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作者的话
希文
作者
07-12
感谢我的天使读者们为我捉虫!!晚上二更!!
第64章 ☆、064
郝丽君想要逃脱那座大山。
那座山像五指山一样压着她。
想要出逃,就要抓住点什么。于是她就抓住了林晖祥,抓住了大林家。
他们俩在江西认识,自由恋爱,生育林珠。
但是公公婆婆不喜欢,叫她继续生男孩儿。生了女孩儿,他们也不愿意来带,郝丽君只能把女儿送回山里给母亲带。
郝丽君的喜怒哀乐在大林家并不重要。
林晖祥的玻璃厂是两个人一起打拼出来的,但大林家只有一句话就能把她怼得哑口无言:“要不是当时我们资助你们500块钱到深圳,你们能有今天?”
就因为五百块,她就要永远向大林家感恩戴德。
再来一句:“要不是我们两个老的来帮你带孩子,你们能有精力创业?”
或者更多一句:“你无非就是帮衬一下,主要还是晖祥有能耐,不然你一个女人怎么混得出来?”
所有的事情都是大林家的功劳。
唯独林珠一件不是。
太好了。
郝丽君胸腔里那口憋了二十多年的浊气,在看到大林家老两口对着电视屏幕上
“青年科学家林珠”的报道哑口无言时,终于畅快地吐了出来。
这唯一的、与大林家毫无干系的荣光,是她在葛红霞逝世多年以后迟到的感激,也是小林家最无声也最响亮的胜利。
***
“七日晚安酒”已经火爆上市,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功,市场反响热烈,销售额节节攀升,更成为了社交媒体热议的对象。但很快,一些关于盲盒品质的质疑声就开始涌现。
首批盲盒里,一些小众酒款因为风格过于独特,让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比如云南索玛酒庄的“索玛谣”水晶甜白因其独特的草本清凉感,被部分消费者贴上了“味道怪”、“像中药”、“失败的发酵工艺”的标签。
酒当家趁机发动舆论攻势,雇佣水军放大负面评价,质疑“风土盲盒”是清库存、品质不稳定、用噱头忽悠消费者,攻击酒大师在“收割消费者的爱国情怀”。
压力基本集中在苏曼的pr团队,每天日夜兼程地公关。
面对差评和竞品攻击,酒大师内部,尤其是销售和市场部门的压力骤增,信心动摇。有人提议减少甚至取消小众国产酒的盲盒比例,回归国际品种的安全牌。
而被差评攻击的索玛酒庄和其他小酒庄也感到恐慌和委屈,担心自己成为这场实验的牺牲品,对盲盒模式的可持续性产生怀疑。
林珠第一时间锁定问题批次,利用初步建立的数据库核查生产记录,确认产品没有工艺问题。接着,她组织索玛酒庄、彝族文化学者,联合酒大师制作一系列科普视频,并邀请品酒师直播品鉴过程,引导消费者对具有独特风味的本土酒款多一些理解和认可。同时,林珠还发布了《探索“不一样”的中国风味》倡议书。
风波终于得以平息,但林珠也在处理的过程中萌生了新的思考。
她正在电脑上修改一份文件,这是她刚拟定的《中国本土特色葡萄品种研究联盟章程(草案)》。
她想要做一个尝试。就像用盲盒来集结国内精品酒庄一样,她想用一个更加系统的联盟,整合国内的酒庄资源,将分散的星星之火汇成燎原之势,形成一个代表中国本土特色葡萄酒的集体品牌和利益共同体,让这个团体的声音更响亮,力量更强大。
单打独斗难确实成气候,唯有联合各方力量,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盲盒对酒庄的集结酝酿了一个时机,她认为,是时候开始逐步建立中国本土葡萄酒的独特评价体系,挑战唯国际品种和标准马首是瞻的产业现状了。
***
“索玛谣的事情,本质上是消费者对中国风味图谱的陌生。再独特的风味,再深厚的情怀,再缺乏认识和理解的市场上,都可能被粗暴地贴上怪异的标签。这就是小众品种的困境,它们的特色在面对市场评判的时候,怎么才能不变成不符合国际‘标准’的弱点?这一次的事件,好在是以盲盒这个集体来发酵的。如果不是在这个集体当中,谁为它发声?”
“是啊!”刘纯感叹,做小众品种的心酸她最清楚。
“所以,要成立一个联盟。把大家聚到一起,系统性的,而不是像我之前那样只是成立一个群。联盟不是一个空架子,而是一种系统的工程与协同。它可以教育市场,组织品鉴会,请专家写文章。还可以建立技术共享交流平台,从田间种植管理,到车间的酿造工艺,再到实验室的研究支持,最后到市场的推广销售,甚至到政策法规的支持……环环相扣,把关键力量凝聚起来,让大家坐下来,一起想办法怎么把国产葡萄酒做好,卖好。哪怕想法不同,但在同一个锅里吃饭,总能找到共识,形成合力吧?”
“嗯……是一个理想的方向。”
“而且,只要我们认真做,用心做,这些国产葡萄酒,还有本地品种总有一天能走出国门,站到世界的舞台上去。”林珠跟刘纯畅谈她的计划。
她仿佛已经看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场景:挑剔的评委、严苛的标准、带着有色眼镜的质疑,甚至恶意的围剿。
国产葡萄酒出海的路,绝不会平坦。那些根深蒂固的国际巨头和标准制定者,怎么会轻易让中国风土分走蛋糕?那时,单凭一个酒庄,或者某个研究者个人的声音,在国际规则的铜墙铁壁前,无异于螳臂当车。
一个强大的、代表中国本土葡萄酒产业的联盟,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集体声音。它能提供最权威的背书,证明我们品种的原生性、工艺的规范性;它能统一口径,用一致的事实和数据反击不实指控;它更是所有成员背后最坚实的后盾,让大家不至于孤立无援。
这是联盟存在的深层意义。
“这事儿你跟施竞宇商量了吗?”
“没商量,目前不准备商量。”
“你想绕过他?”
“也没刻意想,但觉得没必要什么事情都要和他绑定。”
在林珠看来,联盟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成为酒大师平台之外对国产酒发展的助力。它所服务的是这个产业,不应该被商业利益裹挟,更不应该成为酒大师商业布局的延伸。
不仅是事业上,感情也是一样。
林珠不愿意和施竞宇处处捆绑。她承认她喜欢施竞宇。但“光明正大的恋人”这个标签,像一件漂亮却可能束缚手脚的礼服。她珍视这份感情,但更珍视自己独立行走的能力。
这份清醒源于对现实的认知:放眼国内,拥有她同等学术成就的科学家并不罕见,但能像她一样,将实验室里沉默的数据迅速地转化为市场货架上活色生香、引发热潮产品的,实属凤毛麟角。
这飞跃的关键跳板,是酒大师庞大的平台资源,更是施竞宇那双翻云覆雨、洞悉市场的商业手腕。
这让林珠感谢,同时提醒她时刻保持警惕。
不是不自信,而是她清醒意识到商业价值不等于人格平等。
最初的结合,根植于冰冷的“有用”。
她是他的学术挡箭牌,一块镀金的招牌。
如今的紧密纠缠,固然掺杂了个人情感,但核心驱动力,依然是更大、更复杂的“有用”。
她是他在国产酒领域对抗酒当家、开拓蓝海市场的核心武器,是“晚安酒”计划得以落地的灵魂人物。
但这种功利性的需要充满变数,让林珠无法安心。
她无法想象,当某天施竞宇在国产酒销售领域已无对手,当“风土盲盒”不再是战略必需品,他是否会像丢弃一件旧工具般,轻易将那些依赖这个渠道生存的小酒庄踢出局?那时的她,能不能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源,为这些匠人另辟一条生路?她必须拥有在他掀桌子时,稳住桌角的能力。
两个人相爱,也有可能有一天不爱。
相爱是此刻的真实,不爱是未来的可能。她不能将理想的宏图,寄托在一个人变幻莫测的心意上。要把理想的地基建立在更加稳固的现实基础上才行。
挂掉电话,林珠打开了一封邮件。发件人是《中国葡萄酒评论》的资深记者。这是一封采访邀请函,主题是“本土品种从实验室论文到市场风潮的破局之路”。
林珠再三思索,决定回过去:
您好!
非常感谢贵刊的专访邀请,主题“本土品种从实验室论文到市场风潮的破局之路”非常有意义。
为使内容更聚焦深入,我冒昧建议将专访分为相对独立的两集:
第一集聚焦本土葡萄酒如何通过商业布局突破市场壁垒、建立连接、构建商业模式。从酒大师顾问/项目推动者角度,分享市场策略与挑战。
希文
作者
07-12
感谢我的天使读者们为我捉虫!!晚上二更!!
第64章 ☆、064
郝丽君想要逃脱那座大山。
那座山像五指山一样压着她。
想要出逃,就要抓住点什么。于是她就抓住了林晖祥,抓住了大林家。
他们俩在江西认识,自由恋爱,生育林珠。
但是公公婆婆不喜欢,叫她继续生男孩儿。生了女孩儿,他们也不愿意来带,郝丽君只能把女儿送回山里给母亲带。
郝丽君的喜怒哀乐在大林家并不重要。
林晖祥的玻璃厂是两个人一起打拼出来的,但大林家只有一句话就能把她怼得哑口无言:“要不是当时我们资助你们500块钱到深圳,你们能有今天?”
就因为五百块,她就要永远向大林家感恩戴德。
再来一句:“要不是我们两个老的来帮你带孩子,你们能有精力创业?”
或者更多一句:“你无非就是帮衬一下,主要还是晖祥有能耐,不然你一个女人怎么混得出来?”
所有的事情都是大林家的功劳。
唯独林珠一件不是。
太好了。
郝丽君胸腔里那口憋了二十多年的浊气,在看到大林家老两口对着电视屏幕上
“青年科学家林珠”的报道哑口无言时,终于畅快地吐了出来。
这唯一的、与大林家毫无干系的荣光,是她在葛红霞逝世多年以后迟到的感激,也是小林家最无声也最响亮的胜利。
***
“七日晚安酒”已经火爆上市,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功,市场反响热烈,销售额节节攀升,更成为了社交媒体热议的对象。但很快,一些关于盲盒品质的质疑声就开始涌现。
首批盲盒里,一些小众酒款因为风格过于独特,让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比如云南索玛酒庄的“索玛谣”水晶甜白因其独特的草本清凉感,被部分消费者贴上了“味道怪”、“像中药”、“失败的发酵工艺”的标签。
酒当家趁机发动舆论攻势,雇佣水军放大负面评价,质疑“风土盲盒”是清库存、品质不稳定、用噱头忽悠消费者,攻击酒大师在“收割消费者的爱国情怀”。
压力基本集中在苏曼的pr团队,每天日夜兼程地公关。
面对差评和竞品攻击,酒大师内部,尤其是销售和市场部门的压力骤增,信心动摇。有人提议减少甚至取消小众国产酒的盲盒比例,回归国际品种的安全牌。
而被差评攻击的索玛酒庄和其他小酒庄也感到恐慌和委屈,担心自己成为这场实验的牺牲品,对盲盒模式的可持续性产生怀疑。
林珠第一时间锁定问题批次,利用初步建立的数据库核查生产记录,确认产品没有工艺问题。接着,她组织索玛酒庄、彝族文化学者,联合酒大师制作一系列科普视频,并邀请品酒师直播品鉴过程,引导消费者对具有独特风味的本土酒款多一些理解和认可。同时,林珠还发布了《探索“不一样”的中国风味》倡议书。
风波终于得以平息,但林珠也在处理的过程中萌生了新的思考。
她正在电脑上修改一份文件,这是她刚拟定的《中国本土特色葡萄品种研究联盟章程(草案)》。
她想要做一个尝试。就像用盲盒来集结国内精品酒庄一样,她想用一个更加系统的联盟,整合国内的酒庄资源,将分散的星星之火汇成燎原之势,形成一个代表中国本土特色葡萄酒的集体品牌和利益共同体,让这个团体的声音更响亮,力量更强大。
单打独斗难确实成气候,唯有联合各方力量,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盲盒对酒庄的集结酝酿了一个时机,她认为,是时候开始逐步建立中国本土葡萄酒的独特评价体系,挑战唯国际品种和标准马首是瞻的产业现状了。
***
“索玛谣的事情,本质上是消费者对中国风味图谱的陌生。再独特的风味,再深厚的情怀,再缺乏认识和理解的市场上,都可能被粗暴地贴上怪异的标签。这就是小众品种的困境,它们的特色在面对市场评判的时候,怎么才能不变成不符合国际‘标准’的弱点?这一次的事件,好在是以盲盒这个集体来发酵的。如果不是在这个集体当中,谁为它发声?”
“是啊!”刘纯感叹,做小众品种的心酸她最清楚。
“所以,要成立一个联盟。把大家聚到一起,系统性的,而不是像我之前那样只是成立一个群。联盟不是一个空架子,而是一种系统的工程与协同。它可以教育市场,组织品鉴会,请专家写文章。还可以建立技术共享交流平台,从田间种植管理,到车间的酿造工艺,再到实验室的研究支持,最后到市场的推广销售,甚至到政策法规的支持……环环相扣,把关键力量凝聚起来,让大家坐下来,一起想办法怎么把国产葡萄酒做好,卖好。哪怕想法不同,但在同一个锅里吃饭,总能找到共识,形成合力吧?”
“嗯……是一个理想的方向。”
“而且,只要我们认真做,用心做,这些国产葡萄酒,还有本地品种总有一天能走出国门,站到世界的舞台上去。”林珠跟刘纯畅谈她的计划。
她仿佛已经看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场景:挑剔的评委、严苛的标准、带着有色眼镜的质疑,甚至恶意的围剿。
国产葡萄酒出海的路,绝不会平坦。那些根深蒂固的国际巨头和标准制定者,怎么会轻易让中国风土分走蛋糕?那时,单凭一个酒庄,或者某个研究者个人的声音,在国际规则的铜墙铁壁前,无异于螳臂当车。
一个强大的、代表中国本土葡萄酒产业的联盟,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集体声音。它能提供最权威的背书,证明我们品种的原生性、工艺的规范性;它能统一口径,用一致的事实和数据反击不实指控;它更是所有成员背后最坚实的后盾,让大家不至于孤立无援。
这是联盟存在的深层意义。
“这事儿你跟施竞宇商量了吗?”
“没商量,目前不准备商量。”
“你想绕过他?”
“也没刻意想,但觉得没必要什么事情都要和他绑定。”
在林珠看来,联盟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成为酒大师平台之外对国产酒发展的助力。它所服务的是这个产业,不应该被商业利益裹挟,更不应该成为酒大师商业布局的延伸。
不仅是事业上,感情也是一样。
林珠不愿意和施竞宇处处捆绑。她承认她喜欢施竞宇。但“光明正大的恋人”这个标签,像一件漂亮却可能束缚手脚的礼服。她珍视这份感情,但更珍视自己独立行走的能力。
这份清醒源于对现实的认知:放眼国内,拥有她同等学术成就的科学家并不罕见,但能像她一样,将实验室里沉默的数据迅速地转化为市场货架上活色生香、引发热潮产品的,实属凤毛麟角。
这飞跃的关键跳板,是酒大师庞大的平台资源,更是施竞宇那双翻云覆雨、洞悉市场的商业手腕。
这让林珠感谢,同时提醒她时刻保持警惕。
不是不自信,而是她清醒意识到商业价值不等于人格平等。
最初的结合,根植于冰冷的“有用”。
她是他的学术挡箭牌,一块镀金的招牌。
如今的紧密纠缠,固然掺杂了个人情感,但核心驱动力,依然是更大、更复杂的“有用”。
她是他在国产酒领域对抗酒当家、开拓蓝海市场的核心武器,是“晚安酒”计划得以落地的灵魂人物。
但这种功利性的需要充满变数,让林珠无法安心。
她无法想象,当某天施竞宇在国产酒销售领域已无对手,当“风土盲盒”不再是战略必需品,他是否会像丢弃一件旧工具般,轻易将那些依赖这个渠道生存的小酒庄踢出局?那时的她,能不能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源,为这些匠人另辟一条生路?她必须拥有在他掀桌子时,稳住桌角的能力。
两个人相爱,也有可能有一天不爱。
相爱是此刻的真实,不爱是未来的可能。她不能将理想的宏图,寄托在一个人变幻莫测的心意上。要把理想的地基建立在更加稳固的现实基础上才行。
挂掉电话,林珠打开了一封邮件。发件人是《中国葡萄酒评论》的资深记者。这是一封采访邀请函,主题是“本土品种从实验室论文到市场风潮的破局之路”。
林珠再三思索,决定回过去:
您好!
非常感谢贵刊的专访邀请,主题“本土品种从实验室论文到市场风潮的破局之路”非常有意义。
为使内容更聚焦深入,我冒昧建议将专访分为相对独立的两集:
第一集聚焦本土葡萄酒如何通过商业布局突破市场壁垒、建立连接、构建商业模式。从酒大师顾问/项目推动者角度,分享市场策略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