈宁家。
无事不必打扰,有事儿帮衬一把,有他们帮衬,无人敢对她家如何。
顾千里是真的很钦佩沈宁一家,别人家但凡有点钱就急吼吼地买田置屋,恨不能将家门口的地都买到手。
她家却没急着买地,反而专心经营作坊,雇更多帮工,带着全村以及邻村百姓赚钱,让镇上、县里商铺都跟着发财。
有些人自己发财却伴随着别人败落,甚至家破人亡,沈宁家却是自己发达,连带着周边人也过好日子。
真是一家发达,乡邻受益。
陛下时常说若是大家都懂分寸,对权势财富都能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天下何愁不太平?百姓何愁不安居乐业?
沈老板这种态度当时陛下说的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吧。
这么大宗的生意,别人不谈判个三五月,甚至扯皮个两三年是不会有结果的,各方自然要绞尽脑汁维护自己的利益,搁沈宁这里跟喝盏茶一样轻松平常地敲定了。
没有任何硝烟与争斗。
隔壁东间,曾知县和裴长青也是相谈甚欢,他又指点了裴长青做文章,说了一些自己的读书、作文心得。
裴长青自是受益匪浅。
时间过得很快,屋里很快就暗下去。
裴母主动给点了蜡烛,这是蔺大掌柜让方管事送来的南方特产石蜡,烟小,没什么异味儿,也更亮堂。
曾知县再次感慨,“二郎于读书一途确有天分。”
原本他可惜裴长青启蒙晚了些,现在却觉得裴长青读书天分极高。
真是三日不见刮目相看的程度。
上一次见面,裴长青还不知道如何作文,写文章也是生搬硬套的感觉,现在竟然自然很多。
关键听裴长青的言谈,他已经掌握了写文章的要领和诀窍,差的就是火候而已。
曾知县真是服了。
怎么会有人学习这样快!
裴长青谦虚了两句,“都是阿宁的功劳,她时常陪我读书作文。”
他和沈宁都是好学、会学的人,自学能力都很强,又有前世三十年的学识和阅历打底,还有现代丰富开放的文化知识熏陶,学新知识的时候不会两眼一抹黑儿地闷头苦学,更倾向于找更科学的方法,总结规律,摸索公式。
本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几个方面,像《四书》义、《五经》本经义这些主要就是背诵理解,然后引经据典地阐述,这个难不倒裴长青。
而五经不需要全背,每个考生选一经深入学习即可,考试的时候会选经。
最重要的考试内容就是策论,就是一种公文写作,要掌握写作技巧和格式,要阐述自己对时政的理解和解决方式。
策论和现代议论文差不多,和当代公务员考试的时政内容也有共通之处。
这种文章是有答题技巧的,要扣题,要在歌颂的基础上阐述自己鲜明的论点等等。
这点儿自然难不倒沈宁和裴长青。
有了正确的技巧和方法,学会引经据典,将四书的圣人言论融会贯通在文章里,辅助论证自己的观点,再多背诵优秀文章,模仿写作,他的进步自然是神速的。
曾知县想到他会谦虚,就是没想到他会说是沈宁的功劳,这让曾知县都不知道怎么接话了。
行吧,知道你们夫妻恩爱。
知道你有个贤内助,让人羡慕嫉妒。
曾知县又指点了一些县学注意事项,最后道:“二郎这里许多优秀文章,回头可以借给县学抄几篇,供其他生员借阅。”
裴长青这里的优秀文章大部分是萧先生命人从国子监抄录的,也有谢恒从谢家抄录的,还有他委托小太监们在宫里抄录的。
这些文章代表着当今最高水平,一般人即便有钱也是看不到的。
更何况其中有些还有萧先生、卫先生甚至谢相爷的批阅,更是不可多得,价值千金。
当时谢恒拿到这些文章的时候翰林院、詹事府都有人跟他借阅呢。
若是裴长青肯与县学的生员们共读,那些生员不定得高兴成什么样儿呢。
如此裴长青去县学借读,其他人不但没有意见,反而会非常欢迎。
见曾知县真心为自己打算,裴长青也感激,自然答应。
之后裴长青也不再看书,陪着曾知县一起去新工地瞧瞧,看看育种司衙门的进度,再看看简陋的制糖坊。
看着眼前的光景,曾知县真是服气的。
就这么简陋的条件,他们愣是做出了别人没有的好东西,如今连洁白的糖霜都做出来了。
不得不说,他曾义秀也是时来运转了。
待听说沈宁让蔺承君将制糖师傅们带走回福州和岭南等地开糖坊的时候曾知县的心不受控制地抽抽了两下。
若是从南地运蔗糖来,再从这里制成白糖发往海外船队,那成阳县真是要发达的。
他甚至想跟刘知府商量给南直隶上书请朝廷考虑在四海府建市舶司,如此以后从四海府出海都得经过成阳县呢。
这样曹家船运就能发展起来。
成阳县的商队也能壮大起来,豆腐村不是有自己商队么?
可惜呀。
当然,他也就是想想,要开市舶司哪有那么容易?
朝廷也不可能只为一个白糖生意开市舶司,自然还是从泉州福州出海更方便的。
曾知县想着自己来年就要升迁离开,真要弄太大的动静那是给继任留现成的功劳呢。
这年头现任都要给继任擦屁股,他不留个烂摊子给继任头大就是非常能干仁慈的呢。
想到来年离开成阳县,让别人来捡有沈宁这个现成功劳的知县位子,曾知县都有点嫉妒了,他都不想走了。
天黑了,众人回家吃饭。
西天一弯银钩月低低地垂着,夜空清凌凌的格外清透,空气也清新冷冽。
曾知县心情也非常愉悦。
晚饭裴长青请了高里正、裴大伯过来和裴父一起陪客,锻炼一下他们跟县衙官员打交道的能力。
裴长青自己对族长之位不感兴趣,裴父也没那个想法,他更想让裴大伯当。
裴长青和沈宁也有意培养大伯,裴氏一族眼瞅着也要发达起来,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族长。
夫妻俩尊重大伯,裴大伯又向来爱护小辈,处事公平,其他人也信服他。
晚上曾知县和陆裕自然还要留宿的。
沈宁照例将人安置在作坊三间正房,那里有火炕和全套家具,除了当作坊的办公室也兼客房。
洗漱之后沈宁上炕和裴长青商量过两天和曾知县他们一起去县里的事儿。
曾知县这一趟儿过来主要看看糖坊和育种司衙门,跟顾千里、蔺承君聊聊,顺便也处理一下附近村落的民情,看看有没有案子之类的。
过两天他们一起去县里。
裴长青考虑要抄录哪几篇文章过去,还要给教谕、训导们准备礼物。
沈宁:“蔺老板从南边儿带来的上好湖笔徽墨带几盒子去,再装几罐子白糖冰糖,另外把咱家的腐乳酱料也装几坛就好。”
白糖冰糖是新出产的奢侈品,绝对有面儿。
她作坊产的腐乳酱料都是好货,很多人都当土产馈赠亲友。
说一会儿礼物,裴长青又道:“顺便给闺女接回来,这丫头一出门子就野,一点不想家。”
沈宁就抿唇笑,裴总现在对二郎的身份是越来越习惯啦,对爹娘俩孩子也更有亲人的归属感,几天不见就想闺女了呢。
她笑道:“我也想她呢。到时候备上礼物,我们去成家拜访,顺便给她接回来。”
小珍珠有一颗女侠心,整天想出门游历、卖艺、打抱不平什么的,缠着唐钜带她出门子。
唐钜瞅着挺沉默严肃一师父,对小珍珠却半点硬心肠都没,有求必应的。
最近成二爷和成三爷从外面回来,打发人给唐钜送东西,也给小珍珠和小鹤年几个捎了礼物。
小珍珠就按捺不住,央求师父带她去成家玩儿。
原本她邀请小鹤年几个的,小鹤年事儿多,既要和高里正规划新的试验田,还得帮高里正窑厂那边计算数据,又要跟蔺承君顾千里他们制糖,根本走不开。
宝儿倒是想去,裴母觉得珍珠都是第一次去,不好带亲戚,就哄他说下一次再去。
宝儿就去县里找他娘了。
沈宁和裴长青商量事儿呢,听见宫嬷嬷在堂屋喊:“阿年阿琦呢?泡脚了。”
裴母:“头会儿说送曾大人和他陆伯伯去歇息,怕是又留下请教学问呢。”
陈琦其实除了跟着裴长青读书,是不爱往其他大人物跟前凑的,但是小鹤年叫他他就陪着。
宫嬷嬷笑道:“咱阿年真是勤学好问,珍珠也是勤于习武。哎呀,这丫头一去五天了还不回来,原说跟她师父去集上溜达溜达就回呢。”
她现在跟裴母裴父一样稀罕阿年和珍珠,就跟自己孙子孙女一样投缘。
这会儿小鹤年和陈琦也正跟曾知县等人告辞,让他们好好歇息。
顾千里又送他们到前屋来。
小鹤年笑道:“顾伯伯,我送你,你送我,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