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九零:虐渣赚钱两不误 第72节
这吴师傅微微愣了愣,没想到这新搬来的这家住户倒是挺阔气。
将原来钟家的东西全部打碎重建。
要他说这有些东西微微修补还是可以用的。
但它毕竟只是拿钱干活的人,倒也没有多嘴。
接着又来到了卫生间。
卫生间的装修要求与厨房大体相当。
将原来钟家的东西全部打碎重建。
卫生间也是四面都贴上瓷砖,地上是防滑瓷砖。
同时加装一个淋浴喷头、一个抽水马桶、一个洗手台、洗手池。
吴师傅点了点头,其实曹学雅的要求简单些说,就是全部推倒重建。
但,看这母女俩的装修要求,并不低。
以他对余家桥的了解,像他们这样装修卫生间和厨房的倒是极少。
要知道,以这个标准来装修,前前后后加起来可需要不少钱。
果然,在曹学雅让吴师傅计算两间房的装修费用,包括所有物品的采买费用。
吴师傅计算半晌,有些为难的看着母女俩。
此时她已看出来,这家那位看起来年纪不大的小姑娘反而是做主的那个。
“这费用可不少,要三千块。”
怕他们嫌贵,忙开口解释:
“因为你们要求全部更换,且不能使用太过于廉价的,这...”
第111章 安置新家
程丹琴有些吃惊,没想到这两间房子装修起来这么贵。
她微微有些迟疑。
虽然知道家中有些积蓄,但这以后日子还长着呢,这么大手大脚的花钱,心中有些不安。
但曹学雅却二话没说的点了点头。
同时立即掏了1500块钱作为定金交给了这位吴师傅。
接着叮嘱师傅:
“吴师傅,接下来就辛苦你了。
我们没其他要求,就是装修速度要快些。
而且采购的东西要保质保量。”
吴师傅对这姑娘的爽快有些刮目相看,听到姑娘如此说,连忙一脸郑重的开口表示:
”这你放心,你们既然搬来了我们余家桥,以后就是同村人,我坑谁也不会坑咱们自已村的人,这点你放心。
而且我做装修已经20多年,可是有口皆碑的。
不然村里也不会有事儿都来找我,这你放心,童叟无欺。“
对这位由李大妈介绍过来的泥瓦匠师傅,曹学雅还是比较放心的。
但总归是要提点一番。
接着吴师傅继续开口:
“你家的装修,我估计最快完成也需要一周。
实在装修的项目多。
且东西要采买的也不少。
再快就会影响装修质量。”
母女俩听如此说,也都点了点头,尊重师傅的意见。
忙完后,时间也来到了上午十点。
母女俩看时间还早,留了两块面包给曹德明中午垫吧垫吧肚子。
母女俩又直奔附近的家具城而去。
两人准备在客厅里装一组沙发,现在曹德明每日很少躺在床上。
大多时间都是坐在轮椅上,但轮椅舒适度不够。
坐久了她爸会腰酸背痛。
娘俩商量一番,决定在客厅里装一组软软的海绵沙发。
这样他爸轮椅坐累了就可以斜靠在沙发上看书或者休息会儿,非常方便且舒适。
母女俩坐上公交车,五站路就来到了最近的家具城。
家具城不是很大,里面的家具除了中式的。
也有西式的,甚至还有一些看起来极为昂贵的欧式沙发。
娘俩逛了半晌最终决定买一组价格适中、手工制作、带海绵的沙发。
沙发价格并不贵,800块钱一组。
看起来十分牢固,想来能用许多年。
厂家动作很快,当即就装车,母女俩跟着装沙发的三轮车一道回了家中。
等到几人将沙发安装好后,程丹琴扶着曹德明一道坐入沙发。
程丹琴脸上一直挂着浅浅的微笑。
没想到她这辈子家中竟还能装上沙发这高级的玩意。
果然与硬邦邦的凳子截然不同。
晚上程丹琴已开始在家中开火,用从红山村带过来的煤炉做饭。
顿顿在外吃,既不健康又极为浪费。
这才刚到省城,钱就如流水般的花出去,程丹琴心中还是担忧。
煤炉做饭,到底不太方便。
程丹琴晚上只简单给三人下了青菜面。
又炒了一份辣椒炒豆干,一家人吃的也是香喷喷,舒服极了。
吃完饭后,三人坐在沙发上消消食。
曹学雅看了她妈一眼,张口询问:
“妈,过几日安顿下来后,工作的事你是怎么打算的?”
程丹青听到女儿问她工作的事,连忙坐直了身子。
皱眉思索道:
“我还是想找个服装厂去上班,在家闲着可不行。”
省城消费高,每日哪怕不出门也要有开销。
曹学雅点了点头,也是知道她妈的想法。
但她对她妈的工作,心中早有打算。
沉吟片刻,这才开口说话:
“妈,今天下午我出门闲逛时,发现镇上有不少服装店。
要不你去服装店里给别人卖衣服吧。
你既会做衣服,也会搭配,想来这块难不倒你。”
如此建议曹学雅也是深思熟虑过的。
她妈在制衣这块还是有些天赋的。
现在正是90年代大发展时期,若让她妈继续去厂里拧螺丝,作为重生回来的她来说,实在是有够浪费。
他们手中有存款,完全可以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此时建议她妈去服装店,也是知道以她妈的性格,只能如此循序渐进。
等她妈知道现在社会的发展风气,想来才能明白现在个体户才是最赚钱的。
但程丹琴听到女儿如此说,有些犹豫。
不知这去服装店里卖衣服能挣多少。
但若进了制衣厂,回到老本行,心中有底,做起活来也能得心应手。
曹学雅看出她妈的犹豫,连忙加紧劝说:
“妈,我和同学去逛过服装店。
那些卖衣服的工作简单又轻松。
最重要的是工作时间自由,这样也方便你照顾爸。
进厂的话,就我了解,附近没有制衣厂。
去更远一些,实在有些不方便。"
听到女儿如此说,程丹琴认同的点了点头。
她现在虽说还是要去上班,但到底以家庭为主。
而且女儿正处高考前的关键期,可不能因小失大。
将原来钟家的东西全部打碎重建。
要他说这有些东西微微修补还是可以用的。
但它毕竟只是拿钱干活的人,倒也没有多嘴。
接着又来到了卫生间。
卫生间的装修要求与厨房大体相当。
将原来钟家的东西全部打碎重建。
卫生间也是四面都贴上瓷砖,地上是防滑瓷砖。
同时加装一个淋浴喷头、一个抽水马桶、一个洗手台、洗手池。
吴师傅点了点头,其实曹学雅的要求简单些说,就是全部推倒重建。
但,看这母女俩的装修要求,并不低。
以他对余家桥的了解,像他们这样装修卫生间和厨房的倒是极少。
要知道,以这个标准来装修,前前后后加起来可需要不少钱。
果然,在曹学雅让吴师傅计算两间房的装修费用,包括所有物品的采买费用。
吴师傅计算半晌,有些为难的看着母女俩。
此时她已看出来,这家那位看起来年纪不大的小姑娘反而是做主的那个。
“这费用可不少,要三千块。”
怕他们嫌贵,忙开口解释:
“因为你们要求全部更换,且不能使用太过于廉价的,这...”
第111章 安置新家
程丹琴有些吃惊,没想到这两间房子装修起来这么贵。
她微微有些迟疑。
虽然知道家中有些积蓄,但这以后日子还长着呢,这么大手大脚的花钱,心中有些不安。
但曹学雅却二话没说的点了点头。
同时立即掏了1500块钱作为定金交给了这位吴师傅。
接着叮嘱师傅:
“吴师傅,接下来就辛苦你了。
我们没其他要求,就是装修速度要快些。
而且采购的东西要保质保量。”
吴师傅对这姑娘的爽快有些刮目相看,听到姑娘如此说,连忙一脸郑重的开口表示:
”这你放心,你们既然搬来了我们余家桥,以后就是同村人,我坑谁也不会坑咱们自已村的人,这点你放心。
而且我做装修已经20多年,可是有口皆碑的。
不然村里也不会有事儿都来找我,这你放心,童叟无欺。“
对这位由李大妈介绍过来的泥瓦匠师傅,曹学雅还是比较放心的。
但总归是要提点一番。
接着吴师傅继续开口:
“你家的装修,我估计最快完成也需要一周。
实在装修的项目多。
且东西要采买的也不少。
再快就会影响装修质量。”
母女俩听如此说,也都点了点头,尊重师傅的意见。
忙完后,时间也来到了上午十点。
母女俩看时间还早,留了两块面包给曹德明中午垫吧垫吧肚子。
母女俩又直奔附近的家具城而去。
两人准备在客厅里装一组沙发,现在曹德明每日很少躺在床上。
大多时间都是坐在轮椅上,但轮椅舒适度不够。
坐久了她爸会腰酸背痛。
娘俩商量一番,决定在客厅里装一组软软的海绵沙发。
这样他爸轮椅坐累了就可以斜靠在沙发上看书或者休息会儿,非常方便且舒适。
母女俩坐上公交车,五站路就来到了最近的家具城。
家具城不是很大,里面的家具除了中式的。
也有西式的,甚至还有一些看起来极为昂贵的欧式沙发。
娘俩逛了半晌最终决定买一组价格适中、手工制作、带海绵的沙发。
沙发价格并不贵,800块钱一组。
看起来十分牢固,想来能用许多年。
厂家动作很快,当即就装车,母女俩跟着装沙发的三轮车一道回了家中。
等到几人将沙发安装好后,程丹琴扶着曹德明一道坐入沙发。
程丹琴脸上一直挂着浅浅的微笑。
没想到她这辈子家中竟还能装上沙发这高级的玩意。
果然与硬邦邦的凳子截然不同。
晚上程丹琴已开始在家中开火,用从红山村带过来的煤炉做饭。
顿顿在外吃,既不健康又极为浪费。
这才刚到省城,钱就如流水般的花出去,程丹琴心中还是担忧。
煤炉做饭,到底不太方便。
程丹琴晚上只简单给三人下了青菜面。
又炒了一份辣椒炒豆干,一家人吃的也是香喷喷,舒服极了。
吃完饭后,三人坐在沙发上消消食。
曹学雅看了她妈一眼,张口询问:
“妈,过几日安顿下来后,工作的事你是怎么打算的?”
程丹青听到女儿问她工作的事,连忙坐直了身子。
皱眉思索道:
“我还是想找个服装厂去上班,在家闲着可不行。”
省城消费高,每日哪怕不出门也要有开销。
曹学雅点了点头,也是知道她妈的想法。
但她对她妈的工作,心中早有打算。
沉吟片刻,这才开口说话:
“妈,今天下午我出门闲逛时,发现镇上有不少服装店。
要不你去服装店里给别人卖衣服吧。
你既会做衣服,也会搭配,想来这块难不倒你。”
如此建议曹学雅也是深思熟虑过的。
她妈在制衣这块还是有些天赋的。
现在正是90年代大发展时期,若让她妈继续去厂里拧螺丝,作为重生回来的她来说,实在是有够浪费。
他们手中有存款,完全可以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此时建议她妈去服装店,也是知道以她妈的性格,只能如此循序渐进。
等她妈知道现在社会的发展风气,想来才能明白现在个体户才是最赚钱的。
但程丹琴听到女儿如此说,有些犹豫。
不知这去服装店里卖衣服能挣多少。
但若进了制衣厂,回到老本行,心中有底,做起活来也能得心应手。
曹学雅看出她妈的犹豫,连忙加紧劝说:
“妈,我和同学去逛过服装店。
那些卖衣服的工作简单又轻松。
最重要的是工作时间自由,这样也方便你照顾爸。
进厂的话,就我了解,附近没有制衣厂。
去更远一些,实在有些不方便。"
听到女儿如此说,程丹琴认同的点了点头。
她现在虽说还是要去上班,但到底以家庭为主。
而且女儿正处高考前的关键期,可不能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