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52节
重阳有隆师的习俗,老爹这一房的新科进士经过朝考筛选,留在京城的仅有七位,他们进不去兵部衙门,刚散衙就结伴上门拜访,也不接受留饭,说几句话就离开,眼下晚饭都快吃完了,一家人嗑螃蟹侃大天打发时间呢,也没见纪莘的身影。
平安觉得很稀奇,这家伙通过了翰林院馆选,选为庶吉士,老爹不但是他的房师,还是庶常馆的班主任。
而庶吉士不过是待在翰林院读书而已,明明那么清闲,也不常来家里走动。
他原以为纪莘跟他的座师陆阁老更亲近一些,还特意问过陆阁老一句,结果陆昉告诉他,他也极少见到纪莘,不知道这孩子在忙些什么。
“他在京城举目无亲,过节不冷清吗?”平安又问。
陈琰道:“你小纪师兄进京赶考之前,家里卖了老家一间房,爹娘也一并进了京,一家人在炒米胡同赁了个小院住。”
陪读陪考的事放在后世稀松平常,在当下可不常见,时人乡土观念强,不是做官、经商、逃荒等必要原因,是很难离开故土的,如果小纪长期在京城做官,纪父纪母来京城投奔也很正常,但考都没考,就卖房子进京陪考的情况,平安长这么大还没听说过。
“大抵是年纪小,不放心。”赵氏道。
平安一想也对,十六七岁年纪,放在后世还是个高中生,怎么可能放心让他独自一人长途跋涉进京赶考?
“他爹娘对他真好,愿意陪他留在京城。”平安道。
陈老爷幽怨地看了一眼陈琰,此人都蓄上胡子了还把爹娘捆在京城陪他,哦不,下个月运河上冻之前,老婆子也要回老家盘账了,只有他还要每日点卯上衙……
陈敬时听兄长提到上衙,一肚子话要说。某日陈老爷晚起了一会儿,晃到工部时人家都散衙往外走了,同僚问他干什么来,他说点卯,自此官场上多了个“陈所正点申”的笑话。
一家人正在说笑,九环进来禀告说纪莘来了。
陈琰拿他当孩子看,令人请他来内宅,并叫人收了桌上的残羹剩饭,端上两盘未动的螃蟹,并上了几盘时令瓜果、家里现做的点心果子。
纪莘带着父母备好的礼物走进堂屋时,正听见恩师家的小朋友在跟老爹掰扯蓄须这件事。
时下以长髯为美,许多大臣们即使不喜欢,也会选择蓄须以彰显自己的身份,陈琰蓄了半个月,平安就看不下去了,直言不好看、显老,至少要四十岁以上再蓄。
纪莘瞠目结舌,怎么有孩子敢不避外人对自己的父亲品头论足呢?更令他惊讶地是,全家人都只是在笑:“儿子长大了,管起老子来了。”老师竟然觉得很有道理,一口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可真是,真是……骇人听闻。
纪莘收起一脸惊讶,拜见老师和堂上长辈,陈琰让他不要拘束,他却总盯着脚尖。
陈老爷怪道:“这孩子模样挺好,怎么总低着头,玉官儿你吓唬他啦?”
陈琰一脸无奈,两位祖宗当着他的门生,一个称呼他的乳名,一个品评他的胡子……
纪莘却道:“回师祖,堂上尽是女眷,莘乃外男,不便造次。”
却是赵氏和林月白先笑了:“你才多大,我家也没有姑娘,只管坐下说话吧,这蟹也是专门为你留的。”
纪莘举止得体,言语谦和,既不显得失礼,也不显得过分拘束。
陈琰递给他一只螃蟹,他便双手接过来,在九环端来的苏叶水中洗了手,慢条斯理地剥开蟹壳。
赵氏和林月白交口称赞:“真是芝兰玉树,生于庭阶,什么人家能养出这么斯文有礼的孩子?”
正举着四分之一螃蟹乱啃的平安闻言一愣,总觉得有人在点他。
陈琰问他这段时间在庶常馆的课业,纪莘对答如流,又问起家里,也说父母都安好。
陈琰又令人给他添酒,上好的花雕,温得热热乎乎的,可解螃蟹寒性。
纪莘却连道不敢,家中立下了规矩,十八岁之前不能饮酒。
这种年少登科的孩子,家里大多管得很严,林月白劝丈夫不要坏人家里的规矩,让九环拿苏叶茶来,一样可以解表散寒。
平安笑道:“跟我小孩儿一个待遇。”
林月白让两人序了齿,纪莘只比平安大了不到六岁。
“小师兄的身量不像齐州人,倒像江南人。”平安道。
“我是北人南相,”纪莘向陈琰告罪一声,笑道:“好比恩师的身量也不像江南人,像北方人。”
“那倒是。”平安道。
爹娘都是很高挑的,这也是平安不担心自己长不高的原因。
略说了两刻钟的话,纪莘便要告辞,陈琰亲自送他出门,还问起他在恩荣宴时脸上的伤——他也有好奇之心啊。
纪莘道:“恩师见笑,学生会试时的文章没有按照家父的要求去写,立论过于奇崛,发生了一些争执……”
陈琰一皱眉,他还没听说过谁通过了会试回家还要被打的,且如果纪父是个进士,只能说是严格,可他记得此人仅仅是个秀才,乡试屡试不第,这样的人管到会试答题上去,他有这个能力吗?
“令尊的确有些严苛了。”他说:“莫说会试,你的殿试文章我也看过,理辞气俱佳。会试、殿试的考官与童试不同,只要不犯忌讳,立论独到一些反而更得青眼。”
言下之意,夏虫不可语冰尔。
“学生也是这样想的,故而没有遵从家父的话。”纪莘道。
陈琰看着他,十六七岁的少年,能有这份主见,远比精湛的学问更加难得。
“你有鸿鹄之志,志在长空万里,不要被眼前的荆棘羁绊。”陈琰道。
纪莘深深一揖:“学生谨记恩师教诲。”
疏不间亲,子不言父过,关于纪父的为人,陈琰不能说太多,纪莘也不能说太多。
陈琰只是说:“京城各衙人手匮乏,都在向我要人,让我遣庶吉士去观政见习,无非就是端茶倒水,草拟公文,你有想法吗?”
纪莘喜出望外:“学生愿意去,开拓视野,增长见闻,总比在庶常馆中闭门造车要好。”
他说完,又觉得十分不妥:“呃,学生的意思是,庶常馆固然好,但……”
陈琰笑道:“有想去的地方,尽可以跟我说,我酌情安排。”
纪莘也不跟他客气:“学生想先去吏部,吏部为六部之首,总揽百官黜陟,可以洞悉整个朝廷的官吏体系如何运作;然后再去户部,学习钱粮民生诸事;再去兵部,学习戎机调遣,边官防务;最后是刑部、工部、礼部。”
陈琰:好家伙……
纪莘也觉得自己的要求太多了,不好意思地笑笑:“学生孟浪了,都听老师安排。”
陈琰笑道:“无妨,这是少年人该有的样子。”
回到堂屋,平安像个猴子似的蹲在榻上,陈敬时正教他作诗,林月白和赵氏拨着算盘对账,计算京城糖坊一整年的盈收,陈老爷差点就帮上忙了。
平安见老爹回来,一脸亢奋地凑过去:“爹,问了没有,他脸上的伤是跟谁打架了?”
陈琰无奈道:“怎么这么爱打听是非?”
“八卦之心,人皆有之。”平安道:“您告诉我,我晚上多临一篇字。”
陈琰道:“真的?”
“一言为定!”
陈琰戳一口茶,慢条斯理地样子险些急坏了平安。
“放榜当天太激动,脚底打滑摔到门槛上去了。”
“………”
平安咂咂嘴,索然无味。
作业换八卦就像开盲盒,风险大大的。
……
璐王府。
十个孩子围着舅公安德侯叽叽喳喳地说笑。
安德侯虞惇四十余岁,五官轮廓分明,鼻若悬胆,目似朗星,若非鬓角有一抹斑白,说他三十岁上下也不为过,恰因那抹斑白,如寒梅点雪,显出一种别样的韵味来。
一如坊间传闻,虞侯爷“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可惜世上没有无瑕的宝物,这么好看的人竟然是个瘫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好看的人不区男女,大人小孩儿天然愿意接近。
何况璐王七岁时被送回京城读书,只有虞侯一家陪着他一起进京,虽不能经常见面,但毕竟舅甥亲,连带着一窝孩子也很亲。
虞侯为孩子们准备了礼物,都是他亲手捏制的面人儿,插在草靶子上,做工精致,栩栩如生。
他酷爱面食,还爱看风中起伏的麦田,京郊有个庄园只种小麦,闲来无事就让人抬他去麦田里呆着,麦子熟了磨成面粉,除了吃就是捏面人,一年有多半年待在庄子上跟小麦白面作伴,是个外戚中的另类。
李宪推出他们最新改良的轮椅,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向他介绍轮椅的功能。
四个男孩子将他抬到轮椅上,推着他在殿内走来走去。
这时太监宣一声,璐王殿下到了。
孩子们像被兜头浇了一瓢冷水,迅速地熄灭热情,安静站在一旁。
虞侯爷抱着小老四没撒手,与颓然不振的璐王四目相对,殿内陷入死一样的寂静。
“您怎么进来的?”璐王坐下来:“我这里不能见客。”
“陛下遣我来劝劝你。”虞侯爷语气温和。
璐王抬手打发孩子们出去,又屏退所有宫人太监,满脸焦虑地问:“陛下到底知道了多少。”
虞侯爷悠闲地啜一口茶,评价道:“你像一只惊弓之鸟。”
“舅舅!”
“殿下,稍安勿躁。”虞侯道:“陛下的脾气,若是知道什么,还会这样高举轻放吗?”
“可他对我的态度,分明已经失望透顶了。”璐王道。
“那要问殿下啊,为什么自作主张,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招惹郭恒,把臣的计划全部打乱?”虞侯问。
“我又是为了谁?郭恒已经查到了丁虎,下一步就是你。”璐王道。
“我敢把丁虎抛出去,自然有信心不被牵连,挑起文官和东厂之争,陛下就会授意郭恒大刀阔斧的搞京察,继而把他赶出京城去。”虞侯道:“你倒好,瞒着我对郭恒下手,不能一击致命,反倒养出个陈琰来,陛下为什么突然重用吕畴,转移了科道的视线,让郭恒逃过一劫,你想过吗?”
璐王沉默了。
第144章 可以制作一种蒙汗药。……
“陈琰有个独子,叫陈平安,你可知道?”虞侯问。
“知道,一个半大孩子,说话怪有趣,很讨父皇喜欢,给过不少赏赐,还赐了官身。”璐王道。
“非亲非故,陛下为什么会喜欢他?”
“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偶尔吃一口野菜也会觉得新鲜。”璐王道。
“真想不通你这几年在忙些什么。”虞侯爷道:“陛下驻守边境多年,远离朝堂争斗,也未曾参与过夺储,初登大宝时政令都很直接,与旧臣斗得乌烟瘴气,时常做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自从认识了这个孩子,不但做事变得圆融迂回,还时常让人捉摸不透。”
平安觉得很稀奇,这家伙通过了翰林院馆选,选为庶吉士,老爹不但是他的房师,还是庶常馆的班主任。
而庶吉士不过是待在翰林院读书而已,明明那么清闲,也不常来家里走动。
他原以为纪莘跟他的座师陆阁老更亲近一些,还特意问过陆阁老一句,结果陆昉告诉他,他也极少见到纪莘,不知道这孩子在忙些什么。
“他在京城举目无亲,过节不冷清吗?”平安又问。
陈琰道:“你小纪师兄进京赶考之前,家里卖了老家一间房,爹娘也一并进了京,一家人在炒米胡同赁了个小院住。”
陪读陪考的事放在后世稀松平常,在当下可不常见,时人乡土观念强,不是做官、经商、逃荒等必要原因,是很难离开故土的,如果小纪长期在京城做官,纪父纪母来京城投奔也很正常,但考都没考,就卖房子进京陪考的情况,平安长这么大还没听说过。
“大抵是年纪小,不放心。”赵氏道。
平安一想也对,十六七岁年纪,放在后世还是个高中生,怎么可能放心让他独自一人长途跋涉进京赶考?
“他爹娘对他真好,愿意陪他留在京城。”平安道。
陈老爷幽怨地看了一眼陈琰,此人都蓄上胡子了还把爹娘捆在京城陪他,哦不,下个月运河上冻之前,老婆子也要回老家盘账了,只有他还要每日点卯上衙……
陈敬时听兄长提到上衙,一肚子话要说。某日陈老爷晚起了一会儿,晃到工部时人家都散衙往外走了,同僚问他干什么来,他说点卯,自此官场上多了个“陈所正点申”的笑话。
一家人正在说笑,九环进来禀告说纪莘来了。
陈琰拿他当孩子看,令人请他来内宅,并叫人收了桌上的残羹剩饭,端上两盘未动的螃蟹,并上了几盘时令瓜果、家里现做的点心果子。
纪莘带着父母备好的礼物走进堂屋时,正听见恩师家的小朋友在跟老爹掰扯蓄须这件事。
时下以长髯为美,许多大臣们即使不喜欢,也会选择蓄须以彰显自己的身份,陈琰蓄了半个月,平安就看不下去了,直言不好看、显老,至少要四十岁以上再蓄。
纪莘瞠目结舌,怎么有孩子敢不避外人对自己的父亲品头论足呢?更令他惊讶地是,全家人都只是在笑:“儿子长大了,管起老子来了。”老师竟然觉得很有道理,一口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可真是,真是……骇人听闻。
纪莘收起一脸惊讶,拜见老师和堂上长辈,陈琰让他不要拘束,他却总盯着脚尖。
陈老爷怪道:“这孩子模样挺好,怎么总低着头,玉官儿你吓唬他啦?”
陈琰一脸无奈,两位祖宗当着他的门生,一个称呼他的乳名,一个品评他的胡子……
纪莘却道:“回师祖,堂上尽是女眷,莘乃外男,不便造次。”
却是赵氏和林月白先笑了:“你才多大,我家也没有姑娘,只管坐下说话吧,这蟹也是专门为你留的。”
纪莘举止得体,言语谦和,既不显得失礼,也不显得过分拘束。
陈琰递给他一只螃蟹,他便双手接过来,在九环端来的苏叶水中洗了手,慢条斯理地剥开蟹壳。
赵氏和林月白交口称赞:“真是芝兰玉树,生于庭阶,什么人家能养出这么斯文有礼的孩子?”
正举着四分之一螃蟹乱啃的平安闻言一愣,总觉得有人在点他。
陈琰问他这段时间在庶常馆的课业,纪莘对答如流,又问起家里,也说父母都安好。
陈琰又令人给他添酒,上好的花雕,温得热热乎乎的,可解螃蟹寒性。
纪莘却连道不敢,家中立下了规矩,十八岁之前不能饮酒。
这种年少登科的孩子,家里大多管得很严,林月白劝丈夫不要坏人家里的规矩,让九环拿苏叶茶来,一样可以解表散寒。
平安笑道:“跟我小孩儿一个待遇。”
林月白让两人序了齿,纪莘只比平安大了不到六岁。
“小师兄的身量不像齐州人,倒像江南人。”平安道。
“我是北人南相,”纪莘向陈琰告罪一声,笑道:“好比恩师的身量也不像江南人,像北方人。”
“那倒是。”平安道。
爹娘都是很高挑的,这也是平安不担心自己长不高的原因。
略说了两刻钟的话,纪莘便要告辞,陈琰亲自送他出门,还问起他在恩荣宴时脸上的伤——他也有好奇之心啊。
纪莘道:“恩师见笑,学生会试时的文章没有按照家父的要求去写,立论过于奇崛,发生了一些争执……”
陈琰一皱眉,他还没听说过谁通过了会试回家还要被打的,且如果纪父是个进士,只能说是严格,可他记得此人仅仅是个秀才,乡试屡试不第,这样的人管到会试答题上去,他有这个能力吗?
“令尊的确有些严苛了。”他说:“莫说会试,你的殿试文章我也看过,理辞气俱佳。会试、殿试的考官与童试不同,只要不犯忌讳,立论独到一些反而更得青眼。”
言下之意,夏虫不可语冰尔。
“学生也是这样想的,故而没有遵从家父的话。”纪莘道。
陈琰看着他,十六七岁的少年,能有这份主见,远比精湛的学问更加难得。
“你有鸿鹄之志,志在长空万里,不要被眼前的荆棘羁绊。”陈琰道。
纪莘深深一揖:“学生谨记恩师教诲。”
疏不间亲,子不言父过,关于纪父的为人,陈琰不能说太多,纪莘也不能说太多。
陈琰只是说:“京城各衙人手匮乏,都在向我要人,让我遣庶吉士去观政见习,无非就是端茶倒水,草拟公文,你有想法吗?”
纪莘喜出望外:“学生愿意去,开拓视野,增长见闻,总比在庶常馆中闭门造车要好。”
他说完,又觉得十分不妥:“呃,学生的意思是,庶常馆固然好,但……”
陈琰笑道:“有想去的地方,尽可以跟我说,我酌情安排。”
纪莘也不跟他客气:“学生想先去吏部,吏部为六部之首,总揽百官黜陟,可以洞悉整个朝廷的官吏体系如何运作;然后再去户部,学习钱粮民生诸事;再去兵部,学习戎机调遣,边官防务;最后是刑部、工部、礼部。”
陈琰:好家伙……
纪莘也觉得自己的要求太多了,不好意思地笑笑:“学生孟浪了,都听老师安排。”
陈琰笑道:“无妨,这是少年人该有的样子。”
回到堂屋,平安像个猴子似的蹲在榻上,陈敬时正教他作诗,林月白和赵氏拨着算盘对账,计算京城糖坊一整年的盈收,陈老爷差点就帮上忙了。
平安见老爹回来,一脸亢奋地凑过去:“爹,问了没有,他脸上的伤是跟谁打架了?”
陈琰无奈道:“怎么这么爱打听是非?”
“八卦之心,人皆有之。”平安道:“您告诉我,我晚上多临一篇字。”
陈琰道:“真的?”
“一言为定!”
陈琰戳一口茶,慢条斯理地样子险些急坏了平安。
“放榜当天太激动,脚底打滑摔到门槛上去了。”
“………”
平安咂咂嘴,索然无味。
作业换八卦就像开盲盒,风险大大的。
……
璐王府。
十个孩子围着舅公安德侯叽叽喳喳地说笑。
安德侯虞惇四十余岁,五官轮廓分明,鼻若悬胆,目似朗星,若非鬓角有一抹斑白,说他三十岁上下也不为过,恰因那抹斑白,如寒梅点雪,显出一种别样的韵味来。
一如坊间传闻,虞侯爷“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可惜世上没有无瑕的宝物,这么好看的人竟然是个瘫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好看的人不区男女,大人小孩儿天然愿意接近。
何况璐王七岁时被送回京城读书,只有虞侯一家陪着他一起进京,虽不能经常见面,但毕竟舅甥亲,连带着一窝孩子也很亲。
虞侯为孩子们准备了礼物,都是他亲手捏制的面人儿,插在草靶子上,做工精致,栩栩如生。
他酷爱面食,还爱看风中起伏的麦田,京郊有个庄园只种小麦,闲来无事就让人抬他去麦田里呆着,麦子熟了磨成面粉,除了吃就是捏面人,一年有多半年待在庄子上跟小麦白面作伴,是个外戚中的另类。
李宪推出他们最新改良的轮椅,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向他介绍轮椅的功能。
四个男孩子将他抬到轮椅上,推着他在殿内走来走去。
这时太监宣一声,璐王殿下到了。
孩子们像被兜头浇了一瓢冷水,迅速地熄灭热情,安静站在一旁。
虞侯爷抱着小老四没撒手,与颓然不振的璐王四目相对,殿内陷入死一样的寂静。
“您怎么进来的?”璐王坐下来:“我这里不能见客。”
“陛下遣我来劝劝你。”虞侯爷语气温和。
璐王抬手打发孩子们出去,又屏退所有宫人太监,满脸焦虑地问:“陛下到底知道了多少。”
虞侯爷悠闲地啜一口茶,评价道:“你像一只惊弓之鸟。”
“舅舅!”
“殿下,稍安勿躁。”虞侯道:“陛下的脾气,若是知道什么,还会这样高举轻放吗?”
“可他对我的态度,分明已经失望透顶了。”璐王道。
“那要问殿下啊,为什么自作主张,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招惹郭恒,把臣的计划全部打乱?”虞侯问。
“我又是为了谁?郭恒已经查到了丁虎,下一步就是你。”璐王道。
“我敢把丁虎抛出去,自然有信心不被牵连,挑起文官和东厂之争,陛下就会授意郭恒大刀阔斧的搞京察,继而把他赶出京城去。”虞侯道:“你倒好,瞒着我对郭恒下手,不能一击致命,反倒养出个陈琰来,陛下为什么突然重用吕畴,转移了科道的视线,让郭恒逃过一劫,你想过吗?”
璐王沉默了。
第144章 可以制作一种蒙汗药。……
“陈琰有个独子,叫陈平安,你可知道?”虞侯问。
“知道,一个半大孩子,说话怪有趣,很讨父皇喜欢,给过不少赏赐,还赐了官身。”璐王道。
“非亲非故,陛下为什么会喜欢他?”
“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偶尔吃一口野菜也会觉得新鲜。”璐王道。
“真想不通你这几年在忙些什么。”虞侯爷道:“陛下驻守边境多年,远离朝堂争斗,也未曾参与过夺储,初登大宝时政令都很直接,与旧臣斗得乌烟瘴气,时常做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自从认识了这个孩子,不但做事变得圆融迂回,还时常让人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