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01节
陈琰听说他是做噩梦了,哭笑不得的揉着他的脑袋:“不怕,有爹在呢,不会发生这种事。”
郭恒:“……”
原来是要这么哄啊。
……
平安其实挺好哄的,他也知道老爹只是宽慰他,不过他只允许自己软弱一会儿。
既然他都来了,就一定不会白来,他,陈平安,要嘎嘎乱杀!
首先要弄清楚这位璐王的为人,老爹和二师祖宁愿背负骂名,也要把他赶出京城,无非两种可能,要么他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要么是彼此有不共戴天的过节。
如果是前者,那么璐王在封地起兵,为什么势如破竹?据他所知,藩王起兵造反的难度极大,这位璐王的智商看上去也不足到战神的地步。
如果是后者,莫非是党争?
老爹结党是有可能的,二师祖却最反对结党了,总是教育他,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
……
当然,无论是惩奸除恶还是结党营私,日子总还要过下去,书也是不得不读的。
平安最近确实变得浮躁了,无论写字还是背书,都比以前慢了许多。而且不知是荒废太久,还是大师祖、二师祖觉得他长大了,承受能力变强,都在处心积虑的给他增加课业,以至于他念叨了三天炙羊肉,愣是一口没吃上。
跟老爹念叨也没用,老爹在两位师祖面前比他还怂…
皇帝口谕让陈琰去璐王府讲学,陈琰也只象征性的去过一次,此后便该忙什么忙什么,再没将璐王府的事放在心上。
郭恒仔细交代了今天的功课,便又要出门,小吏伏在他耳畔说了几句话,他微微一惊,想起今日又是皇长子晋王的忌日,便疾步离开签押房。
三堂的堂屋里设有宝座,宝座果然上坐着个皇帝,正捧着一份文章在读。
“臣迎驾来迟,望陛下恕罪。”郭恒道。
“平身吧,是朕看你在忙,没让他们通报的。”皇帝道。
郭恒侍立一旁,皇帝沉湎于长子的文章中,刚欲开口让他该忙什么忙什么去,就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壁板后探头探脑。
“你也在呢?”皇帝道。
平安笑嘻嘻地出来:“大叔!您的病好些了吗?”
“已经痊愈了。”皇帝道。
“那太好了!”平安又问:“公主殿下和杨兴钰婚期定了吗?”
“明年开春的婚礼,嘱咐朕一定要带你去观礼。”
“那太好了!”
有情人终成眷属,平安由衷的高兴。
郭恒见这一老一小一对一答,登时有些犯嘀咕——这两年净担心陈琰去了,漏了这一个……
第94章 你也有今天!
皇帝招手让平安到跟前:“你来的正好,帮朕读一篇文章。”
平安不明就里,但还是接过那篇文章,朗声的读起来。
皇帝闭目听着,细细品味字句间所阐述的观点,而平安同样八岁,读一篇完全生涩的文章,抑扬顿挫,字字清晰,别说读错字了,连停顿和断句都没什么差错,朗朗的甚是好听。
皇帝有些吃惊,这就说明他完全读得懂每句话的含义。
亏得淑妃还替李泊言说话,说什么八岁还小,不识字很正常,真想把她拽过来一起听听,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读书的。
平安读着读着,侍讲学士胡萦进殿见驾。
郭恒才明白,皇帝不是为了缅怀长子而来,而是为了小儿子珉王。
胡萦是珉王的班主任,今天轮到他侍讲《中庸》,他之所以大白天的还呆在翰林院里,是因为珉王又告假了。
“殿下说奉旨去慈宁宫陪伴太后了。”胡萦道。
皇帝都懒得骂了,他昨晚随口一说,让他有空去慈宁宫陪陪太后,今天就敢当借口逃学!
平安停下来,看看这个,看看那个。
皇帝让胡萦起身,摆手让他继续念,让胡萦也一起听。
待平安将两千余字的文章读完,皇帝问他:“你读得懂这篇文章的含义吗?”
平安点点头:“讲得是两个治世方略:一是要轻徭薄赋,藏富于民,民富就是国富;二是民富了,国家有计划外的支出时,可以向百姓借贷。”
皇帝有些惊讶,这篇文章论点十分奇特,没想到平安不但读得懂,还能凝练的概括。
平安也有些惊讶,写这篇文章的人,思想还挺前卫,居然想到了发行国债,用经济杠杆代替税收,连他也是在后世课堂上听老师闲谈学到的一星半点,懵懵懂懂,不知是谁这么厉害,以后可以会去户部任职。
他忍不住问:“大叔,这是谁的文章呀?”
“平安。”郭恒紧张地打断他。
皇帝实话实说道:“是大叔的长子,这是他十七岁时写就的一篇策论。”
平安愣了愣,面带愧疚之色:“对不起。”
“不妨事。”皇帝道。
相传皇长子清风霁月,夙慧颖悟,以至于过世多年,皇帝依然沉溺于丧子的悲痛中难以自拔。
看到这篇文章,平安有点理解皇帝了,连他都觉得惋惜,这样一篇文章背后,该是个多么慧黠的少年,如果他还活着,定是储君的不二人选,以后也会成为一个很优秀的君王吧。
“你觉得这篇文章好不好?”皇帝问。
平安想了想,道:“这篇文章词藻并不华丽,内容却很扎实,言之有物,持之有故,是平安读过的最好的文章。”
皇帝眼里闪着微光,长长叹出一口气,道:“好一个言之有物,持之有故。”
言罢,将文章递给吴用:“将这篇文章拿去户部,让三位部堂都看看。”
“遵旨。”
随后,皇帝便切入正题:“郭卿家,恰好你在,那就一起商议一下。同样是八岁,平安已能读懂大部分文章,还能阐述自己的见解,珉王这孩子整日游手好闲,不知所谓,让朕心焦。”
这次旧伤复发,为他敲响了警钟。
先皇长寿,那是因为从小养尊处优,他却不一定,他伤入腠理极难根治,日后还会反复,难保哪一次就扛不过去了。
而他唯剩的两个儿子,一个像打磨的过了劲儿的榆木,一个像尚未驯化的野狗……以后如何担得起江山社稷的大任?
胡萦除了请罪,也没什么别的话说了。
当然,这件事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珉王的老师除了胡学士,还有赵学士、王阁老,都是博闻广识的大儒。
郭恒也不得不为属下说句公道话:“陛下,启蒙重在养正,非朝夕之功,陛下切莫心急。”
言下之意,您养了八年养成的这副德行,怎能指望别人几个月就教成天才呢?
皇帝听话听音,也明白郭恒的意思,他不是不讲理的昏君,也没想着一蹴而就,只是皇子的学业事关国本,去日之日不可追,总要亡羊补牢才行。
“平安。”
“在呢。”平安道。
“你爹平日是怎么教导你的?”皇帝问。
“他可有办法了。”平安掰着指头细数起来:“休沐日把我交给大师祖,傍晚把我交给小叔公,来翰林院把我交给二师祖,去国子监随便交给哪个博士,让我听不懂的地方问老钱。”
皇帝:“……”
不愧是状元。
“那你说说看,一个特别顽皮的孩子,该用什么办法让他静下心来读书?”
“特别顽皮?”平安道:“您在宫里开一个学堂,什么堂兄弟小叔叔大侄子的,都放在一起读书,人多了,他就不好意思特立独行了。”
皇帝凝神思考片刻,忽然问:“你提到过的你们家辈分最大的那位逆子,他考上进士了吗?”
平安张张嘴:“呃,啊?我说过吗?”
“你小小年纪,记性还不如朕吗?”皇帝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好吧,他就在庶常馆……”平安咕哝道。
皇帝没听清:“什么?”
吴用道:“他说就在庶常馆。”
平安心想,不愧能成为第一大太监,眼力耳力都是一等一的,专业。
皇帝本是随口一问,没想到人就在翰林院,登时大喜过望:“快传!”
……
“陈平安,你给我滚出来!”
陈敬时追到正院里就止步了,贸然闯进侄儿侄媳的屋子肯定是不太合适,可不把陈平安那个臭孩子揍一顿,他又实在难解心头之恨。
堂屋里探出一个脑袋,眨着无辜的大眼睛:“你保证不打我,我就出来。”
陈敬时咬咬牙,尽量平和地说:“我保证不打你。”
“我不信!”平安又缩了回去。
陈琰刚从兵部议事回来,就见小叔整个人怒气腾腾地站在院子里。
他一头雾水,问陈敬时:“怎么回事?”
“我还想问怎么回事呢。”陈敬时道:“我好端端在庶常馆里上课,忽然被陛下传召,陛下都没见过我,上来就问:‘你就是陈家那位逆子吧?’”
陈琰面带诧异。
陈敬时气得像吃了火药,听到这句话时,他都懵了,这话要他怎么回?
臣正是逆子本人——自此成为满朝笑柄。
臣遵纪守法修身立德从未有过忤逆之举——与事实不符。
他正期期艾艾不知如何作答,余光瞥见陈平安在一旁低着头搓衣角,不是他干的好事还有谁!
“这……然后呢?”陈琰好奇地问。
郭恒:“……”
原来是要这么哄啊。
……
平安其实挺好哄的,他也知道老爹只是宽慰他,不过他只允许自己软弱一会儿。
既然他都来了,就一定不会白来,他,陈平安,要嘎嘎乱杀!
首先要弄清楚这位璐王的为人,老爹和二师祖宁愿背负骂名,也要把他赶出京城,无非两种可能,要么他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要么是彼此有不共戴天的过节。
如果是前者,那么璐王在封地起兵,为什么势如破竹?据他所知,藩王起兵造反的难度极大,这位璐王的智商看上去也不足到战神的地步。
如果是后者,莫非是党争?
老爹结党是有可能的,二师祖却最反对结党了,总是教育他,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
……
当然,无论是惩奸除恶还是结党营私,日子总还要过下去,书也是不得不读的。
平安最近确实变得浮躁了,无论写字还是背书,都比以前慢了许多。而且不知是荒废太久,还是大师祖、二师祖觉得他长大了,承受能力变强,都在处心积虑的给他增加课业,以至于他念叨了三天炙羊肉,愣是一口没吃上。
跟老爹念叨也没用,老爹在两位师祖面前比他还怂…
皇帝口谕让陈琰去璐王府讲学,陈琰也只象征性的去过一次,此后便该忙什么忙什么,再没将璐王府的事放在心上。
郭恒仔细交代了今天的功课,便又要出门,小吏伏在他耳畔说了几句话,他微微一惊,想起今日又是皇长子晋王的忌日,便疾步离开签押房。
三堂的堂屋里设有宝座,宝座果然上坐着个皇帝,正捧着一份文章在读。
“臣迎驾来迟,望陛下恕罪。”郭恒道。
“平身吧,是朕看你在忙,没让他们通报的。”皇帝道。
郭恒侍立一旁,皇帝沉湎于长子的文章中,刚欲开口让他该忙什么忙什么去,就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壁板后探头探脑。
“你也在呢?”皇帝道。
平安笑嘻嘻地出来:“大叔!您的病好些了吗?”
“已经痊愈了。”皇帝道。
“那太好了!”平安又问:“公主殿下和杨兴钰婚期定了吗?”
“明年开春的婚礼,嘱咐朕一定要带你去观礼。”
“那太好了!”
有情人终成眷属,平安由衷的高兴。
郭恒见这一老一小一对一答,登时有些犯嘀咕——这两年净担心陈琰去了,漏了这一个……
第94章 你也有今天!
皇帝招手让平安到跟前:“你来的正好,帮朕读一篇文章。”
平安不明就里,但还是接过那篇文章,朗声的读起来。
皇帝闭目听着,细细品味字句间所阐述的观点,而平安同样八岁,读一篇完全生涩的文章,抑扬顿挫,字字清晰,别说读错字了,连停顿和断句都没什么差错,朗朗的甚是好听。
皇帝有些吃惊,这就说明他完全读得懂每句话的含义。
亏得淑妃还替李泊言说话,说什么八岁还小,不识字很正常,真想把她拽过来一起听听,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读书的。
平安读着读着,侍讲学士胡萦进殿见驾。
郭恒才明白,皇帝不是为了缅怀长子而来,而是为了小儿子珉王。
胡萦是珉王的班主任,今天轮到他侍讲《中庸》,他之所以大白天的还呆在翰林院里,是因为珉王又告假了。
“殿下说奉旨去慈宁宫陪伴太后了。”胡萦道。
皇帝都懒得骂了,他昨晚随口一说,让他有空去慈宁宫陪陪太后,今天就敢当借口逃学!
平安停下来,看看这个,看看那个。
皇帝让胡萦起身,摆手让他继续念,让胡萦也一起听。
待平安将两千余字的文章读完,皇帝问他:“你读得懂这篇文章的含义吗?”
平安点点头:“讲得是两个治世方略:一是要轻徭薄赋,藏富于民,民富就是国富;二是民富了,国家有计划外的支出时,可以向百姓借贷。”
皇帝有些惊讶,这篇文章论点十分奇特,没想到平安不但读得懂,还能凝练的概括。
平安也有些惊讶,写这篇文章的人,思想还挺前卫,居然想到了发行国债,用经济杠杆代替税收,连他也是在后世课堂上听老师闲谈学到的一星半点,懵懵懂懂,不知是谁这么厉害,以后可以会去户部任职。
他忍不住问:“大叔,这是谁的文章呀?”
“平安。”郭恒紧张地打断他。
皇帝实话实说道:“是大叔的长子,这是他十七岁时写就的一篇策论。”
平安愣了愣,面带愧疚之色:“对不起。”
“不妨事。”皇帝道。
相传皇长子清风霁月,夙慧颖悟,以至于过世多年,皇帝依然沉溺于丧子的悲痛中难以自拔。
看到这篇文章,平安有点理解皇帝了,连他都觉得惋惜,这样一篇文章背后,该是个多么慧黠的少年,如果他还活着,定是储君的不二人选,以后也会成为一个很优秀的君王吧。
“你觉得这篇文章好不好?”皇帝问。
平安想了想,道:“这篇文章词藻并不华丽,内容却很扎实,言之有物,持之有故,是平安读过的最好的文章。”
皇帝眼里闪着微光,长长叹出一口气,道:“好一个言之有物,持之有故。”
言罢,将文章递给吴用:“将这篇文章拿去户部,让三位部堂都看看。”
“遵旨。”
随后,皇帝便切入正题:“郭卿家,恰好你在,那就一起商议一下。同样是八岁,平安已能读懂大部分文章,还能阐述自己的见解,珉王这孩子整日游手好闲,不知所谓,让朕心焦。”
这次旧伤复发,为他敲响了警钟。
先皇长寿,那是因为从小养尊处优,他却不一定,他伤入腠理极难根治,日后还会反复,难保哪一次就扛不过去了。
而他唯剩的两个儿子,一个像打磨的过了劲儿的榆木,一个像尚未驯化的野狗……以后如何担得起江山社稷的大任?
胡萦除了请罪,也没什么别的话说了。
当然,这件事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珉王的老师除了胡学士,还有赵学士、王阁老,都是博闻广识的大儒。
郭恒也不得不为属下说句公道话:“陛下,启蒙重在养正,非朝夕之功,陛下切莫心急。”
言下之意,您养了八年养成的这副德行,怎能指望别人几个月就教成天才呢?
皇帝听话听音,也明白郭恒的意思,他不是不讲理的昏君,也没想着一蹴而就,只是皇子的学业事关国本,去日之日不可追,总要亡羊补牢才行。
“平安。”
“在呢。”平安道。
“你爹平日是怎么教导你的?”皇帝问。
“他可有办法了。”平安掰着指头细数起来:“休沐日把我交给大师祖,傍晚把我交给小叔公,来翰林院把我交给二师祖,去国子监随便交给哪个博士,让我听不懂的地方问老钱。”
皇帝:“……”
不愧是状元。
“那你说说看,一个特别顽皮的孩子,该用什么办法让他静下心来读书?”
“特别顽皮?”平安道:“您在宫里开一个学堂,什么堂兄弟小叔叔大侄子的,都放在一起读书,人多了,他就不好意思特立独行了。”
皇帝凝神思考片刻,忽然问:“你提到过的你们家辈分最大的那位逆子,他考上进士了吗?”
平安张张嘴:“呃,啊?我说过吗?”
“你小小年纪,记性还不如朕吗?”皇帝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好吧,他就在庶常馆……”平安咕哝道。
皇帝没听清:“什么?”
吴用道:“他说就在庶常馆。”
平安心想,不愧能成为第一大太监,眼力耳力都是一等一的,专业。
皇帝本是随口一问,没想到人就在翰林院,登时大喜过望:“快传!”
……
“陈平安,你给我滚出来!”
陈敬时追到正院里就止步了,贸然闯进侄儿侄媳的屋子肯定是不太合适,可不把陈平安那个臭孩子揍一顿,他又实在难解心头之恨。
堂屋里探出一个脑袋,眨着无辜的大眼睛:“你保证不打我,我就出来。”
陈敬时咬咬牙,尽量平和地说:“我保证不打你。”
“我不信!”平安又缩了回去。
陈琰刚从兵部议事回来,就见小叔整个人怒气腾腾地站在院子里。
他一头雾水,问陈敬时:“怎么回事?”
“我还想问怎么回事呢。”陈敬时道:“我好端端在庶常馆里上课,忽然被陛下传召,陛下都没见过我,上来就问:‘你就是陈家那位逆子吧?’”
陈琰面带诧异。
陈敬时气得像吃了火药,听到这句话时,他都懵了,这话要他怎么回?
臣正是逆子本人——自此成为满朝笑柄。
臣遵纪守法修身立德从未有过忤逆之举——与事实不符。
他正期期艾艾不知如何作答,余光瞥见陈平安在一旁低着头搓衣角,不是他干的好事还有谁!
“这……然后呢?”陈琰好奇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