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她其实一直都未能跳出冯家给她构造的铁壁铜墙。
整整一年有余,她想了许多,想得最多的,便是父皇之死。
她从前只知父皇之死是因与冯芷君政见不合、太皇太后野心太大,故而被鸩杀。
但是......如此思量,未免太过单薄了。
譬如,她的叔公拓跋宪,与一国之君的位置比起来,不过是一郡王,与冯芷君更是政见不合,为何冯芷君不曾清算于他?
为何她父皇会死,死的又为何是他?
她开悟是在拓跋宪几次三番同她热络时,以及冯芷君推行均田制、三长制时,才渐渐看清的。
父皇与太皇太后不死不休乃必然。
与冯芷君相比,拓跋弭是不折不扣的守旧派,他看见底层军户的武力和被朝廷愈发疏离,是以屡屡发动征伐。
混乱是阶梯,对外战事可以伤害平民百姓,却能打活底层军户。
拉拢鲜卑的守旧派的同时还能提升自己的威望。
但任何利益团体都不会是铁板一块,鲜卑人当中也有不满现状的勋贵,草原上带来的牧马习性,到了中原的肥沃土壤,水土不服。
连年征战、税赋混乱、贪墨横行也是朝廷内疾。
于是他们和汉人世家站在了一起,站在了冯芷君身后。
冯芷君和拓跋弭,不是简单的争权夺利,而是在决定要将大魏带向何方。
一个国家可以容忍临朝的太后、有为的国君,却容不下两条道路,两种班底。
而拓跋弭至死都将他与太后的不死不休看作是太后野心滔天。
实则从他选择以这条道路去从冯芷君手里夺权时,就已经注定了他们二人之间不死不休。
冯芷君或许从那第一天起,就看透了。
拓跋弭至死都不曾看破,是以天真地‘屡屡退让’,加之其有谋无断的性子,人亡政息,不过是必然。
而拓跋聿,从前懵懂,现下才彻悟。
好在,拓跋弭的‘前车之鉴’没有白费。
何事能做,何事不能做,拓跋聿心中有了成算,也就不会再畏惧冯芷君。
马车颠簸,车轮同青砖卡压了一下,车外闷闷传来车夫的话语:“郎君,太学已至。”
明亮沉静的眼瞳在昏暗的车驾中缓缓睁开。
“嘁——趋炎附势、阿谀奉上,真真如朝中黄侃之流一般!”
拓跋聿甫一下车,就瞧见一衣着清贵的郎君近乎厌恶地将手中文稿撕成两半,“我高慈有眼无珠,识人不明,今日就与你割袍断义!”
“高慈......”
拓跋聿喃喃,紫乌适时解惑:“出身渤海高氏,兄长高严现任洛洲别驾。”
“朕——我有印象,上巳日,太皇太后设宴,当时是不是他写了篇赋......《乌鸢赋》,对吧。”
“陛下好记性。”
拓跋聿浅笑,瞥了她一眼,“你不也记得很清么?”
“宴饮时还觉着他沉稳,私下居然是会当众与人割袍断义的么?”
目光从被众人簇拥着的高慈转向对面之人。
寒酸。
这是拓跋聿脑中冒出的第一句话。
高慈对面的青年男子,看起来像长了冯初八九岁,肤色泛着黄,面庞瘦削,棱角分明。
更让拓跋聿为之侧目的是他的那双眼睛——这种眼神,她见得并不少,他们经常围绕在太皇太后身边,亦经常出现在勋贵门人之列。
酷吏。
加之高慈所斥责的那番话,拓跋聿心里更是八九不离十。
面对高慈的羞辱和众人的鄙夷,宋直淡淡扫了他一眼,刹那间抽出腰间佩刀,朝自己衣袍上割去!
大片衣袖落在地上,溅惹黄尘。
宋直的眼神终于有了变动,却是对着衣袖惋惜。
“哼!”
道不同,不相为谋。
高慈拂袖而去,众人簇拥着他。
这衣袖.......捡起来缝一缝,应当还能穿在里头。
大魏财政赋税上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也不曾想过铸币,小民百姓多沿用从前流通的钱币,以及丝绢绸帛。
大户人家看不上的粗布麻衣,却是不少人精打细算缝缝补补的。
宋直俯身拾起自己割下的衣袍,没有在意有另一只手,捡起了他写下的字句。
“欸?你文赋写的不错啊。”拓跋聿粗粗扫了一眼落款,笑着唤他名字,“宋直”。
高慈说的不错,黄侃之流。
为了向上,可以不择手段。
他若是相貌再好些,拓跋聿绝不会怀疑他会想尽办法爬上达官勋贵甚至太皇太后的卧榻。
“......”宋直浅浅地看了眼拓跋聿,衣衫算不上华贵,周身气度倒还算不俗,这才开口,“让郎君见笑话了。区区拙作,入不得文坛新秀的眼。”
话是这般说的,眼中的愤恨不甘却未多加掩饰。
“入不得他的眼又如何,人贵自重啊,郎君不宜妄自菲薄。”拓跋聿将文稿重新递给宋直,“我就认为郎君大才。”
“北部衙署近日要选吏,宋郎君不妨一试?”
面对着不知从哪儿冒出来、来路不明的小郎君忽然对他说了这么一番话,宋直有些诧异,“敢问......郎君是哪位大人府上?”
“我只不过是为宋郎君指条路,并没有扶持宋郎君的意思。”拓跋聿踏步入太学,恰到好处地回首,“看宋郎君衣裳破,不忍郎君受寒挨冻,仅此而已。”
拓跋聿笑容温和,如沐春风。
转脸的瞬间,眼瞳中的温热就渐渐化为冷静,唇边亲切的笑却叫人极易忽略掉这一点。
黄侃又如何?她的父皇,不就是栽在了这些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身上了么?
这世上有一种人,升米恩,斗米仇,倾力扶持未必能得他们真心相待,他们并不自重,只盼望着有人能够像赏识一条好狗一样赏识他们。
也有一种人,出身清贵,仿佛名利入不了自己的眼,殊不知自己一生注定了被裹挟,锋芒太盛,极易粉骨碎身。
平城李花晚,纷纷扬扬落在太学生们的衣袍上,高慈站在学子当中,光风霁月。
“阿耶,阿耶快来,带我骑大马!”
“欸、欸,锁儿,你慢点。”拓跋驰甫一踏入城中府邸,就被小牛犊似的女儿顶了个满怀,也不知道这丫头头是不是铁打的,隔着甲胄将他腹部顶得闷疼,又扯了他的手,朝府外冲去。
拓跋驰被她拖得踉跄,铁打的甲胄还穿在他身上,险些跟不上这丫头。
“慢点,让,让阿耶先把甲胄卸了好不好?”
下面跟来的将军瞧见拓跋驰在大呼小叫的女儿面前竟有些唯唯诺诺,不由得带上笑意,“将军千金当真是虎父无犬女,前些日子瞧见她骑马,下官瞧着都比下官家的那臭小子强上不少。”
“去去去,”周遭的下人忙上前七手八脚地替拓跋驰脱卸甲胄,“我这哪里是养了个女儿,这分明是养了个活太岁。”
语罢还嘟囔了句:“以后也不晓得哪家郎君能镇得住她。”
殊知锁儿一听就变了脸,气得跺脚,“谁都镇不住我!若我嫁的郎君要镇住我,那这郎君不要也罢!”
“嘿,锁儿娘子,这天底下男人是女人的天,你还不许他镇住你,为你遮风挡雨?”
同拓跋驰关系亲近的一裨将开口,逗趣似的说道。
“我不要他为我遮风挡雨,”气鼓鼓的小姑娘在这些大男人面前,生气也不过是成为了另一种可爱可亲,无人将她的话放在心上,只以为是小孩童言无忌,“我自己可以遮风挡雨,什么天不天的,他若是天,我非要翻了这天!”
掷地有声的话语不过是引来一群人的哄笑。
拓跋驰望着气鼓鼓的女儿却忽然陷入沉思,思绪突然飘飞到多年前的淮北,同样的话语,在他口中是‘少年英才’,在那人口中,却只会引来众人哄笑逗趣。
他却再清楚不过那人心中沟壑。
“好了好了,天天顶你阿耶,活得和牛犊子似的,早知道就不该让你阿娘叫你锁儿,该叫你犊儿。”
脱卸完甲胄的拓跋驰一手将锁儿扛上肩,飞身上马,朝下属们一招手,“我先带我家锁儿去骑大马了——”
飞骑踏虎牢,驰骋雄关道。
冯瑥是个很细腻的人,多年夫妻,拓跋驰也变得不似年少时莽撞无忌。
他知道,锁儿不高兴了。
他不太会说安慰人的话,父女二人就这样缄默地飞驰在虎牢关关外的官道上。
“......我不要叫犊儿。”
锁儿一开口,拓跋驰笑出了声,“嗯,好,不叫犊儿。”
“他们笑话我。”锁儿嘴唇都咬白了,“可我就是不喜欢有人镇着我,男人不是我的天。”
“阿耶也不是你的天?”拓跋驰随口接道。
“不是。”
哈?
“阿耶带你骑马射箭教你养你难道都不能做你的天吗?!”拓跋驰戳着锁儿的小脑袋,忍不住咆哮道。
整整一年有余,她想了许多,想得最多的,便是父皇之死。
她从前只知父皇之死是因与冯芷君政见不合、太皇太后野心太大,故而被鸩杀。
但是......如此思量,未免太过单薄了。
譬如,她的叔公拓跋宪,与一国之君的位置比起来,不过是一郡王,与冯芷君更是政见不合,为何冯芷君不曾清算于他?
为何她父皇会死,死的又为何是他?
她开悟是在拓跋宪几次三番同她热络时,以及冯芷君推行均田制、三长制时,才渐渐看清的。
父皇与太皇太后不死不休乃必然。
与冯芷君相比,拓跋弭是不折不扣的守旧派,他看见底层军户的武力和被朝廷愈发疏离,是以屡屡发动征伐。
混乱是阶梯,对外战事可以伤害平民百姓,却能打活底层军户。
拉拢鲜卑的守旧派的同时还能提升自己的威望。
但任何利益团体都不会是铁板一块,鲜卑人当中也有不满现状的勋贵,草原上带来的牧马习性,到了中原的肥沃土壤,水土不服。
连年征战、税赋混乱、贪墨横行也是朝廷内疾。
于是他们和汉人世家站在了一起,站在了冯芷君身后。
冯芷君和拓跋弭,不是简单的争权夺利,而是在决定要将大魏带向何方。
一个国家可以容忍临朝的太后、有为的国君,却容不下两条道路,两种班底。
而拓跋弭至死都将他与太后的不死不休看作是太后野心滔天。
实则从他选择以这条道路去从冯芷君手里夺权时,就已经注定了他们二人之间不死不休。
冯芷君或许从那第一天起,就看透了。
拓跋弭至死都不曾看破,是以天真地‘屡屡退让’,加之其有谋无断的性子,人亡政息,不过是必然。
而拓跋聿,从前懵懂,现下才彻悟。
好在,拓跋弭的‘前车之鉴’没有白费。
何事能做,何事不能做,拓跋聿心中有了成算,也就不会再畏惧冯芷君。
马车颠簸,车轮同青砖卡压了一下,车外闷闷传来车夫的话语:“郎君,太学已至。”
明亮沉静的眼瞳在昏暗的车驾中缓缓睁开。
“嘁——趋炎附势、阿谀奉上,真真如朝中黄侃之流一般!”
拓跋聿甫一下车,就瞧见一衣着清贵的郎君近乎厌恶地将手中文稿撕成两半,“我高慈有眼无珠,识人不明,今日就与你割袍断义!”
“高慈......”
拓跋聿喃喃,紫乌适时解惑:“出身渤海高氏,兄长高严现任洛洲别驾。”
“朕——我有印象,上巳日,太皇太后设宴,当时是不是他写了篇赋......《乌鸢赋》,对吧。”
“陛下好记性。”
拓跋聿浅笑,瞥了她一眼,“你不也记得很清么?”
“宴饮时还觉着他沉稳,私下居然是会当众与人割袍断义的么?”
目光从被众人簇拥着的高慈转向对面之人。
寒酸。
这是拓跋聿脑中冒出的第一句话。
高慈对面的青年男子,看起来像长了冯初八九岁,肤色泛着黄,面庞瘦削,棱角分明。
更让拓跋聿为之侧目的是他的那双眼睛——这种眼神,她见得并不少,他们经常围绕在太皇太后身边,亦经常出现在勋贵门人之列。
酷吏。
加之高慈所斥责的那番话,拓跋聿心里更是八九不离十。
面对高慈的羞辱和众人的鄙夷,宋直淡淡扫了他一眼,刹那间抽出腰间佩刀,朝自己衣袍上割去!
大片衣袖落在地上,溅惹黄尘。
宋直的眼神终于有了变动,却是对着衣袖惋惜。
“哼!”
道不同,不相为谋。
高慈拂袖而去,众人簇拥着他。
这衣袖.......捡起来缝一缝,应当还能穿在里头。
大魏财政赋税上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也不曾想过铸币,小民百姓多沿用从前流通的钱币,以及丝绢绸帛。
大户人家看不上的粗布麻衣,却是不少人精打细算缝缝补补的。
宋直俯身拾起自己割下的衣袍,没有在意有另一只手,捡起了他写下的字句。
“欸?你文赋写的不错啊。”拓跋聿粗粗扫了一眼落款,笑着唤他名字,“宋直”。
高慈说的不错,黄侃之流。
为了向上,可以不择手段。
他若是相貌再好些,拓跋聿绝不会怀疑他会想尽办法爬上达官勋贵甚至太皇太后的卧榻。
“......”宋直浅浅地看了眼拓跋聿,衣衫算不上华贵,周身气度倒还算不俗,这才开口,“让郎君见笑话了。区区拙作,入不得文坛新秀的眼。”
话是这般说的,眼中的愤恨不甘却未多加掩饰。
“入不得他的眼又如何,人贵自重啊,郎君不宜妄自菲薄。”拓跋聿将文稿重新递给宋直,“我就认为郎君大才。”
“北部衙署近日要选吏,宋郎君不妨一试?”
面对着不知从哪儿冒出来、来路不明的小郎君忽然对他说了这么一番话,宋直有些诧异,“敢问......郎君是哪位大人府上?”
“我只不过是为宋郎君指条路,并没有扶持宋郎君的意思。”拓跋聿踏步入太学,恰到好处地回首,“看宋郎君衣裳破,不忍郎君受寒挨冻,仅此而已。”
拓跋聿笑容温和,如沐春风。
转脸的瞬间,眼瞳中的温热就渐渐化为冷静,唇边亲切的笑却叫人极易忽略掉这一点。
黄侃又如何?她的父皇,不就是栽在了这些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身上了么?
这世上有一种人,升米恩,斗米仇,倾力扶持未必能得他们真心相待,他们并不自重,只盼望着有人能够像赏识一条好狗一样赏识他们。
也有一种人,出身清贵,仿佛名利入不了自己的眼,殊不知自己一生注定了被裹挟,锋芒太盛,极易粉骨碎身。
平城李花晚,纷纷扬扬落在太学生们的衣袍上,高慈站在学子当中,光风霁月。
“阿耶,阿耶快来,带我骑大马!”
“欸、欸,锁儿,你慢点。”拓跋驰甫一踏入城中府邸,就被小牛犊似的女儿顶了个满怀,也不知道这丫头头是不是铁打的,隔着甲胄将他腹部顶得闷疼,又扯了他的手,朝府外冲去。
拓跋驰被她拖得踉跄,铁打的甲胄还穿在他身上,险些跟不上这丫头。
“慢点,让,让阿耶先把甲胄卸了好不好?”
下面跟来的将军瞧见拓跋驰在大呼小叫的女儿面前竟有些唯唯诺诺,不由得带上笑意,“将军千金当真是虎父无犬女,前些日子瞧见她骑马,下官瞧着都比下官家的那臭小子强上不少。”
“去去去,”周遭的下人忙上前七手八脚地替拓跋驰脱卸甲胄,“我这哪里是养了个女儿,这分明是养了个活太岁。”
语罢还嘟囔了句:“以后也不晓得哪家郎君能镇得住她。”
殊知锁儿一听就变了脸,气得跺脚,“谁都镇不住我!若我嫁的郎君要镇住我,那这郎君不要也罢!”
“嘿,锁儿娘子,这天底下男人是女人的天,你还不许他镇住你,为你遮风挡雨?”
同拓跋驰关系亲近的一裨将开口,逗趣似的说道。
“我不要他为我遮风挡雨,”气鼓鼓的小姑娘在这些大男人面前,生气也不过是成为了另一种可爱可亲,无人将她的话放在心上,只以为是小孩童言无忌,“我自己可以遮风挡雨,什么天不天的,他若是天,我非要翻了这天!”
掷地有声的话语不过是引来一群人的哄笑。
拓跋驰望着气鼓鼓的女儿却忽然陷入沉思,思绪突然飘飞到多年前的淮北,同样的话语,在他口中是‘少年英才’,在那人口中,却只会引来众人哄笑逗趣。
他却再清楚不过那人心中沟壑。
“好了好了,天天顶你阿耶,活得和牛犊子似的,早知道就不该让你阿娘叫你锁儿,该叫你犊儿。”
脱卸完甲胄的拓跋驰一手将锁儿扛上肩,飞身上马,朝下属们一招手,“我先带我家锁儿去骑大马了——”
飞骑踏虎牢,驰骋雄关道。
冯瑥是个很细腻的人,多年夫妻,拓跋驰也变得不似年少时莽撞无忌。
他知道,锁儿不高兴了。
他不太会说安慰人的话,父女二人就这样缄默地飞驰在虎牢关关外的官道上。
“......我不要叫犊儿。”
锁儿一开口,拓跋驰笑出了声,“嗯,好,不叫犊儿。”
“他们笑话我。”锁儿嘴唇都咬白了,“可我就是不喜欢有人镇着我,男人不是我的天。”
“阿耶也不是你的天?”拓跋驰随口接道。
“不是。”
哈?
“阿耶带你骑马射箭教你养你难道都不能做你的天吗?!”拓跋驰戳着锁儿的小脑袋,忍不住咆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