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陛下乃一国之君,所作所为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今日之事,若是传到太后耳中,殿内有多少人性命会因着陛下这一举措失当而白白丧了?”
拓跋聿紧咬下唇,她当然知道冯初说的在理,今日是她错了,可是……
“阿耆尼,我真的不知……不知该怎么办……”
对冯初的爱慕、大位岌岌可危的慌张、只能依赖冯初的阴暗,种种思绪和情感几乎要将她逼疯。
再压抑在心里,她迟早、迟早会……
壮士断腕般看向冯初。
冯初呼吸一窒,她忽然有预感拓跋聿想说什么了。
她干巴巴地自喉咙里挤出话来:“什么、什么事不知该怎么办?”
“阿耆尼,你曾说过,朕有心*事,可以诉与卿听,对么?”
冯初有种搬了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但还是尽力平缓了神色:
“是。”
“也曾说过,一直会在朕身边,对么?”
“……是。”
事到临头,拓跋聿慌乱的心反倒静了下来。
她不避不让,青涩的爱慕执拗地裹挟住眼前的这柱火莲:
“我爱慕卿已久。”
【作者有话说】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孟子离娄下》
第38章 我知
◎勿要伤己,勿陷贪爱。◎
“我知。”
她没有自称‘臣’,没有回避,光明磊落,温和到让人心碎。
短短‘我知’二字,就能说清她确是有意避开拓跋聿,亦是在无声处,拒了她的念想。
拓跋聿腰杆塌陷下来,眼瞳中的光刹那间黯淡下来,她依旧不死心:“那、那你为何要救我?为何要陪着我?”
为何要给我念想?又不肯应答我?
“......阿耆尼,我爱慕你的心是真的。”
冯初的叹息比宫中无人居住的宫室中的尘埃还重。
她依然牵着拓跋聿的手,不让她伤着了自个儿,痛心道:“所以,陛下就要用这种伤害自己的法子,来问臣的心么?”
“臣接下来的话僭越,陛下恕罪。昔日救陛下,于公心,是为忠,于私心,是不愿你遭此劫难。”
冯初与她平视,“来日纵使再遇上这等事情,不论你对我是何心思,只要我二人间情分未绝,我都不会犹疑半分。”
“无关爱慕。”
拓跋聿好容易亮起来的眼眸再度陷入慌乱迷惘。
“陛下待臣好,经年赤忱,臣铭记于心,臣可以为陛下做任何事,唯独这份爱慕,恕臣无能回应。”
“......半分可能都没有么?”
她仍旧不死心,泪水不知不觉又淌了满脸,冯初端得铁石心肠:
“绝无可能。”
殿内的哀泣霎时间拨痛了冯初,心上血染红丝帕犹觉不足,还要涌入眼眶,化作泪,好似这般才能排去伤痛。
冯初伸出手,轻轻拍哄着她的脊梁。
世间情,痴儿女,心结千千转,聪慧如她,也似不能全。
只能一遍遍安慰她:“莫哭了、莫哭了......”
“莫为了我这不值当的人,伤害自己......”
哀怮伤身,冯初不敢给她哭狠了。
拓跋聿听不进冯初让她断掉妄想的委婉,亦听不得冯初说自己不值当。
她猛得抬起头,揪住冯初的衣襟,积年久居人下,万事万物都不由己的压抑化为偏执。
她揪着,任由血染衣袍,创口洇深。
“阿耆尼!值得的......”
倔强的眼瞳让冯初一时间失了神,灯火葳蕤下,她窥见拓跋聿的唇瓣微微翕动,狠劲和隐忍纠杂,说出的话没有半分威慑:
“不要离开我......”
不要冷待我,不要离开我,让我看着你,爱慕着你。
狠劲分崩离析,她的头埋得很低、很低,执拗着不愿松开衣襟,像是信徒在祈求神佛垂怜。
冯初恍然为何拓跋聿会有这么一遭了。
她是她唯一的倚仗,她的‘避嫌’让拓跋聿陷入不安。
甚至不惜伤害自己,来迫使她回眸。
懂了她的冯初五味杂陈,环抱住她,温暖的怀抱叫拓跋聿失神。
她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究竟是对是错,但她仍旧是动了。
“这些时日,诸事繁多,臣,忘了陛下茕孑宫中,亦,不该食言。”她确是应了拓跋聿,要陪着她,开解她,然而落在她自己身上,她却逃开了。
“臣之许诺,不会更改。”冯初的话语拉起了溺亡的人,“......臣会陪着陛下。”
愿陛下,收妄念,断痴情。
她张了张口,不忍说出来,临了改口:“也请陛下,勿要伤己,勿陷贪爱。”
腊月风起暮云彤,云母片与窗棂相撞吱呀。
女子腰杆笔直,单单坐在那儿,就感觉能撑起一片天来。
陛下是聪明人,这几日安安心心随着太后上朝、读书,不再以那般拙劣的手段叨扰冯初。
至于是否当真断了痴情......冯初不愿细想,现下,也不应当细想。
郑氏派人送了一沓案卷入宫,拢共半尺高,冯初翻看之下,竟是越发心惊。
连同案卷一并入宫的还有一枚玉佩,这枚玉佩,是她与拓跋允在武川时,拓跋允自崔充府邸搜出来的,一直未曾示人。
她万万没想到,崔充竟然还同关中地区的案子有干系。
冯初摩挲着腕间手钏,犯着愁,当时是,底下人呈上了杜知格的书信。
冯初拆开,一目十行,眼瞳蓦然亮了:“好,传我口信,让她明明白白写成奏报,明日同我去觐见太皇太后。”
......
冯芷君行事多为雷霆手段,毕其功于一役,亦不大喜好在朝堂内听大臣争噪,多半决策,是在永安殿西堂与几位心腹重臣相商。
拓跋聿作为名义上的天子,自也得在其中坐着听秉奏报。
“先帝在时,曾减免河南诸多州郡赋税三年,而今关中大雪成灾,臣以为,也当酌情减免。”
“照殿下的说法,州郡遭灾便要减免赋税,天下......”
但只要有人,哪里会少了争执呢?
拓跋聿在一片争执中,目光渐渐涣散开,冯初所言‘勿要伤己,勿陷贪爱’,她着实参不大透。
贪爱,便不算是爱么?
她恍惚间想起自己最初的愿景,她的所争,不过是为了冯初日后夙愿得偿。
冯初想要的......
“殿下莫非要将子民投畀豹虎?!”
朝臣的怒喝猛地将拓跋聿拉回了神,眼前之人的面孔同冯初有一刹那的神似。
她仿若又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午后,周遭安宁,偶有风刮过树枝、铜漏滴答,眉眼悲悯的火莲讲着人间沧桑。
冯初所愿,究其根本,无过‘为民’二字。
拓跋聿醍醐灌顶,她分不清贪爱敬爱,渡不得自己孽情,但她还是懂得‘志同道合’是何意思的。
黯淡彷徨了几日的眼眸再度燃亮,她依旧乖顺地坐在一旁,与此前相比,显然是入心了。
也恰是此时,拓跋聿才愕然发现,在拓跋宪、或是众多勋贵们眼中,百姓遭灾当减免赋税竟不是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朝中鲜卑勋贵可凭借着祖上功勋轻而易举地获得入朝为官的资质,而汉人纵使出身名门,也很难受到重用。
胡汉之间虽不似你死我活,然而沟壑依旧横亘在当中。
且或许是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拓跋鲜卑对于其它胡人也普遍是提防的态度。
冯芷君拨弄着手中的菩提子,拓跋聿的变化她也均看在眼里。
她轻咳两声,打断了他们的争执。
“聿儿,你怎么看?”
冯芷君在臣下面前,都不会称呼她为陛下。
被骤然点到的拓跋聿一惊,她不敢贸然发话,“朕、朕年幼无知,不敢随意指点朝政。”
“无妨,尽管说说,说错了,哀家也不会责怪陛下。”
“......孙儿驽钝,朝中事务不敢妄断,只是岂有比救民于水火更危急之事?”拓跋聿看向拓跋宪,瑟缩道:“来年开销,可从别处节俭......”
“......呵,陛下有理,可是──”
“广平王。”
拓跋宪还想说些什么,奈何被冯芷君打断,“陛下冲龄能断,广平王怎还生犹疑?”
拓跋宪哑口无言,心口不一道:“陛下龙章凤姿,天日之表,臣徒长了年岁罢了。”
对着一傀儡之君说‘龙章凤姿、天日之表’,讽刺之味溢于言表。
冯芷君没搭理他的刺话,“既然广平王无异议,那就请几位大人拟旨罢。”
“哀家去佛堂礼佛,陛下......安心念书。晚些时候,哀家唤阿耆尼来校考。”
“孙儿遵旨。”
不论已经在心底默念了多少遍,冯初的小字一出,她仍是遏制不住心跳。
冯芷君带着人离开殿内,拓跋宪冲高台上的拓跋聿笑了笑,似是安慰,才跟着退了出去。
拓跋聿紧咬下唇,她当然知道冯初说的在理,今日是她错了,可是……
“阿耆尼,我真的不知……不知该怎么办……”
对冯初的爱慕、大位岌岌可危的慌张、只能依赖冯初的阴暗,种种思绪和情感几乎要将她逼疯。
再压抑在心里,她迟早、迟早会……
壮士断腕般看向冯初。
冯初呼吸一窒,她忽然有预感拓跋聿想说什么了。
她干巴巴地自喉咙里挤出话来:“什么、什么事不知该怎么办?”
“阿耆尼,你曾说过,朕有心*事,可以诉与卿听,对么?”
冯初有种搬了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但还是尽力平缓了神色:
“是。”
“也曾说过,一直会在朕身边,对么?”
“……是。”
事到临头,拓跋聿慌乱的心反倒静了下来。
她不避不让,青涩的爱慕执拗地裹挟住眼前的这柱火莲:
“我爱慕卿已久。”
【作者有话说】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孟子离娄下》
第38章 我知
◎勿要伤己,勿陷贪爱。◎
“我知。”
她没有自称‘臣’,没有回避,光明磊落,温和到让人心碎。
短短‘我知’二字,就能说清她确是有意避开拓跋聿,亦是在无声处,拒了她的念想。
拓跋聿腰杆塌陷下来,眼瞳中的光刹那间黯淡下来,她依旧不死心:“那、那你为何要救我?为何要陪着我?”
为何要给我念想?又不肯应答我?
“......阿耆尼,我爱慕你的心是真的。”
冯初的叹息比宫中无人居住的宫室中的尘埃还重。
她依然牵着拓跋聿的手,不让她伤着了自个儿,痛心道:“所以,陛下就要用这种伤害自己的法子,来问臣的心么?”
“臣接下来的话僭越,陛下恕罪。昔日救陛下,于公心,是为忠,于私心,是不愿你遭此劫难。”
冯初与她平视,“来日纵使再遇上这等事情,不论你对我是何心思,只要我二人间情分未绝,我都不会犹疑半分。”
“无关爱慕。”
拓跋聿好容易亮起来的眼眸再度陷入慌乱迷惘。
“陛下待臣好,经年赤忱,臣铭记于心,臣可以为陛下做任何事,唯独这份爱慕,恕臣无能回应。”
“......半分可能都没有么?”
她仍旧不死心,泪水不知不觉又淌了满脸,冯初端得铁石心肠:
“绝无可能。”
殿内的哀泣霎时间拨痛了冯初,心上血染红丝帕犹觉不足,还要涌入眼眶,化作泪,好似这般才能排去伤痛。
冯初伸出手,轻轻拍哄着她的脊梁。
世间情,痴儿女,心结千千转,聪慧如她,也似不能全。
只能一遍遍安慰她:“莫哭了、莫哭了......”
“莫为了我这不值当的人,伤害自己......”
哀怮伤身,冯初不敢给她哭狠了。
拓跋聿听不进冯初让她断掉妄想的委婉,亦听不得冯初说自己不值当。
她猛得抬起头,揪住冯初的衣襟,积年久居人下,万事万物都不由己的压抑化为偏执。
她揪着,任由血染衣袍,创口洇深。
“阿耆尼!值得的......”
倔强的眼瞳让冯初一时间失了神,灯火葳蕤下,她窥见拓跋聿的唇瓣微微翕动,狠劲和隐忍纠杂,说出的话没有半分威慑:
“不要离开我......”
不要冷待我,不要离开我,让我看着你,爱慕着你。
狠劲分崩离析,她的头埋得很低、很低,执拗着不愿松开衣襟,像是信徒在祈求神佛垂怜。
冯初恍然为何拓跋聿会有这么一遭了。
她是她唯一的倚仗,她的‘避嫌’让拓跋聿陷入不安。
甚至不惜伤害自己,来迫使她回眸。
懂了她的冯初五味杂陈,环抱住她,温暖的怀抱叫拓跋聿失神。
她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究竟是对是错,但她仍旧是动了。
“这些时日,诸事繁多,臣,忘了陛下茕孑宫中,亦,不该食言。”她确是应了拓跋聿,要陪着她,开解她,然而落在她自己身上,她却逃开了。
“臣之许诺,不会更改。”冯初的话语拉起了溺亡的人,“......臣会陪着陛下。”
愿陛下,收妄念,断痴情。
她张了张口,不忍说出来,临了改口:“也请陛下,勿要伤己,勿陷贪爱。”
腊月风起暮云彤,云母片与窗棂相撞吱呀。
女子腰杆笔直,单单坐在那儿,就感觉能撑起一片天来。
陛下是聪明人,这几日安安心心随着太后上朝、读书,不再以那般拙劣的手段叨扰冯初。
至于是否当真断了痴情......冯初不愿细想,现下,也不应当细想。
郑氏派人送了一沓案卷入宫,拢共半尺高,冯初翻看之下,竟是越发心惊。
连同案卷一并入宫的还有一枚玉佩,这枚玉佩,是她与拓跋允在武川时,拓跋允自崔充府邸搜出来的,一直未曾示人。
她万万没想到,崔充竟然还同关中地区的案子有干系。
冯初摩挲着腕间手钏,犯着愁,当时是,底下人呈上了杜知格的书信。
冯初拆开,一目十行,眼瞳蓦然亮了:“好,传我口信,让她明明白白写成奏报,明日同我去觐见太皇太后。”
......
冯芷君行事多为雷霆手段,毕其功于一役,亦不大喜好在朝堂内听大臣争噪,多半决策,是在永安殿西堂与几位心腹重臣相商。
拓跋聿作为名义上的天子,自也得在其中坐着听秉奏报。
“先帝在时,曾减免河南诸多州郡赋税三年,而今关中大雪成灾,臣以为,也当酌情减免。”
“照殿下的说法,州郡遭灾便要减免赋税,天下......”
但只要有人,哪里会少了争执呢?
拓跋聿在一片争执中,目光渐渐涣散开,冯初所言‘勿要伤己,勿陷贪爱’,她着实参不大透。
贪爱,便不算是爱么?
她恍惚间想起自己最初的愿景,她的所争,不过是为了冯初日后夙愿得偿。
冯初想要的......
“殿下莫非要将子民投畀豹虎?!”
朝臣的怒喝猛地将拓跋聿拉回了神,眼前之人的面孔同冯初有一刹那的神似。
她仿若又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午后,周遭安宁,偶有风刮过树枝、铜漏滴答,眉眼悲悯的火莲讲着人间沧桑。
冯初所愿,究其根本,无过‘为民’二字。
拓跋聿醍醐灌顶,她分不清贪爱敬爱,渡不得自己孽情,但她还是懂得‘志同道合’是何意思的。
黯淡彷徨了几日的眼眸再度燃亮,她依旧乖顺地坐在一旁,与此前相比,显然是入心了。
也恰是此时,拓跋聿才愕然发现,在拓跋宪、或是众多勋贵们眼中,百姓遭灾当减免赋税竟不是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朝中鲜卑勋贵可凭借着祖上功勋轻而易举地获得入朝为官的资质,而汉人纵使出身名门,也很难受到重用。
胡汉之间虽不似你死我活,然而沟壑依旧横亘在当中。
且或许是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拓跋鲜卑对于其它胡人也普遍是提防的态度。
冯芷君拨弄着手中的菩提子,拓跋聿的变化她也均看在眼里。
她轻咳两声,打断了他们的争执。
“聿儿,你怎么看?”
冯芷君在臣下面前,都不会称呼她为陛下。
被骤然点到的拓跋聿一惊,她不敢贸然发话,“朕、朕年幼无知,不敢随意指点朝政。”
“无妨,尽管说说,说错了,哀家也不会责怪陛下。”
“......孙儿驽钝,朝中事务不敢妄断,只是岂有比救民于水火更危急之事?”拓跋聿看向拓跋宪,瑟缩道:“来年开销,可从别处节俭......”
“......呵,陛下有理,可是──”
“广平王。”
拓跋宪还想说些什么,奈何被冯芷君打断,“陛下冲龄能断,广平王怎还生犹疑?”
拓跋宪哑口无言,心口不一道:“陛下龙章凤姿,天日之表,臣徒长了年岁罢了。”
对着一傀儡之君说‘龙章凤姿、天日之表’,讽刺之味溢于言表。
冯芷君没搭理他的刺话,“既然广平王无异议,那就请几位大人拟旨罢。”
“哀家去佛堂礼佛,陛下......安心念书。晚些时候,哀家唤阿耆尼来校考。”
“孙儿遵旨。”
不论已经在心底默念了多少遍,冯初的小字一出,她仍是遏制不住心跳。
冯芷君带着人离开殿内,拓跋宪冲高台上的拓跋聿笑了笑,似是安慰,才跟着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