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这是打一个巴掌,再揉三揉。咱们却还还要感佩他的仁德。”
  “唉,太子、他可是太子啊!太子如何会如此……”
  太子刘子陵多年来在民心民意当中,还是远高于皇帝刘坚的。
  这也是许多人觉得暂且可以忍耐,觉得大周还是有转机,他们还是能够等待到柳暗花明一日的。可现在,这样的事实摆在眼前,让本就灰暗的生活,再一次承受了一次重击。
  放眼大周,唯一还闪烁着希望之光的,恐怕只剩一处了吧!
  太子府外的主街之上,两拨人马正处于对峙当中。太子刘子陵终于决定,打破最后的僵持,破釜沉舟。
  原本他与刘坚,各自处于双方兵马的卫护当中,暂时谁也奈何不了谁。。
  刘坚居于皇宫,太子居于城中,外城则是禁军外廷营军与中军一卫对峙的僵持之态。
  与八部战败之初。刘子陵暂时迫的刘坚下令,卸了刘子焉之统兵之权,可那几十万的大周驻军,却多数是掌于秦氏、听命于刘坚的。
  有一半授了刘坚之令,命刘子焉领了圣旨去往西关。
  却不料,二十五万大军一夜之间尽归西关。刘坚的第二个好儿子,也再难有回到燕京之日。此事暂且搁下不表。
  另外那二十五万,有十万应了东南诸郡的连番急恳,被刘坚调往东南,去平东南翼阳王之乱。
  还剩十五万。
  这十五万大军名义上不许离开驻防地,但刘子陵清楚。
  皇宫之中的刘坚,必然已经想方设法的发出了调令,令这一支大军回京勤王。
  池氏一脉的兵力伤损过重,当下他与刘坚暂时还能保持拉锯。若这十五万大军急速奔回京师,加入战局,那他刘子晔与刘坚之间的胜负,可就不好说了。
  更何况……
  那首娲皇转世的民谣,已经被各自送到了太子与刘坚的案头。
  两人都知道,再僵持下去,这西北之患,就要成倾覆之势了。
  自从爱子去世,池瞻本就是满面风霜的面上,更是增添了数道刀刻一般的皱纹。
  听完了太子府几名官属对局势的分析,池瞻当前从座位上站起,坚决又携带着风雷之势,当中跪地。
  池瞻:“太子殿下,我池氏一族,从我池瞻,到池青等一众子侄兵将,悉听殿下号令!”
  第103章
  池瞻这一起来,厅内十数名僚属,俱都从座位之上站起,列于池瞻之后:“悉听太子号令!”
  始终跟在刘子陵左右的太子妃胞弟风名,自然也不甘落后的跟着众人一起宣誓。
  刘子陵环视一圈,那刘氏皇族在他身上也十分醒目的狭长双眸,微微眯起。
  目光骤然一凌,扶案站起。
  “好。为了大周朝百年国祚,为了三十六郡百姓,本宫即是身死,也要作此一搏!”
  他走下去,当先扶起满头白发的池瞻,与他身旁的池家二子池青。
  “诸位快快请起,既要一战,还望诸位为本宫共商大计!”
  刘坚也意识到了太子势必要破局,秦峰统帅了燕京城内的禁卫枕戈待旦。
  他们当然希望燕京外围援军抵达之时,胜算才最大。可刘子陵和他的人,显然也不傻。
  秦峰受了刘坚的诏命,重新复职为名义上的禁军与中军兵马大元帅,此时正在皇城外围与池家二子对面而立。
  “池青!你们池家受我周朝皇族圣恩,至于今日,如何要行此悖逆造反之事!你们池家,对得起圣祖皇帝,对得起当今圣上吗!?”
  池青又岂会听他之言,同样愤恨莫名:“我池家从来忠的都是圣祖皇帝与圣祖血脉,忠的是大周朝之基业!当今圣上刚愎自用、多年来穷兵黩武致百姓离乱,大周朝江山千疮百孔。池家一心为了大周,长兄池牧更是三度征伐,却落得如今这样冤死西北的下场!圣上要如何解释?就算是君,也当自省自勉,可圣上呢?不仅拒不悔改,拒不承认其执政之失,如今还要父子刀兵相向!”
  “我等从不想悖逆造反,只不过是要维护大周朝未来之明君,要圣上罪己改过!假使圣上能够做到,我等立刻退兵!”
  秦峰想也不想的拒绝,斥道:“你做梦!”
  “身为臣子,不瑾守为臣为子之道,却公然斥责君上!还敢说自己不是悖逆造反的狂徒!”
  双方自然是谁也不可能再说服的了谁。
  池青当即一声令下:“保护大周,保护太子!”
  秦峰也发出军令:“保卫圣上,将造反逆贼全歼!”
  一场武力对冲,就这样在燕京城中展开,相邻的百姓们早已惊恐万状。这种在都城内部的绝杀,无异于近身肉搏,拼的就是人马和战力了。
  燕京紧闭的城门外围,另外一场双方的对战,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展开。
  池瞻亲自在城外守着城门,对战要攻城的中军二卫分卫长余讳。
  余讳虽然从属于秦氏一派,却并不想涉入这一场皇位皇族的争斗。
  这些年来,皇帝的所作所为,以及连续三年在穷兵黩武、耗费国力民力,致使兵将折损的行径,还是让他心生退意。
  可是刘坚在池瞻全面控制了四大城门前一刻,将一纸调令送出了燕京,送到他驻扎在百里之处的中军二卫大营,命他入京勤王。
  他这一支是仅剩的拱卫京师的部队,此时若有诏令而不出,事后怕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可池瞻又是他向来景仰的大周开国大将,这些时间的对峙,他比谁都急切的希望,刘子焉自边疆带回来的兵马,能尽快回到燕京外围,救援京师。
  这样,他就可以退居二线,不用夹在这中间左右不是了。
  今天终于到了不得不出战的日子,又是池瞻亲自带队,余讳只得硬着头皮命令士兵上战场。
  不仅他无心与池瞻全力相对,他的兵也不遑多让,这样消极的军队又能有多大的战力?
  不到半日的时间,池瞻所率的中军一卫部众就结束了这一场,双方都几乎没什么伤损的对战。
  池瞻看着手下的兵将押到跟前的余讳,问他道:“中军二卫的兵将,是久不操练了吗?如此不中用。”
  余讳跪在地上,双手被捆缚在背后,抬头看着马上的池瞻,被这么问完,竟然嘿嘿一笑:“这不还是因为池老将军您雄风不减当年嘛!”
  “啧,嬉皮笑脸。”池瞻冷着脸瞧他:“带回城内看押!”
  “是!”
  余讳人被带走了之后,池瞻片刻不得停顿,命自己的手下整兵回营,准备支援城内的池青与太子。
  正在这时,军中有兵士来报。
  “报——”
  池瞻停下了马。
  “池老将军,我军收到一封来自西关侯府的急递私信!”
  池瞻一双发白的须眉动了动:“西关侯府?信是寄给谁的?”
  “说是给池老将军您的!已经核验过,信封表面是安全的,没有毒粉毒药。”
  这个时候,跟自己对立阵营的西关侯府,要给他寄什么急信?
  “拿过来。”
  传讯兵将手中信件呈上。
  池瞻在马上拆开信封,取出其中的信纸。
  当他看清信纸上的字迹之时,登时瞪大了双眸!
  这……
  这是他的儿子池牧的笔迹!
  他迫不及待的看下去,信中内容很简单,池牧将自己所部在八部经历的刘子焉陷害一事、他的兵力伤损情况,以及最终多亏西关小侯爷帅军越境救援,才得免于全军覆没的情况,一一做了叙述。
  最后叫池瞻不要担心自己,他会尽快赶回燕京相助于池家和太子。
  这一封信看完,年迈的池瞻忍不住双目浑浊。
  池牧没有死!他的儿子还活着!这、真的太好了……
  西关小侯爷,她竟然会出兵救了池牧。她应当知道,太子刘子陵将来必然是不能容她的……
  大战当头,这些疑问暂时被他按捺了下来。
  得知儿子还活着,池瞻只觉得气息更足,他对大军挥手道:“即刻回程,支援太子!”
  太子府。
  府门外的大街之上,池家二子带着的人,严防死守着阵线。
  皇宫的几道城门,强攻也不是好攻破的,双方一时之间陷入了停滞。
  不过,局势在池瞻结束了城外战局回援开始,就开始了明显的逆转。
  伴随着池瞻的回城,还带回了一个令所有人振奋的消息——
  池牧没有死!他被西关小侯爷带兵救回,现在人在西关养病!
  士兵们势气大涨,本就已经处于优势的太子一方军队,一鼓作气,拼力从四面向秦峰所率的刘坚军力挤压而去。
  秦峰眼见不敌,只好一声令下,退守皇宫。
  宫门开启,士兵如潮水一般涌入皇城内,留守后方的大量士兵,则来不及赶上宫门落钥,就被阻隔在了皇城外。
  两方战斗的形势与有关池牧的消息很快送回太子府,彼时刘子陵坐于庭中,太子妃怀抱着幼子,旁边陪着的还是太子妃胞弟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