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第14节
  “自诩正义,实则不知所谓的蠢货。”
  “……”赵都安沉默了下,说道:
  “老朱啊,你知道我为何喜欢将你带在身边么?”
  朱逵一怔,满是横肉,丑陋黝黑的老脸堆起笑容:
  “属下办事得力?知大人所想,急大人所急?”
  他认为,以自己对使君的了解,刚才那句点评绝对戳中了赵都安的内心,这叫迎合上意。
  “不,”赵都安幽幽道:
  “主要是你模样粗鄙,带你在身旁,能衬托的本官格外俊朗。”
  朱逵:“……”
  “开个玩笑,”赵都安哈哈一笑,吐了口气,慵懒道:
  “劳累一天了,送我去最近的客栈吧,今晚就不回府了,你也回去休息,别忘了我交代你的正事。”
  “遵命!”
  ……
  客栈二楼。
  目送朱逵离去,赵都安关上窗户,退去衣衫,将自己摔进浴桶中,温热的水沁着毛孔,疲惫至极。
  他靠着桶壁,感受着这具身躯真切的不同,望着桌上的灯罩走神。
  穿越这大半天里,他始终神经紧绷,一件事连着一件。
  直至此刻,终于得以短暂喘息。
  “这就成另一个人了?不科学……我手里的报告还没写完,就猝死了,明天领导开会还要用……”
  “呵,果然是社畜的命,这时候了,还想着报告……妈蛋,我的房贷还没还完,公积金这下没法覆盖了……”
  “不知道算不算工伤,抚恤金能赔几个月……算了,为别人操心这些年,也该为自己活了……我死之后,管他洪水滔天!”
  赵都安脑袋里念头起伏,好似有无数弹幕飘过,他只觉得吵闹。
  “啪!”
  挥拳锤击水面,他看着荡漾破碎的水面倒影中,那张俊朗异常的脸,沉沉吸气:
  “想想好的一面!”
  上辈子长久伏案,一身小毛病,年纪轻轻风湿缠身,亚健康严重,如今这具躯体大不一样。
  从小习武,打下了厚实的根基,虽说原主的武道境界也只堪堪“入品”,勉强迈入修行者行列。
  但放在前世,单手横推一个排的马大师毫无压力。
  凭借丹田气海中一股若有若无的“气机”,配合颜值,没准下一个功夫巨星就是他了。
  “可惜,在这个世界就是小卡拉米,随便一个术士,远隔千里就能锤死我。”
  这个世界,存在武人与术士两个修行群体,前者纯粹,后者五花八门。
  原主的家底只能支撑他跨入武人“凡胎”境界,还是最低的“下品”,大概对标金庸武侠小说里的路人水准。
  想要提升,对金钱和资质都颇为苛刻。
  关键是没有晋升门路!
  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
  原主记忆中,关于修行的一切知识,都高度闭塞,近乎于禁忌。
  只有跨入那个圈子,才有资格知晓一二。
  原主虽贵为“女帝面首”,在官场上横行无忌,但对修行,仍旧一知半解。
  也曾尝试接触天师府的人。
  但许是他名声太差,修行之人压根不愿与他有瓜葛。
  倒是隐约听闻,大虞皇室掌握一门极厉害霸道的修行传承,原主还幻想爬上女帝床榻后,尝试索要。
  “呵,还惦记修行……先把命保住吧。”
  赵都安自嘲一笑,昏昏沉沉,睡了过去,等他再醒来时,天已大亮。
  一夜过去,浑身泡的发白,指肚褶皱。
  赵都安穿上衣袍,正准备下楼找小二寻些吃食,就听见“蹬蹬”急促脚步声。
  “大人,卑职有要事汇报!”门外,传来朱逵的声线。
  赵都安精神一振:“进来说话。”
  朱逵推开门,浑身带着一夜未眠的疲惫,兴奋道:
  “大人,您派出去跟踪宁安县子王显的人,传回消息了!”
  第12章 面见“买家”
  “说清楚!”赵都安精神一震,少许困意消散。
  “是,”朱逵说道:
  “昨日,按照您的命令,属下派了人跟踪王显,要求有任何异动回禀。
  结果此人离开鼎丰楼后,径直回了家,期间并未外出,也无人上门。
  直到黎明时分,有家仆悄悄出门,直奔了吏部文选司主事府上,疑似传话,而后返回。”
  吏部文选司?赵都安一怔,问道:
  “哪个主事?”
  六部衙门,每一个都下辖数个“司”,每个司,有郎中一名,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
  主事六品,管理下方的各个“科”,虽听起来品秩不高,但因文选司主管四品以下地方官调动任免,关乎前程。
  所以哪怕在京中,也算实权官员。
  名曲《送别》的作词人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不是李时珍),就曾任职吏部主事。
  “冯举,冯主事,”朱逵赶来前,显然也做过背调,见赵都安皱眉,小声提醒了一句:
  “也是江南士人,隆景三十八年同进士出身。”
  隆景三十八年?
  赵都安只觉数字耳熟。
  仔细一想,猛的记起,宁安县子贿赂自己,要他搭救的那个眼下看押在刑部的“犯官”,也是隆景三十八年的进士。
  两人作为“同年”,极有可能属于同一个官场“小圈子”成员。
  或许是出于友情,或许是存在利益牵扯,属于共同体,必须搭救……不重要,重要的是,赵都安终于锁定了“买主”。
  “做得很好,”赵都安赞许道,“记你一功。”
  朱逵嘿嘿直笑,请示道:
  “大人准备如何做?”
  这名老吏此刻已经琢磨过味道来,意识到自家使君恐怕要搞事。
  赵都安并未回答,看了眼窗外晨雾中升起的惨白太阳,与空中隐隐聚集的乌云,沉默不语。
  ……
  ……
  午时。
  京城吏部文选司大门外,一辆看似朴素的马车缓缓驶出,朝着宅邸返回。
  冯举今年四十有余,长相清瘦,是典型的文人气质。
  以他的出身,在大虞朝官场中,能在这个年纪爬到这个位置,已是极为不易。
  其中自然少不了同乡、同年的提携。
  官场小圈子中,同年科举的进士彼此会结成小团体,同地方出身,亦有“同乡会”。
  成员之间,须彼此提携、举荐,模式类似于赵都安前世的美帝大企业内,彼此推举的印度高管。
  有得必有失,冯举从小圈子中得到过好处,成员有难时,也必须冒风险搭救。
  辟如最近的一桩事:
  圈子里一位地方官僚被巡按御史捉住马脚,查出贪污事宜,被缉捕入京,看押在刑部调查。
  冯举面对同僚求救,试图运作,辗转寻到宁安县子,贿赂传言中圣人的“男宠”赵都安。
  结果对方迟迟无动作,冯举焦急之下,催促王显询问。
  好消息是:
  今早王显家丁来递话,赵都安已应承,这几日便会施以援手。
  坏消息是:
  今早去衙门,得知赵都安捉拿逆党失利,正面临诏衙与都察院联手弹劾,岌岌可危。
  “唉。”
  车厢内,冯举颇觉头痛,忐忑不安。
  虽说王显言之凿凿,说赵都安不会倒台,要他安心。
  但官场上的事,风云莫测,谁说的准?
  收敛思绪,他决定暂不多想,先回家用饭为宜——冯宅距离衙门不远,他习惯午时回家用餐。
  然而行到中途时,马车突兀停下,冯举隔着车帘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