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08节
太监的声音越来越小,因为他明显感受到璐王努力压制的怒意。
可就算他气吐了血,也只能自己默默消化,毕竟他才为挖笋的事责罚了三个儿子,总不能因为没去挖野菜再罚他们一顿吧。
……
平安本打算自掏腰包买些东海水晶给顾金生磨镜片,谁知珉王财大气粗,拎着一兜水晶制品摆在他们面前。
顾金生两眼发直,手比脑子快,拿着绳锯和解玉砂就要动手切割。
平安幽幽地说了句:“毁坏御赐之物可是大罪。”
顾金生又将手缩了回去。
“放心,这回真不是偷的,御前过了明路的。”珉王道。
平安压根不信,坚决让顾金生忍住别动。
果然到了下午,丁公公带着一盒东海水晶的原石送了给珉王,总算换下那一兜精致的杯盏摆件。
平安放下心来,将原石交给顾金生,并给刘厦加油打气,争取在半年之内见到千里镜的雏形!
第100章 赶紧去报官。
二月中旬,朝廷宣布恢复国初旧制,勋贵、武官子弟想要承袭爵位、武职,必须在武学接受教育,并统一进京接受考核。
武学亦可招收民生,民生可以由各地选贡入监接受教育,也可直接进京参加武举,落地的举子中成绩优异者也可选入监中。
三月中旬,平安就收到了堂兄陈平继的来信,他终于考上了开源府武学,后年的武举怕是赶不上了,希望五年之后可以在京城见面。
平安兴高采烈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爹娘和小叔公,并给堂兄回信,鼓励他好好练功读书。
还在信中约定要为家族荣誉而战,一个考上文进士,一个考上武进士,就在小桥南立一座‘文武进士坊’,让北陈家好好看看,牌坊是多么不值钱的玩意儿。
平安将这封信拿给陈琰看,陈琰只是一味地笑,并告诉他,什么牌坊啊,家族荣誉啊,那是大人该考虑的事,小孩子的路很长很长,数着里程碑而忽视沿途风物,那是得不偿失的事。
平安觉得很有道理,毕竟他只是间歇性的燃一下,转头又将精力放在即将到来的骑射课上。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皇帝从禁军中挑选了两位教习师傅,开始正经教他们骑射的功夫。
娘亲新给他置办了几套曳撒,轻便的小鹿皮靴,趁着陈琰休沐,一家三口去郊外骑马散心。
平安骑着他的“红将军”,拉开量身定制的小弓箭,射出一个漂亮的抛物线,扎在面前的地上。
红将军看着眼前斜扎下来的箭矢,原地踢踏几步,打了个嫌弃的鼻响。
陈琰也不管他,对着春来北归的绿头野雁吟诗:“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平安从红将军身上一跃而下,跟着念:“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陈琰笑道:“雁是忠贞之鸟,你娘最喜欢的。”
平安一向很会哄娘亲开心:“娘,等我学会了骑射,亲手射一只大雁回来烤给娘吃!”
林月白:“……”
陈琰又将他拎上马背:“没事了,玩儿去吧。”
平安便骑着马往河滩边溜达,想象着自己驰骋在猎场上,弯弓射箭,箭无虚发,神气活现的样子。
谁知第一堂课连弓马都没碰到,教习师傅只让他们扎马步。
平安这才知道,从前爹娘和小叔公教他骑马,老钱教他打马球,都是带着他玩儿呢,扎马步才是骑兵的基本功。
要想在马上稳稳地射箭,要练腰马,练臂力,练耐力,练准头……练好多!
散学回家时,平安的胳膊腿各疼各的,一个都不听使唤,洗过一个热水澡,本以为能缓解疲惫,谁知困意更浓,吃饭的时候就快睡着了。
娘亲劝他先眯一会儿再做功课,他就去东厢房睡了,谁知这一觉睡到了寅时。
陈琰起来上朝,顺便去东厢房将他叫醒。
平安腾地一声从床上坐起来,眯过头了,功课还没做!!
陈琰一脸幸灾乐祸的笑,早起上朝的怨气都一扫而空了。
平安只能揉揉干涩的眼,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顾不上酸疼的灌了铅似的四肢,点起两盏灯赶功课,进宫的路上还在车里背书,到了博兼堂又补了一篇大字。
其实除了从小实心儿的李泊言,大家都差不多,昨天练了个半残,今天一大早用极强的意志力爬起来补作业。
珉王唏嘘感慨:“此情此景真是难得一见啊。”
“殿下功课做完了?”平安问。
珉王一副不怕开水烫的模样:“我哪天做完过?”
……
三月二八日,是个上上大吉的日子。
今天收到了西南军报,朝廷派五万大军开赴岐州,岐州土兵如土鸡瓦狗,一触即溃,现已将田氏造反的叔叔田禧押解京师。
可巧,今日正是国子监重开武学的日子。
因为璐王和珉王要跟着皇帝去武庙祭祀,博兼堂休假一天。
天蒙蒙亮,平安也裹着厚实的披风,跟着老爹来到国子监观看开学仪式。
校场上龙旗蔽日,武学生员已经列队于此。
皇帝一身戎装,踩过夯实的黄土地,左侧是兵部尚书、侍郎及京营的总兵官,右侧是钱祭酒和陈琰,及一众国子监官员,侍奉君侧汇报武学的情形。
璐王和珉王身披甲胄,跟在后面。
吉时一到,画角齐鸣,山呼万岁。
皇帝登上校场北面的高台,简短的致辞之后,在一片军乐声中,又带领一众勋贵、文武官员谒武庙,拜武夫子,一套流程下来,业已到了中午。
皇帝照例在国子监赐宴群臣,还在珉王旁边给平安添了个座位。
璐王一脸错愕地看着自己的幼弟跟陈平安嘀嘀咕咕说着话。
又过了片刻,父皇也招手让陈平安近前,说说笑笑,全然像待自家子侄一样,不,他对自己的儿孙也不曾这样喜笑颜开过。
他实在没看出来,这个国子监司业的儿子除了吃饭特别香以外还有什么过人之处,不过父皇喜欢他,必定有父皇的道理,私底下提醒李宪,也要与他多亲近。
李宪简直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了,笋是不让挖的,野菜是可以挖的,不合规矩的事是不能做的,调皮捣蛋的同窗是要多亲近的……
平安其实在给皇帝讲自己堂哥陈平继的事,他是怎么离家出走去少林寺,怎么被人贩子迷晕抓走,多亏四凤叔叔派人搜寻搭救有惊无险,只是挨了顿揍被送回老家,又很争气地考上了武学。
皇帝听他这样说,倒是很期待在几年后的武举殿试上看到陈平继本尊了。
平安还对皇帝说:“听说许多帮派势力特别猖獗,拐卖人口,横行霸市,让老百姓又怕又恨,地方官也拿他们没办法。”
皇帝脸色渐渐沉下来,道一句:“是啊,都该杀。”
可他压下这口气,无奈地告诉平安,这些官府也不全是不作为的昏官,朝廷多次施压之下,他们怎么可能不清剿,可地方帮派在当地经营百年盘根错节,每每只能伤到一些小帮派,那些真正恶贯满盈的大帮派都是有背景的,根本打不动。
“保护伞。”平安脱口而出。
皇帝顿了顿:“这个称谓用得好。只清剿帮派是没有用的,必须抓出保护伞才能斩草除根。”
平安点点头:“懂了。”
时至今日他才明白,难怪二师祖一个吏部尚书,总在关心京城内外的人口失踪案件,这一任大理寺卿是他一手提拔的旧属下,每收入这类案卷,都会抄一份悄悄送到他的签押房,原来是在调查保护伞啊。
赐宴过后,皇帝就要摆驾回鸾。
珉王趁机提出想出宫走走,其实是想跟平安他们一起出去逛逛。
皇帝犹豫片刻,举目扫过锦衣卫指挥使罗纶,让他去安排,保护珉王的安全。
其实平安并不想带珉王出宫去玩,人多的地方不敢去,人少的地方更不敢去,一路都在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好似怀里揣了个地雷。
珉王实在忍不住了,对他说:“你这样倒是招不来刺客,容易招来官兵啊。”
平安一脸无语地看着他。
“放心吧,罗指挥使派了便衣就在四周活动。”
平安才勉强正常一些。他们先送顾金生去叆叇店上“课外班”,然后在长安街上逛吃逛吃。
当珉王看到一沓纸钞只买到一根糖人时,整个人都快裂开了。
自从封王之后,珉王每年的岁禄都由淑妃保管,然后留给他几张崭新的大面额纸钞,他还为此感恩戴德,以为自己很有钱呢……
平安这回相信,这可怜孩子是真的没怎么出过宫门了。
“别难过。”平安宽慰他说:“户部已经在想办法抑制纸钞贬值了,今年的物价几乎没涨过,否则你刚刚那一沓钞,还买不到一根糖人呢。
珉王:“……”
有被安慰到。
平安趁机带珉王去集市上到处看看,帮他建立一点正常的金钱观和物权概念,告诉他世间万物都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云云。
珉王恍然大悟:“怪不得我拿了两位阁老的叆叇,父皇那么生气。”
平安:“……”
敢情您是刚知道?
……
他们在西长安街逛到日头西斜,顾金生才从叆叇店里出来。
跟着珉王出来的便衣们这时都现身了,他可不像宁安公主那样可以在长公主府过夜,必须在宫门落钥之前回宫。
于是百般不舍地和平安他们告别,钻进一顶软轿。
“当皇子也挺不容易的。”
为表同情,几个孩子一起去了旁边的春秋楼下馆子。
春秋楼是西长安街最大的酒楼,而他们之中最大的刘厦和王实甫也不过十岁,幸而他们衣着光鲜,一看就是些家境优渥的公子哥,才被伙计们客客气气地请进门去。
平安拿出一角碎银递给伙计,要一间顶楼雅间,伙计们更加殷勤,直接将他们请上顶楼。
等菜的时间,顾金生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纸包,里面是他请师傅磨好的镜片,然后拿出提前做好的可伸缩竹筒,直接将镜片组装进去。
他将成品递给平安,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实在磨不出想要的弧度,只好请师傅帮忙了。”
这年代没有光学仪器,配镜片全靠师傅的经验和手感,这手绝活一般不会轻易视人,顾金生能跟着师傅入门,已经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了。
可就算他气吐了血,也只能自己默默消化,毕竟他才为挖笋的事责罚了三个儿子,总不能因为没去挖野菜再罚他们一顿吧。
……
平安本打算自掏腰包买些东海水晶给顾金生磨镜片,谁知珉王财大气粗,拎着一兜水晶制品摆在他们面前。
顾金生两眼发直,手比脑子快,拿着绳锯和解玉砂就要动手切割。
平安幽幽地说了句:“毁坏御赐之物可是大罪。”
顾金生又将手缩了回去。
“放心,这回真不是偷的,御前过了明路的。”珉王道。
平安压根不信,坚决让顾金生忍住别动。
果然到了下午,丁公公带着一盒东海水晶的原石送了给珉王,总算换下那一兜精致的杯盏摆件。
平安放下心来,将原石交给顾金生,并给刘厦加油打气,争取在半年之内见到千里镜的雏形!
第100章 赶紧去报官。
二月中旬,朝廷宣布恢复国初旧制,勋贵、武官子弟想要承袭爵位、武职,必须在武学接受教育,并统一进京接受考核。
武学亦可招收民生,民生可以由各地选贡入监接受教育,也可直接进京参加武举,落地的举子中成绩优异者也可选入监中。
三月中旬,平安就收到了堂兄陈平继的来信,他终于考上了开源府武学,后年的武举怕是赶不上了,希望五年之后可以在京城见面。
平安兴高采烈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爹娘和小叔公,并给堂兄回信,鼓励他好好练功读书。
还在信中约定要为家族荣誉而战,一个考上文进士,一个考上武进士,就在小桥南立一座‘文武进士坊’,让北陈家好好看看,牌坊是多么不值钱的玩意儿。
平安将这封信拿给陈琰看,陈琰只是一味地笑,并告诉他,什么牌坊啊,家族荣誉啊,那是大人该考虑的事,小孩子的路很长很长,数着里程碑而忽视沿途风物,那是得不偿失的事。
平安觉得很有道理,毕竟他只是间歇性的燃一下,转头又将精力放在即将到来的骑射课上。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皇帝从禁军中挑选了两位教习师傅,开始正经教他们骑射的功夫。
娘亲新给他置办了几套曳撒,轻便的小鹿皮靴,趁着陈琰休沐,一家三口去郊外骑马散心。
平安骑着他的“红将军”,拉开量身定制的小弓箭,射出一个漂亮的抛物线,扎在面前的地上。
红将军看着眼前斜扎下来的箭矢,原地踢踏几步,打了个嫌弃的鼻响。
陈琰也不管他,对着春来北归的绿头野雁吟诗:“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平安从红将军身上一跃而下,跟着念:“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陈琰笑道:“雁是忠贞之鸟,你娘最喜欢的。”
平安一向很会哄娘亲开心:“娘,等我学会了骑射,亲手射一只大雁回来烤给娘吃!”
林月白:“……”
陈琰又将他拎上马背:“没事了,玩儿去吧。”
平安便骑着马往河滩边溜达,想象着自己驰骋在猎场上,弯弓射箭,箭无虚发,神气活现的样子。
谁知第一堂课连弓马都没碰到,教习师傅只让他们扎马步。
平安这才知道,从前爹娘和小叔公教他骑马,老钱教他打马球,都是带着他玩儿呢,扎马步才是骑兵的基本功。
要想在马上稳稳地射箭,要练腰马,练臂力,练耐力,练准头……练好多!
散学回家时,平安的胳膊腿各疼各的,一个都不听使唤,洗过一个热水澡,本以为能缓解疲惫,谁知困意更浓,吃饭的时候就快睡着了。
娘亲劝他先眯一会儿再做功课,他就去东厢房睡了,谁知这一觉睡到了寅时。
陈琰起来上朝,顺便去东厢房将他叫醒。
平安腾地一声从床上坐起来,眯过头了,功课还没做!!
陈琰一脸幸灾乐祸的笑,早起上朝的怨气都一扫而空了。
平安只能揉揉干涩的眼,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顾不上酸疼的灌了铅似的四肢,点起两盏灯赶功课,进宫的路上还在车里背书,到了博兼堂又补了一篇大字。
其实除了从小实心儿的李泊言,大家都差不多,昨天练了个半残,今天一大早用极强的意志力爬起来补作业。
珉王唏嘘感慨:“此情此景真是难得一见啊。”
“殿下功课做完了?”平安问。
珉王一副不怕开水烫的模样:“我哪天做完过?”
……
三月二八日,是个上上大吉的日子。
今天收到了西南军报,朝廷派五万大军开赴岐州,岐州土兵如土鸡瓦狗,一触即溃,现已将田氏造反的叔叔田禧押解京师。
可巧,今日正是国子监重开武学的日子。
因为璐王和珉王要跟着皇帝去武庙祭祀,博兼堂休假一天。
天蒙蒙亮,平安也裹着厚实的披风,跟着老爹来到国子监观看开学仪式。
校场上龙旗蔽日,武学生员已经列队于此。
皇帝一身戎装,踩过夯实的黄土地,左侧是兵部尚书、侍郎及京营的总兵官,右侧是钱祭酒和陈琰,及一众国子监官员,侍奉君侧汇报武学的情形。
璐王和珉王身披甲胄,跟在后面。
吉时一到,画角齐鸣,山呼万岁。
皇帝登上校场北面的高台,简短的致辞之后,在一片军乐声中,又带领一众勋贵、文武官员谒武庙,拜武夫子,一套流程下来,业已到了中午。
皇帝照例在国子监赐宴群臣,还在珉王旁边给平安添了个座位。
璐王一脸错愕地看着自己的幼弟跟陈平安嘀嘀咕咕说着话。
又过了片刻,父皇也招手让陈平安近前,说说笑笑,全然像待自家子侄一样,不,他对自己的儿孙也不曾这样喜笑颜开过。
他实在没看出来,这个国子监司业的儿子除了吃饭特别香以外还有什么过人之处,不过父皇喜欢他,必定有父皇的道理,私底下提醒李宪,也要与他多亲近。
李宪简直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了,笋是不让挖的,野菜是可以挖的,不合规矩的事是不能做的,调皮捣蛋的同窗是要多亲近的……
平安其实在给皇帝讲自己堂哥陈平继的事,他是怎么离家出走去少林寺,怎么被人贩子迷晕抓走,多亏四凤叔叔派人搜寻搭救有惊无险,只是挨了顿揍被送回老家,又很争气地考上了武学。
皇帝听他这样说,倒是很期待在几年后的武举殿试上看到陈平继本尊了。
平安还对皇帝说:“听说许多帮派势力特别猖獗,拐卖人口,横行霸市,让老百姓又怕又恨,地方官也拿他们没办法。”
皇帝脸色渐渐沉下来,道一句:“是啊,都该杀。”
可他压下这口气,无奈地告诉平安,这些官府也不全是不作为的昏官,朝廷多次施压之下,他们怎么可能不清剿,可地方帮派在当地经营百年盘根错节,每每只能伤到一些小帮派,那些真正恶贯满盈的大帮派都是有背景的,根本打不动。
“保护伞。”平安脱口而出。
皇帝顿了顿:“这个称谓用得好。只清剿帮派是没有用的,必须抓出保护伞才能斩草除根。”
平安点点头:“懂了。”
时至今日他才明白,难怪二师祖一个吏部尚书,总在关心京城内外的人口失踪案件,这一任大理寺卿是他一手提拔的旧属下,每收入这类案卷,都会抄一份悄悄送到他的签押房,原来是在调查保护伞啊。
赐宴过后,皇帝就要摆驾回鸾。
珉王趁机提出想出宫走走,其实是想跟平安他们一起出去逛逛。
皇帝犹豫片刻,举目扫过锦衣卫指挥使罗纶,让他去安排,保护珉王的安全。
其实平安并不想带珉王出宫去玩,人多的地方不敢去,人少的地方更不敢去,一路都在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好似怀里揣了个地雷。
珉王实在忍不住了,对他说:“你这样倒是招不来刺客,容易招来官兵啊。”
平安一脸无语地看着他。
“放心吧,罗指挥使派了便衣就在四周活动。”
平安才勉强正常一些。他们先送顾金生去叆叇店上“课外班”,然后在长安街上逛吃逛吃。
当珉王看到一沓纸钞只买到一根糖人时,整个人都快裂开了。
自从封王之后,珉王每年的岁禄都由淑妃保管,然后留给他几张崭新的大面额纸钞,他还为此感恩戴德,以为自己很有钱呢……
平安这回相信,这可怜孩子是真的没怎么出过宫门了。
“别难过。”平安宽慰他说:“户部已经在想办法抑制纸钞贬值了,今年的物价几乎没涨过,否则你刚刚那一沓钞,还买不到一根糖人呢。
珉王:“……”
有被安慰到。
平安趁机带珉王去集市上到处看看,帮他建立一点正常的金钱观和物权概念,告诉他世间万物都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云云。
珉王恍然大悟:“怪不得我拿了两位阁老的叆叇,父皇那么生气。”
平安:“……”
敢情您是刚知道?
……
他们在西长安街逛到日头西斜,顾金生才从叆叇店里出来。
跟着珉王出来的便衣们这时都现身了,他可不像宁安公主那样可以在长公主府过夜,必须在宫门落钥之前回宫。
于是百般不舍地和平安他们告别,钻进一顶软轿。
“当皇子也挺不容易的。”
为表同情,几个孩子一起去了旁边的春秋楼下馆子。
春秋楼是西长安街最大的酒楼,而他们之中最大的刘厦和王实甫也不过十岁,幸而他们衣着光鲜,一看就是些家境优渥的公子哥,才被伙计们客客气气地请进门去。
平安拿出一角碎银递给伙计,要一间顶楼雅间,伙计们更加殷勤,直接将他们请上顶楼。
等菜的时间,顾金生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纸包,里面是他请师傅磨好的镜片,然后拿出提前做好的可伸缩竹筒,直接将镜片组装进去。
他将成品递给平安,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实在磨不出想要的弧度,只好请师傅帮忙了。”
这年代没有光学仪器,配镜片全靠师傅的经验和手感,这手绝活一般不会轻易视人,顾金生能跟着师傅入门,已经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