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不过皇帝都发话了,康亲王自然不会拦着施琅。
  施琅很快就开始在沿岸征兵,跟他预料中一样,百姓受郑家军压迫多年,损失惨重,于是一个个积极响应,恨不能亲手撕碎敌人。
  来的人却是男女老少都有,施琅只把青壮年留下,好说歹说让年纪太小或者太老,还有妇人都劝回去。
  沿岸被郑家军抓走的壮丁也不少,很多家里就剩下孤儿寡母,妇人要撑起家,一个个都极为彪悍。
  施琅知道这些妇人厉害,但是家里还有孩子呢,总归还不到要妇人上战场的地步。
  新兵的人数很快招满了,施琅并没有太贪心,把所有人都留下,而是准备走精简路线。
  不是人多就好,把人招来只是去战场直接送人头,实在没必要。
  时间仓促,施琅也没能好好训练这些新兵,只反复让他们记住了几个常用的命令。
  另外他还偷偷带这些人挖了一片沟壑当陷阱,里面埋了不少尖锐的竹子。
  施琅打算把郑经的人引过来,再狠狠反击。
  时间有限,但是他们人多,沟壑挖了两人深,施琅就亲自带着几个骑兵去郑经的驻地面前挑衅。
  郑经原本就不喜欢施琅,打算把人活抓起来当筹码,谁知道这人居然胆大包天,跑到自己跟前来挑衅。
  他哪里能受得住这种事,眼看施琅只带着几个人,估计刚征的新兵还使唤不动,跟散沙一样。
  施琅又急着立功,郑经可是知道,这个曾经在自己父亲身边的得力干将投靠了对岸的朝廷,却被圈在京城十几年,都没能得个一官半职。
  说白了,皇帝压根就不信任曾经背叛过郑成功的施琅。
  如今会派他过来,不外乎是因为施琅对郑成功曾经的部下十分熟悉,能给康亲王提供一点消息而已。
  施琅从来就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这不就想越过康亲王跑来挑衅,打算跟自己硬碰硬,强行立功了?
  康亲王看来并不信任施琅,都不愿意给他带兵,于是施琅只能就地征兵了。
  这个想法让郑经更是兴奋起来,主帅和副手有分歧,那是最好离间的时候。
  这次施琅很可能是瞒着康亲王出来的,郑经还是先谨慎让探子去周围看了看,发现除了零零散散的一些新兵,康亲王领的大军还在后头扎营休息。
  炊烟袅袅,大军正准备开饭呢,压根没注意到施琅这边居然偷摸着来挑衅郑经。
  郑经越发觉得自己猜对了,打算带人去追施琅,被换下来的老将却拦下他道:“这可能是个陷阱,康亲王未必不知道施琅过来挑衅。”
  这话叫郑经不痛快道:“大军驻扎的地方让两个探子看过,炊烟的数目跟大军差不多,哪怕有一部分跟着施琅也不会太多,剩下的都是没上过战场的新兵。”
  不说康亲王是不是拨了一部分士兵跟着施琅,就是这些老兵也未必愿意听施琅的命令,施琅更是使唤不动他们。
  他能使唤的,也就是那些乌合之众一样的新兵了。
  只是郑经嘴上这么说,却也没有太轻敌,不止带几个士兵,而是带了三千人追上去,打算生擒施琅。
  老将见郑经带了三千人,不算多却也不算少,又拦不住,想着应该没什么危险,就不再多劝了。
  施琅的都是老马,跑得并不快,不过也是故意的,跑太快还怎么让郑经带人追上来呢?
  郑经依旧很谨慎,没冲到最前头,而是让士兵先往前。
  果然追了一段路后,前面的士兵脚下一空就掉了下去。
  后边来不及收脚的也跟着掉下去,再后面的就吓得不敢走了。
  郑经这才上前,发现这里新挖的沟壑,不由冷笑道:“区区这么个简陋的陷阱,就打算对付我吗?”
  施琅以前多厉害,如今真是老了,竟然用如此简陋老套的方式来对付他。
  上当一次,郑经就不可能上当第二次,就看施琅还能怎么垂死挣扎了。
  但是越往前,各种奇奇怪怪的陷阱就越多。
  他们先是小心脚下,担心哪里又有沟壑,谁知道旁边的人过去了,这边的人掉下去了,底下有个很小却很深的坑洞。
  还有踢到机关,头上有无数石头砸下来,把人打得头破血流。
  这些小陷阱有的不致命,却很烦人,士兵也被吓怕了,有些不敢继续往前去。
  郑经就换了一条路走,想着那么短的时间内,施琅不可能到处都挖陷阱。
  哪里想到,他还真的到处挖了,哪里来那么多的人手?
  死伤了小半的士兵,郑经只好退回去了。
  施琅却没放过他,半夜又到驻地前面,叫来几个大嗓门的当地百姓拼命痛骂郑经。
  其中还夹杂着两个大嗓门的妇人,她们丈夫是反抗郑家军被杀的,两人恨得要死,骂得就更难听了。
  郑经被吵得睡不着,听着就窝火,忍不住点兵又要冲出去把施琅砍了。
  心腹好说歹说把郑经劝住,又让人放箭,打算逼退外边那些骂骂咧咧的百姓。
  哪里知道施琅早就预判好了,让人躲在高高的盾牌里面,冷箭根本没伤人一分一毫。
  骂累了就换人,多的是想骂郑经的,这骂声是一整夜都没断过。
  郑经气得要死,一夜没能睡着,第二天以为能睡个回笼觉,谁知道施琅压根不做人,居然弄来了锣鼓在外边拼命敲。
  新兵人多,晚上骂人的去休息了,换了一批来敲锣。
  依旧躲在盾牌里面敲,郑经吵得受不了,还是忍不住带人出去。
  谁知道这些新兵见他出来,立刻带着锣鼓四散逃开,撒丫子跑个没影。
  这样反反复复几次,别说郑经,就是驻地里的士兵都受不了,一个个无精打采的。
  施琅的消息除了他自己和康亲王报告之外,皇帝还另外派人盯着送过来。
  皇帝得知施琅的做法,忍不住好笑。
  云岚偷看了两眼,只感慨施琅这手法真够流氓的。
  打不过就跑,跑了再回来骚扰,等人出来了再引着去陷阱,消耗一点是一点。
  如此一来,新兵只要能跑,跑得够快就行,牺牲得不多,却也把郑经恶心得不轻。
  虽然流氓了一点,却是个好法子,云岚都能想象到郑经没能睡好觉,还不能抓住施琅和那些逃得极快的新兵,自己的人还冷不丁掉进陷阱里有死伤,估计都快气吐血了。
  皇帝笑笑道:“施琅倒是挺聪明的,毕竟硬碰硬是不可能打得过。”
  云岚深以为然,施琅这游击战真是抓到精髓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
  想到郑经被施琅遛狗一样撵来撵去,非但没拿下施琅和他的新兵,还因此损失了不少人手,云岚就忍不住想笑。
  皇帝低头见女儿笑得甜甜的,不由跟着笑了:“怎么笑得这么高兴,是知道那边的进展不错吗?”
  李德全在旁边笑着附和道:“大格格聪慧,兴许是知道皇上这一切顺利,好消息快要来了才如此高兴。”
  这话皇帝爱听,笑笑道:“朕还以为施琅是鲁莽之辈,如今倒是刮目相看了。”
  施琅很清楚这些新兵在短时间内训练不出来,根本不可能跟老兵一样,上战场不说听指挥,还可能因为害怕而自乱阵脚。
  所以他没强迫这些新兵上战场,而是领着他们去挖沟壑挖陷阱。
  这些住在沿海的百姓,因为郑家军时不时的骚扰,出海打渔要提心吊胆的,索性只能挖陷阱捕捉点猎物来补贴家用。
  施琅得知此事后,灵机一动,就让新兵做熟悉擅长的事,到处挖陷阱来坑郑经。
  如今看来,他的想法是对的,新兵对此很熟悉,也就不会害怕了。
  尤其施琅让他们不要久留,引敌人过来陷阱的事交给自己来。
  百姓最多就是在阵前叫骂和敲锣,盾牌好好挡在前面,他们也就更不害怕了。
  多年来压抑的怒火还能尽数倾泻出来,他们骂得相当痛快。
  有些嗓门不够大,嘴皮子不够利索的人没被选上,还有些遗憾,压根就没有上战场那种紧张感。
  对老兵来说,新兵实在过于松弛和懒散了,康亲王见了肯定不痛快。
  但是施琅不在意这个,他只为了有人手,分担大军的负担,又能给自己帮把手,还能立功,并不需要让百姓去前线无辜送命。
  一石三鸟,是再妥当不过了。
  皇帝确实对施琅相当满意,这人的确是个难得的将才,因地制宜,人尽其才,化劣势为优势。
  难怪当年郑成功如此看重施琅,可惜没有容人之量,无法忍受部下跟自己有分歧,才叫两人分道扬镳。
  施琅虽然蹉跎多年,看来并没有丢了自己的能力,只带着一些新兵就依旧把郑经耍得团团转。
  随着战报不断送来,施琅耍了郑经足足三次,郑经估计受不了,索性只留下和谈的使臣,自己开始退回台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