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222节
  今儿高里正他们又要往县里去。
  原本一匹骡子一头牛要早一些,现在陶族长让陶启明赶了一辆大骡车来,他们就没那么赶。
  很快张寡妇和刘大脚一起过来。
  她俩早饭前不过来,但是会早吃饭早过来开工。
  今儿同来的还有香蒲。
  她一点都不忸怩,比她娘大方。
  张寡妇还纠结怎么跟沈宁开口呢,香蒲已经上前给沈宁行礼,“豆腐娘子,我想跟着婶子卖货,你看成不?”
  沈宁惊讶地看向她,这姑娘个子细高挑的,瞅着得十四五岁了,不待嫁吗?
  张寡妇害臊,赶紧解释道:“娘子,她、她今年十三。”
  一紧张连闺女说的周岁十一也忘了,半点不敢撒谎隐瞒。
  沈宁笑起来,甭管十四五、十五六,只要闺女愿意来,她自然欢迎。
  十三正好。
  她看香蒲说话利索,声音响亮,不是那种害羞腼腆声音含糊在嗓子眼里的就已经喜欢了。
  她正色道:“卖货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包括陌生男人,你十三岁了,过两年该嫁人,你不怕吗?”
  香蒲摇头,犹豫一下,而后很坚定地道:“我更怕受穷。我更怕一家子累死累活也赚不到几文钱,吃不饱饭,娶不起媳妇儿,抓不起药。”
  比起名声、婆家啥的,她更怕这些。
  即便以后真的没人敢娶她,她跟着豆腐娘子赚了钱,男人就没那么重要。
  到时候她嫁个娶不到媳妇儿的病秧子不就好了?
  她肯定能拿捏住他。
  这话她当然不会说出来,怕给她娘吓死。
  沈宁听了她这话便并不多问,女孩子有自驱力比什么都强,只道:“那你回去收拾行礼,今儿就跟着高里正去县里,到了那边儿听你张婶子的。”
  不识字暂时没关系,张氏也不识字,不是照旧可以谈生意么,她先给张氏做助手就好。
  等大丫二丫学会拼音和基本算术,就把她俩送过去,一边当助手,一边教张氏和香蒲。
  香蒲清亮的眼睛里含着泪花儿,响亮道:“好嘞!这就去!”
  如果能跟着大娘卖货,那她一天至少十五文工钱,这可比家里做豆腐千张赚得多。
  毕竟全村供豆腐娘子这边儿呢,并不是每天每户都能送,是要轮流的。
  去干活儿就能天天赚钱!
  张寡妇赶紧回家,帮着闺女收拾一下铺盖。
  家里穷,铺盖有限,兄弟几个一个被窝,娘儿几个一个被窝。
  她顶多给香蒲收拾一条褥子出来,让她去那边儿和张氏或者三婶儿搭伙儿睡。
  等大丫二丫去了,三个女孩子一个被窝也可以,省被褥的。
  可惜香蒲没有新衣服,最好的一身也是带补丁的。
  香蒲却没关系,“娘,豆腐娘子知道咱家啥情况,不会在意的。你没发现么,豆腐娘子至今还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呢,她之前还穿草鞋,最近才换上了布鞋。”
  沈宁的布鞋也不是新的,鞋底是旧鞋子,鞋面是裴母新给缝上的。
  张寡妇摸着闺女的脸,叮嘱道:“香蒲啊,你打小性子要强,手脚勤快,娘知道你去了外面肯定会抢着干活儿,就是你要多忍让,你婶子让你干啥你就干啥,别顶嘴,少说话多做事。”
  香蒲虽然不完全同意娘的意思,但是却不顶嘴,免得还没走娘就担心。
  她笑道:“娘,你瞧好儿吧,我指定不给你丢人。”
  她背上自己寒酸的行李卷儿,一床破褥子,两件单薄的衣裳,毕竟棉衣这会儿已经上身了,脚上是一双鞋头补了好几层补丁的破布鞋。
  怀揣着赚钱的梦想,她告别娘和兄弟,给豆腐娘子深深地鞠躬,然后爬上高里正的骡车。
  她眼眶潮湿却胸膛火热,朝着张寡妇挥手,“娘,放心吧!”
  张寡妇:“诶,娘放心着呢。里正叔啊,香蒲会烧火做饭,路上你只管指使她,别客气啊。”
  高里正摆摆手:“都放心吧,走啦。”
  他朝着沈宁笑了笑,是只有两人知道的小眼神儿——这一次发了好多腐乳腌白菜,要回一笔巨款啦!
  王木匠瞅着有些眼热,他闺女也想去,但是不行,闺女大了要嫁人不能生事儿。
  今儿小鹤年没去镇上,就在家里教大丫二丫学拼音和数字。
  二蛋早上帮田氏收黄豆,时不时收收白菜,只要没事儿就跑到沈宁这里来看看有没有能帮忙的。
  但凡小鹤年在家,他就一定会过来学识字、算术。
  小珍珠也被小鹤年要求和大丫二丫一起上课。
  珍珠感觉失算了,但是又不好意思逃避。
  她都习武了,就觉得比大丫二丫更要有担当,不能给豆腐娘子和裴二郎丢人。
  他们在村里可是非常有面子的。
  所以她也打起精神好好学。
  大丫二丫没学过识字,甭管现在让她们学拼音还是数字,她们没有丝毫违和。
  在白纸上作画,比在画作上擦除再作画容易得多。
  阿年第一节课先教她们5个字母,不是死教死学,更不用死记硬背,而是利用了沈宁说的联想学习法,给这几个字母联想好记忆的意象。
  他让二蛋分享了自己的记忆方法,又让大丫二丫做独属于她们自己的联想。
  大丫:“a啊——,我小弟一哭就这样。”
  别的孩子是哇哇大哭,她小弟是啊啊啊大哭。
  大家就笑起来。
  阿年:“这是发音,形状呢?”
  做这个联想,并不是非得多准确,而是为了加深她们自己的印象,有助于她们记忆深刻。
  这样就能迅速记住且不会忘。
  而等记住以后,这些联想就没什么实质意义。
  哪个常年人会说1像铅笔2像大鹅呢?
  大丫想了想,“像刚发芽的豆子。”
  阿年点头:“很好。”
  二丫:“这个a像小猪仔的蛋蛋。”
  阿年老师、二蛋助教、珍珠班长齐齐沉默了。
  二丫:“你们没见过吗?那个劁猪的来我家给小猪割蛋蛋,丢出来就这样一个,那个蛋蛋是可以吃的!劁猪匠说他都拿回家加点盐煮煮下酒喝。我都没尝过什么味儿呢。”
  小鹤年和二蛋嘴角有点抽抽,他们虽然小,但是小孩子的信息是共通的。
  村里来了劁猪匠,他们当然也知道是干啥的。
  不知道也会问问大人,就有那促狭地故意吓唬他们,说小猪崽要被阉割,他们是小孩子也要小心被劁猪匠割了去,吓得他们见到劁猪匠就跑。
  小鹤年冷酷道:“换一个!”
  二丫想了想,笑道:“鸡蛋长出了小尾巴,朝着我游啊游呀,啊呜,跑到我嘴里来,真香!”
  她忍不住问阿年:“阿年,你是怎么记的?”
  小鹤年:“我不需要这个。”
  他看娘写过读过,这个模样和发音就牢牢印在脑海里了。
  二丫:“你好厉害呀。”
  第二节课学数字,阿年直接教了0-10这11个数字,因为在他看来非常简单。
  当然,他也没有强迫她们必须一堂课记住,第一节课就是领着她们读熟,顺口就能喊出来。
  之后再联想记忆。
  1,大丫说的是一根筷子,二丫说的是一根大棒骨。
  前几天奶让爹买了根大棒骨,没肉,但是熬了一锅汤,煮了白菜豆腐,还是很香的,当然比不上肉。
  第三节课继续学拼音,先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看看她们记住多少,复习半堂课再学新的。
  如此往复。
  阿年打算两天就让她们把这些拼音记住,并且能会10以内的加减法。
  在他看来这是非常非常简单的事情,毕竟他一会儿功夫就学会的。
  简单的加减法他好像小时候听吴秀娥、裴端说就会了,自己举一反三,知道了加减法的规律。
  知道规律以后,再大的加减法也就无师自通了。
  他感觉大丫二丫不算聪明,或者说一般吧,还没二蛋学得快,但是她们有着和二蛋一样强烈的想要变好的欲望。
  这使得她们很勤快、主动、听话。
  几样加成下来,学得也不慢。
  起码不像有些孩子教了转身就忘,你这里跟他说7-4=3,回头问他7-3=?他跟你说等于8。
  当然,那种笨卡卡的孩子也不会积极主动跳出来说“我要去卖货”。
  爹娘说过,勇气是人类最稀缺最美好的品德,它可以弥补不够聪明。
  一个人再聪明、再会卖货,他没有勇气迈出村子,也只会跟人吹牛“我可会卖货了,我要是去保管比她卖得好”。
  阿年自己是个有勇气的孩子,很小时候明知道大伯大哥不喜欢他读书识字,还是跟着偷学,自然也欣赏有勇气的人。
  他对大丫二丫教得很用心,所以她俩进步也很快。
  沈宁在窗外悄悄听了听,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