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203节
不过陈琰作为郭恒的学生,年纪又轻,这些本就应当应分的,他又素来言行谨慎,对另外两位阁老以后学末进的姿态虚心求教,对下属则轻易不发表看法,不听取任何意见,只在该做决断时果决地做出决断。
如此一来,三位阁老觉得他恭谨持重,下面的人却摸不清他的脾气秉性,即便他如此年轻,也不敢轻易冒犯。
向上守分寸,向下树威严,加之郭恒的有意栽培,陈琰在看似伏低做小的处境中迅速成长起来。
平安经过不懈的努力,如愿以偿的积满了学分,只需在中秋之前参加一次毕业考试,就能离开国子监了!
监生从入学到毕业,往往需要三到五年的学习时间,而平安从前年入学到现在,满打满算不到两年半,如果刨去他请长假的时间,真正坐监其实只有一年半。
能在每次考试中拿到优等的成绩,没有一次失误,打破了国子监施行积分制以来肄业出学的最短记录,让众监生瞠目结舌——这家伙到底在急什么?
平安急什么?当然是自由啊!
他通过了毕业考试,兴冲冲地拿着自己的所有材料,去敬一亭办理离监手续。
赵祭酒和两位司业都很欣慰,纷纷称赞他刻苦好学,还在他的考评文书上写了“明敏”二字——这是相当高度的评价。
赵祭酒道:“平安啊,有志不在年高,你虽刚刚成童,聪明颖悟却远超常人,实乃国子监诸生之表率。昔日文襄公十八岁入仕,终成一代名臣,今观尔之才具,不在其之下啊。”
平安嘴上说着谬赞,心里在想,文襄公入仕跟他有啥关系,他还小,还有一年半才参加会试呢,辛苦读书这么久,趁着中秋节给自己放个小长假不过分吧。
到时候,博兼堂的小伙伴们都会放假,可以呼朋引伴放肆玩,清儿也快回京了,他正打算糊一个生肖虎头灯笼送给她呢!
想到此处,平安道嘴角都压不住了,腿脚不受控制地往外出溜。
赵祭酒见他越溜越远,忙对他说:“别着急走,还有一份文书没签呢。”
平安回过神来,只见赵祭酒又签了一道文书给他,平安接过来一看——监生陈平安历事勘合。
平安心中升起一丝不祥的预感,继续往下看:
第一页记录着他的籍贯、年齿、相貌、入监时间、坐堂修业情况、某年某科累计积分几何;
第二页是历事衙门、历事期限、考语内容、综合等第;
第三页是国子监复核意见,监内评语,准否出堂铨选;
第四页则是候补说明、吏部拟受官职等。
除了第一页,其他填写处都是空白。
“这是怎么东西?”平安一脸错愕。
果然是“优等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孟司业十分耐心地对他解释道:“经过朝廷决议,国子监在积分制的基础上,增加历事制,你须拿着这道文书,去吏部等候分派,然后去某一衙门听差历事,为期六个月,凭这份考评表方能毕业。”
“什么时候的事?”平安问。
“上个月。”孟司业道。
“……”
“如果我不去,会有什么后果?”平安试探着问。
“嗐,正要告诉你历事考评的重要性,评为上等可以毕业候缺;中等则需要延长历事时间;若是不去,自然被评为末等,取消学分,重新回来坐监。”孟司业道。
平安仿佛一颗被雷劈了的茄子,外焦里嫩地愣在原地。
赵祭酒和蔼地笑道:“横竖只有六个月时间,要好好表现,继续给国子监争光哦。”
第195章 听说你要找我理论?
所谓历事,就是实习,考试合格的监生要听从吏部的分配,去任意一个部门参与实务,积累从政经验,才能有资格从国子监毕业,可以选择继续考科举,也可以参加铨选,直接成为一名正式官员。
平安不觉得这个制度本身有什么问题,可问题在于,偏偏颁布在他“逃离国子监”计划完美落地的一个月之前。
只差一点点就跑了,这不是明摆着在针对他吗?
平安憋着一股气回到家,跟谁也不想说话。
林月白关心地问他出了什么事,平安只说被人做局了,要找老爹算账!
谁知陈琰今日当值,宿在内阁值庐,以备夜间应召。平安一口气憋着没地儿出,便去缠磨娘亲:“能不能管管您男人,全身上下八百个心眼子,都用在您儿子身上了。”
“你确定是你爹的主意?”林月白反问。
平安咬牙道:“必然是他!”
林月白颇觉好笑:“你是不是想多了,你爹岂是以权谋私的人,不惜改变制度就为了栓着你,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
平安道:“可这对于朝廷来说,也是一件有利的事啊。”
林月白反问:“那还有什么好说呢?若真像你说的那样,你爹为了栽培你一个,煞费苦心,调动京中所有衙门,让全体监生陪跑。儿啊,你觉得你爹一个普通阁员,能决定这么大的事?”
“……”
平安脑子里的加载圈转啊转:“好像不太能。”
林月白但笑不语。
平安甩甩头,他觉得不能再跟娘亲聊下去了,免得被人卖了还倒帮人数钱,他可不做这种事,他要跟当事人好好理论清楚。
……
次日,平安和几个同期出堂的监生约好,一起去吏部报道听差。
负责这件事官员是吏部文选司郎中,又称“小天官”,典型的位卑权重,京内外四品以下官员的升降任免,几乎都要经过此人之手。
因此文选司门口每日都排满了来办事的中下层官员。
平安他们本来起了个大早,谁知一些官员看他们区区几个监生,以为很好欺负,便声称要按轻重缓急排队,将他们一路挤到了末尾。
眼下秋高气爽,排队是在回廊下,还有凳子坐,他们倒没什么好急的,索性围成一圈聊八卦。
这时一名文选司主事认出了平安,笑问:“这么早就来了?”
平安抱怨道:“早来都被人挤到后面了,再晚一点,排到中午也见不到顾铨曹。”
铨曹是文选司郎中的敬称。
那主事瞥一眼前面排成长龙的办事官员,对平安道:“你们跟我进来吧。”
平安站起来跟着他往里走,其余几个监生纷纷感到受宠若惊。
前排有个须发花白的老官员不服气地怪他们插队,嚷着“先来后到”,平安哼一声:“这会儿又说先来后到了,稀里糊涂的,难怪一把岁数了还是个六品官儿。”
把那老头气得胡须乱颤。
顾铨曹安能不关照老上司的徒孙,何况这老上司如今位居首辅了,因此见到平安便热络地说道:“你倒是早递个话,也不必在外面虚耗光阴。”
平安笑道:“反正也玩不成了,在哪儿不是呆着。”
顾铨曹笑道:“你这孩子心里有怨气啊。”
言罢,就依次接过他们的文书,签名用印。
那名主事将历事文书分发到除平安以外的监生手中,告诉他们都被分配到了秋后即将开始忙碌的刑部。
平安心想,刑部的工作餐最好吃,也算唯一可堪欣慰之处了。
顾铨曹还告诉他们,此事是由郭部堂亲自关注的,让他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为了自己的前程也要好好表现。
平安闻言一愣,原来是二师祖啊!
“平安,你不去刑部。”顾铨曹又道:“你去文渊阁。”
平安更惊讶了:“内阁?”
内阁是枢密重地,连进士们都没有资格在此观政,更不要说区区一个监生。
顾铨曹笑道:“让你去内阁历事,也是郭阁老特意交代的。”
……
大雍的内阁由中间的殿阁、西侧的制敕房、东侧的诰敕房三个部分组成。
殿阁的长官是内阁大学士,制敕房和诰敕房则是殿阁的秘书性辅助机构,平安被分派到制敕房,辅助中书舍人完成文书工作。
平安被安排在靠窗的一副桌椅,并领到一套笔墨纸砚,布置好他的“工位”,平安将衣冠整理妥当,便要去找二师祖好好理论理论——老爹嘴里常年没有几句实话,二师祖至少不撒谎。
平安熟门熟路地来到文渊阁当中一间轩敞的大值房,中堂设孔圣及孔门四配像,从前吕畴在时,为表示无偏无私、和衷共济,大家多是在一间值房里办公,如今却空无一人。
小吏对他解释,郭阁老更倾向于各司其职、责任明确,严禁扯皮和推卸,如今阁老们大部分时间在各自的值房中办公了。
小吏说着,指向两侧隔出的四间值房,最东头一间就是首辅的办公场所,平安正打算过去,迎面碰上来内阁找老爹办事的兵部官员。
那官员笑呵呵地说:“哟,平安也‘入阁’了,这回是名副其实的小阁老了。”
平安笑道:“您别拿我说笑了,被阁老们听见,搞不好要寻趁我的。”
话音刚落,陈琰闻声出来,对平安道:“来了?”
一看就是早有预谋!
平安还没开口呢,便听那官员对老爹说:“平安历事之后,选到我们兵部来,日后做个掌兵的文官,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这时周阁老也从值房中出来,正要进宫。他如今分管刑部,听到有人在跟陈琰要人,便插了一嘴:“平安早被我们刑部预定了的。”
虽然是明显的客套话,但平安越听越绝望:什么意思啊,不是只有六个月吗?
陈琰却丝毫不觉得这是客套,反在心里暗生得意——平安果然乖巧懂事,各衙门抢着要。
同僚们见平安脸上的表情精彩,打趣得更加起劲,昔日文襄公十八岁入仕,平安大抵要打破他的年龄记录了。
陈琰自谦道:“文襄公乃科举正途出身,平安不过是个历事监生,怎能与之相提并论。”
周阁老却说:“守亭忒严厉了些,平安十三岁中举,已打败九成九的士子了,中进士不过是时间问题,小孩子要多鼓励啊。”
“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小孩子是最不能纵容的。”陈琰装了波大的,一扫劳心案牍的烦躁,心情很好地对平安说:“去见你二师祖吧。”
平安朝二人行了个礼,便去了郭恒的值房,等小吏通禀之后,才跟着进了屋。
文渊阁本是藏书、编书之用,二楼全是典籍,一楼的值房低矮狭小,陈设简陋,仅备有桌椅、文房用具及档案架,不知是朝廷经费有限,还是阁臣刻意表达“谦抑”的姿态,总之这里的办公条件比六部差远了。
平安本是气汹汹来理论的,进门时却听见二师祖在训斥一名户部官员,声色俱厉。
“这就是户部苦思三日的良策?开春时冀州春涝,户部拨粮十万石尚不足用,姚大人,同样是十几个州县受灾,你觉得豫州人的肚子,比冀州人小一半?”
那官员赶紧解释,今年的花项实在太多了,加固北防的军费、西南的改土归流、工部要修城墙、开春时还遇到了数十年不遇的春涝,受灾的州县减免了秋税,不但是一大笔开销,还减少了进项云云。
郭恒脸色铁青,声音低沉:“那就再回去算,有哪些是可以酌情挪用的,从灾民嘴里抠粮食,亏你们想得出来。”
如此一来,三位阁老觉得他恭谨持重,下面的人却摸不清他的脾气秉性,即便他如此年轻,也不敢轻易冒犯。
向上守分寸,向下树威严,加之郭恒的有意栽培,陈琰在看似伏低做小的处境中迅速成长起来。
平安经过不懈的努力,如愿以偿的积满了学分,只需在中秋之前参加一次毕业考试,就能离开国子监了!
监生从入学到毕业,往往需要三到五年的学习时间,而平安从前年入学到现在,满打满算不到两年半,如果刨去他请长假的时间,真正坐监其实只有一年半。
能在每次考试中拿到优等的成绩,没有一次失误,打破了国子监施行积分制以来肄业出学的最短记录,让众监生瞠目结舌——这家伙到底在急什么?
平安急什么?当然是自由啊!
他通过了毕业考试,兴冲冲地拿着自己的所有材料,去敬一亭办理离监手续。
赵祭酒和两位司业都很欣慰,纷纷称赞他刻苦好学,还在他的考评文书上写了“明敏”二字——这是相当高度的评价。
赵祭酒道:“平安啊,有志不在年高,你虽刚刚成童,聪明颖悟却远超常人,实乃国子监诸生之表率。昔日文襄公十八岁入仕,终成一代名臣,今观尔之才具,不在其之下啊。”
平安嘴上说着谬赞,心里在想,文襄公入仕跟他有啥关系,他还小,还有一年半才参加会试呢,辛苦读书这么久,趁着中秋节给自己放个小长假不过分吧。
到时候,博兼堂的小伙伴们都会放假,可以呼朋引伴放肆玩,清儿也快回京了,他正打算糊一个生肖虎头灯笼送给她呢!
想到此处,平安道嘴角都压不住了,腿脚不受控制地往外出溜。
赵祭酒见他越溜越远,忙对他说:“别着急走,还有一份文书没签呢。”
平安回过神来,只见赵祭酒又签了一道文书给他,平安接过来一看——监生陈平安历事勘合。
平安心中升起一丝不祥的预感,继续往下看:
第一页记录着他的籍贯、年齿、相貌、入监时间、坐堂修业情况、某年某科累计积分几何;
第二页是历事衙门、历事期限、考语内容、综合等第;
第三页是国子监复核意见,监内评语,准否出堂铨选;
第四页则是候补说明、吏部拟受官职等。
除了第一页,其他填写处都是空白。
“这是怎么东西?”平安一脸错愕。
果然是“优等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孟司业十分耐心地对他解释道:“经过朝廷决议,国子监在积分制的基础上,增加历事制,你须拿着这道文书,去吏部等候分派,然后去某一衙门听差历事,为期六个月,凭这份考评表方能毕业。”
“什么时候的事?”平安问。
“上个月。”孟司业道。
“……”
“如果我不去,会有什么后果?”平安试探着问。
“嗐,正要告诉你历事考评的重要性,评为上等可以毕业候缺;中等则需要延长历事时间;若是不去,自然被评为末等,取消学分,重新回来坐监。”孟司业道。
平安仿佛一颗被雷劈了的茄子,外焦里嫩地愣在原地。
赵祭酒和蔼地笑道:“横竖只有六个月时间,要好好表现,继续给国子监争光哦。”
第195章 听说你要找我理论?
所谓历事,就是实习,考试合格的监生要听从吏部的分配,去任意一个部门参与实务,积累从政经验,才能有资格从国子监毕业,可以选择继续考科举,也可以参加铨选,直接成为一名正式官员。
平安不觉得这个制度本身有什么问题,可问题在于,偏偏颁布在他“逃离国子监”计划完美落地的一个月之前。
只差一点点就跑了,这不是明摆着在针对他吗?
平安憋着一股气回到家,跟谁也不想说话。
林月白关心地问他出了什么事,平安只说被人做局了,要找老爹算账!
谁知陈琰今日当值,宿在内阁值庐,以备夜间应召。平安一口气憋着没地儿出,便去缠磨娘亲:“能不能管管您男人,全身上下八百个心眼子,都用在您儿子身上了。”
“你确定是你爹的主意?”林月白反问。
平安咬牙道:“必然是他!”
林月白颇觉好笑:“你是不是想多了,你爹岂是以权谋私的人,不惜改变制度就为了栓着你,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
平安道:“可这对于朝廷来说,也是一件有利的事啊。”
林月白反问:“那还有什么好说呢?若真像你说的那样,你爹为了栽培你一个,煞费苦心,调动京中所有衙门,让全体监生陪跑。儿啊,你觉得你爹一个普通阁员,能决定这么大的事?”
“……”
平安脑子里的加载圈转啊转:“好像不太能。”
林月白但笑不语。
平安甩甩头,他觉得不能再跟娘亲聊下去了,免得被人卖了还倒帮人数钱,他可不做这种事,他要跟当事人好好理论清楚。
……
次日,平安和几个同期出堂的监生约好,一起去吏部报道听差。
负责这件事官员是吏部文选司郎中,又称“小天官”,典型的位卑权重,京内外四品以下官员的升降任免,几乎都要经过此人之手。
因此文选司门口每日都排满了来办事的中下层官员。
平安他们本来起了个大早,谁知一些官员看他们区区几个监生,以为很好欺负,便声称要按轻重缓急排队,将他们一路挤到了末尾。
眼下秋高气爽,排队是在回廊下,还有凳子坐,他们倒没什么好急的,索性围成一圈聊八卦。
这时一名文选司主事认出了平安,笑问:“这么早就来了?”
平安抱怨道:“早来都被人挤到后面了,再晚一点,排到中午也见不到顾铨曹。”
铨曹是文选司郎中的敬称。
那主事瞥一眼前面排成长龙的办事官员,对平安道:“你们跟我进来吧。”
平安站起来跟着他往里走,其余几个监生纷纷感到受宠若惊。
前排有个须发花白的老官员不服气地怪他们插队,嚷着“先来后到”,平安哼一声:“这会儿又说先来后到了,稀里糊涂的,难怪一把岁数了还是个六品官儿。”
把那老头气得胡须乱颤。
顾铨曹安能不关照老上司的徒孙,何况这老上司如今位居首辅了,因此见到平安便热络地说道:“你倒是早递个话,也不必在外面虚耗光阴。”
平安笑道:“反正也玩不成了,在哪儿不是呆着。”
顾铨曹笑道:“你这孩子心里有怨气啊。”
言罢,就依次接过他们的文书,签名用印。
那名主事将历事文书分发到除平安以外的监生手中,告诉他们都被分配到了秋后即将开始忙碌的刑部。
平安心想,刑部的工作餐最好吃,也算唯一可堪欣慰之处了。
顾铨曹还告诉他们,此事是由郭部堂亲自关注的,让他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为了自己的前程也要好好表现。
平安闻言一愣,原来是二师祖啊!
“平安,你不去刑部。”顾铨曹又道:“你去文渊阁。”
平安更惊讶了:“内阁?”
内阁是枢密重地,连进士们都没有资格在此观政,更不要说区区一个监生。
顾铨曹笑道:“让你去内阁历事,也是郭阁老特意交代的。”
……
大雍的内阁由中间的殿阁、西侧的制敕房、东侧的诰敕房三个部分组成。
殿阁的长官是内阁大学士,制敕房和诰敕房则是殿阁的秘书性辅助机构,平安被分派到制敕房,辅助中书舍人完成文书工作。
平安被安排在靠窗的一副桌椅,并领到一套笔墨纸砚,布置好他的“工位”,平安将衣冠整理妥当,便要去找二师祖好好理论理论——老爹嘴里常年没有几句实话,二师祖至少不撒谎。
平安熟门熟路地来到文渊阁当中一间轩敞的大值房,中堂设孔圣及孔门四配像,从前吕畴在时,为表示无偏无私、和衷共济,大家多是在一间值房里办公,如今却空无一人。
小吏对他解释,郭阁老更倾向于各司其职、责任明确,严禁扯皮和推卸,如今阁老们大部分时间在各自的值房中办公了。
小吏说着,指向两侧隔出的四间值房,最东头一间就是首辅的办公场所,平安正打算过去,迎面碰上来内阁找老爹办事的兵部官员。
那官员笑呵呵地说:“哟,平安也‘入阁’了,这回是名副其实的小阁老了。”
平安笑道:“您别拿我说笑了,被阁老们听见,搞不好要寻趁我的。”
话音刚落,陈琰闻声出来,对平安道:“来了?”
一看就是早有预谋!
平安还没开口呢,便听那官员对老爹说:“平安历事之后,选到我们兵部来,日后做个掌兵的文官,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这时周阁老也从值房中出来,正要进宫。他如今分管刑部,听到有人在跟陈琰要人,便插了一嘴:“平安早被我们刑部预定了的。”
虽然是明显的客套话,但平安越听越绝望:什么意思啊,不是只有六个月吗?
陈琰却丝毫不觉得这是客套,反在心里暗生得意——平安果然乖巧懂事,各衙门抢着要。
同僚们见平安脸上的表情精彩,打趣得更加起劲,昔日文襄公十八岁入仕,平安大抵要打破他的年龄记录了。
陈琰自谦道:“文襄公乃科举正途出身,平安不过是个历事监生,怎能与之相提并论。”
周阁老却说:“守亭忒严厉了些,平安十三岁中举,已打败九成九的士子了,中进士不过是时间问题,小孩子要多鼓励啊。”
“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小孩子是最不能纵容的。”陈琰装了波大的,一扫劳心案牍的烦躁,心情很好地对平安说:“去见你二师祖吧。”
平安朝二人行了个礼,便去了郭恒的值房,等小吏通禀之后,才跟着进了屋。
文渊阁本是藏书、编书之用,二楼全是典籍,一楼的值房低矮狭小,陈设简陋,仅备有桌椅、文房用具及档案架,不知是朝廷经费有限,还是阁臣刻意表达“谦抑”的姿态,总之这里的办公条件比六部差远了。
平安本是气汹汹来理论的,进门时却听见二师祖在训斥一名户部官员,声色俱厉。
“这就是户部苦思三日的良策?开春时冀州春涝,户部拨粮十万石尚不足用,姚大人,同样是十几个州县受灾,你觉得豫州人的肚子,比冀州人小一半?”
那官员赶紧解释,今年的花项实在太多了,加固北防的军费、西南的改土归流、工部要修城墙、开春时还遇到了数十年不遇的春涝,受灾的州县减免了秋税,不但是一大笔开销,还减少了进项云云。
郭恒脸色铁青,声音低沉:“那就再回去算,有哪些是可以酌情挪用的,从灾民嘴里抠粮食,亏你们想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