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秦峰的这些布置,在池牧与众人的意料当中。
  毕竟百万大军听起来气势威武,可是在实际的调遣当中,它就好比是一个行动极其缓慢庞然大物。
  而且一开始,将这个庞然大物的头部身体与四肢全部拼起来,不仅需要消耗巨大的力气和时间,问题还在于即使真的将他拼到了一起,也没有能够承受和运输的了这个庞然大物的条件。
  这样分部分批,统一协调的确是最合适的。
  秦峰继续一纸地图:“我大周朝制胜之师,此次伐戎,必定一征而胜之。只是,兵马未动粮草要先行,我等亦要细作筹谋,谋胜于千里之外,不能堕我大周朝之国威!”
  这一番话说的也是情绪振奋,众将领对于这种形式上的东西早已熟练,听到这里,十分配合的齐齐答应。
  “必不堕我大周国威!”
  秦峰看了一圈,十分满意。
  他目光不经意的扫过立于副手的池牧,转了个话题方向道:“不过,百万大军出征,必有其章法。此次伐戎,我大周朝之西关边郡,将是我百万之师的必经之地。然则,西关郡地势复杂、道路艰辛,大周立朝以来,鲜有驻军,也鲜有过境的军旅商队。”
  “这一条,是唯一一条粮马道。然而三十余年无军队通行,实不能确保的畅通无阻。因此,我们需要在各路大军集结来范阳郡之前,派出一支先遣队,一位探路、二为在燕塞边线的几大隘口,筹建军队驻防营地。”
  这句话说完,几位将领互视了一眼,都明白了今天秦大将军召集所有人前来议事的原因。
  这先遣队,实在是个既吃苦,又无任何可表彰功勋的部队啊。
  清理道路、筹建驻防营地,那几乎也就比军中的后勤兵稍好一些。将来如果战果有成,也无论如何很难会有人想到这些,或是开路或者筹建营地的工程兵的功劳。
  还不都是那些真正在交锋战场上,取得了战果的那些吗!?
  大家目光有些躲闪,一时不敢去接秦将军的视线。
  毕竟,谁都不想成为这个苦力炮灰。
  秦将军了然的看了一圈,视线划过每一个将领,直到最终落到了这一场大仗的副帅池牧身上。
  秦峰看着池牧继续道:“百万之师,务必要计划之准确、筹备之万全,其重要性不亚于战场之上的厮杀。诸位都是多年军旅行伍之人,百战之将,想必,都明白这个道理。若无人愿意吃这个苦、出这个头,那纵有百万之师,亦难谈胜迹,”
  “池副帅,您说是吗?”
  池牧在这个时候,被秦峰单独挑出来问,其意义显而易见。
  其他诸将心中一松的同时,也显然明白了今天是这两位主副帅之间的角力争锋。他们只要老老实实扮演好参与者与见证者的角色,也就好了。
  池牧一张脸上肃穆又淡淡傲然的神色丝毫未变,他径直回复秦峰:“秦大将军所言不错。池某身为此次征讨戎狄之副帅,愿承此职。”
  此话一出,旁边诸将惊讶,秦峰更是“哈哈哈哈”笑出了声。
  “不愧是我大周朝建朝功勋将门之子!池将军一心为国事的赤诚之心,当为我众军之先锋表率!”
  池牧神色不变,只道:“秦大将军过誉。”
  “好!有池副帅为先锋部队,秦某就再不用担心大军进发路线以及边防布阵驻防的问题,事后,秦某必定会向燕京向圣上彰表池将军之功!”
  “那就多谢秦大将军了。”池某淡淡扶了手。
  三日后。
  池牧点选了五万兵马,作为此次大战的先锋先行部队,自范阳郡的房山隘口开拔。
  大军过房山隘口而出,向东行出几十里,就到了西关与范阳郡的交界。
  沿着这一条主路,继续深入,路况将渐渐不复平整。再继续行进一两日,就会抵达当年池牧带着自己的一千武卫营士兵,在大雪之中被困住的山坳。
  在跨越两郡之墓碑时,池牧的武卫营副将苗泰林忍不住道:“将军,想不到时隔四年,咱们又入西关了。您说,咱们可要到虞城拜访一下西关小侯爷?”
  池牧闻言,毫不犹豫道:“这一次,大军只是过境。你我受大军瞩目,不便擅动。”
  苗泰林有些遗憾,但也明白他家将军说的在理,当即回道:“收到将军!”
  “过了当年那个山坳,行路多有不便,叫探路兵在前,注意时时回报情况。”
  “喏!”
  苗泰林打马,带了一队人,追去前面接应探路的分队。
  后方马上的池牧,瞭望了一番几*年未见的西关边景。只要出了范阳郡,就能感受到两郡之间,决然不同的气质与风貌。
  第80章
  路上行人几乎难见,地面越来越开阔,时而在行走在荒原,时而行走在山坳,时而盘旋于峡谷。
  这里,几乎是一片大周朝弃置之地。
  只不过,大周朝即使对这里弃如敝履,一直以来,却也是从圣祖朝开始,就明确的规划了燕塞山为大周之边界,不容许八部跨越燕塞山一步。
  晚间,池牧将入西关郡的第一日驻营地,就选在了当日武卫营被困的山坳。
  虽然当初因雪灾困死于此的武卫营禁军士兵尸首,都已经在他们成功脱险之后,悉数运回了燕京,葬入禁军的兵冢,但在大军驻扎完毕之后,池牧与苗泰霖等当年经历过此事的武卫营出身的禁军,还是来到了主道旁那一片山坳背风处。
  池牧当先在前,手持一碗酒水,在曾经他们竖立的一块半人高的禁军纪念碑前站定,将酒水洒在碑前。
  身后,苗泰林等人整齐的将酒水洒落地面。
  池牧道:“尔命为天取,无仇亦无怨。安息。”
  短暂的祭奠过后,池牧重新回到自己的营帐。刚卸下一身的盔甲,帐外突然传来苗泰林的声音。
  “将军!末将有事要禀报!”
  池牧稍感意外:“进来。”
  他就这脱掉了盔甲的里衣,问掀帘入帐的苗泰林:“什么事?”
  “将军!”
  苗泰林语气急切,但池牧从他在账外的语气便知,应该只是些出乎了他们意料,但绝对不算坏的事情。
  池牧姿态放松,一边疏松筋骨一边听苗泰林下文。
  果然,苗泰林继续禀道:“咱们的探路队刚刚回报,过了这片山坳驻扎地继续深入西关十里地之后,所遇道路根本不复杂难行,而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坚硬平整,足有七八丈宽,足够任何车马以最快行军速度前进的道路!”
  正处在一日之中最舒松时刻的池牧,骤然转过来看着苗泰霖。
  “七八丈宽,坚硬平整的道路?”
  “没错!”
  池牧紧接着问:“你说的这路,有多长?”
  “长不可限量!”苗泰霖道:“咱们的探路队回来报信之时,便说已经沿着这条路走了几十里,中间道路有分叉,从道路分出去的方向来看,应该是一条通往虞城,一条通往青城。”
  池牧沉思,也就是说,西关郡两大主城之间,已经通过这样的道路链接了交通。
  西关郡地形有多复杂,池牧曾经亲身经历过,也明白道路修筑之难,以及这样的道路,在西关郡有着什么样改换天地的意义。
  他眉头微拧,突然想到了什么,问:“探路队可入了虞城?”
  “未曾入城。发现了这一情况之后,便立即先行探马回报。”
  “好。”
  池牧到:“传令,大军暂时就地驻扎,等待下一步行进指令。明日,你我带一队人,出发与探路队汇合。”
  “喏!”
  苗泰霖得令而走。
  帐中,池牧站起身,从他的随行文箱当中,开始翻找。
  片刻后,池牧找出此前留驻在西关线的暗卫所上报的西关侯府的一系列探报。
  这些探报分了两段,一部分是他亲自带兵去西关郡后的前两年,一部分是之后的两年。
  在前两年当中,负责西关侯府线报的,就是出自禁军的暗卫,暗卫所观察记录到的西关侯府动向也会直接上报到他这一条线。之后,因为暗卫自请,以及燕京方面包括池牧在内的评估,认为的确没有必要浪费禁卫军的暗卫在西关,便重新将监视和上报西关侯府动向的职责,交付给了西关刺史府。
  所以,后两年的探报,全都出自西关刺史的报告。
  池牧将这些报件一一排列,快速看过一遍。
  先是禁军暗卫这一叠。
  “天禧八年冬初十二日,西关侯府出卖府库存料于虞城苻氏。”
  “天禧八年冬初十三日,西关小侯爷出府到苻氏工坊,商谈谁也不知道。”
  “天禧八年冬二十六日,西关郡大雪降,西关侯府教席先生出现在面对谁也不知道。”
  “天禧八年冬三十日,西关郡大雪停下,西关小侯爷出府与苻氏小族长出虞城,滑雪橇。”
  “天禧八年冬初六日,西关小侯爷出府与苻氏小族长出城至西塞湖,参加苻氏的西塞湖冬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