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苏榛笑着摇头:“没有让客人进门仨人捧一碗的道理啊,不成不成。”
  边说边从门口搬了昨晚冻成一坨的方便面酱料进来,放在案板上,切了一部分,再按人头分成小块儿。
  眼瞅着拦不住,春娘只有认了,也好奇的看着苏榛的举动。
  其实乔家今日早食,除了乔老太太和三房几口子自私的人,其他压根没吃饱,生气都生够了。
  但她本来以为苏榛还要煮上一会儿,却没想到切完酱片、苏榛就直接喊大伙儿进屋。
  进来吃啥呢?春娘心里犯着嘀咕。
  等大伙儿都洗了手,进了灶间,有站着的有坐着的,人齐了。
  苏榛笑眯眯的、变戏法一样,当着所有人的面儿在碗里放了一勺粉末、一片酱片、一枚弯弯曲曲黄灿灿的硬面饼,再加上沸水,便盖上了桦树皮。
  乔大江也有些怔忡,“这得泡上多久?”
  苏榛答:“片刻就好,其实本可以熟了再喊你们,但我主要想让大家伙儿都看看这制餐的步骤。这么简单的吃食,是不是可以用做围猎的备粮之一。”
  说着话的功夫,叶氏在一旁便把鱼面也下进了锅里。
  不一会儿,鱼面便也熟了。
  苏榛估摸着差不多了,就一个个掀开碗上扣着的桦树皮。
  现代人都知道,方便面它可以不好吃,但它绝对香……
  妥妥的先香夺人,巨大“杀伤力”,香得乔家人眼睛都直了。
  第34章
  这在萧家和苏榛意料之中,苏榛也不说话,拿筷子搅面,弯弯曲曲的面竟然就立刻散开了、面汤的浓香更冲。
  萧容便爽朗的请:“都尝尝,趁热尝!”
  乔家人还在不好意思,寒酥便带头,第一个端起了碗,谨哥儿紧随其后,毕竟他在旁边可是馋了一会儿了。
  没一会儿就没人说话了,满灶间吃面的动静儿。
  其实之前苏榛就给乔家送过鱼,但全被乔老太太独吞,所以乔家人并不知道苏榛的手艺如何。
  如今一吃一个不吱声,顾不上吱声。
  其实时下山里人家做饭,不是蒸就是煮,再不就是烤,哪有像苏榛这么舍得放油炒的。尤其肉酱里还加了很多药铺里买的调料,可以说乔家人压根不知道还能这么吃。
  这面在他们看来酱香浓郁,还带着一丝甜味儿,面条细滑柔软,明明眼瞅着就是一碗白水面,怎么就能变成比肉汤还香的底?
  甚至就像苏榛说的,片刻就熟了!
  如果说乔家两个女眷还多少还顾着些羞涩,乔大江却是三下五除二、糊涂几声一碗面就连汤带菜见了底。
  “好吃,真是好吃,苏娘子手艺可真好!”乔大江由衷的赞。
  叶氏面带骄傲又给乔大江加了满满一碗鱼面,“再尝尝这个,这是鱼肉做的鱼面。”
  鱼面乔大江倒是吃过,甚至最穷的时候也在白水河捞鱼,试着做过。可做出来又腥又硬,没办法下口。
  但瞧着叶氏给他的这碗,汤底浓白、面晶莹,上面还撒了把翠绿的寒葱碎,光是这卖相已经足够的好。
  再低头闻了下,一丝腥气都没有。便也不再迟疑,一筷子挟起一大口塞进了嘴里,口感十分不同,又弹牙又滑爽又有嚼劲儿,里面还真的有鱼肉的鲜香!
  “这真是鱼做的?白水河里的鱼?”乔大江惊了。
  寒酥点点头:“对,就是白水河里的鱼,方子是榛娘想出来的。”
  寒酥的话,进可攻退可守。他知道榛娘定不会赚村民的钱,但未来有人想做这吃食生计,起码也得念顾榛娘的好。
  乔大江一口气吃完,不敢直接问成本,怕苏榛介意,但又不得问个大概:“苏娘子,这两种面制起来……要多少银两?”
  苏榛其实知道他会问,直接说了:“如果围猎用这鱼面和方便面,吃足十五天的量,二十五人也只需一两五钱银子。当然,我没算人工和鱼钱。但我想整个围猎期也不可能只吃这两样,所以应该会更低。”
  乔家三口人都惊了。
  一惊成本如此之低、二惊他们都以为苏娘子这是拿去做买卖用的,此时竟直接说了一个具体价格,这是何等信任。
  苏榛倒没把这事情上升到“信任”的高度,其实她穿来之后总觉得方子没什么稀奇的,肯定会有人仿得出来。
  可几次下来,她发现自己想错了,这个时代任何手艺内核儿都不在市面上流通,所有掌握方子的人都习惯性藏着掖着。
  但核心问题是白水河鱼量不够,小打小闹自然是可以,想靠卖鱼发财可难了。所以她才敢直接跟乔家交底:“我核算过成本,用鱼制面确实能省下一部分吃食钱,而且我还可以换着花样儿给大家做。”
  乔大江想了想:“我回去跟我爹商量商量,参与围猎的人都得去一起捞鱼。但最后一步制面,就还得辛苦苏娘子,毕竟这方子是你的,别被旁人看了去。而且也不能让你做白工,得商量商量是按工时给钱,还是猎好了东西多分你一些。”
  他这话一说,萧家人和苏榛便都放了心。
  一来是觉得可以省钱了,二来乔大江果然是个明事理的。
  所有人都认可了这个提议,苏榛便把方便面和鱼面各装了一包让乔大江拿回家给里正试吃。若他也觉得可以,就将这两个加到采买单子里去。
  乔大江走了没一会儿,舒娘便也来萧家上工了。
  昨儿番薯都洗了切了,今天就不必再去河边,叶氏跟春娘、山梅就在灶间忙着磨碾。磨好的就拿去屋后的晾晒架子上晒。
  但架子不够,就仍旧用了叶氏屋里的火炕,倒是能烘上许多。
  谨哥儿昨天也累坏了,今天叶氏就搬了小桌、拿了石板,让他用苏榛的炭笔写写画画玩。
  春娘瞧着谨哥儿,满眼的羡慕:“谨哥儿才五岁,就识字了。”
  叶氏笑着点了点头,“他四岁开的蒙,学了些。但眼下没私塾,就让寒酥每日抽空教些。”
  春娘有些黯然:“我家小树本来也开了蒙,一直跟着符秀才学的,可他娘子病了之后就停了,没法子。”
  提到那个疯娘子,女眷们又是一通唏嘘,可白水村穷得自身难保,谁也不是谁的拯救。
  舒娘跟苏榛在里屋制衣服,同样也是边制边聊。
  其实舒娘昨儿下了工也把料子拿回家继续缝制,如此废寝忘食倒也不是因为苏榛给了钱,而是她第一次做这么“艺术”的东西,是想赶紧完工能见到自己“作品”的心情。
  苏榛没缝过衣服,手艺自是不行,但也可制些其它简单的。
  她拿炭笔在纸上画出巴掌大的方块儿形状,再剪了下来当样儿。又挑了块结实透气的黑色棉布,按样儿裁了十块儿。
  舒娘一边儿缝碎皮子一边瞧苏榛的举动,也是好奇,“苏娘子,这是要缝啥?”
  “我想缝五个面罩。”
  时下的面罩其实就相当于现代的口罩,但蚕丝材质居多,而且每次戴都需要自己打结,麻烦,也容易滑落。
  苏榛的女红虽然不行,但缝个口罩锁个边儿总是可以的。
  舒娘在心里嘀咕缝这么小,这咋系呢?但她相信苏榛的安排,等着看就是了。
  苏榛做的口罩是双层夹棉的,所以才需要十片布,中间絮薄薄的一点棉花。先大致粗锁边儿一枚,就挑了根皮绳子剪了两段缝在两侧,就是口罩的耳绳。
  等她把口罩往脸上一戴,舒娘立刻懂了,大赞:“对啊,用耳绳好啊,好戴还不容易掉,这么简单的东西我咋就想不到,榛娘你咋这么聪明!”
  苏榛笑着摇头:“这可不是我想的,是我家藏书上画的。”
  “所以说读书好呢,但我家那个不长进的儿子都十五了,还大字不识一个,整天嚷嚷着将来要进城讨生活。”舒娘提起儿子就诸多遗憾。
  “那便告诉他,就算进城讨生活,也是识字的赚得多些。”
  “说过,但听不进去,说是只要一看到字儿就头疼,就由着他了。”
  苏榛便也没多说什么,毕竟教育问题是千古难题。
  可她却看得出来,舒娘是个心灵手巧的,天生裁缝圣体啊。她缝出来的东西针脚平整细致不说,审美配色还极好。
  先前苏榛不过稍微打了个菱形格的样儿给她,她就立刻懂、还能自主改进。不止缝出了菱格,边角还能配出波浪纹,这个时代要是专门能学设计,她必定个中高手。
  苏榛心中有了其它计划,但眼下先顾着围猎的事情,其*它稍晚些再提也不迟。
  口罩刚缝好一枚,屋外就传来乔里正和乔大江的声音,是尝了面,迫不及待来萧家商量的。
  苏榛便先把手里的活儿搁下,出来细说。
  萧家没客厅,便把乔里正请进灶间谈。
  萧容和寒酥仍旧在屋外忙活木橇,乔大江便也去帮忙。
  灶间的女眷们仍旧制苕皮,边制边瞧着乔里正跟苏榛在那儿商量细则,心里无不感叹:同样都是女子,为啥人家榛娘谈个事就落落大方、有条有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