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2节
庄户人几乎人人营养不良,低血糖也很常见。
重体力劳动者每天出很多汗,补充一点糖分盐分就能避免脱力。
裴父赶紧摆手,“咋还给我吃糖,不用,我喝水就中。”
沈宁:“爹,你干活儿出大汗会头晕,喝点盐糖水就好,没糖就算了,有就喝一点。”
裴父心里纳闷,她又不是大夫,咋知道自己有点头晕的?
小珍珠捧着大碗过来,举着,“爷,给你喝水。”
裴父还是不肯喝。
裴母小声提醒他,“你才刚不还头晕了?”
裴父:“那是踩秃噜了,一会儿就好。”
小珍珠二话不说,垫着脚就想给爷爷灌糖水,裴母赶紧托着碗底催裴父喝了。
果然裴父喝完盐糖水立刻感觉浑身有劲儿,头也不晕了。
路上他还琢磨呢,以前不知道老二媳妇懂挺多呢。
随即又想,小孙子能跟着他大伯偷学识字,那自然是随根儿的,老二两口子本身就脑子活泛,小鹤年才会这样聪明的。
想到小鹤年的聪明样儿,裴父又浑身带劲,要赶紧先帮二房把谷子收完。
傍晚裴大伯几个下地回来,也拐到裴长青这边来看看。
长辈关心小辈,再就是好奇裴二郎他们搬过来过得咋样。
看到院子坑坑洼洼的,也没个院墙,长辈们也觉得太过寒碜。
再听裴长青说房梁被蛀得有点厉害,他们也担心,忙进屋踩着桌凳瞧瞧。
这一瞧之下,裴大伯:“还是得赶紧盖新屋子。这么着吧,咱们过晌儿早点回来先帮二郎拾掇宅基地。”
裴三叔笑道:“行,大哥说咋就咋,明儿我就过来。”
裴四叔有点犹豫,他儿子少,想先收自家庄稼。
裴二柱因为媳妇儿说沈宁坏话,心里过意不去,“爹,我晚会儿回家,搁这里帮二郎刨刨地。”
就拾掇地基也得要些天呢。
裴大柱见弟弟主动帮忙,他也说留下帮忙刨地。
裴长青没拒绝,他腿脚还不够利索,而且一个人也的确忙不过来,有人帮忙自然好。
他笑道:“那就谢谢叔伯哥哥们,等我好了,你们有活儿只管叫我。”
裴大伯:“那没说的,平时俺们也没少让你帮忙。”
他们几家修屋子、砌墙什么的也都会叫裴二郎帮忙,裴二郎也是二话不说就开干的。
几人当即回家拿大镢头、铁锨过来帮忙。
刨地时候裴长青顺便问问裴大伯哪里能做石磨。
裴大伯:“南边莲花沟儿有石匠,他们从河床子里掏石头做些石磨、石碓的卖。”
石磨石碓价格不便宜,一般都是几家共用,你买石磨我买石碓的,只有家境好的才会都置办上。
而他们这些人家日常吃粟米豆饭高粱米之类的,小麦和大米都很少吃,所以石碓石磨置办得也少,需要了就去别人家借用。
裴庄有一座碾坊,里面是沉重的大石碾子,这是公用的,谁家要碾粉面子、粗盐什么的都去那里。
不过人多碾子少总要排队,所以很多人宁愿直接泡豆子熬豆饭吃也懒得去排队磨豆面。
多数过节过年的会去排队磨麦子做饽饽上供祭祖。
大的石碾子很贵,几十吊到十几吊钱,大的石磨也不便宜,要五吊钱,差些的三吊,普通中等的也得两吊钱,最小的差不多六百文。
农家一般用中等石磨,直径两尺半不到三尺,需要一个人站起来才能推动。
也有放在屋里的小石磨,一个人坐着也能推。
一般用来磨浆子。
磨面粉就不够重,至少需要中等石磨。
裴大伯家那对是小型的,直径一尺半。
他问裴长青:“你们要磨豆面子?”
裴长青:“我娘和俩孩子吃豆饭总胀气,阿宁说磨浆子点豆腐吃会好点。”
裴大伯:“点豆腐?你媳妇儿会做豆腐?”
裴大柱和二柱听见也看过来,都不太相信,
四外村只有柳家有做豆腐的秘方,还去镇上开了豆腐坊,却从不教外人学做豆腐。
这年头谁家会个手艺都藏着掖着,轻易不教人的。
普通人家只会磨浆子可不会做豆腐。
可能是她以前在娘家村里学的?
以前被大哥大嫂欺负不想拿出来,现在分家愿意拿出来了?
裴长青知道他们想什么,便也故意引导,就说沈宁小时候见人做过豆腐,但是没看全,只能自己琢磨一下。
这时候沈宁拎着汤罐儿过来,她把豆饭盛在里面,让裴大伯几个也吃两口。
豆子植物蛋白含量高,吃几口也管饱。
裴大伯忙说他们吃过了。
他们说一天两顿饭,其实正儿八经的就早晨一顿饭,下地时候也会装着豆子或者豆面团子,饿了就对付一下,傍晚回家再吃顿粟米稀饭就行。
沈宁笑道:“一人一把豆子,吃两口垫垫。”
裴大伯还想推辞,裴大柱已经喝了半碗汤,塞了一嘴豆子,嚼嚼也顶饿。
裴二柱见大哥吃他也就吃了,他问沈宁是不是真会点豆腐。
沈宁:“等我买了石磨琢磨出来就做给你们吃。”
家里粟米不富裕了,但是豆子还有吴家赔的。
裴二柱惊讶地看了她一眼,瞬间更心虚了,他媳妇儿吃着馅儿饼还骂二郎媳妇心眼不好呢。
再吃豆腐不知道要骂什么了。
他赶紧低头猛干活儿了。
等天黑了,裴大伯让裴长青点了个火堆照亮,继续刨那三间屋子的地面。
等银河漫撒,火堆燃尽,实在看不清他们才回去。
临走时裴大伯道:“二郎媳妇,明儿我把家里那盘小磨给你拉过来,你先用着。”
他们家小石磨日常用的不多,磨豆面不如碾子快,老婆子不爱用。
磨浆子又怕浪费豆子,宁愿吃豆饭。
既然二郎媳妇儿说她能琢磨点豆腐,那就试试看。
沈宁高兴道:“那我晚上就泡豆子,明儿就能试着做豆腐了。”
果然,第二日一早沈宁还没起来,裴大伯和俩儿子就把家里的小石磨给搬过来了。
得亏裴长青和裴母起得早,指挥着把石磨装在锅灶旁边。
石磨不大,但是也挺沉的,爷三个用木板车人力拉过来的。
小石磨构造简单,上面一扇厚重的扇叶,下面部分带着托盘,浆子直接落在托盘里顺着凹槽流进下面的木桶里。
磨盘小,清洗起来方便,直接搬起来水一冲即可。
平时为了防止落鸟屎,可以盖上草帘子。
沈宁起来看到石磨已经安装完毕,新奇地围着转了好几圈,啧啧称奇。
裴母忙道:“那我这就磨浆子?”
沈宁:“娘,不忙,今儿我们先去看看豌豆,摘些豌豆回来。”
住人家屋子,总得感谢一下。
去镇上买点心她舍不得,贵,不划算,也没多好吃。
不如自己做点。
她昨晚上和裴长青夜琢磨做什么好,复杂的排除,用料多、贵的也排除,最好是做法和用料简单,味道还不错的点心。
最后他们确定了豌豆黄。
主要是家里种了一些豌豆。
豌豆也是熬粥的主材料,冬天家家户户会熬豌豆粥,两把豆子就够一家子混个水饱的。
小珍珠和小鹤年也跑过来看石磨,还上手推了推。
裴母忙拦着,“不能推空磨,会把磨牙磨坏的。”
俩孩子立刻停了,又打水洗脸刷牙吃早饭。
他们还要继续帮爹捡石头。
昨儿他们帮裴长青割草捡石头,裴长青还跟小鹤年学识字来着。
这让小鹤年很有成就感。
毕竟以前学识字就是好玩,加上不服气大伯和裴成业,现在爹娘愿意跟他学识字,他就兴趣加倍,觉得偷学得真值当。
就是小珍珠不爱学,说学识字没用,不好玩。
听见沈宁和奶奶要去摘豌豆,小珍珠不想帮爹捡石头了,“我要去摘豌豆!”
紫色的豌豆花好看,豌豆粥也好喝。
于是娘三个就戴上自家编的草帽出发摘豌豆去了。
豌豆三月播种,五月得青豆,农家舍不得当菜吃,定要熟透了当粮食吃。
重体力劳动者每天出很多汗,补充一点糖分盐分就能避免脱力。
裴父赶紧摆手,“咋还给我吃糖,不用,我喝水就中。”
沈宁:“爹,你干活儿出大汗会头晕,喝点盐糖水就好,没糖就算了,有就喝一点。”
裴父心里纳闷,她又不是大夫,咋知道自己有点头晕的?
小珍珠捧着大碗过来,举着,“爷,给你喝水。”
裴父还是不肯喝。
裴母小声提醒他,“你才刚不还头晕了?”
裴父:“那是踩秃噜了,一会儿就好。”
小珍珠二话不说,垫着脚就想给爷爷灌糖水,裴母赶紧托着碗底催裴父喝了。
果然裴父喝完盐糖水立刻感觉浑身有劲儿,头也不晕了。
路上他还琢磨呢,以前不知道老二媳妇懂挺多呢。
随即又想,小孙子能跟着他大伯偷学识字,那自然是随根儿的,老二两口子本身就脑子活泛,小鹤年才会这样聪明的。
想到小鹤年的聪明样儿,裴父又浑身带劲,要赶紧先帮二房把谷子收完。
傍晚裴大伯几个下地回来,也拐到裴长青这边来看看。
长辈关心小辈,再就是好奇裴二郎他们搬过来过得咋样。
看到院子坑坑洼洼的,也没个院墙,长辈们也觉得太过寒碜。
再听裴长青说房梁被蛀得有点厉害,他们也担心,忙进屋踩着桌凳瞧瞧。
这一瞧之下,裴大伯:“还是得赶紧盖新屋子。这么着吧,咱们过晌儿早点回来先帮二郎拾掇宅基地。”
裴三叔笑道:“行,大哥说咋就咋,明儿我就过来。”
裴四叔有点犹豫,他儿子少,想先收自家庄稼。
裴二柱因为媳妇儿说沈宁坏话,心里过意不去,“爹,我晚会儿回家,搁这里帮二郎刨刨地。”
就拾掇地基也得要些天呢。
裴大柱见弟弟主动帮忙,他也说留下帮忙刨地。
裴长青没拒绝,他腿脚还不够利索,而且一个人也的确忙不过来,有人帮忙自然好。
他笑道:“那就谢谢叔伯哥哥们,等我好了,你们有活儿只管叫我。”
裴大伯:“那没说的,平时俺们也没少让你帮忙。”
他们几家修屋子、砌墙什么的也都会叫裴二郎帮忙,裴二郎也是二话不说就开干的。
几人当即回家拿大镢头、铁锨过来帮忙。
刨地时候裴长青顺便问问裴大伯哪里能做石磨。
裴大伯:“南边莲花沟儿有石匠,他们从河床子里掏石头做些石磨、石碓的卖。”
石磨石碓价格不便宜,一般都是几家共用,你买石磨我买石碓的,只有家境好的才会都置办上。
而他们这些人家日常吃粟米豆饭高粱米之类的,小麦和大米都很少吃,所以石碓石磨置办得也少,需要了就去别人家借用。
裴庄有一座碾坊,里面是沉重的大石碾子,这是公用的,谁家要碾粉面子、粗盐什么的都去那里。
不过人多碾子少总要排队,所以很多人宁愿直接泡豆子熬豆饭吃也懒得去排队磨豆面。
多数过节过年的会去排队磨麦子做饽饽上供祭祖。
大的石碾子很贵,几十吊到十几吊钱,大的石磨也不便宜,要五吊钱,差些的三吊,普通中等的也得两吊钱,最小的差不多六百文。
农家一般用中等石磨,直径两尺半不到三尺,需要一个人站起来才能推动。
也有放在屋里的小石磨,一个人坐着也能推。
一般用来磨浆子。
磨面粉就不够重,至少需要中等石磨。
裴大伯家那对是小型的,直径一尺半。
他问裴长青:“你们要磨豆面子?”
裴长青:“我娘和俩孩子吃豆饭总胀气,阿宁说磨浆子点豆腐吃会好点。”
裴大伯:“点豆腐?你媳妇儿会做豆腐?”
裴大柱和二柱听见也看过来,都不太相信,
四外村只有柳家有做豆腐的秘方,还去镇上开了豆腐坊,却从不教外人学做豆腐。
这年头谁家会个手艺都藏着掖着,轻易不教人的。
普通人家只会磨浆子可不会做豆腐。
可能是她以前在娘家村里学的?
以前被大哥大嫂欺负不想拿出来,现在分家愿意拿出来了?
裴长青知道他们想什么,便也故意引导,就说沈宁小时候见人做过豆腐,但是没看全,只能自己琢磨一下。
这时候沈宁拎着汤罐儿过来,她把豆饭盛在里面,让裴大伯几个也吃两口。
豆子植物蛋白含量高,吃几口也管饱。
裴大伯忙说他们吃过了。
他们说一天两顿饭,其实正儿八经的就早晨一顿饭,下地时候也会装着豆子或者豆面团子,饿了就对付一下,傍晚回家再吃顿粟米稀饭就行。
沈宁笑道:“一人一把豆子,吃两口垫垫。”
裴大伯还想推辞,裴大柱已经喝了半碗汤,塞了一嘴豆子,嚼嚼也顶饿。
裴二柱见大哥吃他也就吃了,他问沈宁是不是真会点豆腐。
沈宁:“等我买了石磨琢磨出来就做给你们吃。”
家里粟米不富裕了,但是豆子还有吴家赔的。
裴二柱惊讶地看了她一眼,瞬间更心虚了,他媳妇儿吃着馅儿饼还骂二郎媳妇心眼不好呢。
再吃豆腐不知道要骂什么了。
他赶紧低头猛干活儿了。
等天黑了,裴大伯让裴长青点了个火堆照亮,继续刨那三间屋子的地面。
等银河漫撒,火堆燃尽,实在看不清他们才回去。
临走时裴大伯道:“二郎媳妇,明儿我把家里那盘小磨给你拉过来,你先用着。”
他们家小石磨日常用的不多,磨豆面不如碾子快,老婆子不爱用。
磨浆子又怕浪费豆子,宁愿吃豆饭。
既然二郎媳妇儿说她能琢磨点豆腐,那就试试看。
沈宁高兴道:“那我晚上就泡豆子,明儿就能试着做豆腐了。”
果然,第二日一早沈宁还没起来,裴大伯和俩儿子就把家里的小石磨给搬过来了。
得亏裴长青和裴母起得早,指挥着把石磨装在锅灶旁边。
石磨不大,但是也挺沉的,爷三个用木板车人力拉过来的。
小石磨构造简单,上面一扇厚重的扇叶,下面部分带着托盘,浆子直接落在托盘里顺着凹槽流进下面的木桶里。
磨盘小,清洗起来方便,直接搬起来水一冲即可。
平时为了防止落鸟屎,可以盖上草帘子。
沈宁起来看到石磨已经安装完毕,新奇地围着转了好几圈,啧啧称奇。
裴母忙道:“那我这就磨浆子?”
沈宁:“娘,不忙,今儿我们先去看看豌豆,摘些豌豆回来。”
住人家屋子,总得感谢一下。
去镇上买点心她舍不得,贵,不划算,也没多好吃。
不如自己做点。
她昨晚上和裴长青夜琢磨做什么好,复杂的排除,用料多、贵的也排除,最好是做法和用料简单,味道还不错的点心。
最后他们确定了豌豆黄。
主要是家里种了一些豌豆。
豌豆也是熬粥的主材料,冬天家家户户会熬豌豆粥,两把豆子就够一家子混个水饱的。
小珍珠和小鹤年也跑过来看石磨,还上手推了推。
裴母忙拦着,“不能推空磨,会把磨牙磨坏的。”
俩孩子立刻停了,又打水洗脸刷牙吃早饭。
他们还要继续帮爹捡石头。
昨儿他们帮裴长青割草捡石头,裴长青还跟小鹤年学识字来着。
这让小鹤年很有成就感。
毕竟以前学识字就是好玩,加上不服气大伯和裴成业,现在爹娘愿意跟他学识字,他就兴趣加倍,觉得偷学得真值当。
就是小珍珠不爱学,说学识字没用,不好玩。
听见沈宁和奶奶要去摘豌豆,小珍珠不想帮爹捡石头了,“我要去摘豌豆!”
紫色的豌豆花好看,豌豆粥也好喝。
于是娘三个就戴上自家编的草帽出发摘豌豆去了。
豌豆三月播种,五月得青豆,农家舍不得当菜吃,定要熟透了当粮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