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听说那三十杖打得骨头都露出来了……”
“我娘家表亲当时在场,说他脊背上没一块好肉……”
“傅状元一个男人,能为我们女人说话,做到这一步,实在大义!”
京城所有茶楼都被下了禁令,不许说书人讲当日的故事,却挡不住各家各户关起门来自己的议论。
一句“东海女子能做的,中原女子为何做不得”,已在京城女眷中传遍,又渐次传播向更远的地方。
民间的小道消息,向来是明面上管得住,私底下连朝廷也无能为力的。
“东海那边,果真像傅大人说的那样?”
“可不是嘛,我有个远房亲戚在那边,前段日子就写了信来,说她已领上俸禄了!”
京城百姓开始留意起那些从东海而来的商队。
这一打量便轻易发觉,那些车队里真有女账房拨着算盘,手指不像深闺女子般留着长指甲;随行的女镖师和男子一样佩刀骑马,刀鞘上的铜钉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非但如此,听说在东海,当官的也有近半数是女子呢!”
“我表哥去年去那边贩丝,说那些女官可不好糊弄了……”
“要不人家的东西价钱贵呢,早听说东海女官上任后,茶丝品质都稳定了不少。”
离京城更远的地方,朝廷的管制力就更弱些,茶馆里的故事已延伸了数个版本。
最受欢迎的就是“镇海军夜访傅状元”,说镇海大将军听闻神武门之事,当即上门去寻傅状元,道是“若天下男子都如傅公,何须女子以血鸣冤”,两人互诉衷肠,把酒言欢,当即就敲定共襄大事。
至于远在他处打着仗的镇海大将军,是如何瞬行千里,再顶着皇城的通缉和捉拿去夜访傅状元,就不是故事需要解释通的内容了。
反正最后的结果是傅状元出现在了镇海军中,想必萧大将军自有不为人知的千里传送和夜潜京城之法。
在东海军队中多出位行军长史傅游艺的同一天,镇海大将军萧应婳又出了新的檄文。
无数快马掠过城垣,扬手撒出绢布纸张,上头内容不多,只简单写着数个大字:
“雪母冤,报血仇;改新政,换新天!”
血红的大字看得人眼睛直跳,简明扼要、朗朗上口的口号很快便传扬开来,连不懂其间深意的孩童,都在蹦蹦跳跳时随口嚷嚷。
暗流已成浪潮。
至此,东海起兵于公于私都已天经地义。
为私情,替母报仇雪恨,是纯孝之行;为公义,替天下女子求公平,是大义之举。
这样的镇海军不再会被称为乱臣贼子,反而造出些顺应天命的势头。
皇宫里的萧景明已砸碎了不计其数的茶盏:“好一个改新政换新天!原来是在这里等着!”
军营中的气氛却一扫这些日子的沉寂,到处透出些拿下一城的痛快劲儿。
“你这计策确实好。”萧应婳已缓过来些,能撑着继续处理起军务,只是再无多余精力去管打仗以外的事,便尽数交给了江书鸿。
本来两人隐隐的分工也是萧应婳掌军务、江书鸿掌政务,只是明面上总需萧应婳在外头活动罢了。
“他这一闹,省了我们许多功夫,”萧应婳也明白一个状元这样当众控诉,会有多大的影响,“你是怎么说服他的?”
“坦白说,我也不知道,”江书鸿却摇头苦笑,“之前与他互通过念头,我早锚定了他做内应,然而如何造起这样的声势,却是他自己想的。”
“确实是个人才,”萧应婳中肯地评价道,“难为他能想到把登闻鼓和女子的处境联系起来,又愿亲自去受那三十杖,但凡换其他法子,都不能这般瞩目,又如此直击人心。”
江书鸿其实也未曾想明白,傅游艺究竟是怎么想到这样好的办法,又肯对自己如此狠心。
她曾猜测傅游艺过往的经历是不是与之有关,然而派了人去查他的生平,却不过是个平平无奇的天才,人生一帆风顺,找不出半点痕迹。
她也就不再纠结,毕竟后头还有许多事要做。
沈家露出些嚣张气焰、沈皇后做出些不敬之举,引得萧景明要废后扶持方家,给了萧应婳顺势起兵的机会,是她为萧景明准备的第一手棋。
亲选出的状元郎当街敲响登闻鼓,为天下女子谋不平,引出东海新政,使萧应婳在治国之策上赢取民心,是她为萧景明准备的第二手棋。
在江书鸿的计算里,她的第三步棋,要彻底压垮萧景明这株摇摇欲坠的苇草。
萧应婳天生将才,东海军训练有素,加上有些城池不战自降,这一路势如破竹。
北上连克徐州、济南,如今兵马已至天津城下,这是京师最后的屏障。若天津陷落,通州一马平川,皇城便直面受敌。
然而萧景明端坐于皇宫之中,听闻前线传来东海军已至天津的消息,面上竟毫无慌乱之色。
“江书祺的军队呢?打到哪里了?”他好整以暇地靠在椅背上,听手下人的速报。
“也已过燕山山脉,到古北口了。”
古北口一旦失守,北疆军便可经顺义直接进逼京城,因此亦是北部最后一道防线。
萧景明满意颔首,又问道:“方家的西北军呢?”
“回皇上,方大将军传了信来,大军已候在居庸关,距京城不过五十里地,半日便可赶到。”
“好!”萧景明抚掌而笑,志得意满,“不必朕再费心思逐个击破了,来得都正是时候,合该一网打尽!”
被牵着鼻子走了许久,终于到了他布置好的主场,萧景明颇有种一雪前耻的兴奋感。
北疆军有三十万,东海军更是不过十多万人;西北军却有将士七十万,京中羽林卫亦有十万余人。近乎两倍的人数差距,已足以成碾压之势。
何况北疆军在江书祺手里寥寥数年,东海军在萧应婳手里更是只有数月,其磨合程度,焉能与镇守西北数十年的方大将军相比?
这一仗,萧景明想不出半点输的可能。
南北的军队是一前一后近乎同时攻进来的,兵马立于京师南北两处城门下,顾及京城百姓的生计,都先照例劝降。
萧景明早已参透,尽管北边兵力更盛,两边真正的主事人却是南边的萧应婳与江书鸿二人。
因此他出现在城南的城楼之上。
萧景明的玄色龙袍被秋风吹得猎猎作响,他眯眼看着城下军阵中缓缓驶出的青帷马车,见那里头的女子不用人扶,一纵身跃了出来。
她变了这样多。
上次见到她时,虽衣衫残破、不施粉黛,却仍美丽不可方物,带着些深宫妇人特有的雍容端庄。
这次见她,却让人不敢用美艳或清丽一类的词形容。
她身上有种在官场里、在市井中摸爬滚打过的老练,和久作掌权执棋人后的从容。
在这样一个满目野心的女子面前,人很难去注意和点评她的外貌,因为显得太轻浮可笑。
就像对着燎原烈火品评火苗的形状,或是面对滔天巨浪计较浪花的颜色。
出来的并非主帅萧应婳,而是昔日的宠妃江书鸿。
一是因萧应婳还未从母亲的噩耗中缓过来,乍一对上生身父亲,恐情绪激动误事。
二是毕竟有亲生的血缘关系在,怕萧景明拿孝字压人,虽不足为惧,却如苍蝇般恶心。
“北疆铁骑三十万陈兵古北口,我东海军亦已破天津,你京中羽林卫却不过十万。”
“萧景明,降了吧。”
江书鸿一句废话也无,言简意赅,直呼其名。
虽自下而上望着萧景明,眉目间却有睥睨之感。
萧景明难得对这些冒犯浑不在意,只冷笑一声:“是吗?”
西边的地平线上腾起遮天蔽日的烟尘,传来声势更为浩大的铮铮马蹄声,踏地的轰鸣如同闷雷滚过大地,连城墙上的砖石都在微微震颤。
远远望去,是西北军标志性的玄色大旗。
“报——”
从那方向而来的先行骑兵,一人一骑,滚鞍下马,“西北军七十万已至!”
萧景明面上露出势在必得的惬意,猫戏老鼠般望着江书鸿。
“如今是谁该降,爱妃?”
尾音未落,那骑兵却刚缓过一口气来,声嘶力竭接出了下一句。
萧景明听到自己脸上的表情一寸一寸裂开的声音。
因为那骑兵扯着嗓子,口中喊道:
“驰援已至,悉听镇海大将军吩咐!”
【作者有话说】
对不起晚了一点,这章真的好难写,总觉得不够满意[爆哭]
第53章 密报
◎老臣有一策,或可逆转乾坤◎
萧景明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尽,耳边嗡嗡作响,仿佛有人在他脑中敲起钟声。
“不可能——”他踉跄后退两步,声音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方家世代忠良,朕又许了方氏皇后之位……”
“我娘家表亲当时在场,说他脊背上没一块好肉……”
“傅状元一个男人,能为我们女人说话,做到这一步,实在大义!”
京城所有茶楼都被下了禁令,不许说书人讲当日的故事,却挡不住各家各户关起门来自己的议论。
一句“东海女子能做的,中原女子为何做不得”,已在京城女眷中传遍,又渐次传播向更远的地方。
民间的小道消息,向来是明面上管得住,私底下连朝廷也无能为力的。
“东海那边,果真像傅大人说的那样?”
“可不是嘛,我有个远房亲戚在那边,前段日子就写了信来,说她已领上俸禄了!”
京城百姓开始留意起那些从东海而来的商队。
这一打量便轻易发觉,那些车队里真有女账房拨着算盘,手指不像深闺女子般留着长指甲;随行的女镖师和男子一样佩刀骑马,刀鞘上的铜钉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非但如此,听说在东海,当官的也有近半数是女子呢!”
“我表哥去年去那边贩丝,说那些女官可不好糊弄了……”
“要不人家的东西价钱贵呢,早听说东海女官上任后,茶丝品质都稳定了不少。”
离京城更远的地方,朝廷的管制力就更弱些,茶馆里的故事已延伸了数个版本。
最受欢迎的就是“镇海军夜访傅状元”,说镇海大将军听闻神武门之事,当即上门去寻傅状元,道是“若天下男子都如傅公,何须女子以血鸣冤”,两人互诉衷肠,把酒言欢,当即就敲定共襄大事。
至于远在他处打着仗的镇海大将军,是如何瞬行千里,再顶着皇城的通缉和捉拿去夜访傅状元,就不是故事需要解释通的内容了。
反正最后的结果是傅状元出现在了镇海军中,想必萧大将军自有不为人知的千里传送和夜潜京城之法。
在东海军队中多出位行军长史傅游艺的同一天,镇海大将军萧应婳又出了新的檄文。
无数快马掠过城垣,扬手撒出绢布纸张,上头内容不多,只简单写着数个大字:
“雪母冤,报血仇;改新政,换新天!”
血红的大字看得人眼睛直跳,简明扼要、朗朗上口的口号很快便传扬开来,连不懂其间深意的孩童,都在蹦蹦跳跳时随口嚷嚷。
暗流已成浪潮。
至此,东海起兵于公于私都已天经地义。
为私情,替母报仇雪恨,是纯孝之行;为公义,替天下女子求公平,是大义之举。
这样的镇海军不再会被称为乱臣贼子,反而造出些顺应天命的势头。
皇宫里的萧景明已砸碎了不计其数的茶盏:“好一个改新政换新天!原来是在这里等着!”
军营中的气氛却一扫这些日子的沉寂,到处透出些拿下一城的痛快劲儿。
“你这计策确实好。”萧应婳已缓过来些,能撑着继续处理起军务,只是再无多余精力去管打仗以外的事,便尽数交给了江书鸿。
本来两人隐隐的分工也是萧应婳掌军务、江书鸿掌政务,只是明面上总需萧应婳在外头活动罢了。
“他这一闹,省了我们许多功夫,”萧应婳也明白一个状元这样当众控诉,会有多大的影响,“你是怎么说服他的?”
“坦白说,我也不知道,”江书鸿却摇头苦笑,“之前与他互通过念头,我早锚定了他做内应,然而如何造起这样的声势,却是他自己想的。”
“确实是个人才,”萧应婳中肯地评价道,“难为他能想到把登闻鼓和女子的处境联系起来,又愿亲自去受那三十杖,但凡换其他法子,都不能这般瞩目,又如此直击人心。”
江书鸿其实也未曾想明白,傅游艺究竟是怎么想到这样好的办法,又肯对自己如此狠心。
她曾猜测傅游艺过往的经历是不是与之有关,然而派了人去查他的生平,却不过是个平平无奇的天才,人生一帆风顺,找不出半点痕迹。
她也就不再纠结,毕竟后头还有许多事要做。
沈家露出些嚣张气焰、沈皇后做出些不敬之举,引得萧景明要废后扶持方家,给了萧应婳顺势起兵的机会,是她为萧景明准备的第一手棋。
亲选出的状元郎当街敲响登闻鼓,为天下女子谋不平,引出东海新政,使萧应婳在治国之策上赢取民心,是她为萧景明准备的第二手棋。
在江书鸿的计算里,她的第三步棋,要彻底压垮萧景明这株摇摇欲坠的苇草。
萧应婳天生将才,东海军训练有素,加上有些城池不战自降,这一路势如破竹。
北上连克徐州、济南,如今兵马已至天津城下,这是京师最后的屏障。若天津陷落,通州一马平川,皇城便直面受敌。
然而萧景明端坐于皇宫之中,听闻前线传来东海军已至天津的消息,面上竟毫无慌乱之色。
“江书祺的军队呢?打到哪里了?”他好整以暇地靠在椅背上,听手下人的速报。
“也已过燕山山脉,到古北口了。”
古北口一旦失守,北疆军便可经顺义直接进逼京城,因此亦是北部最后一道防线。
萧景明满意颔首,又问道:“方家的西北军呢?”
“回皇上,方大将军传了信来,大军已候在居庸关,距京城不过五十里地,半日便可赶到。”
“好!”萧景明抚掌而笑,志得意满,“不必朕再费心思逐个击破了,来得都正是时候,合该一网打尽!”
被牵着鼻子走了许久,终于到了他布置好的主场,萧景明颇有种一雪前耻的兴奋感。
北疆军有三十万,东海军更是不过十多万人;西北军却有将士七十万,京中羽林卫亦有十万余人。近乎两倍的人数差距,已足以成碾压之势。
何况北疆军在江书祺手里寥寥数年,东海军在萧应婳手里更是只有数月,其磨合程度,焉能与镇守西北数十年的方大将军相比?
这一仗,萧景明想不出半点输的可能。
南北的军队是一前一后近乎同时攻进来的,兵马立于京师南北两处城门下,顾及京城百姓的生计,都先照例劝降。
萧景明早已参透,尽管北边兵力更盛,两边真正的主事人却是南边的萧应婳与江书鸿二人。
因此他出现在城南的城楼之上。
萧景明的玄色龙袍被秋风吹得猎猎作响,他眯眼看着城下军阵中缓缓驶出的青帷马车,见那里头的女子不用人扶,一纵身跃了出来。
她变了这样多。
上次见到她时,虽衣衫残破、不施粉黛,却仍美丽不可方物,带着些深宫妇人特有的雍容端庄。
这次见她,却让人不敢用美艳或清丽一类的词形容。
她身上有种在官场里、在市井中摸爬滚打过的老练,和久作掌权执棋人后的从容。
在这样一个满目野心的女子面前,人很难去注意和点评她的外貌,因为显得太轻浮可笑。
就像对着燎原烈火品评火苗的形状,或是面对滔天巨浪计较浪花的颜色。
出来的并非主帅萧应婳,而是昔日的宠妃江书鸿。
一是因萧应婳还未从母亲的噩耗中缓过来,乍一对上生身父亲,恐情绪激动误事。
二是毕竟有亲生的血缘关系在,怕萧景明拿孝字压人,虽不足为惧,却如苍蝇般恶心。
“北疆铁骑三十万陈兵古北口,我东海军亦已破天津,你京中羽林卫却不过十万。”
“萧景明,降了吧。”
江书鸿一句废话也无,言简意赅,直呼其名。
虽自下而上望着萧景明,眉目间却有睥睨之感。
萧景明难得对这些冒犯浑不在意,只冷笑一声:“是吗?”
西边的地平线上腾起遮天蔽日的烟尘,传来声势更为浩大的铮铮马蹄声,踏地的轰鸣如同闷雷滚过大地,连城墙上的砖石都在微微震颤。
远远望去,是西北军标志性的玄色大旗。
“报——”
从那方向而来的先行骑兵,一人一骑,滚鞍下马,“西北军七十万已至!”
萧景明面上露出势在必得的惬意,猫戏老鼠般望着江书鸿。
“如今是谁该降,爱妃?”
尾音未落,那骑兵却刚缓过一口气来,声嘶力竭接出了下一句。
萧景明听到自己脸上的表情一寸一寸裂开的声音。
因为那骑兵扯着嗓子,口中喊道:
“驰援已至,悉听镇海大将军吩咐!”
【作者有话说】
对不起晚了一点,这章真的好难写,总觉得不够满意[爆哭]
第53章 密报
◎老臣有一策,或可逆转乾坤◎
萧景明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尽,耳边嗡嗡作响,仿佛有人在他脑中敲起钟声。
“不可能——”他踉跄后退两步,声音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方家世代忠良,朕又许了方氏皇后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