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75节
背后那一双无形的手,想借二师祖之手除掉东厂督主丁盛,换一位对自己有利的太监把持东厂;同时借丁盛之手挑拨郭恒与皇帝的关系,让君臣二人产生嫌隙;最后利用京察做由头,操控言路,颠倒黑白,将二师祖赶出京城!
甚至于杨贯,或许未必是存心抹黑郭恒,他像多数受蒙蔽的世人一样,真的认为郭恒在党同伐异。
真是一石三鸟的好办法——这个幕后推手会是谁呢?
平安摇摇头,实在太烧脑了!
郭恒搁下公文,平静地看着他:“平安,要是二师祖有一天像杨贯那样被赶出京城,你要帮二师祖劝阻你爹,让他韬光养晦,暂避锋芒,能做到吗?”
“二师祖……”平安愣住了。
原来二师祖早就预料到了。
他知道自己在京察之后一定会遭到反噬,依然愿意用政治生命换取整顿吏治的机会。
“别怕,宦海沉浮,是寻常事。”郭恒道。
“我……”平安一脸为难:“我也不敢保证,我爹特别顽强。”
郭恒很诧异,怎么会用“顽强”形容自己亲爹呢?
平安又问:“可是,为什么不连六科一起察?”
郭恒微微一怔:“向来没这规矩。”
“这样不公平。”平安道:“六科权利那么大,没人管可还行?应该再设一个六处,专管六科。”
郭恒觉得好笑:“六科管六部,六处管六科,谁来管六处?”
“……六司?”平安也觉得自己异想天开了,这不是无限循环吗?
“那就在京察之前,先搞一个科察。”平安道:“反正不能任由他们乱来。”
郭恒未置可否,只是挂起毛笔,带他去食堂用午饭。
大部分朝代都有为官员提供工作餐的惯例,大雍也不例外,大凡衙门里都有公厨,当然,堂官们吃的是小灶,要比下属官员丰盛得多。
从吏部玩了一圈回来,也到散衙时间了,陈琰发现这孩子在翰林院别的没学会,先学会了混日子,每天都能找借口打发时间,到各个衙门蹭饭吃。
今天二师祖带去吏部了,明天大师祖带去都察院了,回来还要评比一番,哪个衙门的食堂最好吃。
陈琰都懒得说他了,只要别闯祸,按时完成功课,爱吃什么吃什么去吧……
次日,郭恒要去内阁议事,给他留了一张草纸,提笔在题头处写了“天、人、乙、上”等十个笔画简单的字:“各写十遍,回来查你。”
平安乖乖应着,目送他离开了签押房。
郭恒的签押房在三堂,正房明间为过厅,中间设宝座,以备天子三年五载的来上一回。西侧藏书,东侧是里外两间的套间,存放重要的书籍和公文,给掌院学士办公的之用。
二师祖不在翰林院的时候,平安就收敛多了,外间偶有书吏进出,他就呆在里间写写画画,等着老爹从库房出来带他去吃饭。
还不到晌午,听道门口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抬头来看,正看到一个身穿褐色氅衣的中年人,身材高挑,剑眉入鬓,身后还跟着个青衫老吏。
中年人手里拿着几卷文书,疑惑地问:“你是谁家的孩子啊?”
身后的“老吏”伏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话。
平安见他们还算面善,好心提醒:“我爹说,签押房闲人免进的,你们快走吧,我权当没见过你们,不用谢!”
中年人略带笑意:“既然闲人免进,你为什么在这里?”
平安道:“我不是闲人,我有很多功课要做。”
中年人微哂:“巧了,我也不是闲人,也有很多功课要做。”
说着,他打发“老吏”退下,竟大喇喇地坐在郭恒的位置上,翻看手中的文卷。
平安朝外间看去,有人来管管吗?你们主官的位子被人占了。
“别看了,我能在此处畅通无阻,自是无人敢管的。”那中年人道。
平安被猜透了心事,有点尴尬的收回目光,继续写字,心里暗自揣测这位“不速之客”的身份。
片刻,老吏从外头进来,奉上一盏茶水,垫上一方软靠。
中年人抬眼一看,不由咋舌:“好丑的一笔字啊,白瞎了这么好的纸。”
平安心想,不管这人是谁,也太没礼貌了,于是翻了个白眼。
中年人微微一怔,这小娃娃有点意思,居然会翻白眼。
随即拖过桌角的砚台和松烟墨,一圈一圈的慢慢研磨。
“你这墨就磨的不好。磨墨就是磨心,不能过轻过重,更不能过急过缓,磨一池好墨,心才能静,字才能写好。”
平安托腮看着眼前的中年人,只见他从笔架上摘下一只笔,在手里的文卷上用蝇头小楷做批注。
“大叔,您这么大岁数,也要做功课吗?”平安道:“我爹说等我到了二十岁,就没有功课了。”
中年人头也不抬:“你爹骗你的,什么年纪都要做功课。”
“……”
“真是人心险恶啊!”平安道。
“嘘——小点声。”中年人道。
平安捂着嘴点点头。
中年人目光瞥见宣纸下头的一角,露出一张巴掌大的票券,上书“凭票兑换二等糖果三斤”,上头盖着“陈记糖坊”的印章。
“这是什么?”中年人问。
平安不答,而是从小书箱里拿出一根棒棒糖:“大叔帮我磨墨,我请大叔吃糖!”
“大胆!”守在门口的青衫老吏几乎是冲进来的,刚欲呵斥,被中年人用目光制止。
中年人表示拒绝吃糖,捏起一张票券再次追问:“你给大叔讲讲这糖票吧?”
平安收起棒棒糖,道:“在我们老家,各大店铺都用这种票券,支持全国兑换,便于携带。”
中年人早就听说过,在富庶的江南一带,这种“代金券”模式早已不是新鲜事。
他明知故问道:“一袋糖果罢了,有什么不便携带的,还要用票券兑换?”
平安道:“因为朝廷动不动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铜钱,只能用纸钞,于是各行各业都开始用这种票券了。”
平安说着,提笔蘸了蘸新的墨汁,再往纸上写了两个“人”字,咬着笔杆问:“这样有没有好一些?”
中年人瞥了一眼:“嗯,这下不但可惜了纸,还可惜了墨。”
“……”
“大叔您情商太低了。”平安道。
第71章 以逆子治逆子,以奸臣惩……
中年人也无心追问何为“情商”,只是反复端详那张糖票:“百姓真的宁愿用商家发行的票券,也不愿用朝廷颁布的纸钞吗?”
平安点点头:“至少商家为了信誉不会滥发,一票在手,不管多少年,都能兑的出三斤糖、五斤米什么的,与其在家里囤钞,等着它们贬值,还不如囤些票券呢。”
中年人似乎被戳中心事,若有所思。
片刻,他问:“你个小小的孩子,如何知道这么多呀?”
平安叹一口气:“操心太多的缘故。”
中年人嗤的一声笑了:“瞧你这身穿着,当是衣食无忧的,要操什么心?”
平安道:“我家是挺有钱的,可是花钱的地方也不少,族里人口多,大人不好好经营产业,小孩不好好读书科举,哎,别提了,操不完的心。”
中年人被他殚精竭虑的小模样逗乐了:“你能坐在这里,说明你父亲至少是个翰林,前途无量,有什么好担心的?”
平安道:“正是因为前途无量才担心呢。我爹在京城做官,族里的人也会跟着得势,若是他们人品不好,就会打着我爹的名头做坏事,到最后还不是算在我爹头上。”
中年人有些惊奇,小小年纪,竟能想到这一层。
“可你又能做什么呢?”
“能做的事情可多了。”平安娓娓道来。
前两年可把他忙坏了,又是办族学,又是请先生,让逆子们都去读书,还想出了制糖之法,让家里的制糖生意重新有了起色,生意好了,族人就有事做,不会再游手好闲惹麻烦。
“总之,人要多做正事,才没有时间做坏事、乱花钱。”他总结道。
中年人道:“人尽其用,开源节流。”
“正是!”平安道:“大叔你真聪明。”
中年人笑道:“可你说的那些逆子,怎会乖乖读书呢?”
“我把我们家辈分最大的逆子请回来教书,用逆子对付逆子,以毒攻毒。”平安兴致勃勃地讲述他的神来之笔。
中年人笔下一滞。
平安八卦之心顿起:“别总说我呀,您呢?大叔,您家也挺有钱的吧?”
聊八卦嘛,无非是我家长你家短,聊到哪里算哪里。
中年人笑道:“咱们两家差不多,家产丰厚,人丁兴旺,但我家比你家更麻烦些,祖父辈花钱太多,账上余钱无几。花项却无比巨大,老天也不眷顾,才发过一场洪水,佃农日子难过,外面还有土匪窥伺,惦记家里的良田。”
平安听着,满目同情:“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这话从小孩子嘴里说出来格外有趣,中年人又道:“最麻烦的是族亲、奴仆、管家,他各怀心思,将灾祸都怪到我的头上。”
平安惊奇地问:“怪您什么?”
“譬如没有礼敬祖宗,试图改变父辈的章法,花钱应对悍匪……”他叹道:“一言难尽。”
平安眨眨眼:“您为啥不反过来怪他们?”
中年人一愣。
“都怪他们不好好干活,假公济私,态度不端正,所以祖宗发怒,降下灾祸。”平安说道。
中年人沉吟道:“你说得对。”
又过了盏茶功夫,中年人批完的文卷,被“老吏”小心翼翼收进盒子里,两人便离开了。
平安还跟他说再见,以后常来玩。
那“老吏”走到门槛处,差点被绊倒……
甚至于杨贯,或许未必是存心抹黑郭恒,他像多数受蒙蔽的世人一样,真的认为郭恒在党同伐异。
真是一石三鸟的好办法——这个幕后推手会是谁呢?
平安摇摇头,实在太烧脑了!
郭恒搁下公文,平静地看着他:“平安,要是二师祖有一天像杨贯那样被赶出京城,你要帮二师祖劝阻你爹,让他韬光养晦,暂避锋芒,能做到吗?”
“二师祖……”平安愣住了。
原来二师祖早就预料到了。
他知道自己在京察之后一定会遭到反噬,依然愿意用政治生命换取整顿吏治的机会。
“别怕,宦海沉浮,是寻常事。”郭恒道。
“我……”平安一脸为难:“我也不敢保证,我爹特别顽强。”
郭恒很诧异,怎么会用“顽强”形容自己亲爹呢?
平安又问:“可是,为什么不连六科一起察?”
郭恒微微一怔:“向来没这规矩。”
“这样不公平。”平安道:“六科权利那么大,没人管可还行?应该再设一个六处,专管六科。”
郭恒觉得好笑:“六科管六部,六处管六科,谁来管六处?”
“……六司?”平安也觉得自己异想天开了,这不是无限循环吗?
“那就在京察之前,先搞一个科察。”平安道:“反正不能任由他们乱来。”
郭恒未置可否,只是挂起毛笔,带他去食堂用午饭。
大部分朝代都有为官员提供工作餐的惯例,大雍也不例外,大凡衙门里都有公厨,当然,堂官们吃的是小灶,要比下属官员丰盛得多。
从吏部玩了一圈回来,也到散衙时间了,陈琰发现这孩子在翰林院别的没学会,先学会了混日子,每天都能找借口打发时间,到各个衙门蹭饭吃。
今天二师祖带去吏部了,明天大师祖带去都察院了,回来还要评比一番,哪个衙门的食堂最好吃。
陈琰都懒得说他了,只要别闯祸,按时完成功课,爱吃什么吃什么去吧……
次日,郭恒要去内阁议事,给他留了一张草纸,提笔在题头处写了“天、人、乙、上”等十个笔画简单的字:“各写十遍,回来查你。”
平安乖乖应着,目送他离开了签押房。
郭恒的签押房在三堂,正房明间为过厅,中间设宝座,以备天子三年五载的来上一回。西侧藏书,东侧是里外两间的套间,存放重要的书籍和公文,给掌院学士办公的之用。
二师祖不在翰林院的时候,平安就收敛多了,外间偶有书吏进出,他就呆在里间写写画画,等着老爹从库房出来带他去吃饭。
还不到晌午,听道门口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抬头来看,正看到一个身穿褐色氅衣的中年人,身材高挑,剑眉入鬓,身后还跟着个青衫老吏。
中年人手里拿着几卷文书,疑惑地问:“你是谁家的孩子啊?”
身后的“老吏”伏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话。
平安见他们还算面善,好心提醒:“我爹说,签押房闲人免进的,你们快走吧,我权当没见过你们,不用谢!”
中年人略带笑意:“既然闲人免进,你为什么在这里?”
平安道:“我不是闲人,我有很多功课要做。”
中年人微哂:“巧了,我也不是闲人,也有很多功课要做。”
说着,他打发“老吏”退下,竟大喇喇地坐在郭恒的位置上,翻看手中的文卷。
平安朝外间看去,有人来管管吗?你们主官的位子被人占了。
“别看了,我能在此处畅通无阻,自是无人敢管的。”那中年人道。
平安被猜透了心事,有点尴尬的收回目光,继续写字,心里暗自揣测这位“不速之客”的身份。
片刻,老吏从外头进来,奉上一盏茶水,垫上一方软靠。
中年人抬眼一看,不由咋舌:“好丑的一笔字啊,白瞎了这么好的纸。”
平安心想,不管这人是谁,也太没礼貌了,于是翻了个白眼。
中年人微微一怔,这小娃娃有点意思,居然会翻白眼。
随即拖过桌角的砚台和松烟墨,一圈一圈的慢慢研磨。
“你这墨就磨的不好。磨墨就是磨心,不能过轻过重,更不能过急过缓,磨一池好墨,心才能静,字才能写好。”
平安托腮看着眼前的中年人,只见他从笔架上摘下一只笔,在手里的文卷上用蝇头小楷做批注。
“大叔,您这么大岁数,也要做功课吗?”平安道:“我爹说等我到了二十岁,就没有功课了。”
中年人头也不抬:“你爹骗你的,什么年纪都要做功课。”
“……”
“真是人心险恶啊!”平安道。
“嘘——小点声。”中年人道。
平安捂着嘴点点头。
中年人目光瞥见宣纸下头的一角,露出一张巴掌大的票券,上书“凭票兑换二等糖果三斤”,上头盖着“陈记糖坊”的印章。
“这是什么?”中年人问。
平安不答,而是从小书箱里拿出一根棒棒糖:“大叔帮我磨墨,我请大叔吃糖!”
“大胆!”守在门口的青衫老吏几乎是冲进来的,刚欲呵斥,被中年人用目光制止。
中年人表示拒绝吃糖,捏起一张票券再次追问:“你给大叔讲讲这糖票吧?”
平安收起棒棒糖,道:“在我们老家,各大店铺都用这种票券,支持全国兑换,便于携带。”
中年人早就听说过,在富庶的江南一带,这种“代金券”模式早已不是新鲜事。
他明知故问道:“一袋糖果罢了,有什么不便携带的,还要用票券兑换?”
平安道:“因为朝廷动不动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铜钱,只能用纸钞,于是各行各业都开始用这种票券了。”
平安说着,提笔蘸了蘸新的墨汁,再往纸上写了两个“人”字,咬着笔杆问:“这样有没有好一些?”
中年人瞥了一眼:“嗯,这下不但可惜了纸,还可惜了墨。”
“……”
“大叔您情商太低了。”平安道。
第71章 以逆子治逆子,以奸臣惩……
中年人也无心追问何为“情商”,只是反复端详那张糖票:“百姓真的宁愿用商家发行的票券,也不愿用朝廷颁布的纸钞吗?”
平安点点头:“至少商家为了信誉不会滥发,一票在手,不管多少年,都能兑的出三斤糖、五斤米什么的,与其在家里囤钞,等着它们贬值,还不如囤些票券呢。”
中年人似乎被戳中心事,若有所思。
片刻,他问:“你个小小的孩子,如何知道这么多呀?”
平安叹一口气:“操心太多的缘故。”
中年人嗤的一声笑了:“瞧你这身穿着,当是衣食无忧的,要操什么心?”
平安道:“我家是挺有钱的,可是花钱的地方也不少,族里人口多,大人不好好经营产业,小孩不好好读书科举,哎,别提了,操不完的心。”
中年人被他殚精竭虑的小模样逗乐了:“你能坐在这里,说明你父亲至少是个翰林,前途无量,有什么好担心的?”
平安道:“正是因为前途无量才担心呢。我爹在京城做官,族里的人也会跟着得势,若是他们人品不好,就会打着我爹的名头做坏事,到最后还不是算在我爹头上。”
中年人有些惊奇,小小年纪,竟能想到这一层。
“可你又能做什么呢?”
“能做的事情可多了。”平安娓娓道来。
前两年可把他忙坏了,又是办族学,又是请先生,让逆子们都去读书,还想出了制糖之法,让家里的制糖生意重新有了起色,生意好了,族人就有事做,不会再游手好闲惹麻烦。
“总之,人要多做正事,才没有时间做坏事、乱花钱。”他总结道。
中年人道:“人尽其用,开源节流。”
“正是!”平安道:“大叔你真聪明。”
中年人笑道:“可你说的那些逆子,怎会乖乖读书呢?”
“我把我们家辈分最大的逆子请回来教书,用逆子对付逆子,以毒攻毒。”平安兴致勃勃地讲述他的神来之笔。
中年人笔下一滞。
平安八卦之心顿起:“别总说我呀,您呢?大叔,您家也挺有钱的吧?”
聊八卦嘛,无非是我家长你家短,聊到哪里算哪里。
中年人笑道:“咱们两家差不多,家产丰厚,人丁兴旺,但我家比你家更麻烦些,祖父辈花钱太多,账上余钱无几。花项却无比巨大,老天也不眷顾,才发过一场洪水,佃农日子难过,外面还有土匪窥伺,惦记家里的良田。”
平安听着,满目同情:“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这话从小孩子嘴里说出来格外有趣,中年人又道:“最麻烦的是族亲、奴仆、管家,他各怀心思,将灾祸都怪到我的头上。”
平安惊奇地问:“怪您什么?”
“譬如没有礼敬祖宗,试图改变父辈的章法,花钱应对悍匪……”他叹道:“一言难尽。”
平安眨眨眼:“您为啥不反过来怪他们?”
中年人一愣。
“都怪他们不好好干活,假公济私,态度不端正,所以祖宗发怒,降下灾祸。”平安说道。
中年人沉吟道:“你说得对。”
又过了盏茶功夫,中年人批完的文卷,被“老吏”小心翼翼收进盒子里,两人便离开了。
平安还跟他说再见,以后常来玩。
那“老吏”走到门槛处,差点被绊倒……