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17节
  便使人将自己随身携带的河务书籍、地方图志等送去几本,算作他们一路的功课。
  谁知扈从去了片刻,又折返回来,手里的书籍也原封不动地带回:“两位公子睡着了。”
  “睡着了?”沈廷鹤诧异道。
  那扈从汇报也很具体:“属下拿书过去,刚掀开车帘,‘嘎’地一声就睡着了。”
  “嘎”地一声……
  沈廷鹤已经开始头疼了。
  ……
  从京城到豫州受灾的啟县,走大运河需要七八日,平安一路都在犯嘀咕,乘船南下,怎么会遭到灾民哄抢呢?
  谁知官船行至第七日上,突然在豫州荥县的一处码头靠岸。
  沈廷鹤从船舱里走出来,便听一位工部官员禀告:“黄河在啟县决口,导致运河水位严重下降,淤塞了上百里,行船受阻,只能下船走旱路了。”
  平安恍然大悟。
  他们在荥县码头便转乘车马,往省城而去。
  运河两岸经济发达,百姓虽算不上安居乐业,但也还算富足,而此刻深入内地,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场景。
  一路所经州县屋舍破旧,生民疲敝,道路泥泞不堪。
  更不要说从受灾县逃出来的流民,他们面容枯槁,衣衫褴褛,四处乞食,饿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连钦差的车队都敢追随乞讨。
  心情一下子就沉重了。
  沈廷鹤面无表情地下令驱逐。
  他不能施舍任何食物,那不是救人而是杀人。
  平安看着车窗外越聚越多的灾民,不由心惊肉跳,人在饥饿时没有理智,幸而他们的车队由锦衣卫层层护卫,否则真的会遭到哄抢。
  进入荥县县城,在此处就藩的赵王听说堂侄要来,已经派人等候在城外了。
  赵王的父亲是珉王祖父的堂兄弟,自认为与今上还算亲厚,主动承担起接待钦差的任务。
  而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赵王府给珉王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府内钟鸣鼎食,美婢如云,一道菜恨不能用十几只山雉提鲜,一道饮品要用十斤上好的糯米和粟米提炼,比皇宫里奢靡得多。
  比起城外流离失所的灾民,简直荒唐可笑。
  原来这就是他心心念念的“到封地逍遥快活”,这与蛀虫有何区别?
  十数年后,李泊言整饬宗室大肆兼并的问题,首先拿赵王开了刀,这是后话。
  第108章 总要有人第一个尝试吧……
  离开赵王府,一行人往啟县赶去。
  天灰蒙蒙的,下着淅淅沥沥的雨,灾情远比沈廷鹤想象的更严重,黄河决口数百步,三日前刚被堵住,又被洪水掏出一个洞,浑浊的巨浪裹挟着碎石泥沙,如猛兽般咆哮着涌出决口。
  平安穿着雨披,踩着木屐,走在泥泞湿滑的大堤上,直感到脚下的堤坝都在震颤。
  堤坝上不能站太多人,只能带两个锦衣卫上堤保护珉王,平安一下子担心起来,汛情凶险,如果有人扮作民夫冲上来袭击珉王,会一起跌进洪水里,连尸体都找不到。
  想到原书中对珉王的描述,他不禁揣测,珉王后来的惨状,不会是璐王害得吧?
  正在出神,知府、知县带着一众左贰杂官踉跄奔来,前来拜见钦差,沈廷鹤皱眉沉声道:“汛情当前无须多礼,上堤吧。”
  “是。”
  堤上一位披着蓑衣的官员正在指挥抢险,嘶哑的声音穿透怒吼的涛声:“沙袋!”
  县里的青壮民夫便腰系麻绳,结成一堵人墙跳入齐腰深的泥水,喊着嘹亮的号子,奋力将岸上传递过来的沙袋扔进决口。
  却似投入无底洞一般,填也填不住,巨浪翻滚,没过他们的脑袋,有人力竭倒下,又在同伴的拉扯下站起。
  “再放!”
  有人跑到那官员面前:“许推官,钦差大人来了,叫你过去回话。”
  “天王老子来了也先等着。”许推官继续下令:“换竹筐!”
  便有民夫将装满石头的竹筐抬上来,用麻绳串成一串。
  “不要用麻绳,换成竹竿。”有个声音自身后响起:“这么多人挤在堤上毫无用处,分出两百人去外部修一道备堤,拆除附近民居,我要五百个装满砖石的箩筐,五十根房梁,将箩筐固定在房梁上,当做木桩打进水底!”
  大腹便便的知府从后面赶来,对有些愣住的许推官道:“按沈佥院说得做!快!”
  许推官抹一把脸上的水,转身去传令。
  “都司衙门的兵到了吗?”沈廷鹤端着望远镜遥望河面。
  “来了来了!”
  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都指挥使司调来的官兵到了。
  沈廷鹤将体型壮硕的兵卒分为五组,每人抱一根捆着石筐的木桩下水、打夯。最后用粗麻绳牢牢捆扎在一起,在水底形成一道用石头与木桩结成的牢不可破的墙。
  忙碌了整个下午,缺口的水势终于得到了控制。
  平安和珉王兴奋地喊:“成功了!”
  堤上的官员、兵卒、民夫无不欢呼起来。
  官员们紧急聚集在大堤旁的临时营地里议事。
  沈廷鹤告诉他们,决口临时被堵住了,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内阁次辅徐谟提出改道新河以根治水患,希望这些一线官员能各抒己见。
  官员们无不附和徐阁老的主张,只有那位推官许绎持反对意见,而且态度很坚定:“回回治河回回分流,看似是在解决问题,实则是破坏水系,徐阁老提出改道的秦河下官知道,河道宽浅,泄洪能力尚可,但根本承受不住全部的水流,倘若真的这样做了,将会出现更大的隐患。”
  不出意外的,又是一番激烈地争吵。
  傍晚回到营帐里,沈廷鹤在查阅河道衙门的卷宗档案,要紧之处会指给平安,让他帮忙抄写记录,珉王在一旁咬着笔杆琢磨他的功课,根据今天听到的吵架内容,记录下自己的见解。
  沈廷鹤倒是对这两个孩子刮目相看。
  才这么大点年纪,不顾舟车劳顿,不顾风雨泥泞,跟着大人们一起在堤上走了大半天,直到掌灯时分才吃上一点东西,吃完还能帮他研磨抄书跑腿打杂。
  平安不娇气,他是了解的,可珉王身为皇子,从小养尊处优,竟也如此皮实,倒令他颇感意外。
  第二日去另一处河道巡视,第三日去淤塞的运河巡视,两个孩子也全程跟了下来。
  第四日,长随进帐中禀告,许推官求见。
  沈廷鹤对许推官印象不错,是个勤政务实的好官,便让人请他进来。
  许推官大礼参拜后,直切正题,他想到一个既能恢复故道,又能节约人力的方法,既在南北两岸加高堤坝,并人工筑堤收紧水流,利用水流的冲力,将河底的泥沙冲入大海。
  他说得眉飞色舞,沈廷鹤听得聚精会神,待到他说完,沈廷鹤道:“你很用心,本官会将你的提议如实具本陈奏。”
  许推官激动之色尽退,本以为朝廷终于派了个懂河工的钦差,谁知也是趋利避害之辈。
  他敷衍地行了个礼,便离开了。
  平安都无奈摇头,这家伙能力很强,情商是真低啊,大师祖什么年纪,什么位份,怎么可能随意给他保证呢,自然要请示朝廷,经过廷议才能决定方案是否可行。
  珉王对他说:“我觉得许推官这个法子很好。”
  “好在哪里?”平安反问。
  “靠谱,省钱。”珉王道。
  平安想了想,还真是话糙理不糙。
  他们在啟县逗留了七日,便踏上返程。
  平安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在锦衣卫的保护之下,此行出奇的顺利,既没有发生哄抢事件,也没有遭遇任何刺客。
  他心中暗暗松一口气,难道是自己想多了,误会了璐王?
  不论如何,巡河结束,他们来到荥县码头,沿着运河北上,第十日抵达京城。
  平安临走时秋高气爽,穿的是薄棉的夹袄,回来时已经裹成了毛球,带着厚厚的耳暖和毡帽,揣着手站在甲板上眺望,果然看到了家里的马车——估么着他们回京的时间,已经在码头等候两三天了。
  平安回家,珉王回宫,各自找各自的娘亲贴贴去了。
  短时间出门归家的孩子特别招大人稀罕,几乎是有求必应,平安趁机提出下个月想去刹海滑冰、去山滑雪,娘亲居然也答应了。
  沈廷鹤的上书再次引起了激烈争吵,有人说许推官提议趁汛期束水冲沙的办法是异想天开、祸国殃民之策,应当治罪,也有少数官员认为改道新河的法子还不如束水冲沙,至少省钱。
  当然,以徐阁老之声望,支持改新河的呼声还是力压后者的。
  沈廷鹤昼夜研读带回的卷宗抄本,将许推官的方法稍作改进,连上三份奏疏证明此法的可行性,被淹没在人云亦云的附和之中。
  皇帝身体虽大不如前,但本性难移,事关军国大事的奏本向来不看票拟,而是要浏览全文,以做出最精确的判断。
  一个月之期已至,散朝之后,皇帝将璐王和珉王叫到东暖阁。
  珉王原本就在博兼堂读书,很快就到了,璐王住在宫外,进宫需要两刻中。
  皇帝趁这个时间看完了珉王的奏疏,还听他把这次在豫州的所见所闻讲了一遍。
  见他黑瘦了不少,想必是一路风餐露宿,竟和颜悦色地传了糕点上来。
  珉王一脸戒备的问:“儿子没做错事吧?”
  皇帝:??
  珉王道:“父皇突然这么慈祥,有点瘆人。”
  “爱吃不吃!”皇帝没好气地说。
  珉王这才放心开吃。
  他都快把糕点当午膳吃饱了,三哥才来,他起身给三哥见了礼,还将点心让给他。
  “你吃吧,三哥不饿。”璐王带着和煦的笑容,还一脸关心地拍着他的肩膀:“黑了,也瘦了,此番巡河吃了不少苦吧?”
  “没有,挺好玩的。”
  珉王这次涨了不少见识,话匣子打开就说个没完,璐王一直含笑听着,听到他赞成一个小小推官的治河之法时,笑意就更加显然了。
  兄友弟恭的气氛下,皇帝的心情显然还算平和,让璐王也坐下来,问了几句家里的话,譬如小老四什么时候开蒙读书?
  璐王笑道:“寅儿今年刚满四岁,倒是不急,他是幼子,儿子舍不得他太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